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這樣的靜待花開,恰恰是害了孩子!(3-6歲家長必讀)

在線教育:這樣的靜待花開,恰恰是害了孩子!(3-6歲家長必讀)

  3-6歲的孩子該怎麼管教?有不少人認為,不同於0-3歲的寶寶,3-6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控能力,家長應該放手,保持他們的天性,讓孩子在自由中發展。

  殊不知,這樣的靜待花開,恰恰是害了孩子。

  事實上,儘管3-6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控能力,也可以理解因果聯繫了,但在他的思維裡,還是非黑即白,也容易高估自己或貶低自己。

  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成長功課就是主動。因此,這是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是把外在行為內化成內心動力的階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走出家門,進入幼兒園,跟其他小朋友建立社交關係。學前期的孩子最主要的兩個學習渠道是玩耍和聽故事。

  這些活動都是爸爸們最擅長的,所以也是把爸爸拉進來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期。

  沒有人能比媽媽更能靜心呵護寶寶,但爸爸卻能鼓勵孩子挑戰自己、突破自己。

  父母對孩子能力所表達的認可和相信,會讓孩子越來越願意獨立,並願意去嘗試各樣的事情。

  沒有為這個年齡段做好準備的家庭可能會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比如,不願意參與育兒的爸爸、疏遠的婚姻關係、緊張的兩代關係,還有因為孩子睡眠、吃飯的不規律而繼續筋疲力盡的父母。

在線教育:這樣的靜待花開,恰恰是害了孩子!(3-6歲家長必讀)

  這些都是在0-3歲沒有為這個階段做好準備而留下的“後遺症”。

  要是孩子可以定時自己入睡,從天黑睡到天亮,吃飯不需要大人追著喂,日子就比較好過。

  這個階段的很多父母,好不容易有了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又開始像以前一樣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也有一些父母,他們自己是在強勢、壓抑或嚴厲指責的環境裡成長的,對國內的應試教育會有反應,因此比較不想管教孩子。

  這個階段的父母最容易掉入的陷阱是不給孩子任何限制、約束或管教,但這些恰恰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

  管教的重點不在“管”上,即懲罰過去的錯誤,而是在“教”上,即訓練孩子未來需要有的技能。

  雖然我們也需要糾正錯誤,但“教”要比“管”更多。更重要的是孩子要開始看見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好處或傷害,並將其內化為內心的動力。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訓練呢?

  首先,他自己要會按時睡覺、起床、吃飯,還有學會看鐘表,開始有時間的觀念,學會自己管理時間。我們要幫孩子學會量化時間。

  比如,用定時器來跟孩子說:“再過3分鐘,你要穿好鞋子,在門口等爸爸,定時器響了我們就要出門上車”,而不是不斷地跟孩子說“快一點”。

在線教育:這樣的靜待花開,恰恰是害了孩子!(3-6歲家長必讀)

  但是,孩子對“快”和“慢”的理解跟父母的不一樣,這常常給雙方帶來挫敗感。

  再者,孩子開始在幼兒園裡有社交了。

  所以,小朋友們之間發生摩擦的時候,他們會需要我們的幫助,幫助他們提升社交的情商,以及疏導這些社交可能帶來的緊張、焦慮等情緒。

  第三,這個階段的孩子也開始有了責任感,所以是學習幫家人做些家務事的時候了。

  在我們家,我們會讓保姆留一些家務給我們做,讓孩子們學會為家庭承擔一些責任。

  相對於主流社會比較流行的“不作為”理念(雖然“不作為”在這個階段是很美麗的畫面),管教和對於習慣的訓練會比較麻煩。

  但等孩子進入小學,很多“不作為”的家長就開始發現孩子出現了接軌的問題。這是因為孩子已經習慣成人的“不作為”,他們沒有規則和紀律的概念。

  不聽從老師的指令,生活沒有規律,也沒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沒有時間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到了孩子要進入小學的時候,諸如“注意力不夠”、“拖拖拉拉”、“不守紀律”、“不合群”、“不聽老師的話”,還有“成績不理想,作業做不完,拖班級的後腿”等出現在老師發給家長的信息中。

  要孩子順利接軌,家長就不能事先省事,而要花一些精力去做會讓孩子終身受益的訓練,幫助他建立一些好的習慣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