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趾抓地,氣通湧泉"----看楊家祖傳的要領是怎麼說的

引言:中國武術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有完整訓練體系的流派有兩百多個。傳統武術裡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但是站樁是大多數武術採用的方法。大的門派像武當、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樁功法。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形意拳是其中獨樹一幟的拳種,其勁法凌厲,打法硬朗,難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說,其體系完整,但動作簡單,易學易練,深得眾人的喜愛。這簡單的招式後面蘊藏的了很多看不見的幸苦和練法。形意拳練的是勁,不是動作,動作知識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練法,在動作的背後,是功夫,是勁力。形意拳首先是要練明勁,之後就是練暗勁。形意也罷,太極拳也罷,傳統武術修煉大體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修正身法,換勁,練勁,用勁。站樁,能解決修正身法和換勁的問題。三體式和五行拳解決練勁和用勁的問題。站樁的要領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身法,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但是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站樁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人會站樁站的腰疼。

"五趾抓地,氣通湧泉",這還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現,當你練之腳如生在腰上時會如腰在空中而立兩腳微踏於地。

練完一套拳呼吸應該更加深長,喘氣應該不會。練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應按其自然。

轉換是指一切的多,摺疊是方法。

後天呼吸在於鼻,應該深長,但同時口要放鬆,因為蓄髮之間鼻之息不足以吐納必借於口,不然易結氣於胸。

可明白儒家浩然之氣而入門更好。最好是明白佛法本意後返觀太極之理則更好,但佛法無明理之人指路極易錯路。

實際上太極拳之開合不能從某一處練起,必須全身一開合,功夫練到細微處,渾身上下處處都開合,若無開合處必是僵勁未化。

挺腰時要有空靈之意,儘量不要挺死,多用精神少用骨肉。

周身一家一定要如液體狀決不是軟布一塊狀。

我練拳是從師門24樁入門。

每次站樁若高樁應該30分鐘以上,若低樁就要到支持不住為止。每天至少3次。

憋氣不對,憋氣就是在胸口,這時應該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氣。

站樁時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兩腿要掛在腰上,不要全身放鬆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覺。

是園襠不是撐襠

腰能靈動已經脫離了脊椎的骨肉範圍,以後應該體會他一呼一息一吞一吐(不是流動)能帶動全身吞吐蓄髮,一轉一化無不是他主宰,假以時間一定會練成知己的功夫,知人的功夫就必須明太極的哲學之理,並有所相應才能練得。不過知己的功夫是第一關。

以心行氣是要用心不用識,識是以思想分別為體,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點我認為是能否在太極上登堂入室的關鍵。可是不太易懂。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狀態;並非拎腰一段之意。蓄勁時順時針轉,發勁時逆時針轉。

腰與丹田是主宰和賓輔的關係,有腰無丹田難得大用,有丹田無腰如三歲童兒舞大錘,且腰成如鼎火,是練精化氣的成因,然後知直養而丹田自會有成。

要先練腰,有腰以後丹田之氣方能入骨,無腰的丹田滿則易洩,難以昇華。

斂氣入骨和佛家白骨觀不同,實際上斂氣於骨並非真的斂在物質的骨頭裡,實際上就是提起精神,接勁時用心(不是腦識思想)聽的狀態。以求將身運化成精神的一部分。佛家白骨觀是為欲重之眾生而起一方便觀想,是斷習氣之良藥,不是世間法可比較。

神氣為主就可以說是內家拳了,實際上和什麼動作是沒有太大關係的,所以練陳式當然可以這樣練,若按我說的那樣去站樁,什麼樁都是可以的.不過我還是建議站中低樁.

關於佛教經典中把識,心分開的莫過於(大佛頂首楞嚴經),但初涉佛法者不易懂,聽說有位大德所講的(首楞嚴經行法釋要)今年將要出版,此書若能得看,真是法寶.

什麼時候你把這身骨頭忘掉了就有出息了!(玩笑).

蓄勁時順轉,發勁時逆轉這在腰能指揮全身後必須的一個鍛鍊內容,實際上中間還有一個S調頭,使蓄勁時順轉鼓盪而開,至對方落空時我勁方為蓄成。S調頭後逆轉神氣相會而合。能合之勁成倍於不合之勁。功夫成後,此過程漸漸淡化,終歸無形。但無形之中一樣也不缺。就是至一觸而發也不出此。

定步推手決不是打輪,繃;捋;擠;按要認真,此四處是最難保持在太極的原理下完成的。此關一過自然能應付散推,要記住千變萬化都是從規矩中化來的,不是學來的,但規矩一定要明師教,規矩一錯,背道而馳。拳架所練成的習慣在推手及散手中實踐,不自在處,問題必在拳架,這要過來人常在身邊指點。

力由脊發,實際上是由能指揮全身的中線,此線是借脊集氣而成,成後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兩腿是被中線(腰)拎這,不是身體放在腳上,勁是由腳升起不是從腳撐起。平時練拳千萬不要坐死在腿腳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將身體拎硬,要像在游泳時,兩腳不能踏實,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為主宰,人也有騰挪之意。自然步隨身換,心動而身不靈,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決不是腰的力量,時指腰對全身的控制力。實在太難口述,先理解試試,希望不要弄錯。這個對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練個十年還不如練三年摔交或拳擊。真正內家入門,一日千里,懶懶的練也比別的方法努力的練要快,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內家好在哪裡?得此坐著和空中都能發力自如無有疑惑了。

打人能跋根這在實力懸殊的狀態下,有很多人會表現出來,但是否是和神氣一動,彼如彈丸而出,是質的區別還是量的區別?若是量的差別那你離內家不遠;若雖能將人跋根擊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暢,渾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擊勁,離內家拳尚遠。我的前輩師長有一句話:太極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終藝不高。請各位細細品嚐。

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後凸。拎腰只能是命門之下一段約一寸,拎至渾身輕靈狀,過分就反而身體變硬。中氣不能提上檀中穴。對的感覺如人可踏於空中,身形自在,肢體如白雲,心意如秋風,心動身自隨。不應是頭重腳輕而失控狀。

實際上太極拳發人用跋根兩字很不妥,應該是在擎;引之中對方已經落空,發放之時哪裡還有根可拔?若對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頂抗之病。

練拳先要體會人我天地為一體的狀態,這樣慢慢會體會到人與萬物相容而輕,但騰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鑽再彈起的狀態。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開始。

S調頭之事,應該是練至腰為主宰,命門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後,練習神氣調度的方法,可能必須口傳方妥,說出來要搞錯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調頭,沒有兩種,千萬練拳不要複雜化。

如未到腰為主宰的地步,S調頭只是扭腰而已,當然也可練,只是沒有實質作用薰陶而已.

普通的可說是對方落空時,就是我調頭處。

練拳必須以腰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須按規矩合起來練,實際上繃;捋;擠;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過電視上教拳的也常是錯的,最好請一個正統的老師教一下四正手,這個還是很重要的。

身體的感覺各不一樣,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會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則,了知一切覺受都是過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體味。這樣就比較好一點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