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對於很多沒有去過伊朗國家的人來說,覺得那裡神秘而又混亂甚至危險,但當你走進這個國家親身感受之後,你所對他認識的一切都會發生改變。現在就隨我一起前往這個古老的波斯帝國,去感受一下伊朗高原上的人們的生活吧。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我選擇乘坐比較低廉的阿塞拜疆航空從北京出發經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轉機到伊朗的首都德黑蘭,然後分別拜訪了德黑蘭、伊斯法罕、設拉子和馬什哈德等伊朗的四個主要城市。

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走在德黑蘭,讓人感覺這個被某些國家妖魔化的國家首都所展現的是一片欣欣向榮與祥和,它如果不是多年受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制裁,一定會是全世界最繁榮富足的國家之一,這裡的人除了出租車司機大都熱情好客,樂於助人,他們宗教的傳統與世俗的慾望交織在一起,女人黑色的頭巾與紅色的唇膏釋放著都市的誘惑,戰爭的陰影與和平的歡呼只有馬路之隔,這裡雖仍不能使用銀行卡跨國取現,仍不能接受國際匯款,仍不能跨國在線預訂機票酒店,網絡速度也慢如蝸牛,但仍擋不住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和商人前來。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我無意中走到一個德黑蘭的巴扎市場,市場有好幾層樓,每一層出售的東西都不一樣,地毯服飾、生活用品、家居用品、工藝品、古玩等琳琅滿目。手工藝品,是伊朗歷史文化長河中的重要的文化瑰寶。這個有著四、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傳統工藝品可謂是聞名於世,從波斯地毯,到具有浮雕感的銅器、錫器、鐵器;從手工繪製的各種盤盤罐罐,到天然染料染制的布藝長巾;再到各式各樣的精美首飾和掛畫,宗宗件件都銘刻著伊朗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市場裡當然還有收藏紙幣的愛好者。伊朗的貨幣名稱是伊朗里亞爾,但當地人平時花錢的時候都叫圖曼。一個圖曼等於十個里亞爾。面值最小的是100 里亞爾,最大的是100萬里亞爾。目前1人民幣相當於5000多里亞爾。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市場裡出售的岩鹽燭臺。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市場裡出售的各種生活用品。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巴扎中購物的婦女們。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五顏六色的燭臺非常漂亮。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巴扎市場出入口

走在巴扎裡,別人會給你打招呼,問你從哪裡來,你只要回答:秦,就可以了,她們稱中國為”秦“,我當時想她們是不是以為我們還生活在秦朝?而我後來去一些中亞國家,中亞人稱中國”秦吶“,和伊朗人對我們的稱呼似乎差不多。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街上穿黑袍的女人們。其實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前,伊朗的女人是不這樣穿衣服的,從當時國內流行的畫報來看,那時他們的穿著和歐洲、美國沒啥不一樣,當時伊朗的女性也可以穿各種顏色的衣服,甚至還可以裸露一些肌膚。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伊朗穿黑袍的女人。她們白天走在大街上一直都蒙著面紗只露出雙眼,這樣顯得她們就象這個國度一樣神秘,但據說她們也有放蕩不羈的一面,尤其年輕的女性已經開始覺醒,她們在公眾場合儘量遵守宗教傳統文化,但私底下卻開始嘗試追求個性自由的生活。她們會在沒有男人的場所裡抽菸、跳舞,在私人酒吧裡喝酒也是常有的事。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說到伊朗女性,不得不說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使得伊朗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戰爭使伊朗損失了近60萬的青壯年男子,所以戰後女性偏多。據有關組織調查表明,目前20至29歲的年輕婦女有620萬,而25至34歲之間的男性僅有480萬。而且由於伊朗男子有尋找比自己年輕的女子結婚的習俗,因此可能會有125萬名女性會喪失結婚的機會。伊朗媒體說,就算是所有男子都結婚,也仍有100多萬婦女要過單身生活。雖然伊朗法律規定,一名男子可以娶四個老婆,在一些偏遠地區,娶十幾個老婆的也是有的。但事實上,能娶幾個老婆的男子是非常少的,因為雖然法律上允許,但同時又規定了娶第二個妻子時,第一個妻子必須同意才行,所以第一任老婆很少有同意的,另外養好幾個老婆能力也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此外,伊朗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契約婚姻模式,男女雙方只需要找個律師簽訂一份婚姻合同就可以在一起同居生活了,期限不定,連法院都不用去,任何一方都可以隨時終止合同,其實這就是合法同居,但前提是女方必須是離婚的女人或是寡婦。作為一個伊朗男人是不是很幸福呢?所以已婚的伊朗男人在外面找好幾個女人,心裡是不會有什麼內疚感的,只要在經濟上不虧待老婆,就算簽上十個八個的契約老婆,也不會覺得對不起第一任老婆,而且會是在朋友面前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政府也比較支持,因為這樣可以為社會減輕了負擔,維護了社會穩定,那些沒有收入的寡婦或離婚女人,也不會無家可歸,甚至為了生計出賣肉體了。所以,很多人說伊朗男人很花心,到處勾搭女人,其實並非如此,人家是肩負社會重任阿,哈哈。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在德黑蘭對於很多年輕女性來說,戴頭巾已經成為象徵性的習慣,這也是她們在宗教與世俗之間的一種妥協,雖然黑袍加身、頭巾遮面,但掩不住伊朗女子那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對自由的渴望。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一個很不錯的建築。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原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外牆。搭乘地鐵1號線到Taleqhani站下,出站西邊就是前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

現在這裡是伊朗的反美愛國教育基地,牆上很多處用塗鴉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伊朗的反美情緒。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1979年11月4日,在伊朗革命期間學生們爬過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的牆壁,佔領使館並劫持了使館工作人員。這個事件最終導致“伊朗人質危機”事件的發生,被扣的52名美國人質在444天后被釋放,回到了美國。後來,導演本·阿弗萊克以此為背景拍出了著名的電影《逃離德黑蘭》。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那麼,1979年的美國大使館為什麼會發生人質危機呢?這還要從伊朗更早的“白色革命”說起:1963年,在美國的倡導和支持下,伊朗全面西方化的社會改革轟轟烈烈地全面鋪開, 巴列維國王解釋為“和平的不流血的革命”,又因為是國王本人領導的革命,也叫“國王於人民的革命”。這次革命包括實行“土地革命法”,興辦教育,婦女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所以當時婦女是可以穿著露著肌膚的服飾的。在白色革命期間伊朗GDP增速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在10%以上,最高1972年試過觸碰過20%,發展迅猛。人均GDP從1961年160美元增長至1978年2250美元。但後來有錢了以後,政府開始亂花錢,不計成本、不顧效益上大項目。多數項目因為配套不完善閒置浪費,使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引發了高通脹、貧富懸殊等問題。這時的西方化與伊斯蘭社會產生嚴重的衝突,而國王卻採取了高壓政策應對,最後便激起民變,1979年國王被迫出逃,“白色革命”徹底失敗。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正是這次白色革命而引發了所謂“黑色革命”的伊斯蘭革命,為什麼叫“黑色革命”?因革命後所有伊朗婦女均要求披上黑色面紗和穿上黑衣。在老百姓對“白色革命”徹底失望的情形下,霍梅尼把握住了這個絕好的機會,他與宗教上層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1979年霍梅尼回到伊朗宣佈成立伊斯蘭共和國,1983年通過憲法,恢復了伊斯蘭傳統刑法,多妻制重新合法化;婦女被要求嚴格遵從中世紀的伊斯蘭教規,伊朗被全面改造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隨著美國對其制裁成為一個神秘的國度。由於美、伊兩國在民族、宗教以及一系列政治問題上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美國與伊朗至今也沒有恢復正常的外交關係,美國在很領域依然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這兩個士兵抱在一起的宣傳畫不知道是表達什麼意思?是描述的兩伊戰爭的戰友之情嗎?

真實的伊朗(一):德黑蘭,宗教傳統與世俗慾望交織在一起

街頭懸掛伊朗精神領袖阿里·哈梅內伊的頭像,上面寫道:美國錯了,美國必須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最終勝利屬於我們。阿里·哈梅內伊,是伊朗革命的關鍵人物之一,曾於1981年當選該國總統,也是首位出任該職的神職人員。

住宿:德黑蘭的住宿和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相比,並不便宜,酒店賓館規格不如北京高,但價格卻和北京相差無幾。由於美國製裁的結果,所有酒店旅館都不能從網絡平臺直接在線預定。

我住在Hotel Mashhad旅店,地址就在:No.416,west Amir Kabir St,Tehran;旅館出門左轉步行約10分鐘到IAMA-KHOMEINI地鐵站,地鐵站對面就是大巴扎。從這站坐到Taleqani站3站下就到前美國大使館;旅館右轉行約10分鐘到一大馬路路口左轉一條街路南有很多賣海鮮和水果蔬菜的店鋪,路北依舊是各種商鋪林立。這裡雖然條件簡陋,但對資金有限的旅行者來說,應該是德黑蘭最便宜的旅館了。旅館可以做飯、洗澡,有無線網絡,但是隻能在前臺過道的休息處才能使用,網速比較慢,其實他們還有一個號速度稍微快一些,旅館有洗衣房。管理旅館的人是一個不太喜歡交流的伊朗人,甚至可以用有點冷淡來形容,他老婆是個的中國女人,但她說旅館並不是他們的,他們也是為旅館打工的。

接下來我將繼續前往伊朗南部,看看曾擁有世界一半的古老城市--伊斯法罕正煥發著怎樣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