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從德黑蘭的長途汽車南站出發,前往伊斯法罕的大巴車有很多,有的大巴車不直接到伊斯法罕,只到位於德黑蘭和伊斯法罕之間的城市卡尚,但是你如果問司機到伊斯法罕嗎?他們也會回答:YES,只是他們到卡尚汽車站後會再安排你轉車到伊斯法罕。

本來我可以乘坐中國修建的高鐵從德黑蘭去伊斯法罕的。但是這條從2010年10月中國與伊朗政府簽署建設的德黑蘭-庫姆-伊斯法罕高鐵協議,隨後由於伊朗因核活動遭受歐美和聯合國的制裁,項目進展並不順利。據說德黑蘭-庫姆-伊斯法罕高速鐵路項目線路全長375公里,設計時速300公里,是中東地區一條重要的鐵路交通幹線。建成後時速將達到300公里,德黑蘭至伊斯法罕只需2個小時,項目什麼時候能夠完成恐怕還遙遙無期。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我經過約6個小時的顛簸終於到了伊斯法罕,找到了德黑蘭旅館工作人員給我推薦的一個叫Amir Kabir hotel的旅館,這是一個旅行者聚集的青年旅舍。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德黑蘭至伊斯法罕沿途戈壁風光

伊斯法罕位於伊朗中部,是伊朗第三大城市,它在德黑蘭的正南方向約450公里處,乘大巴順利的話要5個小時。 伊斯法罕是一個歷史長達 2500年的城市,它作為“絲綢之路”的南路要地,是東西方商貿的集中地,其建都歷史遠遠早於德黑蘭。雖然說今天的德黑蘭是伊朗的首都,是各界名流雲集的社會場 所,有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和琳琅滿目的超級市場,有打扮漂亮、塗著鮮豔色彩嘴唇的美女,但是,伊朗人民及世界旅行愛好者對伊斯法罕仍情有獨鍾。伊斯法罕數以千計的名勝古蹟和古樸典雅的波斯情調,使其成為世界最受旅遊者喜愛的城市之一。

我辦完入住後,就迫不及待去尋找這裡的世界文化遺產伊瑪目皇家廣場,因為它是全世界僅次於天安門的大的廣場,著名的伊瑪目清真寺也赫然在立,廣場上是人休閒的好地方,騎車、足球、露餐、聊天者樂在其中。廣場四周的迴廊內商鋪林立,傳統的手工藝琳瑯滿目,匠人叮鐺打鑿之聲不絕於耳,循聲而去,千年的鋪子裡工匠們正用一張鐵皮或者是銅皮敲打出圖案精美的手工藝品,令人讚歎!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伊瑪目皇家廣場

今天天公不作美,颳起了大風,塵土飛揚,整個伊瑪目廣場籠罩在沙塵之中。伊瑪目廣場原名國王廣場,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伊瑪目廣場列入世界遺產。廣場集中了許多歷史悠久、極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西側有阿里卡普王宮,東側有國王清真寺,南側是規模宏偉、裝飾華麗、全國排名第一的伊瑪目清真寺以及全市最美、最具伊斯蘭風情的BASTANI餐廳。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廣場南端的伊瑪目清真寺是波斯建築的典範和世界最美的清真寺之一,已被錄入世界遺產。正門與主體偏角的45度角的巧妙設計、蜂窩狀門廊拱頂及釉磚、內部藍色瓷磚是這座清真寺的三大亮點。清真寺裡外均由精美的瓷磚鑲嵌而成,高達30米的大門則是鍍銀的,上面寫有許多詩文。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位於伊瑪目廣場西側的阿里·卡普宮,建於 17 世紀初。這裡是當年阿巴斯大帝招待外賓及欣賞馬球的地方。宮殿共有六層,其中由 18 條木柱支撐的觀景陽臺是最受青睞的地方,古代君主和客人們會在陽臺上觀賞重要的儀式和運動競賽。

驕傲的波斯人直到阿拉伯入侵的900年後才終於等來了第三個完整獨立的波斯帝國——薩法維王朝。薩法維王朝再一次統一了波斯全境,並且是第一個以什葉派為國教正統的波斯王國。阿巴斯一世無疑是王朝中最偉大的一位君主,在他的治下,帝國疆域一統、軍政革新、國力強盛,使得波斯再次邁向巔峰。在這一時期中,波斯與伊斯蘭文化所誕生的最璀璨奪目的結晶,就是帝國的中心——伊斯法罕。1598年,阿拔斯大帝下令遷都於此,並將這座城市營造成了整個伊斯蘭世界最耀眼的明珠,以至於被人譽為:“伊斯法罕半天下”。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廣場有很大的水池、噴泉和草坪,很多本地人也會在草坪上野餐,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時光。生活化的廣場和設施很親民,讓這裡成為真正旅遊者感受本地人生活的最好去處。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小孩子在廣場的水池裡戲水。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廣場上看到一些家庭或朋友正在廣場的草地上休息、野餐。星期五是伊朗唯一的休息日,但伊朗的娛樂生活很有限的,電影院也不能放資本主義邪惡電影、人民不能在公眾場合跳舞,酒吧、夜總會更是沒有,所以他們主要的娛樂和休閒就喜歡野餐。在草地上鋪上一塊波斯地毯,再帶點茶、餅乾、沙拉、零食、水果之類的,就可與家人、朋友歡聚了。伊朗人野餐的地方,可以是去附近的山裡、家門口的公園、河邊等,有時候還會帶上羽毛球、排球之類的運動工具,伊朗人很喜歡打排球。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學生們在廣場上踢球,從廣場上的景象能感覺到這裡的人們生活的很開心、快樂。在伊朗,足球與宗教、政治的聯結或許遠遠超出了運動競技本身的意義,在這些少年們天真的笑容裡,我們能感受到運動作為健身和娛樂這一最簡單、最簡單質樸的內涵和意義。因為足球,貧富階層之間的人有了交流,無論是窮孩子還是富孩子,在球場上,他們團結在了一起,在進球的一剎那,他們共同閃耀著光芒。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圍繞廣場四周是修建的高大寬敞的室內迴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大門與廣場相通,整個迴廊的建築表現出典型的伊斯蘭風格。迴廊兩側一家連著一家的店鋪經營著各種工藝品、日用品、服裝和食品等,五光十色、琳琅滿目。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位於廣場北部的巴扎裡,商品種類繁多。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工藝品店裡陳列著精美的瓷器。伊朗擁有豐富的手工藝品,其中很多技術是古代伊朗人發明創造的,有7000年的歷史。手工藝品古代在伊朗受到愛好藝術的國王們的重視,在很多歷史時期,國王們都支持藝術家的創造活動。與此同時,他們還把一些技藝高超的藝術家派往外國學習其它國家的藝術,以此完善自己的技藝。國王們的支持促進了伊朗手工藝的繁榮發展。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伊瑪目廣場周圍有很多經營純粹的手工藝品工匠店鋪,他們大多為家庭作坊式,一個家族或是家庭世世代代以此為生,使這些傳統技藝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與傳承。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是伊朗各類手工藝品聚集之地,在這裡每天手工藝人們不急不忙、神情專注的做著手裡的一件作品,每樣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重樣,沒有複製,邊做邊賣。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在廣場邊上的巴扎裡,我隨意走進了一家工藝品店鋪,這個店裡有幾個美女工匠正在製作一件手工藝品。據瞭解,伊朗的就業率低,很多人讀了大學,但沒有工作。女人更是不好找工作,同樣的工作,給女性的工資比給男性的低,這是逼著他們當家庭主婦阿。伊朗之所以有很多這樣的巴扎,可能這些巴扎能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如果想多賺錢,有的人不得不兼職打小時工。在伊朗最賺錢的職業是醫生女孩子找到這個職業的男朋友就相當於找到了一個長期飯票的保障,另外銀行、政府這職業也被認為是金飯碗,但普通人基本是沒希望進去的。

她們看見我,臉上露出羞澀的笑容,我上前給她們一展身手,學習一下工藝品的製作。伊朗妹子很熱情,但也顯得不好意思,臉上時刻掛著純真的笑容。伊朗的女孩也很愛美,因為平時戴頭巾和穿著黑袍,身體的曲線美無法向眾人展示,這讓她們只能通過臉部和嘴唇、手指等來表達自己的美,她們會塗指甲油、化濃妝,尤其嘴唇和眉毛。我們認為高鼻樑好看,但是她們卻不喜歡自己的鷹鉤鼻、高鼻樑,專門攢錢做鼻骨美容,高高的鼻樑硬生生地給削下去。有時候走在大街上,會看到有美女鼻子上貼著膠布或者創可貼,這就可能她剛做完整鼻手術。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又走入一家店鋪,這個店鋪是一個男的年輕工匠。走在伊瑪目廣場外圍的巴扎裡,耳邊不時響起這些工匠們製作工藝品的叮噹之聲,彷彿回到的古老的集市中。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走出伊瑪目廣場,順著地圖指示方向向南尋找33孔橋的路上,遇到一個露天的展覽。展覽就在路邊,也沒有人看守,展示的圖畫、照片似乎是關於戰爭內容的,莫非又是反美的宣傳展示?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伊斯法罕德街道

一個人步行到三十三孔橋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橋上的燈已經全部點亮。這座橋全長300米,已經有400年曆史,它既是橋樑,又是水壩,因達魯德河將伊斯法罕分割成兩岸,這座橋連接著兩岸的伊斯法罕最主要的街區和亞美尼亞人居住區,因此傳統的許多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節慶紀念活動過去經常在橋的兩側舉行。伊斯法罕的33孔橋是一座雙層結構的橋樑,共有33個拱,連接上下的Chahar Bagh街。33孔橋是伊斯法罕城市氣質的代表,尤其到了晚上路燈亮起的時候,整座橋都被一種溫暖愛意的氛圍包圍著。這裡會有年輕人演奏樂器,唱伊朗的歌曲,人來人往,也有二三成群的人吸著水煙,有人在橋孔裡竊竊私語,你可以漫步橋頭,靜靜的望著乾枯的河床,人生百態盡顯於此。

真實的伊朗(二):伊斯法罕,曾被譽為“世界的一半”

我行走在橋上,橋面上行人雖多,但大家的步履都很緩慢、輕柔,沒有喧譁,感覺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而且每個人都在感覺這奇妙的世界。橋上每一個精美的拱形,都似乎可以訴說一連串的浪漫故事,也有孤獨的身影在橋的某一處靜靜的思考著人生,人們不會去打擾他們,因為他們也許是在醞釀一篇偉大的波斯詩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