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既然我們和孩子同為學生,不如對自己和孩子都多一點耐心

深夜見一閨蜜在朋友圈吐槽:

“都說女人似水,可當了媽以後才知道,我原來是洪水啊!”一問才知,是因為學認字的事兒吼了孩子。

想想也是,自打當了媽以後,“熊娃”們有太多的時刻會讓我們感覺快要抑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就連不斷默唸“是我親生的”,也無法改變接近崩潰的心情。

那一刻,什麼愛與自由,什麼冷靜與共情,都被心中的怒火炸得四分五裂,我們幾乎是“脫口而出”的吼了出來。

除了吼叫,好像當下已經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孩子聽話。

要說起我對女兒潼潼,儘管大多時候足夠剋制冷靜,但也總會有些時候一個沒忍住會喊了起來,之後一邊後悔一邊替自己找理由緩解內心的自責。

直到有一天,一個小場景,讓我的內心被強烈衝擊了。

潼潼在家最愛玩扮演遊戲,那天她照常在遊戲區自己玩過家家,我坐在一旁處理些工作的事情。剛開始,她自言自語的聲音都是柔聲柔氣的,給娃娃做飯、穿衣。突然,她提高了聲調,大聲對娃娃下命令:“快點背上書包,都說了幾遍了怎麼還不動啊,再磨蹭上幼兒園都要遲到了!”

她的聲調、語速甚至表情,都是我的翻版。那一刻,我的心情,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複雜。

“吼叫”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說起吼叫的危害,真的可以羅列出一張長長的list。

頻繁的吼叫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和焦慮

吼叫往往裹挾著威嚇,孩子的第一反應便是害怕。

朋友A說,某一次當她第四遍提醒坐在餐椅中的小娃不要將食物扔在地下之後,娃順手扔了餐桌上的一隻碗,碎得四分五裂。

小A下意識地吼了娃:“你到底怎麼回事啊!”當時,她看到孩子略微放大的瞳孔裡充滿了害怕,手微微抖了一下,呆呆地愣在那裡,甚至忘了哭泣。

這個神情,她說她永遠都忘不掉。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頻繁的吼叫會傷害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吼叫會打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良性鏈接。它會讓孩子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長期以往會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

也許開始孩子會用哭泣、頂嘴回擊,當吼叫已經變為習慣之後,孩子便會關閉與父母溝通的通道,把自己調成靜音,用沉默反抗傷害。這樣的沉默更讓父母手足無措,弄不清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頻繁的吼叫會影響到孩子對待他人的方式

家長的習慣性吼叫,會讓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孩子將很難學到積極的社交方式,從而影響他們的性格與行為。

朋友是個二胎媽媽,繁忙的工作和育兒壓力讓她經常不自覺地吼孩子,慢慢的,她發現大寶也學會了用吼叫和呵斥的語氣命令弟弟,甚至在跟其它同齡小夥伴在一起時,也總對別人用這樣的態度。

別忘了,孩子永遠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的喜怒哀樂處事方法都會投射到孩子身上。你真的想讓孩子也變成這樣麼?

吼叫,的確會給孩子帶來種種傷害,但前幾天在發那篇《孩子,我不希望你太“聽話”》的文章時,留言裡就有人問說:我家娃如果不吼他,他根本就不聽,怎麼破?

要解決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明確下面這個問題:

吼叫到底有沒有用?

在潼潼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們總會上演“睡前爭奪戰”。她想多玩一會,賴著不肯去洗澡、上床。

開始我還能平和地提醒她該睡覺了,但隨著她不斷升級的討價還價,我也會不自覺地一次又一次提高說話的聲調,直到演變成為一邊高聲命令她立刻去洗漱,一邊奪下她手中的玩具。

最後,儘管她的確聽從了我的命令,但總是伴隨著大聲的抱怨或者哭鬧。第二天,這樣的場景依舊會上演。

直到當我意識到,吼叫只能仰仗著身為大人的權威造成一時的“聽話”,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時,我開始尋求改變。

比如我開始在快要到睡覺時間時,預留半個小時進行倒計時。每隔十分鐘提醒她一次,這樣的緩衝可以讓她好好處理完她的遊戲。當我宣佈時間到了,她通常都能乖乖去洗漱,我再也不用對她生氣了。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做出改變的第一步:理解吼叫

我曾在留言裡,見到一個媽媽告訴我她深深的內疚:

“我知道不該因為兒子自己吃飯弄得亂七八糟就朝他大喊大叫,但是那股怒火就這麼莫名地冒了出來。有時候看著可愛的兒子,想著剛才吼他的情景,我總是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做一個好媽媽?”

我們其實都知道衝孩子吼叫的危害,但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無法保持鎮定,被“引爆”之後的我們除了陷入內疚當中,很少去冷靜下來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吼叫。

我們需要尋求那些情緒觸發的深層次原因,只有當我們瞭解了吼叫出現的原因,才能做出改變。

我們應該花點時間,靜下來想一想一天當中怎樣的環境和哪個時間段我們最容易被激怒。必要時,甚至可以列個清單,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熱鍵”會瞬間啟動我們的吼叫模式。

也許我們只是被原生家庭、被整個生活所累。被自己父母吼大的我們對於共同相處的藝術,未曾感受,必然也無從學起。不達當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便擁有了改變的最佳時機。

亦或者生活讓我們暴跳如雷,我們卻轉身吼起了孩子。

遷怒於人實屬無奈,但我們仍要找到憤怒的源頭,知道自己卡在哪裡,認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得到治癒。

總之,只有找到自己的吼叫“觸發器”,我們才能預防“踩雷”,減少吼叫的次數和頻率。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打好基礎,減少吼叫的機會

想要減少吼叫,我們也需要從改變周邊環境做起。有些功夫是要做在平時的,不要讓孩子的不當行為發展為不可收拾的衝突。

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當孩子能感覺到自己對生活也有掌控力,他以哭鬧來與我們爭奪控制權的行為將會減少,而我們也能減少對孩子的吼叫與爭執。

為孩子提供的選擇一定要真實、簡單,並且可以說到做到。

比如,你想給孩子選擇早上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權利,那麼就要接受孩子每一天都想穿同一條裙子的可能性。

潼潼曾對一條連褲襪情有獨鍾,上面繡了一隻她最喜歡的小兔子。她每天都想穿著它,即便它髒了、舊了。於是,我又給她買了兩條一模一樣的,方便換洗的同時,也能滿足她的小小自主權。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提前制定家庭規則,平靜而堅定的實施

當你弄清楚自己的吼叫觸發器之後,你應該和家人、孩子坐下來一起制定一些必須要遵守的規則,讓孩子明確界限。

比如你可以給孩子用圖畫列一張表,讓他知道上床睡覺前都有哪些事要做。當孩子挑戰你的規則時,一定要平靜而堅定的堅持實施。

平靜是指你的情緒不要失控,堅定是指那些原則性的、關乎安全的問題沒有妥協的餘地,這樣去和孩子溝通,同時別忘了多站在他的立場考慮。

比如娃不喜歡刷牙,你應該換位思考,任誰也不喜歡被限制行動,用一個硬邦邦的刷子在嘴巴里鼓搗的感覺。如果你能這樣考慮,可能就會多一些耐心,減少不必要的吼叫。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不吼不叫,平靜地讓孩子與我們合作

有媽媽問我,我知道不應該吼孩子,但是每當情緒湧上來,行為就總是難以自控,到底怎麼做才能讓我們改掉吼孩子的習慣呢?

親愛的,其實不用太焦慮自責,永遠不出現吼叫,相信難有人做到,但通過不斷的練習,減少吼叫的次數和頻率,卻可以成為我們的實際目標。

通過分析吼叫背後的原因,我們可以制定以下對策:

當我們因為自己或是他人而遷怒了孩子

睡眠不足、疲憊、悲痛、壓力過大都很容易讓我們遷怒於孩子,也許孩子的舉動在平時並不算什麼,那一刻卻成為壓死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是因為孩子本身以外的原因,我們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 尋求他人的幫助

找家人、朋友幫忙帶孩子,讓自己糟糕的狀態得以緩解。

  • 離開一會兒

誠實的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或者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去,待自己平靜下來再與孩子交談。

  • 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情緒

你也可以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跟他聊聊你當下的心情,告訴他們是什麼使你產生這樣的情緒。儘管不要抱著每一次孩子都能理解自己的奢望,但聊的過程也是一種釋放與緩解。

  • 找出真正的原因,通過溝通尋求改變。

比如當我們已經忙得暈頭轉向,一轉身看到孩子滿地的玩具等待收拾,但娃爹還坐在沙發上悠哉悠哉的看手機時,比起生悶氣衝孩子發洩,你更應該明確的告訴娃爹你的需求:“我現在忙不過來了,我希望你也能過來幫幫忙。”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當孩子真的惹怒了我們時

美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曾在著作《不吼不叫:如果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中提到過一套ABCDE法則,我覺得非常受用。它概括起來就是:

自問(Ask)——呼吸(Breath)——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確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吼不叫的關鍵在於我們先冷靜自己的情緒。

“自問”可以幫你弄明白自己的感受和發脾氣的根本原因;“呼吸”和“平靜自我”都是對自己身體的放鬆與情緒調節。

只有當我們冷靜下來,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才可以跟孩子做進一步的溝通與共情。

此外,在我看來“自問”環節也包括審視自己的期待。很多時候,我們吼叫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那其實會不會這個目標已經超越了孩子的年齡、違背了孩子的個性?也許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減少吼叫會更加容易。

那麼,冷靜下來之後,我們要和孩子如何溝通?結合書中的內容和我的思考,以下幾種方法分享給大家:

  • 使用簡短、具體的話語

當你希望孩子停止他不該做的事,或者開始做你想讓他做的事,簡短具體的描述要好過籠統的要求。

一次在幼兒園放學後我蹲在沙池裡陪潼潼玩沙子,旁邊一個小男孩一直在揚沙,她媽媽提醒了好幾次:“我告訴過你很多次,扔沙子不好,會容易迷眼。”可小男孩並沒有理睬媽媽的警告,依然故我,最後媽媽提高聲調,衝他吼起來。

被嚇到的孩子暫時停下來,但沒一會兒,又開始揚起來沙來。這時剛去停車的爸爸回來了,看見孩子這樣,立刻制止:“不要扔沙子,沙子弄到別人眼睛裡,會很痛。”小男孩聽完,立刻停止了動作。

我想,應該是這個爸爸溝通的方式夠簡單明瞭,除了提出明確的要求,也為孩子解釋了之所以不能這樣做的原因,比起“迷眼睛”,孩子對於“眼睛痛”的理解要更形象。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 蹲下來,做示範

當你制止了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應該蹲下來,進一步為他做正確行為的示範。

蹲下來,可以確保孩子和你有目光上的接觸,一方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你也不太容易發脾氣。

那個揚沙男孩的爸爸在制止了他之後,蹲下來對他說:“別扔沙子,你可以用鏟子挖個洞,就像一個隧道。”說著爸爸給他做起了示範,小男孩很快便順著爸爸的引導愉快地玩起來了,再也沒有揚沙。

  • 用鼓勵性的語言

鼓勵不僅僅是言語的讚揚,你的語調、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都會透露你對孩子的態度。

當我用倒計時法結束了每晚和潼潼的“睡前爭奪戰”時,我都會在到達約定時間時鼓勵她:“你收拾好玩具,我們就可以去洗漱啦,這樣我們就有時間在睡前多講兩個故事啦!”每次聽到這兒,潼潼都會因為急著去聽故事,而加緊手底下的動作。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 用“我”和“你”的句式,提出要求

當孩子的行為和你的個人需求有衝突時,你可以向他們提要求。

比如,當你特別疲憊想安靜的休息一會,而你的孩子依然在你旁邊沒完沒了的敲擊玩具假裝自己正在鑿隧道時,比起忍無可忍對孩子吼叫“你怎麼這麼煩人啊!”,倒不如換個方式對孩子說:

“我覺得頭痛,因為這裡的聲音太大了。我很高興你自己一個人玩得這麼開心,但是請你回小屋去玩這個遊戲。”

這也是P.E.T.裡提到的“我信息”,這種提要求的方式,可以總結出一個公式:“我的感受是A,因為你做了B,所以,請你做C。”

通過有意識的練習,你會發現這種方式的力量。它能幫助我們識別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處境。

  • 引導孩子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的不當行為只是他還沒有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我感受。

比如孩子因為小夥伴打翻了他的積木而大力推對方,與其吼孩子“你怎麼能這樣做!”不如這樣解釋給孩子聽:“寶貝,你的小夥伴把你好不容易搭好的積木推倒了,真可惜,你一定很生氣。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當你生氣時,就直接告訴對方說‘我很生氣’,但是不可以動手打人。”

吼叫也許能短期制止孩子的行為,但如果他沒有學會正確的表達方法,保不齊他下次還會再犯。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 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

吼叫的威懾其實遠比不上讓孩子承擔後果。

比如孩子因為頑皮故意將牛奶灑在地上,與其朝他吼叫,不如給他一塊毛巾,讓他擦乾淨,如果他還小就和他一起擦。

如果孩子在你的提醒下,仍然只顧著看電視而不去完成作業,你應該讓他承擔明天無法交作業的後果,接受老師的批評,佔用明天自由支配的時間補作業等等。這樣的後果會強化他對作業的認識,比起衝他吼,更讓他記憶深刻。

當然,你仍要做好孩子成為“慣犯”的可能性,因為大多孩子對於規則的概念、適應力都相對薄弱,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養成一種良性習慣,這時候,正是考驗我們耐心的時刻。

  • 及時道歉,與自己和解

當然,聊這個話題的目的,並不是讓我們都必須成為一個隨時保持冷靜的“佛系”父母,或許沒有人可以做到永遠不發脾氣不吼叫。

我們只是希望想辦法減少吼叫的次數,避免讓它成為我們管教孩子的慣用手段。

當我們還有某次沒有控制住,衝孩子大喊大叫之後,希望內疚與後悔不要將你的內心填滿。原諒自己才能讓我們平靜下來,更加理智的弄明白到底是什麼刺激了你。

然後,記得和孩子說抱歉。真心的抱歉可以很好地修復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情緒管理的學習,貫穿著一個人的整個生命。既然我們和孩子同為學生,那麼不如對自己和孩子都多一點耐心。

孩子在哭鬧任性中學會表達自我,我們也在每一次沒管住的“吼叫”中,慢慢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

不苛責一日見效,也不放棄變成更好的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