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它是個問題|一個24歲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會要回來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劉源今年 24 歲,兩年前從瀋陽師範大學畢業以後,回到家鄉遼寧本溪做公務員。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她開始慢慢意識到,從小學到高中,和她同過班的差不多兩百個同學,還留在本溪的可能就只有二三十個。事實上,她自己在大學畢業前也沒想過要留在本溪,機緣巧合之下,才回到這座城市。

“潛意識就是覺得我應該在外面工作,不應該回來。“劉源說。

本溪人正在離開本溪,至於年輕人,更是“能走的,都走了”。本溪戶籍人口逐漸從 2000 年的 157.1 萬人減少到 2016 年的 149.9 萬人。其中,從 2010 年到 2016 年的六年間,本溪 18 到 35 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口從 36.2 萬人減少到 30.9 萬人,是所有年齡段中下滑幅度最大的。

這座位於遼寧中部,距離省會瀋陽大約 70 公里的城市正在逐漸衰退。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1945 年以前,日本人看中了這裡煤炭和鋼鐵資源豐富,建立本溪湖煤鐵公司。解放後,中國發展重工業,將本溪湖煤鐵公司改造為本鋼集團,本鋼逐漸成為今後 70 年這座城市的支柱。

改革開放以後,東北國企體制無力在市場中競爭,許多企業陷入困境直至破產,本溪也不例外。加之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鋼鐵需求減少。本鋼效益下滑,為了擺脫危機,本鋼降薪、裁員,加劇了本溪經濟不景氣。

2015 年,本溪財政收入為 53.5 億元,比前一年下跌接近六成。省級及中央政府轉移支付 163 億元,才收支平衡,勉強維持本溪當地醫療、教育等公共系統正常運轉。2013 年,本溪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22500 元左右,在遼寧的 14 個城市中排在第八位。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到困頓。王女士在本溪最繁華的永豐商業街上的一家運動用品店擔任導購。這幾年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幾年前你開一家店,一年可以掙個 20 萬,現在也就是 10 萬左右。”

唐琳和家裡人一起經營著一家串串店。因為本溪以前沒有串串,所以生意還算不錯,但餐飲業整體也下滑嚴重。她指出對門的一個店面,“半年了,這個店才出兌(轉讓)出去。”

就連被視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也沒什麼起色。房產中介張新一個月最多也就能成交個一兩套房,從中抽取的佣金也就是維持中介門面的運轉。張新說,這兩年經濟不景氣。這也是幾乎每一個本溪人都掛在嘴上的詞彙。

本溪自身也已經無法容納這麼多人。本溪就業服務局數據指出當地勞動力供大於求。2016 年第三季度,崗位數較去年同期下滑 52%,求職人數減少 43%。“鋼鐵、採礦企業在本年度基本不招聘人員,房地產、設備生產加工和醫藥製造企業,也只有一些大型企業不定期招聘人員。”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這一切最終都化作了劉源口中要離開本溪的潛意識。“有人回來本溪,是我可以想象的。如果要是回來得多的話,我可能反倒會覺得驚訝。”劉源說,“基本上就是在思想上就不會要回來。”

本溪只是東北的一個縮影。2010 年吉林省長春、吉林等五座城市,24 到 34 歲大學生數量的淨遷移率低的在 6% 左右,高的可以達到 26%。2017 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合計人口減少 37.07 萬人,是全國僅有的三個人口減少的省級行政區。

回到本溪的劉源現在生活安逸。每天八點半上班,五點下班。空閒時間的娛樂活動“非常乏味”,“吃飯啊、看電影啊、逛街啊、壓馬路啊,逛景啊”。

劉源當然也會糾結。有時候她也羨慕在外北漂打拼的同學,覺得“年輕還是應該拼一下”。真的要出去,父母也會支持她。但更多時候,她還是會覺得本溪的生活不錯,生病了有家人照顧。她和爺爺感情很好,留在爺爺身邊也覺得挺開心。

劉源和我們講述了她回到本溪的經過,她現在的生活,以及那些已經離開了本溪的同學們。我們用口述的方式記錄下了和她的對話:

潛意識

從小到大我現在還有聯繫這些同學,算在一起 100 個肯定是有的。小的時候,小學那 70 來個人可能有三五個聯繫的,我認識的沒有一個回來的。一個小女孩還沒畢業,剩下的在瀋陽大連,有兩個長得很漂亮的當空姐,在北京。

高中我認識的,反正我這個班的同學,就是六七個吧,還留在本溪。我現在還有 40 個人能有聯繫。基本上我覺得就算是全班也不到 50 來個人,留在本溪的不到 10 個吧,就是這麼一個比例。

你要問我什麼時候意識到大家都沒有留在本溪,那應該是在畢業回來工作以後。其實有人回來本溪,是我可以想象的。如果要是回來得多的話,我可能反倒會覺得驚訝。

本溪只有一個二本學校,還是以前升上來的這種,然後大家都出去上大學,基本上都是留在上大學那個地方比較多。比如說我在大連上大學,就留在大連了。在瀋陽上大學的基本都留在瀋陽。

潛意識覺得我應該在外面工作,應該在外面獨立了自主的這種。不應該回來。我哪怕是沒找到工作,我在堅持找工作,我也要出去闖一闖。

這種潛意識怎麼來的,我也不知道。小的時候確實回來的人也不多,包括我的兄弟姐妹裡面,回來的也不多。我這一輩四五個兄弟姐妹,也就我和我妹妹還留在本溪。

我最大的一個姐姐現在在本溪上班,但是她老公是瀋陽的,所以他們倆就在瀋陽住,也不算在本溪裡面了。她從小學習特別好,當時參加了一個什麼比賽,有加分,給你加 20 分還是多少分。我們家裡都覺得她到北京是應該的。她的這個能力和智力都在,所以覺得她回來特別可惜。

我媽就對她覺得遺憾,覺得我姐姐北京高材生,怎麼能回來當公務員呢?我大爺我大娘倒不覺得可惜,只有我媽媽覺得可惜了。她就是普遍人那種的感覺說,唉這麼好學校,怎麼回到咱這個小城市來上班。她會一直唸叨這事,至今也喜歡念一念,想到就說一說。

我也覺得挺可惜的,一般在我們眼中都是,這種好學校肯定不應該回來了。

因為我們是屬於小城市了,五六線小城市都希望孩子上大城市,北上廣,去那裡打拼。我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看到,哇,他在上海掙好幾千一萬一個月,我覺得可以。好像確實一萬多在上海也不算特別多,但是在咱這聽了,因為我們一個月三四千塊錢,我們覺得一萬多真的好多,那我們的想法肯定是上大城市發展好很多。包括父母的想法也是,辛辛苦苦把孩子培養這麼大,一定要出去好好闖一闖,然後幹一番事業回來。

我們高中老師也會這麼說。上高中的時候,老師都不讓我們上瀋陽上大學,在瀋陽上大學就很容易回來,因為離太近了。要上北京,你去了遠的地方,你可能不會回來的。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會要回來。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瀋陽,大連

我認為瀋陽買房負擔又不是很重,然後在瀋陽生活又很好,也能滿足自己的這個正常需求,覺得眼界也不錯,在瀋陽反正是離家也挺近的。我覺得瀋陽,大連是挺好的一個選擇。對我來說,如果我要是在外面的話,我也會回到瀋陽大連,因為我幾乎沒有過要出省的這種想法,我沒有想回家,但是我沒有想過要出省,我最後還是會回到瀋陽、大連。

我之前上大學的時候,我一心想往大連考,後來我的朋友們全去大連的,只有我是去的瀋陽,那個因為平行志願嘛,直接給我錄到瀋陽。

我的朋友都在大連上了大學,因為我們有幾個人關係特別好。有一個男孩在大連,他考的其實挺好的,但是對自己沒自信,沒報好。現在我們這種一般的高校裡,流傳著一種,你交多少錢,來我們這兒學那個 java 什麼軟件,你只要學會了,我幫你免費介紹工作,都是那種月薪八千幾千以上的工作。然後他去了那個,他確實學了很多。現在,他在大連一個企業剛上班。

還有一個人也特別好,不管是長輩還是同齡人都能溝通,他是那種又活潑又不討人嫌的那種,特別會處關係。他又考了研,他們這個專業也是國家也能排得上前幾吧。而且現在他們那個專業確實挺熱的,就業面也挺廣。他還在讀研,他還沒畢業,明年畢業。因為他畢業之後,他其實可以去工作,但是他沒有去,讀研了,他現在在考慮是不是要去讀博士了。

警察,銀行,公務員

然後剩下還有一個,他是在那個大連警校,現在是在當警察。

我們警察面向警察學院招人,都是從第一往下排。然後第一名開始選地方,比如說我想去瀋陽和平區這個,然後這個警局就沒了。

留下的,我認識的這些人裡面,警察能有十幾個吧,男孩居多,因為他們上的是中國刑警學院,大連警官學院這些學校。因為男孩,都對警察感興趣,我們學校考警察特別多的。可能是因為有這個大連警校,還有那個中國刑警學院,然後再好的上北京公安學院,可能一來離得近,二來就是可能想當警察吧。我們學校我知道的有八九個。

我這些同學都是警察,必須得做警察,否則要放棄警察這個專業。他們選擇回來比較多。因為去瀋陽大連還不如回來。我覺得同樣考公務員,上別的城市,不如在家。除了城市發展這塊,除了物質生活沒有別的什麼區別,花銷整個的也差不多。差個一千多塊錢,還要租房子,還要其他開銷。公務員還是在本溪還能攢下點錢來。

而且現在警察確實掙挺多的。警察一直在提工資。他們現在還凸顯不出來,因為他沒有警銜工資。督查呀,或者什麼警銜,一級一級會掙得更多。(編者注:2015 年,中央印發《關於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其中提出人民警察生活待遇“高於地方、略低於軍隊”的原則,根據警銜高低,警銜工資從 2250 元到 560 元不等。)

除了警察,留下的公務員就我自己,剩下的有兩三個吧,在銀行。剩下的說是沒工作,但我沒看著有沒工作在家的。想找工作的還是得出去找,不能在本溪找。

本溪確實不好就業。企業確實特別少,現在其實真的在本溪,我認為,除了公務員,還有銀行保險,這些都是國企有正規渠道能考進來的這種。除此以外,其實就業率並不高。

上瀋陽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哪怕我有一個什麼物流公司,人家最起碼會招會計一類這種。咱們本溪年輕的會計都特別少,基本上都是這種五十歲左右的這些老會計。像小年輕啊像我這麼大,或者哪怕三十歲,三十四五歲的會計都不多。

像我妹妹,在本溪確實沒有什麼適合她的工作。她媽媽現在可能準備打算到時候自己做買賣,但是現在還沒有具體打算。

本溪別的工作真的不好找。企業不多,你看投簡歷那種,幾乎很少,因為沒有什麼企業。瀋陽上海有什麼私企啊,外企啊,國企啊,本溪只有一個本鋼。本鋼近幾年招人了嗎?也不知道什麼渠道招人。效益也不是特別好。他們招人是我們那邊技術工種,開大車啊,鍊鋼啊,招大學生專業的少。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北漂

我也有幾個同學在北漂,我知道的就有三個吧。

我現在看我北漂的同學,我看的我都有點想哭,住的地方太小了。有的時候看他們曬的照片,覺得他們挺開心的。有時候看他們發點什麼也感覺挺心酸,確實挺累的。

我是那種很隨意的人,很隨性。但是我前一陣還跟我媽說,我也想出去。那個我媽說為什麼?我說,我也想嚐嚐那種,每天加班加到累死,然後飯也吃不上的那種生活。我媽就很不理解。

我偶爾也覺得那樣真的很不錯,挺好的。不是因為我不喜歡這個城市,那我覺得年輕應該打拼。因為我現在基本上看到未來了,其實我們工作挺忙的,但我總覺得我老了以後就是喝個茶啊什麼的,覺得要是不奮鬥一下挺可惜的,不想老了以後回想起來有遺憾。但是確實奮鬥的代價太大了。因為以後要是再不好找工作,可能連這個工作也找不到了,也不忍心放棄。

後來我一想確實太累了,因為我身體不好。我媽她要上班,她給我做好了中午飯。還是挺暖的。我媽不在家的時候,我自己在家躺會,我們家所幸還有一條狗,然後還看看我,我覺得唉呦我要自己在那躺著,心中可能更難受。當時家裡確實也挺好的。偶爾覺得要是沒拼搏一下,也就是有的時候會想一想,上個月想的挺多的,突然間覺得我是不是應該拼搏。

考試

我考公務員的時候,不是因為這個專業很合適。我當時是打算考瀋陽,其實是沒有想回來。

我學的那個專業,我們那年招生的時候只有兩個地方要這個專業,而且還不限專業,就是報的人特別多,得有好幾百。在報考的時候,一般都是最後幾天報,你會看有多少人已經報了。當時那兩個職位都是隻要一個人,但是報的得有個二三百號吧。

然後我看回本溪的這個崗位,發現這個崗位要兩個人,然後其實他報了幾十個人,感覺競爭會小很多,然後就報了。

那個時候已經是大四上學期了。校招都開始了,我也沒有參加。銀行我報了兩個,過了一個,然後面試的時候,沒睡醒也不太懂。早上太早了,我也沒怎麼起來,也不是特別想去那個銀行,反正也就沒過了。

我坐那想,我和我爸說,爸爸,我真的沒有目標,微博上說那種像鹹魚一樣的人就是我。我是沒有退路了,我才會使勁學習那種人。但凡有點退路,我不會用我最大努力去學。我爸說那考公務員吧,他也知道他女兒學習確實也挺費勁的,挺累的,考研之後也不一定是怎麼樣,那咱們就早點步入社會了。

其實我這個公務員考不上的話,我也錯過了所有找工作的機會。因為我周圍的環境,我的同學幾乎除了考研、銀行、公務員沒有別的,我當時腦子只有這些,我都不知道還可以發簡歷到什麼企業。那種東西根本腦子裡沒有概念,不知道這些招聘在哪看到的。就那種感覺。

當時準備考公務員了。11 月末考試,我是國慶之後才開始準備的。準備就是報了一個班,然後突擊了一下,七天時間,考試前一天出來的。去考的成績其實一般,我只考了 120 分。我覺得都完了,我已經準備要買省考的書,那時候還沒買,然後第二天出通知說能進面試了,又是報班,最後現在過了。

之前其實是完全沒有想法,就是要回來本溪這件事情。會覺得我出去工作才是,我長大了,我工作了,覺得外面掙得更多。其實,現在留下,也會有時候想走,但後來覺得其實也還行。但是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媽其實還是覺得,如果真的想走,如果有機會,可以去試一試。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繁華

倒不是因為本溪不好,而是沒有人家好。

肯定是人家首都、上海大城市,工作機會啊,晉升的這種會更好。像我們上北京去培訓,人家在北京的一個科員級的這種老師,看他們講課那種方式,人家的知識底蘊,然後人家確實要更好。咱這小科員,感覺升職的那種肯定發展的前景肯定更好。

我第一次去上海的時候太小了,感覺真好,這個真繁華,真大。晚上出來的時候都亮亮的。後來我高中再去的時候,就沒有小時候覺得那種特別亮特別大的感覺。但上海確實也是很不錯的,樓都好高。在本溪你不會看到這麼高。瀋陽,他也不會蓋那麼高的樓。覺得挺好,挺繁華的。

你問我北京我都說不出來。我上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過一次上北京,就是教導主任帶著去,有清華大學的哥哥姐姐給你當導遊。去年組織培訓又上了一趟北京,六環機場旁邊,因為沒人陪我往市裡面走,我也不敢,我就沒去。

我對北京沒什麼印象了,北京繁華的地方都沒看見,不知道有多繁華,看了一個升旗,覺得升旗真好。但我覺得北京不錯。很大很好,都是高樓大廈的。有的人喜歡逛山逛水逛景,我喜歡高樓大廈。

高中的時候,我就覺得北京上海肯定特別大,很繁華。然後什麼都有,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他肯定都有。我覺得如果在北京上海這個東西找不到,基本上哪也找不到那種感覺。覺得挺不錯。

不說別的,你在北京上海能看到很多外國人,在瀋陽也能看到,因為他們在那有交換生的項目。 你在本溪幾乎看不見,對吧?覺得新奇的事物可能都比咱們這兒多,是從小地方想進城的感覺。

我上大學的時候看見外國人還覺得奇怪,後來看多了,也就習慣了。那確實你看人家外國人也不會說上本溪這種小城市來,你說上什麼古鎮啦,看著不少去旅遊的外國人。咱這邊就是新奇事物很少。

我高中的時候去了一趟桂林。我去的都是風景區,有一天住在市內了。那個時候感覺還挺繁華的一個地方,因為南方晚上睡得都很晚,感覺這麼晚還是燈火輝煌的感覺,覺得還挺好的,後來上瀋陽感覺也確實也都是這樣。

我在瀋陽剛上學那陣,我們學校周圍還挺破的。等到我畢業之後也蓋的挺不錯的,剛上學的時候感覺,除了這幾個街,中街,太原街,別的地方跟我們家這邊也差不多。繁華的地方特別繁華,不繁華的地方跟我們家一樣,就這種感覺。

我覺得我們家缺少一個繁華的地方,我特別奇怪,因為遼寧的其他城市,人家最起碼再怎麼的,人家會有一個繁華的地方,最起碼有個萬達在那撐著,然後附近有點什麼。本溪不知道是因為沒有萬達,還是什麼其他原因,感覺就是二十幾年、十幾年沒動過,一直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覺得挺大的,但現在一直那樣,就感覺確實是太……覺得為啥一點繁華的地方都沒有?

每個城市至少應該有一個地方,它是繁華的,有市中心的感覺。可是本溪沒有。

人口它是个问题|一个24岁本溪人的自述:大家基本上在思想上就不会要回来

離開

以前我們還有高中同學聚會,現在沒了。我們班長,她都回不來。上大學的時候聚了兩次,寒暑假的時候。對,只有過年大家都回來了。現在沒有這個機會了。

就像你從小地方,考上大學出去。你要回來嗎?你說往高處走,那還是應該出去。像稍微一點,我要上瀋陽大連的。再高一點,我要去哪,再高一點,我要出國。

剛開始是我要考大學的那種感覺,本溪學習就是氛圍挺濃的。一是,我沒考上大學,那我太丟臉了,第二是我要考好大學。是那個時候沒覺得我要逃離這個地方,就是我想考好大學的感覺。但是你出去之後,你發現是比本溪好,然後我想留在這兒,在這反正一來你對這城市也熟悉。

瀋陽一來這些設施都看著好,二來是工作就業率比較好,我還覺得離家近。在我看來,如果我想留在瀋陽工作的話,你想吃啥啥,正常你能想到的幾乎都有,不管什麼菜呀,玩的呀,什麼網球高爾夫球,你能想到的東西幾乎都有。

我其實現在有感覺,我還像上學一樣。晚上回去,我九點沒回家,我爸給我打電話,快回來。我沒有獨立自主的感覺。

我沒有想出遼寧省。我都不是很戀家的人,但是因為我高考的時候我奶奶去世了,然後我爺爺對我也特別好。我爺爺歲數也大了,我跟我爺爺感情也挺好,就想在這附近,然後壓力也不是特別大。我上大學的時候感覺反正瀋陽也挺好,打算想留在瀋陽,來回也方便,但是最後還是沒留下來,我現在天天看著我爺爺也挺開心的。

(應採訪對象要求,劉源、唐琳、張新為化名)

題圖來自:《暴雪將至》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