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和最小內陸國

內陸國是指沒有海岸線的國家,亦即被周圍鄰國陸地領土所包圍的國家,又稱陸鎖國。與臨海國、海島國相比,內陸國地理條件比較閉塞,交通與對外聯繫多有不便,社會經濟發展上有許多困難和特殊之處。

因為不靠海,除了無法利用如漁業之類的海洋資源之外,最重要的是內陸國無法發展海運。這樣的缺點在以往的海權時代,代表這樣的國家很難在海外探索與殖民方面佔有優勢,而在現代則代表該國缺乏發展航海貿易的空間,而影響到國家的國際貿易能力。

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和最小內陸國

目前全球共有44個內陸國,其中包括2個雙重內陸國。世界最大的內陸國是地跨亞歐的哈薩克斯坦,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內陸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位於亞歐大陸腹地,西瀕裡海,北臨俄羅斯,東南連接中國新疆,南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接壤,國土面積272.49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2%,相當於整個西歐國家面積之和,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九位。領土橫跨亞歐兩洲,阿特勞市的居民每天都可以在歐亞兩大洲之間穿行。多為平原和低地,屬大陸性氣候,西南部屬圖蘭低地和裡海沿岸低地。中、東部屬哈薩克丘陵,東緣多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帶約佔全境面積的60%。

“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 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託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爾坦(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裡統屬地區,亦力把裡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和最小內陸國

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後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佈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斯坦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準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克斯坦)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併。但是準噶爾汗封建貴族燒殺搶掠使哈薩克人民遭到災難。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準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克來自準喝爾的威脅。哈薩克三玉茲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係更為密切。

19世紀的哈薩克王國也建立在這裡。後來被俄羅斯沙皇佔領並統治。1925年4月19日改稱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1年12月16日哈薩克斯坦宣佈獨立。

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和最小內陸國

由於受前蘇聯影響,哈薩克在獨立後才推行市場經濟和私有化。經濟以石油、天然氣、採礦、煤炭和農牧業為主,加工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哈薩克斯坦工業基礎極為薄弱,發展緩慢,大部分日用消費品依靠進口。

而世界最小的內陸國則是梵蒂岡。梵蒂岡是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由於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公元4世紀,教皇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教處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十五至十六世紀被改造成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和最小內陸國

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後在意大利中部出現了教皇國。1870年意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宮。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簽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因為是意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岡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隊(一支專門為教宗服務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2011年梵蒂岡最新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該國現僅有32名女性公民,540名男性公民。572名梵蒂岡人中有306名外交官,還有86人是瑞士衛隊成員,此外還有73名樞機主教、31名平民和一位修女。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岡護照的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岡。除了本國公民外,梵蒂岡還有221名居民,他們大多數都是傳教士、神職或者修女。按照新的規定,梵蒂岡已經解除了對非公民和非居民限制,而此前,只有特別通行證的人才被允許入境。

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和最小內陸國

由於是坐落在意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該國境內沒有田野、農業、工業、礦產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和向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國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通通由意大利供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