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村裡的孩子們把“違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圖書館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圖書館主人在開幕式當日做的介紹

一次機緣巧合,我在某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一篇名為“雙喵鎮的偉大構想”的文章,出於好奇,我加入了這篇文章作者發起的虛擬社群。這一年的時間,漸漸對這篇文章的作者有所瞭解,原來她是親朋好友眼中的異類,甚至連她的父親也對她的做法很不理解。

她在這個村子長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在東南大學畢業後,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她卻想回到鄉村,為這裡做點什麼,為這裡的孩子們做點什麼。發達的網絡媒介讓身處異地的人能瞭解這裡,自發形成了一個虛擬的共同體。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圖書館室內的書架牆

她最初是想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做一些改造,開放給村民使用,但是並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隨後只好曲線救國,試圖利用親戚的後院做點什麼。然而村裡的情況和城市裡差異很大,本來是一個院子,沒想到一晚上的功夫就被加蓋了屋頂。一夜之間,我的設計對象也從“院子”變成了一棟“房子”

不同於以往做過的設計,這一次的重點並不在設計本身,而在於設計產生的價值。我和她經過了大量的討論,

直到施工結束前的一刻。在鄉村做設計有一個和城市很大的區別,房子的出資方、建造者、使用者往往是合一的,因此不能簡單地直接套用在城市的設計方法。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榻榻米坐塌活動區

她本身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參加過很多讀書會,即便是南京下大雪的那天,她依然帶我去參觀了先鋒書店,這裡似乎已經是她的理想國。我自身也是個喜歡看書的人,小時候的我也經常一個人在書店裡待上大半天。她告訴我這裡的孩子很愛讀書,甚至願意去讀關於哲學的書,她想為鄉村的孩子們建立一座烏托邦,而我希望能通過設計她離烏托邦更近一些。

房子從外面看很不起眼,更像是一座違章建築,一個沒有裝飾的棚屋。進門的小院子被劃分為有青瓦屋頂的門廳和室外的庭園,門廳旁邊砌築了一個矮凳,方便人休息、放置雨傘。鏽蝕的院門和房子的玻璃穀倉門、粗糙的磚牆和光滑彩色的內牆形成了對比,走進室內似乎進入了令一個世界。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建築室外改造前後的情況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圖書館入口處新舊門的對比

(孩子們在玻璃門上貼了卡通)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圖書館保留了原有的結構,包括承重的磚牆、木構的三角桁架等。房子增加了牆面的開窗,新老建築之間是一個採光廊,暗示著兩者是加建的關係,牆面局部刷成了舒服的淺黃色、淺綠色。傾斜的天窗下有一塊榻榻米活動區,孩子們很喜歡這裡,能在一起拼玩具、看書,在晚上也能一起躺著看星星。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夜晚的榻榻米活動區

(聽說左下角的畫是一位有障礙的孩子創作的)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圖書館室內外環境的對比

- 更多圖紙 -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改造前後的平面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改造後的剖面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徐鈺彬 同濟大學建築學碩士,博士研究生

MSD適空間工作室合夥人

從事環境行為學研究,涉及鄉村建設、兒童教育、老年設施等設計領域。

END

三菌出書嘍!

我們用16位建築師的自宅

帶你看家的各種可能

京東、噹噹、亞馬遜均有售

●●●

這個黑科技記事本推薦給你

享受紙筆書寫快感的同時

又能體驗到網絡儲存的便捷

寫下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永久保存,不會丟失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

這個鮑勃迪倫限定禮盒也推薦給你

包含攝影集+襯衫+感溫書籤+牛皮紙包裝袋

我帮村里的孩子们把“违建”改造成了一座能看星星的图书馆

●●●

三菌的店還有眾多新品上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