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臺獨”新事態:將華僑改稱“僑民”

澳門《新華澳報》24日發表富權的評論文章說,許多人都認為,蔡當局的某些“去中國化”行為,比陳水扁時期還要激進,比如關於臺灣大學校長的遴選,陳水扁當局就基本上沒有橫加插手。當然,蔡當局也吸取了陳水扁某些激烈行為,導致臺海局勢緊張、美國“反面”的教訓,是以“兩面派”的手段推動“臺獨”進程,一方面聲稱“維持現狀”,及“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另一方面卻全面推動“去中國化”,從學校課本到民間祭祀活動等,不一而足。

蔡英文說是“維持現狀”,只是希望能夠繼續保持馬當局時期兩岸制度性聯絡及兩會協商的機制,但卻拒絕像馬英九那樣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核心內涵;聲稱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主軸處理兩岸關係,但卻故意忽略“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所揭櫫的“一箇中國原則”及追求“兩岸統一”的終極目標。其實,這句話只是拿來哄騙美國人,以求獲得美國的信任和諒解,並以此來掩蓋其推動“漸進式臺獨”而已。

蔡當局以兩面派手法推動“漸進式臺獨”的最新一個例子,就是在其僑務政策及實務上,正式行文將“華僑”改稱為“僑民”。去掉“華”字,因為“華”是中國的簡稱,因而就是“去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步驟;而又不敢以“臺”字取代,而是採用了據說是“較為中性”的“僑民”,是為了避免像陳水扁那樣得罪其幕後大靠山老美,及“刺激”及“挑釁”中國大陸。

文章指出,將“華僑”改稱為“僑胞”,這本來就是“臺獨”“立委”林昶佐提出來的“臺獨”主張。他在剛當選並出任“立委”不久,就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當時仍然是馬當局的“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質疑其“中華民國”在海外有四千多萬華僑的說法,批評臺當局是以二千多萬人的納稅錢,來服務四千多萬人,結果服務的對象“華僑”卻不是法律名詞,而是一個籠統概念。因此,“僑委會”應當根據過去八年與對岸交手的經驗,將“僑胞”定義清楚,不要在模糊情況下浪費民眾的錢,因而應當將“華僑”改稱為“僑胞”,並將“僑委會”與“外交部”整並。

今年四月初,蔡當局的“僑委會”公佈,將相關行政規定中的“華僑”,一律修正為“僑民”,如《華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修正為《僑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海外華僑團體聯繫登記作業要點》也修改為《海外僑民團體聯繫登記作業要點》。本週一,“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前往“立法院外事防務委員會”就《聯繫海外僑商組織並協助推展業務》暨《海外華人經濟信息彙編並促進海內外商機交流》等二案進行項目報告,並備質詢,回答藍綠“立委”的諮詢質詢時,百般地為此舉辯解。

吳新興說,“僑民”是一箇中性的名詞。表面上看,“僑民”一詞確實是比當年張富美的“新僑”、“老僑”之說,顯得不偏不畸,但正因為其去掉了作為“中國”的簡稱的“華”字,而且也是世界各國對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僑胞都統稱為“華僑”的老習慣的“華”字,而暴露了蔡當局要在僑務工作領域籍此舉推動“漸進式臺獨”的野心。下一步,就是在“行政院組織改革”中,將“僑委會”合併進臺灣外事部門,將四千萬海外僑胞視為“外國人”了。

蔡英文委任的“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雖然是“外省人”(父母都是廣東人,因而他也稍懂廣東話),更雖然在被蔡英文委任為“僑委會”委員長後,聲稱“我心中沒有藍綠”,“民進黨當局不會分老僑、新僑、臺僑,將一視同仁,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會有差別待遇”,但後來卻“屁股指揮腦袋”,配合蔡當局“漸進式“臺獨”的各種手段,在僑務工作領域推行“去中國化”的政策措施。

去年他就曾配合民進黨“立委”的喧囂,要對登陸參加“海峽論壇”的臺灣“僑委會”委員、諮詢委員、僑務顧問、僑務促進委員們“開刀”,聲稱要褫奪他們的委員職務,“掃地出門”。等於是在僑務工作領域打臉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論”。

因為在二零零五年連戰訪問大陸進行和平之旅,及舉辦“國共論壇”,並在福建進行“海峽論壇”之後,一些具有臺灣“僑委會”委員﹑僑務顧問等身份的華僑,到大陸訪問並出席“海峽論壇”的子論壇“兩岸僑務論壇”,不但是馬當局容許他們這樣做,而且連此前陳水扁當局的“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也沒有說過要褫奪這些僑領的“僑委會”委員的資格。這就真是連貨真價實的“臺獨”分子,將華僑分為“老僑”和“新僑”,並將國民黨政權的偏向華僑的僑務政策,扭轉為面向在海外定居的“本省人”,稱之為“新僑”亦即“臺僑”對張富美,也自嘆弗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