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字有什麼文化淵源?

藝嶼EYESVOT

“閩”最早見於《山海經》:

“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說文解字》裡對“閩”的解釋是這樣的:

“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 。

所謂蛇種,其實就是信奉蛇神的氏族。“蟲”,通“蛇”解,指的閩越人家門供奉蛇,以蛇為圖騰。



福建自古稱為“閩”,最早是因為古代閩越族生活在閩江流域、東南丘陵和沿海之地,皆是多蛇地區,於是以蛇為圖騰頂禮膜拜,更有紋蛇形紋身的習慣。

福建還有“七閩”和“八閩”的古稱。

《周禮·夏官·職方氏》中記載: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這裡的“七閩”起初就是指周朝時居住在福建浙江一帶的七個以蛇為圖騰的閩越部落,後來慢慢的演變成了泛指福建。

而“八閩”,也來自於宋朝將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 州、漳 州、汀州、南劍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加起來八個行政單位,因此得名“八閩”。



大量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三千年前的青銅時代,福建地區出土的陶器、石刻便有了蛇形圖案。

《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文獻資料也記錄了閩越人以蛇為圖騰。從那時起,福建船隻船幫上必畫有一蛇,以期護佑。

清朝的《海上紀略》說:

“凡閩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

福建至今還保留了很多關於蛇的風俗,比如一種蛇形髮簪,是以古代飛蛇圖騰為原型,廣泛的被福建婦女佩戴。



還有許多關於蛇的美麗傳說,比如蛇郎君,後來被改編成閩劇《花鳥記》,深受福建人民的喜愛。

由此可見,“閩”字極其閩文化,都是從福建人民千百年來與蛇的不解之緣中誕生出來的。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