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王斌和她的爸爸王興華近照。

重量級嘉賓:王斌、王興華(父)

公司:浙江杭州超山盆景藝術館

座標:浙江杭州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第六個被窩編前語: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杭州自古為人傑地靈之地。前幾年去住過一段時間,中秋節前,全城的桂花樹香了一座城,滿城盡是黃金甲。夜遊西湖,看武松墓的鄰居——蘇小小墓,讀著那首詩: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想象幾百年前郎才女貌的樣子。

滔天的西湖水拍打岸邊的殘荷,吳儂軟語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語言混雜在一起,覺得前生彷彿就在這裡。

王斌父女是真正生在杭州的。王斌,男子名,其實是個女孩子,上邊的圖大家都看到了,她語音柔軟,算是杭州人中少有的普通話好的。她還沒有擺脫孩子氣,說“謝”能在2秒鐘內說10個。哎呀,還應該感謝你們接受採訪,讓第六個被窩的粉絲們有緣千里來認識你們,否則無緣對面手難牽了(語出《新白娘子傳奇》,趙雅芝太經典了。)

這父女倆在中國盆景界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女兒的求學之路遍及浙江杭州、臺灣高雄、法國巴黎,又返回故鄉杭州,將傳統盆景注入經濟學的眼光,從世界範圍內重新審視中國古老的盆景藝術。父親王興華自小從事多個職業,對盆景藝術熱愛40多年,沉醉於技藝、迷戀於造型、痴迷於挖樁栽樁——如同你我一樣。但是,王興華的偉大之處在於堅持,不管身外的風雲怎麼變化,他躲進自己的世界裡,堅持挖樁養樁,堅信藝術的力量,將平凡的挖樁、栽樁、養護昇華為一門藝術,守護著自己在杭州超山腳下的一方園子,培育著自己的盆景。

花開花落花滿天,碧葉粉荷聽蛙聲陣陣,秋來落葉蕭蕭下,冬日大雪紛飛,他在屋裡,守著自己的紅泥小火爐。

2013年,王斌帶著自己的朋友到父親的園子玩,朋友被園子裡的盆景驚呆了,一口氣買了30多盆,後來在拍賣會上大獲全勝,這也讓“超山盆景藝術博物館”名噪京城。

冠蓋滿京華,斯人不憔悴。如今,父女倆和家裡人依然過著和往常一樣的日子,修修金雀,剪剪松柏,灑掃庭除,清理落葉。也和友人圍坐在園子裡的池塘邊,品茶賞盆景,其樂也融融。

  • 父親眼中的女兒

女兒五歲起,便跟著我上山採樁,從小便對樹樁盆景有特殊偏好,很小便認得很多雜木類樹樁,比如雀梅、老鴉柿、六月雪等等。自己也常常帶一些小樁下山進行實踐種植培養。真正意義上,從爺爺輩到父親輩、到孫子輩,祖孫三代人的傳承之樂。

喜歡盆景的年輕人少、喜歡盆景的年輕女生就更少。慶幸女兒便是其中之一,用女兒常說的一句話:一個盆景作品的誕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盆景的素材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百年的養成;除了熱愛,沒有任何一種野心,可以阻擋如此奮不顧身地長久地去做一件事。而女兒更是願意為中國盆景儘自己的努力和力量,不在80後、90後這裡斷了根。

女兒非常喜歡我的脫袍換錦手法,近幾日在上海的雅集,應女兒要求現場又來了一次對雀梅老樁的脫袍換錦手法。對於松柏類、我則用修剪雜木的手法運用到真柏類,摒棄了用鉛絲定型的呆板造型,讓盆景植物更好的採光透氣,也更有利於蓬勃生長。

痴迷盆景技藝的父親

擁有世界眼光的女兒

——王斌父女速記

立春之後,陽光開始變得熱烈,春意正在樹梢和葉尖上蔓延。超山盆景園院子的池塘裡,是凋零的殘荷,幾隻白鵝嬉戲其中。岸邊的柳、松和各色雜木開始隱隱泛青——不到園林,還真不知道,春天已經真正來臨。

王興華將一壺剛沏的熱茶,放在院子裡的石凳上,然後拿起修枝剪刀走向一棵對節白蠟,開始為這株千里之外“淘”來的老樁整形修枝,每一剪,或者沉吟良久,或者鋒走龍蛇,都是對美的判斷和選擇。而在他身後,擺放著數百盆他精心培育的盆景,雀梅、紫藤、崖柏、五針松、金銀花、羅漢竹、老鴉柿等老樁。

王興華作為該館的創始人,在這個領域中已然累積了40多年的經驗功底,目前是高級園藝師、杭州市餘杭區盆景協會秘書長;女兒王斌既有曾在海外長期留學生活的經歷,又受父輩影響一直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情有獨鍾。

第六個被窩:您因為什麼喜歡上了盆景?

王興華:因為我父親也喜歡擺弄盆景,早在40多年前我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幫他打下手了。“上山下鄉”後,1979年我又進入中國美院學習服裝設計,並且先後在話劇團、服裝廠工作過。2000年左右服裝廠破產,在朋友的建議下我就轉而將喜歡的盆景當成了職業。

我們這一代人在選擇從業的時候通常會想得比較實際,比如總得有一技之長可以養家餬口嘛。其實當時選擇做盆景也有生活所迫的原因,而且剛開始確實有一定難度,坦白說那個時候幾乎都是賠得多。

一有時間,我就扛著鋤頭去山上挖老樁,超山、徑山、臨平山、黃鶴山……臨平附近的山頭都跑遍了。運氣好的話,一天就可以挖十幾顆老樁回來。最多的時候,小院子裡有400多棵老樹樁。樹樁挖回來,要先放在地裡養一段時間,然後再整形、移盆,要培育成精品盆景,需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第六個被窩:大老爺們,天天出去挖樁,找那些不中用的東西,周圍人會不會說你?

王興華:當時在很多人看來,有些“不務正業”。

而恰恰是“不務正業”,開啟了另一個天地。2000年,臨平針織服裝廠宣告破產,我拿著23000元錢的補貼,一籌莫展。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成了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

這時,老友孫孝林提出,讓我到他廠裡做,廠區的綠化都歸我,做花木盆景需要什麼,儘管開口。孫孝林還專門為我花了30000元錢搭建了一間帶蒸汽的玻璃房。我一看,高興壞了,因為這對搞花木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有些奢侈了。

第六個被窩:您是怎麼想起建造自己的園子的?

王興華:我不僅自己上山挖老樁,也從別的地方買。日子久了,囤的盆景越來越多。玻璃房已不夠用了,家裡也擺不下了,就將一些盆景挪到自己住的地方,但總擔心會丟了。於是,我找到超山村委書記王年松,在超山腳下租下了6畝窪地。

從小黃山運來渣土,將低窪地填平;我又原地挖了兩個池塘,引進一潭活水;又從別的地方全冠移植了不少松柏等喬木;將自己囤的盆景都搬了進來……

半年時間,投入100多萬元,原來的一片窪地變成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上百盆盆景形態各異,迎風而立,這座江南的小院子各色盆景琳琅滿目,無邊光景四時新。我如願有了一座自己的盆景園,但更願意將這個作品看成是一個大盆盆景。

第六個被窩:幾十年的喜愛和痴迷,盆景對你有什麼回饋?除了精神層面的。

王興華: 2013年左右,我掘到了自己進入這行的“第一桶金”。女兒的北京朋友聽說浙江的盆景有名氣,就專程過來看,後來在我這裡一下子挑了30盆,這讓我特別驚訝。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盆景是鮮活的、有靈氣的,值得被人們喜愛。而且好的盆景,蘊含著美術功底和繪畫技巧,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這當然也就讓我更加有了信心。

第六個被窩:現在盆景界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師法自然,自然的大樹縮小在盆中成精景,儘量因勢造型。一種是精心修剪,整整齊齊,就像葉聖陶在《蘇州園林》裡說的,“修剪得整整齊齊的松柏,閱兵式的道旁樹”——在您看來,什麼是一件好的盆景?

王興華:因為歷史原因,早些年盆景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曾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斷層。目前整體看來,上世紀80年代產生的盆景“還可以看”;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盆景才算得上精品。

好的盆景通常有兩個主要標準:一是要“奇”;二是要讓人看得出手法。現在有些盆景修得樹不像樹,反而像小動物或是其他別的奇形怪狀,我認為是誤區。

型好了,整個看起來像是大樹版的縮小版,就是業界所說的“縮龍成寸”,這才是審美基礎的保證。

第六個被窩:樹齡和盆齡現在很多初學者都分不清楚,應該更看重哪一個?

王興華:玩盆景一定要注意分清樹齡和盆齡。前者顧名思義是盆景用材的年齡,後者指的是入盆後人工修剪培養的時間,肯定是盆齡越長越值錢了。

建議大家收藏盆景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喜好來,不要盲目跟著市場價格跑。比如雀梅,前幾年10萬元的,現在兩三萬元也能買到。從投資的角度而言,物以稀為貴,要看樹種是不是難培養。一般來說,松柏類長壽,但能存活幾百年的,市場還是很少見;而雜木類就要看你的眼光和運氣了。從國內拍賣市場來看,盆景價格正在慢慢起來,現在包括一些日本藏家也在向中國市場售貨,好的盆景上百萬元也有。

第六個被窩:一般人自己動手,做一盆盆景,應該不難。但是如果上升到盆景藝術的角度,需要注意什麼?

王興華:自己做盆景也不難,簡單地說,買一樣你喜歡的樹種,或者是外出的時候撿回來的植物,養起來就可以做,喜歡什麼樣就做什麼樣。用盆的話,紫砂材質比較透氣。

當然了,剛說的這些只是就生活情趣。如果是上升到園藝的高度來說,講究還是不少的。比如說取材,不光只看樹的年份,還包括造型等天然的東西。只有材料本身奇特,才能出現好盆景,所以選材要掌握看上去很養眼,又有特別之處,不可複製的原則。

通常我們會選樹木軀幹部分最下面的一段來入盆,盆景的珍貴之處在於不是樣樣都能入盆的,要看有沒有可塑之材。後期的養護工作也非常重要,比如如果生長有問題,可能就會出現慢慢往裡縮的情況。入盆後已經定型的盆景,即便過去百年,它的體積大小也不會有大變化。

第六個被窩:您對盆景的養護有什麼自己的秘訣和體會?

王興華:居家擺放盆景,相對來說松柏類是比較好養的。但是要注意,尤其是北方冬天的暖氣房、空調房,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定要移到室外一次,並且不能一步到位地移,先移到陽臺幾天,再移到屋簷下或是院中。南方地區季節交替不是很明顯,相對而言沒有這樣的麻煩。如果常溫、空氣流通的話,盆景可以在室內放一到兩個月。

修剪的話,雜木類一般一年一修,它出芽的時候最好看,夏季是觀葉期,到了冬季再大修。松柏類的葉串去掉就可以。簡單的原則是原來什麼樣,修剪成什麼樣就好。

特別要提醒的是,盆景養護必須遵循“不幹不澆”。據我所知,70%的盆景都是死於澆水。因為土壤溼的時候,會產生悶氣和沒有營養的廢氣,乾裂才能產生氧氣。所以你可以用手去觸摸土壤,如果像石頭一樣硬,就可以澆了;要是有種麵粉狀的手感,千萬不要澆。

另外,像觀花類的盆景,不要太多肥料,可以在每次澆水時摻一點淘米水;果實類的則還需要有專門營養,因為它們靠光合作用產生不了葡萄糖的來源。我不建議用自來水直接澆,因為含氯量高,條件允許的話天然水最好,或者將自來水靜置一週之後再用。

總之,養護盆景一定要用心。

第六個被窩:一般人客廳裡不養梅花,因為據說是一種忌諱……

王興華:在傳統觀念中,中國人的忌諱比較多。我記得以前柏樹是不進家門的,因為它屬“陰”,而松樹屬“陽”,氣勢磅礴,就比較討喜。還有譬如廣東地區的一些老闆不選梅花,因為“梅”與“黴”諧音。當然了,這都是民間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所以大家不用糾結,隨心就好。

至於說盆景能否淨化居家空氣我不能妄下評論,但它確實是“養眼”之物。而且玩盆景,你會發現整個生活節奏都能“慢下來”,達到木心先生所寫的“從前慢”的境界,改變一些心浮氣躁,讓人變得沉靜,這也是我迷上盆景的重要原因。

第六個被窩:中國的盆景派別森嚴,您是屬於什麼派?

王興華:中國的盆景有蘇派、揚派、浙派、海派、嶺南派、川派等等,各有各的風格。舉個例子,揚州的盆景通常是“3個月就能養出來”,他們習慣採用“彎”的方式人工做主——把原本很長的枝幹進行S型處理,型出來後再做“S”型……稱為“一步三彎”。而嶺南派的特點是十年才能養成一盆,“一年只能一剪刀”。

再放大一點來看,中國與日本的盆景,也是各有各的長處。日本盆景風格大多是豐滿健康型,枝繁葉茂,構圖為正三角形;而中國美學的極致境界就是“殘缺美”,體現在一個“秀”字。因此有時我會把從日本買回來的盆景大刀闊斧地處理,去掉軀幹部分的1/3,構圖上採用不等邊三角形模式,這樣更符合我們自己的審美。

第六個被窩:hi,王斌,年輕人,你可以談談你的成長經歷嗎?或許對於新一代的人們來說,他們更喜歡看看別人的經歷,汲取自己的人生智慧。

王斌:我是個“80後”,受父親的耳濡目染,也喜歡上了藝術設計。雖然年輕,但是特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我在臺灣東方設計學院唸書時,很幸運的認識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組的廖寶秀先生。在她的舉薦下,我到了法國第四大學歷史系遊學,主修中國歷史和文物鑑賞。在這裡,我認識了不少世界頂級拍賣行的朋友。

第六個被窩:你父親的盆景是怎麼和世界對接的?

王斌:近年來,盆景藝術也逐漸成為拍賣場上的新秀。2013年的一天,我帶著北京一家拍賣公司的朋友來看作品,當時,他們正在北京組織一場盆景專場。

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朋友在看了爸爸的小院後,頓時眼睛一亮,一口氣買走了30多盆盆景,都是30多年培育出來的一些精品。

臨走時,他還握著爸爸的手,說:“盆景最忌諱的就是放不大,你這些盆景的精神都是活的,放大了也是活的,落葉了也是活的……實屬難得!”

超山盆景園的作品在拍賣會上成了“網紅”,採訪的媒體絡繹不絕。後來,我們的作品在各類拍賣會上高價拍賣。

第六個被窩:你所瞭解的,中國盆景的拍賣情況是什麼樣子的,換句話說,盆景值錢嗎?

王斌:近年來,盆景藝術也逐漸成為拍賣場上的新秀。2014年的拍賣市場中,多家拍賣公司開始引入盆景藝術板塊,拍品主要以樹樁盆景為主,盆景拍賣總體成交火熱。北京保利盆景專場推出17件蘇派作品,16件盆景成交。北京古天一12件盆景作品上拍,成交6件。西泠拍賣在其十週年之際,2014秋拍中也首次進軍中國園藝盆景市場。共推出100件盆景拍品,囊括了浙、蘇、嶺南三地風格的大師精品之作。最終該專場總成交額為861.235萬元,成交率84%,無疑成為其2014 年秋拍的一大亮點。

諸多拍品中,一盆樹齡約150年左右的黑松盆景拍出了184萬元,成為專場最高價。另一件赤松盆景作品也以51.7萬元成交,列居專場第二。中貿聖佳2014 年青州專場共有58 件盆景藝術品上拍,32件作品成交。另外,香港蘇富比在2014年春拍中也開始嘗試盆景藝術拍賣。在"當代文人藝術"板塊中也呈現6件盆景作品,有5 件成交。

其中,創作於19世紀的黃槿木盆景拍出43.75萬港元的高價,另一件創作年代約18世紀的博蘭盆景也以31.25萬港元成交。

2016年北京中國嘉徳、中貿聖佳秋季拍賣會相繼推出盆景專場。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盆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由原先的官家、皇家、文人欣賞為主,現在已經全民皆可欣賞。在人們經濟基礎打好之後,盆景這種耗時、耗金、寄情的精神享受會得到大家的廣泛接受。

第六個被窩:王斌也喜歡收藏?

王斌:是的。我父親出身美院科班,收藏遍及祖母綠、小葉紫檀、明清黃花梨傢俱以及古玩雜件,門類甚多,而這所有收藏的開端全全歸結為盆景。

父親養盆景,因為要和盆景搭配,愛上了木、石雜項,也直接帶動了我!受父親影響,我從讀書開始,即步伐遍及各大拍賣行的,人生也在持續的尋索、辨析、收藏、探求之中變得豐盈與美好。

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中國新貴階層的關注熱點,王斌卻將收藏視為一段緣分,“我們只是它這一世的守護者。我們在尋物的同時,物也在尋找它的主人。

偉大的藝術品是歷史的一條線,源遠流長,直至千年,它的價值會被後人挖掘發現,收藏家是這條線上的珠子,穿梭在時光的隧道中。

  • 關於超山盆景藝術博物館

杭州超山盆景藝術博物館是在超山盆景園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超山盆景園創建於2008年,與超山風景區僅一路之隔,園區佔地10餘畝,分為室內室外兩部分,古色古香的建築用於室內展示部分,主要展示盆景書畫、盆景古石器、古玩藝術品,還有問梅品茶小憩場所。室外則是一個由池塘、長廊、亭臺、園林小品組成的盆景展示區,上百盆盆景形態各異、風格獨特,彰顯盆景之美、生命之美。

以下是超山盆景園和部分盆景。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守著這大片園林,看春色怎生得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