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靈甫這個人?

寂寞是盞燈

張靈甫,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


張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後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四期學員。畢業後被調入國民革命軍第21師,參加北伐。北伐結束,調入有“天下第一師”之稱的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官任上校團長,年僅30歲。

1936年,張靈甫槍殺結婚三餘年的妻子吳海蘭,被婦女協會所控告。由是嚴懲命令下來後,張提出投案自首,後拘留在當時老虎橋監獄,判處死刑擇期執行。恰巧次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一律調服兵役。張的老上司為張靈甫求情,隨即張被秘密釋放。自此,改名為張靈甫(原名張鍾麟)。(此時一論張靈甫長期在外作戰,回家後發現妻子有外遇遂槍殺。二論其妻子為間諜說。雖未有史記載,但筆者更偏向於前者一論)

於是張開始了自己的抗戰生涯。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後又參加南京保衛戰以一團之力掩護友軍後撤,與敵血戰一晝夜,重傷。

1938年歸隊,參與徐州會戰,因與友軍圍攻土肥圓師團作戰有功,被提升為少將旅長。同年秋,參與武漢會戰,親率部封死被圍控日軍106師團退路,浴血奮戰,終該師團全軍覆沒。後該事件當時刊登於《中央日報》。

隨後張官至74軍58師師長,參加過上高會戰,第二、第四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等多個對日大型會戰,所部在張靈甫帶領下與日寇多次浴血奮戰,衝鋒陷陣,戰功累累,張本人數次負傷,實為中華抗日軍人之典範。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同時蘇聯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同年張靈甫升任74軍中將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正式統領“御林軍”74軍,成為蔣介石的心腹愛將。其後,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共3萬餘人,清一色美式裝備並長期受到美式訓練,為國軍戰力之首,張靈甫任74師師長。


1946年,在國民黨突然襲擊下,第二次內戰爆發。當時,國軍集結重兵進攻華東,張靈甫作為王牌戰力負責進攻淮陰地區,並於同年9月,張率74軍與友軍第七軍正面連破華野兩道封鎖線,74師於淮陰外圍頂住後續支援的華野部隊多次衝鋒,後張靈甫親臨前線,於午夜攻佔淮陰城,而後南進攻佔淮安。由此,華中地區基本淪陷,華野撤回山東。

隨後74師稍事休整,進攻漣水,開始了著名的兩次漣水戰役。雙方皆精銳部隊,張靈甫一戰漣水失利後改變戰術捲土重來,以奇兵突破陣地,一日時間攻至黃河大堤。次日張靈甫攻佔漣水城,打退6縱多次反擊。

1947年,國軍以74師為核心進攻山東地區,由於華野示敵以軟,使蔣產生誤判,命令繼續圍剿。此次冒進使進攻坦埠的74師被華野重重包圍,被迫退守對防守有利的孟良崮地區。蔣和張靈甫一致認為74師戰力顯赫,又依託有利地形,佔領高點,必能堅守待援,中心開花。於是蔣嚴令周圍11師、65師等數十個整編師火速支援。可惜周圍國軍派系雜亂,顧慮重重,不願消耗自身實力,加上張本身高傲與其友軍關係緊張,於是白白錯失戰機。

此戰,不論其他,張靈甫無愧於一名職業軍人的職責榮譽,做了軍人該做的一切。此次現代版的“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真是大勢所趨。自古得民心得天下,國軍腐敗已入膏肓,任張靈甫所部再能征善戰,終究因所效忠一方不得民心,螳臂當車,覆滅僅時間問題。但一代抗日名將抗日名將不容抹殺,只能致敬。

74師終被數倍於己方的華野所殲滅,張靈甫自殺,年僅44歲。


歡迎討論,求關注,祝幸福。

文/蜜獾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張靈甫1903年出生於今天西安長安區(原長安縣),少年成名,喜歡書法。深得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認可和稱讚。

後來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因無力繳納學費退學,在於右任的資助下進入黃埔軍校四期學習,與林彪、胡璉、李彌、劉志丹都是同學。

張靈甫一生中最大的汙點就是當年傳聞天下的殺妻案。

1935年,張靈甫回到西安老家,在家中後園槍殺妻子吳海蘭。西安女界和報界一時義憤填膺,輿論大譁。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宋美齡。蔣介石無奈,命令送南京軍事法庭查辦。

張靈甫表示一人做事一人當,自己到南京監獄投案。因為路上沒有經費,邊走邊賣字,最後到達南京,被判10年,關和模範監獄。

1937年,抗戰爆發,蔣介石把這位自己的得意弟子從監獄中放出來,讓他到前線戴罪立功。

1938年徐州會戰中,張靈甫因立下大功,斃敵4000,被升任74軍51師153旅少將旅長。

1938年9月武漢會戰,日本第106師團進攻萬家嶺,張靈甫指揮敢死隊從懸崖上殺入敵人背後,取得張古山大捷,與日本人血戰五天,身中七槍,仍不下火線。最後支持全軍完成對日本106師團的合圍,全殲日軍。

在抗戰後期的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中,張靈甫均取得了很好的戰績。

七十四師後來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消滅了,作為師長的張靈甫戰死。

民國時人稱:“文北大,武黃埔”,而張靈甫則先就讀於北大,後在黃埔學習,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並且還編寫了多部軍事實戰理論叢書。

抗戰中,每戰必衝鋒在前,幾乎每戰必傷,身上多處到死有彈片都未能取出。尤其是高安戰役時,腿部受重傷,外國醫生考慮傷口感染,要求截肢。張靈甫說:如果截肢,此生將再難返回戰場,寧死也要保腿。幸運的是最後手術成功,而他也成了瘸子。

張靈甫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也無愧於中國抗日英雄的稱號,沒有愧對中國職業軍人的榮譽。

軍人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以此致敬張靈甫將軍!


新知傳習閣

1926年,張靈甫聽從了于右任的意見報考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四期的學生,在這裡他遇到了以後的同事胡璉和以後的對手林彪。畢業之後他被分到國民革命軍21師當排長,不久北伐戰爭爆發,張靈甫也跟隨部隊出征。回來之後,他就被調入了老蔣的嫡系部隊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少校團長。


那時候的張靈甫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呀,如果他不去意外的話也的確是這樣。但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他在1936年槍殺了自己的妻子,因為這件事他受到了婦女界的一致譴責。國民政府迫於社會壓力判了他十年囚禁,當然了這也只是做給外面人看的,蔣介石並沒有放棄他這位得意門生。

不久之後抗日戰爭爆發,張靈甫重新出現在眾人的眼中擔任團長。他沒有辜負蔣介石,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 徐州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等,可以說如果沒有後來的內戰的話,張靈甫絕對擔得起抗日英雄這一稱號 的。也是在這麼多場戰役中打出了他張靈甫的赫赫威名,1945年,他出任了74軍軍長,成為老蔣真正的嫡系 。


內戰爆發後,張靈甫作為蔣介石的嫡系也理所應當的投入了戰爭當中,在他的帶領下可以說的確讓解放軍吃了不少苦頭,他打了不少勝戰,華東解放軍開始把張靈甫當做心腹大患。歷史走到了1947年,這一年張靈甫和以前一樣,仍然在內戰的一線 聽命於湯恩伯攻擊坦埠。在湯恩伯的指揮下,張靈甫帶領74師一路向前,為避免過於孤軍深入,張靈甫將主力全線收縮至楊家寨、馬牧池、重山、艾山一線的汶河沿岸。可是這時候解放軍部隊其實已經完成了對其合圍之勢,張靈甫側翼的友軍卻選擇此時見死不救,我在此不想贅述張靈甫如何被殲滅,各位看官可以通過別的渠道瞭解。但我想說說張靈甫為何被殲滅。

張靈甫之死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悲劇,為什麼這麼說?張靈甫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可以說是一路順風,基本上沒遇到過什麼敗戰,輸了的一次把命也丟了。也正是因為這些,才導致他忽略了周圍的人事關係,而當時的中國恰恰又是一個最講人情世故的時候。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他擔任74軍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的時候,其實並不是順理成章的,至少有一個李天霞的就是他強有力的競爭者。在當時的國民黨中是最講究論資排輩的,李天霞是黃埔三期生,而張靈甫是四期生,而且李天霞為了能當上那個位置還花了不少力,在他自己看來是不會排上張靈甫的,結果卻大失所料。而這個張靈甫呢?平時自恃才高瞧不起李天霞,對這個霞公沒有半點好感,李天霞落選之後也沒說半點好話,這樣自然讓李天霞心生不滿。這些在當時看來沒有什麼,在後來卻決定了張靈甫的生死,因為當時能夠救援的李天霞沒有選擇救他張靈甫。張靈甫不明白其實禍根早已深埋。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也決定了張靈甫的失敗,因為他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是不是?



但是不管怎麼說,在抗日戰爭中,張靈甫將軍還是出了大力的,他可以說是抗日英雄,這一點毋庸置疑。


一樹梅花一放翁

不可否認,張靈甫在抗戰中是一員有勇有謀的良將,這一點是任何人都承認的,毋庸置疑的。


&張靈甫紀念碑

同時期的邱清泉、胡璉、杜聿明、廖耀湘等國民黨高級將領也一樣在抗日戰爭中出生入死,戰功卓著,後來同樣在解放戰爭中被打死或者被俘,為什麼這些人沒有人為他們叫冤,而張靈甫卻有這麼多人要為他平反呢?難道張靈甫被殲滅就不應該?

&張靈甫視察部隊

我們看看來看看孟良崮戰役,當時七十四師可謂是蔣軍的王牌,一式的美式先進裝備,火力可謂是無人能及。俗話說驕兵必敗,張靈甫自持武力,仗著背後的幾十萬蔣軍,一頭鑽進包圍圈,還妄想中心開花。對於粟裕來說,吃掉張靈甫無異於是火中取栗,在兵力火力不佔優的情況下,一面要分兵阻擊蔣軍增援,一邊又要圍攻張靈甫,可謂是一招絕險之棋。



&抗戰中的國軍戰士

這場戰役不論從哪方面來看,粟裕都沒有勝算,為什麼會打贏了呢?那就是,他背後有20萬老百姓支前隊,而蔣軍沒有。這是什麼?這就是民心,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張靈甫站在民心的對立面,選擇了效忠喪失了民心的國民黨,死得冤嗎?選擇孟良崮中心開花,張靈甫也不過是又一個馬謖而已。


&英武帥氣的張靈甫

我也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為張靈甫喊冤,為什麼不給同樣戰死的國軍將領喊冤,實在不明白,也許是張靈甫長得帥吧。我覺得,歷史已有定論,誰都有缺點,過於偏激的去粉飾一個人,恐怕也是張靈甫本人也不想的。

&張靈甫夫人王玉齡

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目前為止,大陸並沒有摸黑在抗戰中犧牲的國民黨官兵,也沒有故意抹黑在抗戰中有過貢獻的國民黨將領,相反還給這些將領塑像。連蔣介石故居都保存完好,就算在政治鬥爭最為激烈的文革時期也沒有遭到任何的破壞。我小時候就認識一位國民黨投降的師參謀長(住在我家隔壁),每個月有不少的養老金,我們那個小縣城的幹部還經常給他送吃的,逢年過節更是會去慰問。



&抗戰時期國軍小戰士
而本來應該尊重老蔣的臺灣,反而毀掉老蔣的塑像,沒有給抗戰英烈建任何的紀念碑,還要驅逐國民黨老兵。相比臺灣,難道大陸對待過去還不夠還不夠釋懷嗎?塵歸塵土歸土,讓那些逝去的先烈都安心吧。
&他也許很平凡,但是他的犧牲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安詳。我們難道有精力去討論一個將軍,就沒有時間來追思這些為了我們捨去生命的在平凡中為國捐軀的先人?有時候平凡的生命才是最偉大的,就像這位穿著草鞋的戰士,他比穿著皮靴的將軍更偉大。


風雲說收藏

近年來有一股神話張靈甫進而攻擊我黨歷史功績的逆流。他們以張靈甫北大畢業儀表堂堂為抓手來吸引年輕人,誇大甚至編造事實把張靈甫塑造成所謂抗日名將。其實張靈甫在抗戰時期只是個團長,接著升到副旅長,抗戰勝利後才升任高職。參加抗戰並負傷是真,但吹捧成抗日名將則是和抗日神劇一樣胡說八道。且不說他抗戰快結束時才成為最低級的將軍,資歷上比起李宗仁薛嶽杜聿明孫立人王耀武等人差的太遠。在戰場上也就是和當年的普通抗日官兵一樣,並無突出的戰績。而一些人編造了他率突擊隊奇襲張古山和田漢為他寫劇本的謠言。其實要揭穿這些謠言很容易。他的上級王耀武等很多人的回憶錄中根本沒提過這件事,國軍的戰報和表彰材料上的有功人員也沒有他的影子。田漢的劇本更是子虛烏有。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頒發勳章,他的到的是同級軍官幾乎人人都有的低級別的,連被視為草包的李天霞都是他的上級。說他是抗戰英雄還算可以,因為他為抗戰負過傷,也是為保家衛國出生入死的人,這一點值得尊敬。但把他拔高成名將是違背歷史事實的。果粉們所以宣傳他,是因為國軍的抗日名將們或者被老蔣排擠打擊如李宗仁白崇禧孫立人,或者戰場起義投誠如傅作義鄭洞國,或被我軍俘虜最後都改造成背叛國軍的民主人士如王耀武杜聿明等。只有張靈甫是為反共而殺身成仁而可以宣揚的。另外在人品上張靈甫問題更大。因猜疑槍殺自己的妻子是個被判刑的罪犯。有些人不顧事實竟編造他妻子是我黨地下黨員因竊取他帶回家的情報而被他擊斃的荒唐謠言來為他開脫,真貽笑大方。如果屬實,老蔣應該表彰他大義滅親,為何判他入獄?抓住共黨間諜為何不送交審判而私自擊斃,難道他是同謀在殺人滅口?張靈甫又以狂妄自大剛愎自用著稱,在同僚中口碑極差。他被圍時周邊大批國軍在解放軍包圍圈外形成了反包圍,即使不能中心開花也很容易救他入突圍。但他的友軍在老蔣的嚴令下卻沒人不顧一切的去救援。他的戰友李天霞的部隊離他只有幾公里卻停滯不前,很大程度是因他平時瞧不起人太過牛逼而故意看他的熱鬧。他的老婆孩子到臺灣後也無人相助,不得以流落美國,嬌妻竟靠當空姐維持生活,後來回到大陸而不是臺灣定居。足以說明他人緣極差,也側面說明老蔣也並沒有真正把他當回事。


李世鵬15


張靈甫,北京大學學生,投筆從戎,黃埔四期畢業,抗日英雄。在抗日正面戰場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等戰役,國軍抗戰王牌主力,殲敵無數,戰功卓著,張靈甫任國軍主力74師師長,多次受蔣委員長嘉獎。



在解放戰爭中的孟良崮戰役中(僅從軍事上講)張靈甫失敗有三大失算。其一,從人數上看粟裕圍困張靈甫達二倍以上。其二,張靈甫仗全部美械裝備孤軍冒進,驕兵必敗。其三,孟良崮缺水造成軍心動搖是最致命的。背水一戰將士用命,而無水而戰將士丟命。孟良崮上無水源,將士無飲水,火器(如重機槍)無法冷確影響發射。張靈甫犯了兵家大忌。1947年5月16日於孟良崮戰役中戰死,時年44歲。

沈大哥

論張靈甫兵敗孟良崮——抗日鐵軍第74軍的覆滅



在國共內戰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便是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國軍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是魯中會戰的核心,華東野戰軍的指導思想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而蔣介石則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採用“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使華東野戰軍無法分割和各個擊破,在國民黨軍的步步緊逼之下,華野只得撤入魯中山區,迴旋餘地越來越小。一時間戰略上處於極為不利地位。 面對不利局勢,粟裕決定分兵兩路,佯攻魯南,直取蘇北。逼國軍回撤,再尋機殲敵。粟裕的這一計劃被毛澤東否決後,並未撤回秘密挺進魯南的六縱,而使之潛伏於敵軍後方,作為奇兵使用。

1947年5月,粟裕先主動放棄萊蕪、新泰等地。接著又放棄了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首府臨沂。國民黨佔領臨沂後,取得了“標誌性”勝利。使蔣介石出現錯誤判斷,以為共軍出現了潰敗。隨改既定的“穩紮穩打”改為“穩紮猛打。”欲一舉消滅華東野戰軍主力於沂蒙山區。

於是,國軍三個兵團全線出擊。每個兵團配備一個王牌軍:中路的第三兵團,主力是整編第十一師(第十八軍);左路西線的第二兵團,主力是第五軍;右路東線的第一兵團,主力是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中,華野共十個縱隊,以四個縱隊鉗制第二和第三兵團,以五個縱隊外加一個特別炮兵縱隊對抗第一兵團。

在國軍作戰序列中,第一兵團最為強大。首先,整編74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74軍,是國民黨五大王牌之首。在抗日戰爭中,74軍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大規模會戰,是殲敵最多的中國部隊,被日軍稱為“支那第一恐怖軍。”在抗戰後期,該軍已經實現了全美械裝備。 此外,一兵團的第七軍在北伐戰爭中被譽為“鋼軍。”下轄6個師,是國民黨軍非嫡系部隊中的第一王牌。 一兵團的部隊由西向東,一字排開,分別是:第65師,第25師,整編第74師,第83師,第7軍和第48師。而第7軍和第48師位於一兵團的西線。處於整個戰線最西端的第7軍和第48師就顯得相對孤立,粟裕起初將其列為圍殲目標。

粟裕 在粟裕下達進攻命令前,許世友的九縱報告,已經和整編74師的先頭部隊交火。粟裕得知國民黨軍的74師較為突前後,當即立斷。放棄圍殲第7軍和48師的原定作戰計劃,而改為圍殲整編第74師。 張靈甫也發現了自己前方有多個華野縱隊的番號,得知遭遇華野主力。戰場形勢出現重大變化,華野並未潰敗。而74師最為突前,形勢危急。張靈甫便向上級彙報情況,並下令原地休整。這給了華野穿插迂迴,分割包圍74師的機會。

當張靈甫發現三面被圍後,便下令回撤至垛莊。華野一縱獨立師的一團和三團原計劃迂迴至74師後方,欲突襲74師的軍需大本營垛莊。當發現急速回撤的74師時,師長王城漢當即下令,一團搶佔74師回撤必經之路上的258高地。三團搶佔孟良崮西側的330高地,切斷74師與25師的聯繫。 面對不利形勢,張靈甫召開師部會議,商討下一步行動。會上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搶佔附近的孟良崮,佔據有利地形,固守待援;以參謀長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強攻258高地,打通撤回垛莊的道路。張靈甫選擇了前者。 5月14日下午2點多,74師全部登上孟良崮,佔據了全部的重要高地。

華野的五個縱隊行動敏捷,穿插迂迴,隨即將孟良崮四面合圍。 74師的左右翼第25師和第83師分別派出了一個旅和一個團的掩護部隊。但在華野五個縱隊的穿插面前,掩護部隊基本上沒有起到掩護側翼安全的作用。

14日夜,潛伏在國軍後方的六縱一劍封喉,佔領了74師的軍需大本營垛莊。張靈甫得知垛莊失守後,大為震驚。 在不到兩天時間裡,整編74師被殲,師長張靈甫自殺殉國。

戰後粟裕在清點戰果時,發現消滅和俘虜敵人只有兩萬多人,而整編74師的總人數是三萬兩千人。於是下令部隊搜索74師的殘部,不久孟良崮與雕窩之間的山窪地,發現了餘部7000人。此部敗而不潰,軍容整齊。但彈藥早已打光,唯有束手就擒。

最終,華東野戰軍以陣亡不足3000人的代價,全殲第74師,俘敵19000人,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蔣介石的圍殲華野於沂蒙山區的計劃徹底破產。

為何抗日鐵軍,國軍五大王牌之首的整編第74師會如此速敗。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有如下原因:華東野戰軍戰士們英雄頑強,不怕犧牲,部隊行動一致,令行禁止;而國軍戰鬥整體精神稍差,各部指揮不夠統一協調。國軍的這一弊病,在抗戰時期也存在。此乃頑症,並非一日可解。

故暫且不討論國軍失敗的歷史和深層原因,只討論直接原因。

張靈甫在部隊被殲滅前,曾發電稱:此戰之失利,黃百韜和李天霞應負全部責任。 於是乎,人們一致認定,74師被全殲,左右翼的25師和83師救援不力是最直接原因。張靈甫的夫人王玉齡則稱,李天霞想憑藉國民政府高層的關係,擔任74軍的軍長。但俞濟時和王耀武力挺張靈甫,張最終成為74軍軍長。李天霞在競爭中落敗,懷恨在心。便在孟良崮戰役中,坐看張靈甫部被全殲。

張靈甫 張靈甫和王玉齡的觀點,影響了所有人。尤其是83師的李天霞,在國軍眼中,是千古罪人;在共軍眼中,是卑鄙小人,地球人都鄙視他。

笨笨認為,此論有失公允。“李天霞在競爭中落敗”應當是實事。但“壞恨在心,坐看張靈甫部被全殲”則完全是王玉齡的主觀臆測。人人都可以臆測,但不能以主觀臆測定罪。 試問,如果李天霞坐山觀虎鬥,74師被消滅後,他就不怕被軍法處置嗎?他不知道在抗戰時期,被蔣介石槍斃的韓復榘和龍慕韓嗎?

華野一縱指揮員葉飛之子葉小琦對孟良崮戰役闡述了很多觀點,但他只有一句話我完全贊同:“國民黨軍在救援友鄰部隊時,都有顧慮,擔心我軍是圍點打援。” 就連林彪都稱,粟裕指揮的很多戰役,自己是沒勇氣打的。林彪稱粟裕打的盡是“神仙仗。”尤其是孟良崮戰役,可謂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在圍殲74師之初,連智勇雙全的名將林彪都想不到,那黃百韜,李天霞呢?是不是非要求他們的軍事才能比林彪更高?是不是要求黃、李二人都能未卜先知?

在張靈甫被包圍後,83師一部試探著向74師靠攏。遭遇阻擊後,李天霞不救援也罷,反而率83師主力向第7軍和48師位置靠攏。為何?只有一種解釋,李天霞當時判定,華野是圍點打援,即派一部分兵力鉗制74師,主力則消滅其兩側的25師和83師。不僅是李天霞,就連“戰則爭先,退則謹慎”的黃百韜在救援74師的過程中,也是慢了一拍。可以肯定的是,他和李天霞有同樣的判斷。即使林彪是83師的師長,也會有與李天霞一樣的判斷和行動。

李天霞、黃百韜、張靈甫想不到,顧祝同、蔣介石也想不到。粟裕在國民黨軍背後,潛伏了一支奇兵——王必成的六縱。 5月14日夜,六縱突襲74師的軍需大本營垛莊,一劍封喉。張靈甫大驚失色,74師後路被抄,四面被圍。15日,在華野五個縱隊的強攻之下,74師告急,黃、李二人才如夢方醒——原來共軍並非圍點打援。再加上蔣介石的督戰,各個救援部隊不惜血本,傾力相救。尤其是83師,連預備隊也上陣。 並且,在孟良崮戰役中,李天霞的83師也傷亡慘重,甚至有一個整團被全殲。這足以說明單憑83師之力,絕對不可能在一兩天之內,突破華野的防線。只有第七軍和48師的援軍全部趕到,才能順利突破孟良崮東側的防線,與74師會合。

5月16日中午,華野已經佔領了孟良崮的所有山頭,並消滅了74師的主力。74師只剩下了位於孟良崮的主峰的指揮部。下午兩點,指揮部被端,張靈甫自殺殉國。也就是說,25師和83師遲疑了不足一天時間,在得知華野並非圍點打援後,就立即拼死救援。在不足一天的時間,讓25師和83師突破華野的阻擊陣地,可能嗎?所以,稱黃百韜和李天霞對孟良崮戰役之失敗負全部責任,顯失公允。“李天霞坐看張靈甫被殲”更是無稽之談。

鄙人認為,粟裕和張靈甫二人。是導致孟良崮戰役74師被全殲的直接原因。 若不考慮對軍隊建設和軍事理論的貢獻,單看指揮作戰的能力,粟裕可謂數千年來中華第一將。即使是孫、吳在世,也未必能想粟裕一樣,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粟裕可謂智勇雙全,膽大包天,心細如髮,明察秋毫,隨機應變,當機立斷。

並且,粟裕懂得心理戰。他知道自己圍殲整編74師時,友鄰救援部隊首先會認為是圍點打援,必然延遲救援。再加上潛伏在敵人後方的六縱突襲拿下74師的軍需大本營垛莊後。沒有補給的74師很快便彈盡糧絕。若沒有彈藥,別說是中國第一王牌軍,即使是世界第一王牌軍,也只能是任人宰割的魚肉。所以,看似華野圍殲74師是賭徒之行,只有三分把握。其實粟裕心中至少有九成勝算。

張靈甫則有三個重大失誤:

其一,國軍原計劃大舉進攻坦阜,尋求華野主力決戰。在出戰前,74師攜帶的軍需物資太少,僅一天多的彈藥。又無法保證自己的運輸補給。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張靈甫對此考慮不足。

其二,在得知華野並未潰敗,74師前方是華野的主力後,若機立斷撤回軍需大本營垛莊,則萬無一失。但他卻於5月13日原地休整了一夜,這成了決定74師命運的一夜,給了華野五個縱隊穿插迂迴的機會,對他形成三面包圍。直至14日上午8點,張靈甫才下令撤退。

其三,在撤退途中,74師與華野一縱獨立師的兩個團相遇,這兩個團原定迂迴至74軍後方,配合潛伏在敵後的六縱突襲垛莊。當師長王城漢發覺74師欲撤回垛莊後,當機立斷,命令一團搶佔74師回撤必經之路上的258高地。而張靈甫並未聽從參謀長的建議,強攻258高地,迅速打通撤回垛莊的道路。而是率糧彈匱乏且沒有補給的74師上孟良崮,去迎擊華野的五個縱隊。74師只有一天多的彈藥,這不是自殺嗎?

張靈甫的這一重大決策失誤,從而錯失了挽救74師命運的最後一次機會。此舉與馬謖街亭之失如出一撤。張靈甫還是忽視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軍隊的糧彈物資上,最佳的是既有充足的糧彈,並且還有可靠有效的運輸補給;稍次的是雖然軍需雖相對匱乏,但有充足可靠的補給;再次的是雖然沒有補給,但是部隊帶有大量的輜重,自身彈藥糧草充足。最差最差的是不但糧彈匱乏,而且後勤補給線被掐斷,甚至軍需大本營被端,反而補給了敵人。在這一點上,張靈甫顯然是最差最差的。

然後,對比一下張靈甫與王城漢。張靈甫最初接到的命令是,與第一兵團的友鄰部隊一起,直插華野的指揮部坦阜,與華野主力決戰。王城漢接到的命令是迂迴至74師後方,配合潛伏在敵後的六縱攻佔垛莊。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指揮員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適時應變。當張靈甫在13日發現自己前方是華野主力,而自己部隊過於前突,在部隊的彈藥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並沒有立即撤回垛莊,而是停留一夜。而王城漢在迂迴過程中,發現74師正在迅速回撤時,當機立斷,下令第一團迅速搶佔了258高地,截住回撤的74師。還下令三團搶佔孟良崮西側的330高地,切斷74師與25師的聯繫。這足以說明,張靈甫在戰場上的當機立斷和隨即應變能力上,遠不如王城漢。

即便如此,上天還是給了張靈甫一次挽救74師的命運的機會,即強攻258高地,迅速撤回垛莊。74師雖軍需匱乏,但攻下258高地,擊潰華野的一個團,其彈藥綽綽有餘。但張靈甫又浪費了十餘個小時的寶貴時間,錯失了最後一次扭轉74師命運的機會。 張靈甫在自殺前,稱後悔不應該帶領彈藥匱乏的74軍上孟良崮,而是應該聽參謀長的建議強攻258高地,打通道路,迅速撤回垛莊。 張靈甫若有王城漢的當機立斷和隨機應變能力,74師便萬無一失。當然,也可能張靈甫絲毫不比王城漢差,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鄙人作此文,難免捱罵。因為張靈甫在抗日戰中戰功赫赫,是民族英雄,粉絲甚多。在孟良崮戰役中殺身成仁更是可歌可泣。而李天霞肯定沒有一個粉絲(本人也不是李的粉絲)。雖然李天霞在抗戰中,也是戰功赫赫。此二人相比,我也是更偏愛張靈甫。他與其他眾多國民黨將領不同:在抗戰期間,不發國難財;在抗戰勝利時,不發接收財,可謂品格如玉。在國難當頭時,勇於犧牲。在兵敗時,成仁取義。可謂軍人的典範。這正是中華民族之魂的體現但我們不應以自己的好惡,而轉嫁責任,歪曲事實。勇於承擔責任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

附錄:張靈甫學識淵博,書法造詣甚高,是一代儒將。電視劇《紅日》中李幼斌把張靈甫演繹成了匪氣十足的李雲龍,讓人無語。 最後討論一個問題:如果孟良崮上囤積了五天的糧彈,華野的幾個縱隊還能消滅74師嗎?


楊朱學派

張靈甫這個人,既有熱血質的衝動激昂,能夠敵愾同仇、血沃中華,令進逼的日軍膽顫心寒,又有冷血無情的偏執,可手刃愛妻,也可屠戮軍民百姓。

張靈甫,天生的一副軍人氣概,魁梧偉岸,相貌堂堂,眉宇之間殺氣瀰漫,舉手投足擲地鏗鏘。他本一介書生,甚至還就讀於北大這個著名學府,但還是機緣巧合、風雲際會,退學後又被于右任唆使考上了黃埔四期,同學中不乏煌煌名將、鐵血傳奇,他也成為了其中翹楚,被蔣介石欽命為御林軍主帥,陪伺左右極力拱衛。

張靈甫最靈性的表現是在抗日戰場。他這個一團之長,奉命抗擊日寇,從淞滬會戰到第四次長沙會戰,他一路軍功,冒死奮戰,還打殘了一條腿,也榮膺了諸多勳章戰績,從團長擢升至軍長,被譽為抗日名將。

後來內戰爆發,張靈甫又孤軍深入與解放軍較量,依仗最先進的全部美式裝備令對手吃盡了苦頭,也助長了張某人的囂張氣焰,最終被圍逼在孟良崮這個彈丸之地,飲彈身亡,留下了足以昭示千秋的話柄談資。

張靈甫是個軍人,具有軍人的堅毅特質,但又過於感情用事、不辨忠奸,對於和他朝夕與共的妻子,竟然輕信讒言,親手射殺了嬌妻,雖然自甘入獄以謝天下,但又偷生心切急急表功,其性格的悲情已突兀顯現。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張靈甫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心裡,沒有百姓父母,沒有冷血敵酋,有的只是領袖意志、軍閥做派。對上,可以愚忠至死,依然不改宿信,對敵,則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濃厚的忠君思想又害了他,本來就沒有善辨忠奸的能力,又衝動的一意孤行,唯領袖是從,唯馬首是瞻,就很容易陷入政治的泥潭,也分不清敵我友,搞不懂分內外,只能是任由驅使,甘當效命馬前卒,最終落得身死國滅的悲劇下場。

對於張靈甫其人,史上的爭論從未停止,也一直糾結於他的抗戰有功、殺人如麻(他的眼裡,凡是和領袖作對的人都該殺,無論你是小日本還是無辜百姓),只是可惜了這個所謂名將,44歲的年紀就成為了國共內戰的炮灰,至今令人扼腕不已。

人們糾結的抗日之說,現政府也給出了明確的交代,於2005年的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其子領到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抗日紀念章。

現在有不少人要明火執仗的為其翻案,真的難以想象,假如粟裕大將還活著,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態呢?


龍吟148119260

他是一個讀書人,於弱冠之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

他的書法很好,旅途中沒有盤纏的時候,靠這門手藝也能吃上飯。

他有人生汙點,曾親手槍殺第二任妻子。

他講究誠信,自我押解前往南京受審。

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貪汙,經常跟下屬借錢。

他不解世故,不喑官場之道,敢於表現自我,所以最終沒有獨善其身。

“將軍百戰死”,是他的人生寫照,每一戰,他都奮勇爭先,正是這種作風,成全了他抗日名將的稱號,也正是這種作風,最後被孤軍合圍,端了餃子。

戰死是他最好的歸宿,可惜不是死在抗日的戰場,可惜他的軍隊陷入的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他是張靈甫,曾經的抗日名將,很多人對他抗日戰場上的事蹟缺乏深入瞭解。本文以下文字,主要就是介紹他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

張靈甫因殺妻一案被判十年,第二年全面抗日戰爭打響,在上司王耀武保舉下,蔣介石秘令釋放,走上戰場,“戴罪立功”。

張參加的首戰就是淞滬會戰,其身份為五十一師一五三旅三0五團團長,嘉定一役,他率領敢死隊迎頭痛擊日寇。

南京保衛戰中,張部在南京外圍的淳化鎮以一團之力對抗日軍第18師團一晝夜,連續打退敵軍7次衝鋒,打死打傷日軍800餘人。張靈甫左臂中彈,戰後,晉升副旅長。

徐州會戰,張部對戰土肥原師團,戰後,因戰功晉升旅長。

武漢會戰,在萬家嶺一役,親任敢死隊長,飛奪張古山,身中7處彈傷,戰後,通過田漢的話劇《德安大捷》,名震天下。 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右腿被機槍掃中,負重傷。張靈甫拒絕截肢建議。

1941年的上高會戰,張靈甫率領的58師和餘程萬的57師並肩與日軍血戰11日,因此一戰,58師被稱為抗日鐵軍。張靈甫右腿再次炸斷,他拒絕國外手術,未及痊癒又返回部隊,從此人稱“張瘸子”。

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長沙會戰,張靈甫率領的58師,傷亡近半。

1942年6月進行的浙贛會戰,張靈甫率領的58師在衢州外圍與日軍血戰3日,斃敵聯隊第3大隊隊長長島田仁次郎。

1943年6月6日,鄂西會戰,又與友軍練手擊斃敵混成第17旅團獨立步兵第87大隊大隊長淺沼吉太郎和第88大隊大隊長小野寺實。

1943年11月,在常德會戰中,餘程萬率51師和張靈甫率58師協同作戰,日軍第13師團長赤鹿理在此戰負傷。 第四次長沙會戰,張靈甫所部全師傷亡近四成,戰後,張晉升為74軍副軍長。

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戰役,張靈甫親率第58師血戰後擊潰日軍主力。隨行美軍將領顧問們對其皆稱敬佩。

全面抗戰八年以來,張靈甫參加的上述戰役場場惡仗硬仗,他本人先後五次負傷,稱其抗日名將,絕不過分。


歷來現實

將星隕落,只能說是那個時代的痛苦和兄弟鬩牆之殤。

抗戰勝利後,當失去統一的敵人後兩個陣營出現了分化。國民黨的錮疾完全暴露無遺,這其實在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已經體現得很明顯,軍隊的戰鬥力大幅下滑,將領的鬥志也蕩然無存。而我共方面則從游擊戰方面逐漸向運動戰,大兵團作戰方面轉變。

作為一個純粹的軍人,他其實只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即使有機會衝出包圍,他還是想著黏住共軍主力,中心開花以實現整個戰役目標。但整個國民黨軍隊戰鬥力退化導致目標失敗。其實如果沒有李天霞,可能還有王天霞。

這場戰爭使得我不由想起明末薩爾滸戰役,滿清就是採用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吃掉一路後迅速殲滅另一路,以4萬左右的兵力擊敗10萬於明軍。

歷史驚人的相似,常凱申有點像躲在後方的楊鎬,張靈甫有點像不屈而亡的劉鋌,李天霞就像那個一直鎖在後面磨磨蹭蹭的李如柏。

而在那場戰役之後,明軍已經完全失去戰場的主動權,而老蔣的重點進攻也完全破滅。兩個王朝都在對方的零敲碎打中逐漸失血而亡。

而我共的戰力其實不用懷疑,這場戰役後5年,我們就在鴨綠江對岸結結實實的教訓了國軍的師傅。

關於張靈甫將軍的隕落,我還是相信國軍方面的說法,他是自戧成仁的。因為從我共的傳統做法上(除了倒黴的張輝瓚,是前線士兵個人的行為,邱行湘是亂軍中被打死),對於國軍將領基本以俘虜為主,而且俘虜之後還會保持一定的禮遇。

值此抗戰80週年,謹向先烈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由於個人水平和認知有限,歡迎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