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细想起来,我的鲁迅情结可追溯到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高中时从一个男同学那里借到这本书,初读便惊讶于它的有趣,还带着颠覆性的震撼,成了我不可磨灭的记忆。

连带着,书的所有人,那个不爱学习的胖子,似乎也没那么糟糕了。

后来自己也买过几本鲁迅散文集,大多因为晦涩难懂丢在了一旁。

奇怪的是,工作后重读鲁迅,忽然一下就喜欢上了他散文里特有的咂摸、揣度和些许的煞有介事。

绍兴

于是,妹妹毕业旅行时,去了绍兴的鲁迅故居。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很喜欢那个小小的百草园▼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碧绿的菜畦▼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光滑的石井栏▼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高大的皂荚树▼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还有结出紫红桑葚的蚕桑树……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每一处都能让人雀跃地想到他的文章,想到少年鲁迅曾经在这里怎样地消磨时光。

四月的初春,园子里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没有肥胖的黄蜂和油蛉,温暖的阳光却让每个人都面露喜色。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也去了三味书屋。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后院的桂花树还未萌芽,坐在石阶上,想象着他们在这树下玩耍、寻蝉蜕,或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忍不住为书里这小小的童趣而微笑。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时光荏苒,岁月翩迁,唯有那些文字,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过去。

北京

北京也有一处鲁迅故居。

这里的著名,恐怕要归于《秋夜》的开篇一句:

我家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高楼林立的北京二环,常让人无所适从,我也是特意寻来才发现破旧的胡同里这方小小的四合院。

那是个冬日的下午,领票入门,一群男女正在纪念馆的阶前对着长长抡起的跳绳跃跃欲试,夕阳的余晖里响起银铃般的欢笑。

他们的背后,先生的半身像在枯黄的竹叶丛间仰首夕阳。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不知为什么,我忽然为这场景感动。

仿佛在这静谧的时间里,这笑声能给人活力,予人信念。

也在一个午后,去五四大街的红楼旧址。

先生讲课的教室还原样保留着,讲台、板书、桌椅,阳光下,灰尘无休止地飞舞。

时间,却仿佛在灰尘的飞舞里静止。

回想里,彷佛听到学生们的笑声,在教室的角落里静静开放。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上海

陈丹青在散文集《笑谈大先生》写他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见所感,忽然让我心有所动,想多花些时间去看看鲁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天。

先到虹口的鲁迅公园。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所谓的鲁迅纪念馆与北京大同小异,无非是空荡荡的现代建筑以及形式大于内容的多媒体陈列,失望地走了出来。

深秋的公园却很美,湖边枫叶尽染,红云一般的婀娜。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忍不住在树下木椅坐了一会儿,觉得水中的萍、残荷也甚美,似要在破败的绿里开出生机来。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大概是周末吧,园内到处是健身、怡情的市民,跑步、太极、羽毛球、放风筝,拉胡、吊嗓、吉他、萨克斯,还有书市,我被这一团的热闹感染着。

先生的墓园也在公园内,大抵是不会寂寞的。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拿着纪念馆宣传栏的几张单页,走走看,看能不能走到山阴路的鲁迅居所。

喜欢这样东张西望,凭感觉走到巷口,试探性地走进去,遂又惊喜地发现,就是这里,虽然弄堂已更名为大陆新村了。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疑心已经闭馆。

听到有人说:又来了一位参观者。

接着工作人员从值班室走了出来,极和气地告诉我:先进来拿几张宣传页,然后再带你过去。

等他揣了一串钥匙开门,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

陈旧的木地板、木楼梯,墙上的装饰画看着有趣,不知道渊源。

可惜不能拍照,也没法回去追查了。

这是典型的公寓楼,是鲁迅一家在上海最后的居所。

站在楼下听着隔壁家练习的钢琴声,忽然很好奇鲁迅之前住在哪里,兴趣来了,决定对着宣传页去找找看。

上海的宣传页做得真是细致,不光有图片文字,还有地图,沿着山阴路一直走,走过十字路口,再左拐到溧阳路上,1359号。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鲁迅曾在此租了一间小屋作为藏书室,并特意设计了有活门的木制书箱。

据说存书室南北两面有窗,因为不对外开放,我也只有站在民居外借由楼上的玻璃窗遥想先生当年拉开书箱、整理书籍的情形。

想在这里多消磨些时光。

藏书室旁边的露天咖啡座在这梧桐叶纷落的季节分外诱人,穿过小院走进里间,竟是家温馨的生活小店。

选了海风味道的纸质香包,灯塔、海浪、帆船的彩绘图案让我想到即将抵达的厦门,还有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女孩》里那个惶恐着这一生从未爱过的女孩。

一周后在厦门寄了明信片给朋友,剩下一枚封套,漂亮的手绘鼓浪屿,舍不得丢掉,便把香包折进去,存在背包里。

旅行路上,好闻的味道一路相陪,愉悦的不仅是心情,更勾起对存书室的这一份念想。

走回十字路口右拐,一直到车流不息的丁字路口,正对路口的工商银行营业所便是内山书店旧址,鲁迅先生常来购书的地方。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进去坐一坐,忙碌的银行柜台不免令人怅然,便转到隔壁的新华书店,东摸摸、西看看。

想着先生每每至此挑选书籍、和老板内山完造谈笑几句,然后穿着长衫的他夹起书,一路步行至存书室,再回到寓所。

同样的路,今天我也走过。

这便是上海的可爱之处。

现代化的城市建筑间,总有一条街一幢楼一间屋一块勒石,让人轻易地追想过去、凭吊往昔。

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是鲁迅一家在山阴路之前的旧居。

离开书店旧址前行,向北、再向西,我一次又一次地确认自己的方位,走过去,又走回来,怎么也找不到2093号。

最后发现这条四川北路竟然是H形的!

习惯了北方东西向或南北向街道的我立刻绝望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马路对面的银杏树在暮色里分外明亮,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我决定就去银杏树前面的公寓楼碰碰运气。

昏黄的路灯下,站在楼牌口仔细辨认,竟然,竟然是2093号,拉摩斯公寓!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转过身一看,我立刻就乐了:对面,对面就是内山书店!!

原来,如此之近,鲁迅才会走进这家书店啊。

小小的发现,令人情绪激昂。

接着,去找鲁迅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居所:景云里。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多伦路上,玉石、字画、古董,看着就价格不菲,显然是条新兴的观光旅游街。

走到路口居然又看到了四川北路,天啊,这条路简直成了我的梦魇。

折回到上一个路口,沿着横滨东路往里走,数着门牌号,这次倒很顺利,没一会儿就到了35号。

仰起头,弄堂口“景云里”三个高悬其中,啊,终于到了。

晚饭时间,家家造厨,走进弄堂,23号、18号、17号,连木门上的门牌都和资料图片一模一样,哈哈。

鲁迅一路搬,终于搬到自己喜欢的东南向住房,和18号的弟弟周建人一家做着邻居。

黑暗里,抬头看,楼上亮着灯。

楼上人,你知道鲁迅先生曾经在这里居住吗?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在弄堂口的水果摊买了香蕉和橙子,这便是晚饭了,从鲁迅家门口买的。

心满意足地走回去,惊讶地发现来时路俨然成了小型夜市:小吃盖饭、排骨生肉、还有鸡鸭、螃蟹。

忽然想起曾读到鲁迅因为“住所周围很不安宁”,后来搬到了拉摩斯公寓。原来这就是原因啊!

夜市给主妇带来生活便利,却让爱清静爱晚上写作的先生苦恼不已吧。

了然,又带着些许的幸灾乐祸,我开心地穿穿行在夜市里。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第二天和上海的朋友小聚,我乐不可支地向她讲起了这段趣事。

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鲁迅被模式化、概念化,官方的解读更让他和普通读者越来越远,以致于很多人叛逆性地拒绝鲁迅,拒绝他的作品。

假以一颗纯粹阅读的心,不去想什么封建礼教的揭露、批判,沉入到文字里,会发现,鲁迅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趣味横生。

结语

我在鲁迅北京故居附近的鲁博书店,买到一帧猫头鹰相框。

猫头鹰是鲁迅先生的涂鸦,笔画简单却又传神。

把它放在书架上,希望自己也能像夜猫子一样勤奋,勤能补拙,一生守拙。

想起去平遥旅行,一片喜气洋洋的红色里,居然在古城内一家小店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剪纸。

大概是阳光曝晒,原本漆黑的侧影褪了色、略显破败。

我却被他神态间流露的沧桑触动,径直买了回去。

文旅鲁迅:从北京到绍兴再到上海,循着情结延伸的方向

我的想象里,他该是忧虑的、无奈的,却又喜欢收集明信片、喜欢外国版画、喜欢青年学生的戏。

所以,他又该是常感到人生的可爱和希望的。

曾经想,鲁迅先生生活着的民国时代,大概我是我最想穿越回的年代。

虽然时局动荡,但人心里始终是有希望的,有政治集会,有言论自由,有社会理想。

还有名角辈出、新戏不断的京剧,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似今天这般地垂垂老矣、步入暮年。

当然,时间,终究是回不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