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土地整理是篇大文章

中國是人多地少的國家,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0%的人口。未來20年將是中國高速城市化的20年,每年的城市化建設還將佔用數百萬畝耕地。土地資源不足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

如何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及如何提高耕地質量,這是涉及到13億多中國人能否自己養活自己的大問題。13億多中國人的糧食出了問題,誰也幫不了中國。

土地整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土地資源。一是通過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資源。土地整理一般可以形成大約5%~10%的新增耕地,主要是通過土地整理,使難以耕種的邊角地適於耕種;二是通過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質量。土地整理,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機耕道、灌溉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土地整理就一定要涉及到具體農戶,因為全國絕大多數耕地都是承包到戶的,土地整理就是要整理已經承包到戶的並且正在確權的耕地,農戶承包地往往面積狹小,田塊分散,不同農戶之間的耕地用土作埂分開。現在土地整理,不僅要土地平整,而且要剷除過去舊的田埂,而按規模經營的便利修建新的機耕道和灌溉渠,因此,土地整理如何與農戶對接,在很多地方成為問題。處理不好,土地整理這樣的好事變成麻煩。在村社集體具有資源,村組幹部敢於面對矛盾,有能力回應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從而具有一定威信和行動能力的村莊,土地整理這樣的好事就可以辦好,最終,通過土地整理,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效率,方便了農戶的生產。否則就是好事不好辦和辦不好。

土地整理涉及到農戶的第二個方面是,通過投入鉅額國家資金整理出來的大塊土地超過了農戶原有的承包地規模,若仍然由原來農戶耕種,就要重新再修田埂,就顯得規模不經濟。因此,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土地整理之後,都是將整理過的土地整體流轉給工商資本經營,甚至很多土地整理項目都是反過來,由工商資本先流轉農民的土地,再引進土地整理項目資金進行土地整理。這個意義上講,土地整理助推了資本下鄉種田。在土地整理保護土地資源和資本下鄉規模經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係。若從無人種田的角度來看,正是土地整理為資本下鄉搞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從而解決了誰來種田的問題。

但其實,中國當前農村的問題可能不是誰來種田,而是田無法種,以及有人無田種的問題。中國現在還有6億多農村人口,有2億多農業勞動力,雖然農業勞動力以中老年人為主,但相對於20億畝耕地,中國龐大的農業勞動力勞均只有不到10畝經營規模,因此顯然是耕種規模太小而不是太大種不了。

中國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進城農民也還會有失敗者可能退回農村種田,農村年齡大的農民也需要通過種田來獲得就業與價值。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中國農業勞動力都會保持在數以億計,勞均耕地規模很難超過20畝,而在目前農業生產技術條件下面,一個農業勞動力可以輕鬆耕種30~50畝耕地。說無人種田顯然是誤判。

但在當前中國農村的確是出現了有田無人種的情況,甚至出現了全年的拋荒。其中原因是,這些拋荒土地的生產條件太差,尤其是灌溉條件太差,十年九旱九不收,沒法種,因此拋荒。還有一個原因是,過去承包土地,為了公平而將地塊分得很碎,細碎而狹小的土地難以耕種。在過去農村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也不是大問題,但在農村人口不斷進城、人地分離越來越普遍情況下面,“生不增死不減”的土地制度造成“反公地悲劇”,使農民無法種地。也就是說,同時因為生產力(基本生產條件如灌溉)和生產關係(土地無法連片經營)的障礙,而出現了有的土地無法種的問題。灌溉條件好的土地則從來不存在無人去種的情況。

土地整理可以同時回應當前農民無法種田的以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方面的問題。從生產力方面來講,土地整理就要為整理的耕地修建機耕道,提供灌溉渠,經過整理的土地不僅平整,而且可以機耕機收,排灌自如,這樣農民種的問題就不操心了。從生產關係方面看,村社集體可以借土地整理將農民承包地小塊並大塊,以便利他們的連片經營。

如果土地整理可以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為一般農戶的經營提供便利,從而解決農戶無法種地的問題,土地整理的意義就會無比巨大,因為正是通過土地整理,為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都仍將無法體面進城的數以億計的農業勞動力提供種地的收入、就業、價值和意義。

如果土地整理不只是要平整土地保護耕地資源,而且可以為九億仍然依託農村的農民提供可以耕種的土地,從而使中國農民仍然可以從承包土地上獲取農業收入、就業、價值、意義,這樣的土地整理的意義就大了,因為正是通過土地整理,讓當前中國20億畝耕地可以適宜於老人耕種,可以通過小規模精耕細作來保證糧產高產和糧食安全,可以讓進城失敗農民工返鄉種田,實現退養與種糧的結合。農業收入不高,農村生活支出也不高,正是一個可進可退的農村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了穩定器和蓄水池,中國也才可以保持發展中的穩定,從而可以減少現代化所走彎路。

2014年1月5日晚

贺雪峰:土地整理是篇大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