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切脈怎樣才能學會?

東華83827433

中醫切脈學會是前提,會應用才是關鍵。要想學會,有兩點很關鍵:



第一:要理解並且記住中醫常見的28種脈象的含義,表現,常見病。多讀經典,因為如今的脈診是總結版,歷史上脈象診斷是在不斷擴充的,要學習一下脈診歷史,理解脈診學的含義。

第二:要到臨床多學習,多體會,尤其是跟門診,一些老專家門診病人很多,可以找機會自己先給病人把脈,然後讓老師把脈,自己再分析看自己脈象診斷的對與錯,並請老師多講脈象把脈的經驗吧。學習老師的把脈經驗可以避免自己多走彎路,臨床多體會脈象才是學習切脈的重點。



第三,就是切脈的應用,學會是前提,會用才是王道,任何只會理論,不會臨床應用的都是偽中醫,假中醫,中醫的精髓在臨床。在臨床中學會切脈,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


杏仁健康

一句話,事在人為。關鍵看你的態度,若熱愛的,是完全可以學會的。

若學中醫,學會切脈確實是一個關口,但必須學會。

無數的中醫大學生為啥畢業了還如此似是而非,有目共睹,做了穿著中醫外衣的西醫,這就是一個例證。

現一說起脈學,就立即招至大棒掄來,什麼騙的,虛假的,過時的,落後的等等。大有自己不懂不用就不屑就詆譭之勢。此類人,是什麼人呢?看客各位可以想想。

誠然,學切脈的確是難,尤對那些又想披上中醫的外衣又不想不能費心神的濫竽充數者,尤為艱難。

我認為,學切脈,有老師與無老師是一個樣,是一樣的難。若你不主動,不去細心領會脈理,就是老師井天站在你身旁督促你,也沒有用。也學不會。但若是主動的,持之以恆的,沒有老師也能學得會,也能融匯貫通。

學中醫的人,你這樣去想就行了:就是你其它都會了,什麼六因辨證,八綱,衛氣營血,什麼藥理藥性,什麼“君臣佐使”你都會了,但就是未學會脈診,你也不能說學會中醫,不敢說自己會中醫,因為脈診,這是假不了的,並不是某些人說的可有可無。脈診是中醫辨證的重中之重,是完全可起到儀器檢驗不了時的重任的。為什麼有時有些人在西醫的檢查中說正常,而他本人又覺得不正常不舒服,而到了中醫裡就查出病來了,吃了中藥才好了。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辨證,雖為四診合參,而對分陰陽,定虛實,明部位,訂治則,均需取決於脈象。因為脈診是辨證的依據,立法的準則,如不精通脈理,就不能精確地運用辨證技巧,早期測知疾病的演變情況,及時用藥控制疾病的發展。疾病的轉變過程,是先有脈象變化的,然後才有症狀的發生。所以,可以利用脈象的變化,就能早期測知病的演變,化被動為主動,能攻能防,準症用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學切脈,如何開展呢?

中醫,是中華民族經過了幾千年漫長而艱難的摸爬滾打的實踐而逐步完善起來的。是民族大眾的智慧結晶。因為這,早期的流派眾多也是很正常的。正因為有了這眾多的學說,後人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與規律。脈診,也同樣如此,具有著大同小異的表述。有如下有代表性的幾家:如素問,難經,脈經,景嶽,金鑑。所以初學者,你不用管他幾家,也不用管他不同,你就拿定一家去學就行了。如我本人,就認定了景嶽的。等你將來熟識了,才反過來研究一下其它的幾家就行了。

一,按書本的講述,選好布指的部位,寸,關,尺,著重體會脈象的浮中沉,用三指一齊和單指逐個去體會。什麼是浮,什麼是中,沉。它們的含義是什麼?用指加力時,三指用力要均勻適度,認真探索脈管緊度,脈搏至數的快慢,節律的感受及是否正常。然後再根椐某部脈象的異常,採取單按,即用相對部位的指頭在反常脈的位置上反覆尋按,認真探明脈象性狀。如右脈浮,獨右關脈沉,即知胃有宿疾。若脈沉滑,為食熱壅滯,如脈現沉弦,為肝氣犯胃。若脈獨沉澀,為脾胃虛寒。若右脈偏沉,惟右寸浮大,為風熱犯肺。若右尺浮滑,為溼熱下注。或風火下犯膀胱,可有尿急尿頻淋血等症。這些,都是三指與單指對比審察的作用。

二,三部九候。三部是寸,關,尺。九候是指三指的浮中沉。左手為心,肝膽,腎(膀胱,大腸)。右為肺,脾胃,腎(命門,小腸)。為什麼強調三部九候,就是剛為病人診脈時,用三指九個部位去細審一遍,這過程力求有無發現異脈,然後用單指去審察對比,細心體會浮中沉的性質,綜合分析,作出結論。

三,正常的脈象。脈診首先要識別正常與否,若是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一呼一吸四至,(每分鐘約74次左右),從容和緩,節律均勻。這就代表“有胃氣”。因此持脈時要注意有無“胃氣”,胃氣乃機體陰陽基本平衡的表現。這是很重要的。不論任何脈象,都不能太過,如過浮,過沉,過數,過遲。失去了雍容和緩之意,即為“無胃氣”。

過浮為外邪過猛,抗病力過激,至使正氣受損較重,無力維持其自身陰陽的最低平衡,故反映出病情較重。

過數為熱邪太盛,陰氣損傷,潛斂之力不能制約其數。皆由陽亢極而陰所失的重症。

過沉,是為內有鬱結之象。如長了腫瘤,痛症等。

過遲,是為氣機不暢,內有寒積或熱鬱。

古人講有胃氣則安,無胃氣則危。無胃氣的脈,亦稱為真髒脈,因其堅硬而失卻柔和,皆由陰陽偏盛,將形成離決之勢,故病屬難治。因此切脈,應注意有無胃氣,是診脈斷病的關鍵。

診脈除注意胃氣之外,還應注意有無“根,神”。脈有神,即脈的浮沉遲數,滑澀大小之脈,按之指下有條有理,秩然不亂,雍容和緩。倘若按之散亂,或有或無,或來有力而去無力,或輕取有而重按無,或時而續,時而又斷。或欲續而不能,欲接又不得。或沉細之中倏現依稀之狀。或洪大之內忽有飄渺之形。皆為無神。這講明由於正氣衰敗不支,不能維持機體正常生理運行。

有根即人體正氣有根基。

古人認為人身十二經,全靠腎間動氣以為生養。腎氣之生存猶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根本不壞。尚有生機。腎氣未絕,則脈必有根。沉以候腎,如脈沉取應指和緩有力,即謂有根。尺脈應指雍容有力,亦即有根。

四,脈診是中醫的重中之重。但歷代醫家又分類不一。常令人無所適從。清張石頑對脈象分得最多最細,共分32脈。李瀕湖分為27脈。陳修園分為28脈。現在一般是沿用28脈。據現在臨床體會,脈象不宜分類過多,以免彼此易於混淆。現常用28脈,如能鑑別清楚,精心體會,對於指導臨症,運用八綱八法診斷,立法用藥,便能得心應手。

由於脈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慮執簡馭繁的辦法。

漢張仲景把脈象分為陰陽兩大類,以大,浮,數,動,滑為陽脈。沉,澀,弱,弦,遲為陰脈。

陳修園則主張以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以統各脈。

脈象均是病邪與正氣鬥爭過程中形成的。病有表裡寒熱虛實,體有盛衰強弱,脈象就有浮沉遲數大細長短相應。故取八脈。作為28種脈的綱領。是初學脈診的一種執簡馭繁的方法。先掌握這八種脈象,再進一步詳細體認28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脈學不難體會。一句話,想學就一定學得會。不想,就無話可說了。

總之,看病不切脈,尤如穿鞋不穿襪。行不行?行!不過,濫竽充數誤人罷了。


楊祖任70329352

常言道“看花容易,繡花難“。切脈看似簡單,說了也容易,做了很難,主要是在於你本人的體會。

首先你要學的是臟腑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髒疾引腑病,腑病引髒疾。髒與腑相表裡,你弱我強,你強我弱,這就關聯到了中醫的表、裡,虛、實。五行陰陽,陰陽可互補也可互害。另外各個臟器開竅之處,與人體的關連,主宰等。例如腎主水、骨、主納氣,藏精,生髓,通腦,司二便等都要爛熟於心。



六淫,七情。表裡,慮實,陰、陽,寒、熱都必須熟知。以上這些還不夠,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最後,你應當瞭解每肢手的寸、關、尺六部脈所對應的臟腑,然後再去體會浮、沉、遲、速的脈象。再聰明的人沒有三年的摸索與領悟都別想探之皮毛,這是真本事,沒有取巧之處,只有刻苦練習才能學到真締。本人厲經二十載,都不敢說會診脈,太深澳。


草原天然牛羊肉經銷

中醫切脈是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精髓,言傳身教,並且要通過自己的不斷摸索總結才可以入門。切脈作為中醫望、聞、問、切的四種診斷方法之一,技術要求高,悟性要好。

四診之一的切脈,處於衰敗期。隨著現代儀器的大量使用,切脈似乎被人們遺忘了。

中醫診斷方法(包括切脈)是以完整的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中醫理論,一般被認為晦澀、難懂。我認為,醫學家們有責任把中醫理論用現代語言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來,以拯救中醫於危難。

治病求快,大量使用抗生素,一些耐藥菌株的出現使科學家們很是頭痛。中藥在這方面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

切脈不是幾句話或幾張圖片或買本書回來讀一讀就無師自通了,最好拜師學藝。


大老呆

切脈,說簡單,很簡單。看個人的賦性!有賦性,有慧性,可三小時學會。熟背脈學,記住二十八脈在左右寸關尺的特定表示,你則會切脈辨症了,說難也難。從浮沉遲數緊慢摳,這句,好多人也三年未悟。加上奇經八脈,各髒的神經感應區,反影病情的情節,沒賢人指點實也難悟。俞右寸,寸左寸右,正穴代表肺的象徵,寸左為神經感應病情的傷,積,實熱,虛熱,五症。寸右為膀系統的,尿,便,女人為婦科各疾,反影,沒高賢指點,也難明辨。


藍先生易學研究

一首先你需要具備中醫相關的基礎知識,(比如陰陽,五行,臟腑,病機等)

二擬物成形,把你需要記憶的脈象形象用東西表示出來,比如浮脈,如水中浮木,沉脈就象一池潭水,弦脈如弓箭,洪脈如洪水,滾滾而來

三勇於實踐,多找人給人家切脈,尋找一些疾病脈象表現的規律性


天天養生傳媒


JDT一

書本上有的先自學,想學書本上沒的拜師傅學,先學著把自己的掌握點位基礎,


探索三界1

這要從實踐中去不斷摸索體驗,但最基本的是要熟記廿八脈象歌決,體狀詩。至於如何快速學會掌握,那還得真要下點功夫才行。首要的是練習指腹的敏感程度,其方法很多,首要作到凝神靜氣心無雜念,可用不同型狀的小物體,如各種不同豆類。也可用一根繃緊的弦絲,小木棍,筷子,用其它物體輕重不同,頻律不同的敲擊,用另一手指感應自然功到自成。也曾有人用一根放風箏線去練習手指感應的。


一塵158359203

我同樣問過老中醫這個問題,老中醫沒有直接回答我,他拿起一個曬有薏米的簸箕,要把有薏米的簸箕端入房內,房門比簸箕小,需要則斜著簸箕才能入,又不能太急太斜,太斜薏米會瀉落。老中醫說:切脈就像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