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金融危機時候,索羅斯如何做空泰銖的?

陸科民

由簡入繁,先說索羅斯做空的手法。索羅斯從泰國銀行借錢,由於泰國銀行業是開放的,所以索羅斯能夠很簡單的從泰國銀行手裡借到泰銖,然後把這些泰銖兌換成美元,由於泰國政府使用的是固定匯率,所以多少泰銖就能兌換多少美元。與此同時索羅斯在股市做空。當大量的泰銖被拋售成為美元,泰銖的匯率下跌,很多跟風的投機者把泰銖搶兌成美元,這裡面當然也會有泰國民眾。

如果泰國政府要維持泰銖的地位,他就要講信用,如果投機者將泰銖換成美元,政府必須保證其信用。但是如果美元被消耗光了,那麼就不得不面對失信。所以為了避免這個事情發生,泰國兩條路,要麼讓泰銖貶值,貶值之後美元就少給一點,要麼加息,加息可以促進外匯流入,即使是為了賺取息差,並且增加投機者的做空貨幣成本,因為從銀行借錢利率更高了。但是加息必然會衝擊資產泡沫,讓股市樓市下跌。

所以對於索羅斯,要麼你讓泰銖貶值,這樣他的美元又可以換回泰銖,這時候美元升值,泰銖貶值,他會獲得更多泰銖,而銀行的貸款是固定的,這裡面的差額就是利潤。如果加息,那麼索羅斯就在資本市場利用做空機制賺一筆。

這種手法並不是隨時都可以用的,個人認為,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1、首先必須是開放的經濟體,完全開放,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銀行可以自由放貸。

2、一國的資產泡沫必然是高的,無法對價值投資者形成吸引力,其衡量標準是資產價格受到加息的影響會比較大,或者說價格對於利率非常敏感。

3、一國國內槓桿比較嚴重。按照理論上,用固定匯率雙向互換,頂多就是儲備消耗光剛剛好,但要記住兩個東西對於貨幣有放大效應,一個是信用,一個是信貸。信用就是我的儲備只有1美元,但是我發行了相當於兩美元的貨幣,從世界歷史來看,金本位的消亡就是一個信用擴張的歷史,信用貨幣雖然也有儲備支撐,但是每一個國家都想多發行貨幣來增加經濟活躍程度。而即使是國家嚴格按照儲備發行貨幣,金融機構比如銀行也會進一步放大貨幣的投放量,比如銀行的資產負債率很多都達到90%,也就是說淨資產1塊錢,總資產10塊錢,銀行信貸讓貨幣進一步擴張,這樣,當所有的泰銖都要兌換成美元的時候,必然美元儲備是不夠用的。

4、一國國家體量比較小,政策主動性弱。特別提款權SDR可以有效緩解這種情況,但是小國的特別提款權量小,而在經濟上升期,往往小國經濟更加活躍,那麼上下對稱的話,其回落也更加劇烈。

綜上,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泡沫和槓桿在任何國家都是風險的主要來源,這方面個人認為我國防風險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凱恩斯

  1. 向泰國央行大量借入泰銖

  2. 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售泰銖換回美元,遠期市場上做空泰銖,股票市場上將之前持有的優質股票以及融券所得優質股票大量拋售砸盤,泰銖市場匯率大跌
  3. 泰國央行外匯儲備不足以維持固定匯率制,改為浮動匯率制,泰銖繼續貶值
  4. 在低點買回泰銖,償還泰國央行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具體過程。整個事件的背景是這樣的,泰銖之所以成為索羅斯狙擊對象,其根源仍在與自身。1900年到1994年,泰國的GDP增長率均在8.0%以上。這其間,為了擴大外資在本國的投資,泰國開放了資本賬戶,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熱錢湧入,股市與樓市泡沫加劇,信貸急劇擴張。到1996年美元升值帶動泰銖升值之際,泰國外債已超過1000億美元,且大多數是短期資金。

由於泰銖升值重創出口,之前快速發展時隱藏的過度依賴貿易、貿易逆差過大等問題都凸顯出來。經濟外部失衡、資產價格虛高與基本面的負面衝擊使國際炒家有機可乘。兩大回合由此產生。

  • 第一回合

1997年2月,索羅斯量子基金先是向泰國借入大量泰銖,隨後逐批大量拋售,同時不斷借入賣出反覆操作。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羊群效應出現,持有泰銖的個人和機構紛紛隨之瘋狂拋售泰銖,泰銖的市場匯率持續走低。到2月14日,泰銖市場匯率跌至10年以來最低的1:26.18。由於其時泰國實行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泰國央行欲維持1:25的匯率,動用50億美元外匯儲備大量購入泰銖,同時大幅調高借款利率。泰銖匯率從而得以穩定下來,局面暫時得到控制。

雖然暫時擊退了國際投機資本的攻擊,但是其反擊措施也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一方面,外匯儲備被大量消耗,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也造成了對經濟的極大危害,股市債市均遭遇打擊。

  • 第二回合

5月份,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炒家捲土重來。早在年初,國際炒家在遠期市場上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做空泰銖的遠期交易,同時在股市上大規模買入眾多泰國藍籌股。5月中,在即期外匯市場上,國際炒家大幅拋售泰銖,泰銖市場匯率又開始急劇下跌。在股票市場上,索羅斯將之前買入的眾多藍籌股低價拋售,同時通過融券賣出增加砸盤力度,加上之前借款利率的大幅提高,股市一路恐慌性下跌。在匯市股市雙殺情況下,樓市難以為繼,也接近崩盤。到5月底,泰國央行終於開始反擊,一是繼續用外匯儲備買入泰銖,同時干預遠期市場;二是繼續提高隔夜拆借利率;三是聯合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共同干預即期市場。但一切為時已晚。

6月,索羅斯針鋒相對,通過出售名下基金所持美國國債,籌集更多資金砸到泰國資本市場,同時散佈消息稱泰國政府已黔驢技窮。泰國資本市場資金紛紛出逃,哀鴻遍野。7月2日,泰國央行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制。然而形勢依然沒有緩解,泰銖繼續暴跌,到7月24日,匯率已降至1:32.5。到7月28日,泰國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請求援助。此後,東南亞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1997、1998年兩年,泰國實際GDP增長率均降至負數,美元比率由之前的的25:1至1998年1月的56:1,人均GDP也由1997年的2496美元下降至1998年的1828美元。

索羅斯在其著作中曾談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資組合看成是扁平或者二維的,我們的投資組合則更像建築物。我們建立一個三維的空間,用基本股票作為抵押來擴大槓桿。 我們用 1000 美元至少可以買進 5 萬美元的長期債券。我們賣空股票或者債券,即借入股票或者債券待其價格下跌時再買入。我們也操作外匯或者股指的頭寸,多空都有。這樣創造出一個由風險和獲利機會組成的立體結構”。

由此觀之,狙擊泰銖的過程正是符合了他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包括他發動的其他的三場戰爭,狙擊英鎊、日元與港幣,其原理與手法也基本沿襲這一套路。


愉見財經

1997年的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都沉浸資產泡沫盛宴中,對自身經濟體制的漏洞毫無察覺。由於泰銖具有流通性好、風險較小、資產泡沫巨大等特點,很快就成為索羅斯中意的做空目標。



簡單來說,索羅斯的做空分了三步走:

一、首先低調吸籌:用一部分自己手中的美元換取泰銖。同時,向泰國央行借貸足夠多的泰銖。

二、然後高調拋售:在泰國的外匯市場上大張旗鼓地大量拋售泰銖,引起泰銖貶值。

三、最後輕鬆獲利:將美元換成泰銖,還了泰國央行貸款賺取差價後,拍屁股走人。

泰銖被搞,政府自然要救市。泰國央行祭出“三板斧”: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釐左右,升至1O00至1500釐。

但最後無能為力,很快舉手投降了,為什麼呢?

一、泰國是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簡單來講就是,今天1美元能換100泰銖,明天100泰銖就能換回1美元。這就決定了索羅斯在不動聲色吸籌之後,能夠快速拋出,在泰銖貶值之前換回自己昨天用來換泰銖的美元。

二、泰國政府外匯儲備不足以託市。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鬥,便宣告“彈盡糧絕”。另外,泰國政府為了死守兌美元的固定匯率,只能維持高利率,不少企業被迫向國際市場尋求低息貸款,泰國外債規模不斷擴大。到1996年底,泰國外債高達93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50%。

三、索羅斯基金大規模運用“槓桿”。他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槓杆”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槓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

四、在以索羅斯為首的做空者的吆喝下,“羊群效應”在一個小國家裡迅速形成。

1997年3月,泰國央行宣佈國內數家財務公司及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性不足等問題。索羅斯將其視為採取行動的信號,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導致泰國銀行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發生擠兌。




另一方面,索羅斯分批分次,不停的借泰銖拋泰銖借泰銖拋泰銖……大家不知道泰銖怎麼了,怎麼各個銀行和市場上都在拋售泰銖(其實只是假象,是一個陰謀),而美元一下子這麼熱,大家都覺得美元很好,於是大家都一起去買美元,這一下子不得了,泰國政府不得不宣佈,我們沒有那麼多外匯儲備,我們沒有美元了,只有最後一招了,實行浮動匯率。

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

…………………………………………………


史晨昱

1997的驚魂時刻,在那場由索羅斯為首的國際遊資攻擊下,整個亞洲慘遭血洗,幾十年積累的經濟成果毀於一旦!

索羅斯,這個可怕的金融大鱷,於1992年一天之內讓英格蘭銀行損失了十億美元之後,又將目標瞄準了東南亞,利用鉅額國際遊資向其發動猛烈的進攻。

泰國,成為了第一個屠宰的對象。

索羅斯借勢帶著大量資金進入,不停地向泰國央行借泰銖,再拋泰銖,最後買美元。多重複幾次,便吸引不少跟風盤,於是大家都去買美元,泰銖就此貶值。

而泰國政府呢,為了防止泰銖貶值,只好出手救市,運用外匯儲蓄,拋出大量美元以回購泰銖。但政府的外匯儲備是有限的,再加之固定匯率制的束縛,政府只能按市場供需關係,將固定匯率制改為浮動匯率制。只有這樣,泰銖貶值了,美元才夠賣。

這時候索羅斯的目標就達成——泰銖貶值!之前借你多少,現在就還你多少!這位大兄弟,就躺著數錢了!

在美國資本家大量拋控後,泰銖對美元匯率應聲大跌、泰國股指也近跌到原來的一半,毫無禦敵之策的泰國政府此時已是無力迴天,泰銖一瀉千里、刷新了歷史最低點的黑色記錄。

這只是危機的開始,多米諾骨牌被推倒。風險迅速蔓延至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新加坡、印尼、韓國……無一倖免!


投資家網蔣東文

經濟學中的三元悖論中說,穩定的匯率、獨立的貨幣政策和自由的資本市場流動,三者只能選二而棄一。

97年的泰國是維持著固定的匯率(泰銖兌美元固定值兌換),自由的資本市場流動(允許境內外資本的互相拆借),偏偏又對貨幣的政策保持著獨立,三者全中。為什麼這麼說,當時泰銖的存款利率與美元的貸款利率之間都存在著價差,而泰國的央行竟然沒有考慮這個,固定匯率和允許自由的資本流動就算了,偏偏這個套利的價差空間,他們沒有注意到。就這一個點的存在,就讓索羅斯看到了賺錢的機會。

當然,要賺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必須有真實的調查數據和分析做支撐,更需要有強大的投機資本做子彈。索羅斯當時成立了量子基金後,手上的錢自然是不缺的,他也清晰的注意到泰國央行的美元儲備不足,同時又瞄準了這個套利價差,動手就自然而然了。

索羅斯的路子很簡單,先大搖大擺的找泰國政府借一筆泰銖,名義當然以量子基金的名義去借。政府很高興,大名鼎鼎的第一量子來國內投資,借點錢還不應該?高高興興的給索羅斯拿了一筆錢。這裡為了方便,先來個具體的數字方便解釋。設定幾個數據,當時泰銖是20塊兌1美元,索羅斯找泰國央行借了200億泰銖,那麼也就相當於借了10億美金,而泰國央行的外匯儲備設定為200億美金。這裡就可以了,索羅斯把借來的200億泰銖換成10億美金存起來不動。然後就開始拿著錢到市場上去買泰銖賣泰銖,政府規定的固定匯率是20塊,但交易中總存在交易空間,無限的循環,會引發市場的質疑。

就是這樣,在買賣泰銖過程中,因為泰銖的頻繁交易導致市場的擔心,憂慮又引起對美元的需求。於是大家紛紛去兌換美元,手裡拿著美元才不緊張,但泰國一共就200億美金,兌著兌著發現不夠了,怎麼整?搞到最後,政府撐不住,不得不宣佈放棄固定匯率,搞到泰銖直接崩盤,一下子變成100泰銖換一美金。這下好了了,索羅斯拿2億美金就可以兌換200億泰銖還給泰國央行,自己拿著8億美金就跑路了。

故事是個老故事,可帶來的影響確是很厲害的,97/98的亞洲金融危機,索羅斯一己之力促成,當真是個投機的行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