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極”撫遠:合作社從單打獨鬥向全產業鏈轉型

新華社哈爾濱5月24日電題:“東極”撫遠:合作社從單打獨鬥向全產業鏈轉型

從單打獨鬥到成立合作聯社,從單一種植到“種植+科技+倉儲+加工+品牌+市場”全產業鏈,在“中國東極”撫遠,當地農民種植合作社正“破繭成蝶”,不僅提高了市場抗風險能力,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

由於高緯度、積溫低,撫遠市的農民曾無法種植水稻,2015年由農業技術專家領銜,撫遠市東安村成立了水稻合作社,先進的育秧技術讓種植水稻不再是“夢”。

回想起2015年水稻種植遭遇的損失,劉勇還歷歷在目。“當年由於水稻種植技術不太懂,沒有種植經驗,第一年就造成較大損失。”劉勇總結了教訓,合作社單打獨鬥就會缺少後勁,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就像漂筏子,澇了漂起來,旱了動不了。

玖成高效合作聯社的成立解決了劉勇的煩惱。撫遠市農業局副局長王剛說,合作聯社既是合作社規模的變化,也是向高效優質農業發展的思路變化,可以讓農民按照需求,統一品種,加工完之後,形成統一品牌,統一開展營銷闖市場。

劉勇經營著一家57萬噸的倉儲企業,還有一家大米加工企業。目前,通過雙方優勢的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合作聯社形成了“種植+科技+倉儲+加工+品牌+市場”的運營模式。

王剛表示,合作聯社在推廣展示先進種植技術,引進、實驗、篩選新品種以及農機裝備展示等方面為撫遠市農業生產起到了示範引導作用。

“現在模式運營非常好,從生產、加工到銷售,我們形成了全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大大提高,市場有點波動,對我們來說沒啥影響。”劉勇說,合作聯社還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在田間打井架線,從種植上來說,旱了可以實現灌溉,澇了可以將水排出去。

去年,撫遠市部分地區發生稻瘟病,20多戶成員受災。據合作聯社成員劉延輝介紹,合作聯社在收購、加工、銷售等方面都予以特殊政策,把受災農民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儘管品質產量受到影響,但收入影響不大。此外,合作聯社的倉儲和加工企業,還帶動當地198名貧困戶人口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