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回顾妇女解放走过的路,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9月27日在联合国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指出,“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纵观历史,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为实现男女平等的崇高理想,人类走过了不平坦、不平凡的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走上了平等和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护佑新时代新女性的成长与跨越。然而,践行男女平等依然在路上,仍有深藏于集体潜意识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隐性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我们的内心,局限着我们求索的脚步。通过对几位女科学家、青年女性的采访,一项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的调查,以及性别研究专家的研究,我们发现,面对偏见,越来越多女性敢于用行动打破形形色色的刻板印象,走向成才,获得成功,持续地成长……新时代给女性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遇。让我们汲取榜样的力量,勇敢突破有形无形的性别偏见,和男性并肩担当责任,不负时代,不负己心,贡献社会,出彩人生。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成功,畅享高峰体验 乐享人生精彩

文/王晓艳 苏容

不久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冯钢的一条微博蹿红网络,一时引发讨论。冯教授在面试免考推荐研究生时发现“性别比例失调”,居然五个女生一个男生,而且前三名都是女生。于是,冯教授发微博感慨,大意是说女生占这么多读研名额可惜了,她们大多数是“混个文凭准备就业”。

冯教授说女生读完研究生却较少走上科研道路。在与网友争辩中,他甚至说“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生的地盘。”

无独有偶,在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作为新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新的语文教材更具有思辨性,扩展性更强,对“女生特别不利!”温教授假设女生阅读面窄,假设女生阅读的都是小清新小励志。这样的言论,表面上是为女生担忧,而实际上却是对女性群体的一种否定。于是网上出现了“我是女生,我在读……”的接龙,显示出当今女中学生、大学生阅读面的广泛、深入,毫不逊色于男生。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比例是怎样的现状?本该具备先进性别意识的教授为何对女性有如此偏见?

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在校生占比已远超人口性别比。以2016年为例,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女性占52.53%;研究生在校生中,女性占50.64%,其中硕士生中女性占53.14%,博士生中女性占38.63%,博士生中女生所占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这一年龄段正值女性最重要婚育年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

由此可见,在性别比例上女生毫不逊色,但难道真如冯教授们所言,女生只为混文凭,而未来不适合在学术、科研领域一展风采吗?

科研攀登,她们尽享登顶喜悦

日前,一项针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的调查表明,在科学研究这一女性最容易被性别偏见框住而止步不前的领域中,一批年轻女科学家不以性别设限,在科研攀登中尽享登顶喜悦,在奋斗中收获人生出彩。

2018年1月12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颁奖典礼上,获奖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淡妆礼服,光彩照人。这样的时尚丽人,却在科学研究领域大展异彩,彻底颠覆传统观念中对科研女性的刻板印象。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目前中国唯一旨在鼓励和支持女性投身科学事业的国家级奖项,为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贡献和奋斗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已经连续评选14届,先后124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涌现出谢毅、于吉红、曹晓风和黄如等杰出女院士,于吉红院士还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在2017年当选的三名中国科学院女院士中,陈化兰、王小云院士都是该奖获奖者,还有六位获得了被称为“女性诺贝尔奖”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们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成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瞩目,成为我国三千六百多万女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给予广大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女性学子们以努力奋进的信心和勇气。

对这百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勾勒了一幅中国当代女科学家的画像: 62%的被访者因为“热爱科学”投身科研,成为成就女科学家的动力和个性特征。80%被访者对目前的科研成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大大超过中国科协2013年进行的第三届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中科技工作者工作的总体满意率54.9%。

被访者认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奖”使得她们增强个人自信(85%)、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77%)、获得广泛的同行认可(71%)、获得更多社会空间(51%)。30%的获奖者取得了职务上的晋升,78%获得了更多的学术奖励和科研资源,平均每位获奖者在获奖后获得了8.4次学术奖励或荣誉。在个人职业发展上进入了快行道。

获奖后,被访者积极参与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的工作。77%的被访者对女学生和团队中的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给予了特别关注和鼓励。47%的被访者参与过女科技工作者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周树云认为选择工作应取决于志趣而非性别

乐享人生,美妙风采改变刻板形象

这些获奖女科学家不仅集中向社会展示了科技强国中女性的崛起与卓越能力,也让人感受到科研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

被访者的生活幸福感大大高于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水平。98%感觉自己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而第三届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显示,感觉生活很幸福或比较幸福的科技工作者占37.5%。

勇攀科学高峰之余,她们也相夫教子乐享人生。“自信”(45%),“热爱生活”(41%),“乐观”(14%),“兴趣广泛”(14%),“开朗”(9%),“执着”(9%)。通过这些自我描述的词语,可以看到这一群体自信达观的精神面貌,独立、开放、执着等性格特点。她们科研中勤奋敬业,生活中丰富精彩,品格上谦虚友善。她们大多家庭幸福,82%的被访者已婚,82.6%有子女;她们是成功的科学家,也是幸福的妻子、母亲,更有辣妹、科研妈妈等自我角色认同。

她们在积极投入工作(平均每天工作11小时)的同时,业余爱好多姿多彩。被访获奖女科学家共提及了51种休闲方式,既有看电影、追剧、健身、阅读、旅行、逛街等常见的休闲方式,也有潜水、天文摄影和认植物等个性爱好。其中运动、阅读、音乐、旅行和做家务,是提及最多的放松方式。

她们是魅力女人,快乐科研,人生出彩,全然不是刻板印象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实验室的科学怪咖。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做一名科学家,并不妨碍张妍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回避女人天职 不放弃科学追求

群体特征,源自一个个个体。她们是被访的百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奖”获奖者中的一员。她们的故事就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周树云,主导一个有十多位博士生的实验室。她觉得,做科研选专业取决于志趣,而非性别。

2002年从清华物理系毕业,她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项目科学家身份工作了五年。其间,她在物理学界率先发现并研究了“石墨烯”这个二维材料中的“明星”,由于该物质有很高的电子迁移率,被认为有望替代硅作为新一代电子元件。周树云也因此成为国际物理学界冉冉上升的新星。

在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的召唤下,周树云201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并很快晋升为副教授,成为中国物理学界最年轻的女科学家之一。

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周树云班上的男女生比例是8︰1,作为女生她在物理系绝对“珍稀”。临近毕业她想读博,朋友惊惶地劝她,“别啊,那不成了非男非女的‘女博士’了!”社会舆论隐约地在给女性划定着各种边界。

后来申请到了更具挑战性的机会——去美国伯克利大学读博士,周树云发现,在那里,根本没人在意她的性别。有的研讨会几十位嘉宾只有她一位女性,一样不觉得有什么“异样”。她的导师就是一位自信满满、成绩斐然又生活惬意的女性,给了她很棒的参考。“一个人选择的工作道路跟性别有什么关系呢?不是应取决于性格和志趣么?”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女性,“自然就习以为常,可能会消除女性在工作选择上的顾虑。”

张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我觉得这个世界一定会因我而不同。每一个科学家向前推进一小步,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日积月累,就会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正是渴望成为一名改变世界的科学家的梦想,让张研走上了科研之路。

本科毕业于北大心理学系后,张研远赴加拿大,先后取得神经科学硕士和神经生物学博士,并选择回到母校工作,带回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研究课题,自己筹建实验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张研的丈夫和女儿就坐在台下,他们为她骄傲,为她鼓掌。

身为一名科学家,张研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7岁,儿子一岁半。她坦言在家庭的投入很多,“我觉得作为妻子和母亲,家庭的责任是不可以推卸的。”女儿的学习基本都是她负责,“比如辅导功课,接送孩子上学、上辅导班。”虽然孩子还小,但这位科学家妈妈认为,孩子在低年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为以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打下很好的基础。

做一位称职的母亲,不意味着一定会影响工作。张研做事效率很高,拒绝拖延,喜欢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完成。在实验室,她会关掉手机上所有的信息提醒,让自己完全不受干扰,精力高度集中地面对工作。

性别,从来没有成为张研工作中的障碍,她感受更多的是人们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包容与善意。对于有些人对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她认为“不值得在意”,“人们对不同的事物都会有不同的刻板印象,我知道的大多数科学家,无论男女,都是家庭与事业兼顾得很好的人。我并非特例。”

平等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科协调研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男女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上的体力和心智差异已经基本消除,女性的性别特征在科技工作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正如71%被访获奖者认为男女两性具有同等的智力和科研能力,45%认同与过去相比,学术环境越来越有利于女性投身科学。

但是,她们也感到女性仍然面临基于性别的困难和障碍。83%被访者认为在科学领域,女性仍然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和坚持;社会对女科技工作者过于强调她们的性别角色而非科学贡献和职业精神(61%);特别是在高层次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中仍存在“高位缺席”现象,越往象牙塔的顶端,女性越少。

因此,如何针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周期与科研周期,以更有力的举措,提供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服务,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让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求索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

成长,不让“遭遇”逼停进取的步履

文/冰雪 杨华

在男女平等早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的今天,公开的性别歧视言论已经没有了市场。然而,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仍会在集体无意识中,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且不说在从小培养上,父母给女儿买芭比,而给儿子买乐高……其实在成长过程中,也有一些司空见惯的隐性不平等。几位年轻女性坦言了她们在求学、求职中,遇到过的偏见以及她们的看法和应对。

求学路上遭遇“不适合”

“对于女生思辨能力,我觉得和男生没什么不同。男女生的属性定义是基于一些刻板印象。而通过日常接触,我感觉个人差异比男女差异更大。男生理性的有,感性的也有。反而我在大学里遇到了很多在学业、工作上非常具有理性思维,生活上有趣而感性的女生。在我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男女生比例基本都是1︰1。”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业在读博士王冰玉如是说。从小她就比较喜欢阅读侦探推理小说之类比较烧脑的读物,对所谓女孩阅读面窄,缺乏思辨能力等说法嗤之以鼻。但在求学路上有一件事让王冰玉感受到了性别偏见,她读本科时,有一位老师明确说女生不适合读博士,理由是读博累,时间长,耽误了嫁人。王冰玉很庆幸从自己的博士导师张研教授身上看到对这种偏见的有力反驳。张研教授以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卓越研究,成为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同时她也是一位热爱生活、家庭幸福的女性。

在河北省读大学的杨晓从小就十分热爱体育运动,游泳、排球、羽毛球样样精通。刚进大学,杨晓就报名竞选班里的体育委员,当时班里有三名同学参加竞选,其中两名是男生。经过投票,杨晓与其中一名男生并列第一,但后来体育老师却把杨晓刷了下去。为此她去找老师讨说法,老师却说:“体育是个力气活儿,女生细胳膊细腿不适合干体委。”杨晓心里表示很不服气,于是每堂体育课她都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最终大二时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班级体委。

“女孩子比较感性,不擅长理性思维”“理工科不适合女生”……很多人在高考选择专业时,都从家人、师长或者朋友那里听到过这些话。他们会告诉你这个适合你,那个不适合你,这些建议的理由仅仅因为你是女生。

高烽娟是江西九江人,理科生。她回忆高三毕业填志愿时,班里的女同学让老师给些建议,男班主任回答:“你们女生嘛,也就只适合当老师,或者当医生、护士。”就因为班主任的这一句“建议”,当时班里很多女同学都选了医药或者师范专业,她当时也很动摇,差点盲目“跟风”,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会计专业。

求职遭遇“男士优先”

无论男女,求职中都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或困难。然而女性,不但需要具备与男求职者同样的条件,还有可能面临针对她们设置的限制。

高烽娟毕业后进了天津某资产管理公司,工作半年多就做到了市场研发部经理的职位。然而在之前的求职中,她却遭遇过一些用人单位所强加的“绊脚石”。大四时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她对某大型国企的招聘很感兴趣,去投简历时却被对方告知:他们优先招男生。她感到很无奈。幸运的是,她后来考进了天津这家唯才是举的公司,并以实力证明了自己。

王冰玉也曾“领教”过这样的不平等。她曾陪朋友去一个单位参加面试,却看到这家用人单位淘汰掉了所有当天来应试的女生。“当今社会都在反性别歧视,有些公司为了避免被声讨,不会在招聘中明确表示不要女性,但会在后续的面试中找各种理由刷掉女性。这样的现状的确令人担忧,意味着女生在社会上需要做得比男性更好才可能得到相同的机会。”

这几位接受采访的女生虽然感受过偏见,遭遇过歧视,却都不被刻板印象所囿,敢于听从自己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成就自我,永不被性别设限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马冬玲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性别理论、性别与就业、婚姻家庭。

虽然来自社会和自身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导致她们中的一些人低估自己的能力,自我设限,降低对事业成功的抱负。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向前一步,不断战胜内在和外在的压力,不断刷新人生的维度和高度。

用多样化刷新刻板印象

女性成长过程中,面临比男性更多体制的、文化的障碍,其中最普遍、最深刻但最不易为人察觉的便是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其特点是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也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但却会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

具体来说,对女性成长的性别刻板印象诸如:“女性智力不如男性,或者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如男性。”2010年,在我参与的推进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的过程中,就有某教育部门的女领导认为,女性本身智力上就不适合学习理工科,甚至要求课题组就女性与男性的智力差异问题进行调研。这表明,即便是在应该有教无类的教育领域中,即便在女性中,也存在这种对女性智力的偏见。

在2015年男女平等价值观课题田野调查中,仍有部分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男性,坚持认为男强女弱是常态,男弱女强是局部;还有不少人甚至女性认为女孩子学不好理科、女孩子小时候学习成绩好但长大了后劲不足。

“女性不必追求事业成功,至少不应该比丈夫成功。”这种想法也存在于不少人头脑中。一项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校园内的成功持认可态度,但恐惧自己未来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通常被人们视为男性领域)的成功。2015年男女平等价值观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事业抱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受挑战,甚至有个别女研究生因为担心年纪大、学历高不好找男朋友而放弃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这些偏见在社会上、工作场所仍然存在。一方面“男强女弱”的社会文化使得不少女性存在“成功恐惧症”,即面对成功,女性较男性更为焦虑,担心成功会伴随一些消极负面的后果。同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分工模式和观念的存在,大众媒体对作为消费者和家庭主妇的女性形象的赞美,对学业事业成功女性多样化的、丰富的形象呈现不足,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女性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期望。

敢于向前一步,才能收获全面成长

越来越多的女性打破偏见、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并在各行各业成长起来。

越来越多的女性相信自己的能力。近一个世纪的性别差异研究一再表明,在应变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对两性空间能力方面的差异研究也没有一致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少受到男强女弱的观念束缚。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每10年一次)发现,女性被访者中,对自己能力有信心和认为女人的能力不比男人差的分别为86.6%和84.7%,其中学历为大专及以上者的数据更是分别高达96.0%和90.0%。

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经济独立,渴望事业成功,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女性认为自己有独立性,接近九成的高校学生有较高的职业发展抱负,表示“我希望在事业上能有所作为”和“我愿意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付出艰辛的努力”。2015年男女平等价值观课题发现,绝大多数女性认为工作带来自我价值感,同时与社会的接触能够促进女性成长与生活充实,对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对家庭对抗风险等也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女性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形成了非传统女性角色和创造性的个性。二十多年来对女干部和女科技人员的多项调研发现,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事业心是推动她们追求理想、追求成功、不断成长的基础。她们的这种成就动机和事业心有的是从小得到家庭培养的,也有的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自我反思和外界刺激中不断形成的。由于她们没有被灌输传统的女性角色观念,而是被培养出两性平等,女性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卓越和个人成就、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她们能够把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和内心的追求来尊重,“工作的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越来越多的女性具有承受冲突、克服障碍的足够勇气。与男性相比,职场女性往往面临更多社会舆论的压力、工作环境中的不信任和家庭的不理解,这都需要她们具有或者培养出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挑战自我的勇气,能够突破自我设限的瓶颈。例如,一项女干部调查中,有一女干部原本缺乏担任领导的意识,但当在全地区招聘县级领导干部时,报道称全地区几乎所有的优秀青年都参加了,她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青年,“挑战自我去试试。”结果成功当选。

越来越多的女性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些职场女性中年容易后劲乏力,而那些能够在职业上顺利地发展、做出成绩的人,主要是因为有持续不断的追求。有的女性强调,当遇到职业瓶颈时,要注意把握机会,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使自己始终站在职业发展的前沿。因为知识更新带给女性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也是一种阅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对她们日后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越来越多的女性相信她们可以在工作和家庭间取得平衡,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平衡是每个职业女性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挑战更多。一些女性认为完全可以既成为职场领袖,也成为贤妻良母,于是进行自我能力建设,提高统筹安排工作与家庭生活效率的能力,发动家庭全员特别是丈夫共同分担家务劳动,或者充分信任市场提供的家务社会化服务。事实上,很多人发现,工作和家庭也可以相互促进。

有些人选择在生命的不同周期,动态调整二者的优先性,在没有子女的阶段,全身心投入事业发展和自我增值,而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减少或者暂停事业方面的进击状态,用更多心力做好妈妈。有些人则在充分认识到两者相撞的情况下,接受并且享受这种失重状态,努力在尽家庭责任和追求事业梦想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而要获得这样的成长,首先是要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坚冰,正如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所说,不以性别设限,敢于追寻梦想。世上没有完美的女人,只有不断战胜内在和外在的压力而成长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