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國民黨領袖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國近代史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中華民國陸軍特級上將,生於浙江奉化溪口,逝世於臺灣台北的士林官邸。

蔣早年赴日本學習軍事,並加入中國同盟會。蔣首先是反抗清朝,接著是軍閥混戰,而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蔣介石歷任大元帥府參謀長、大本營參謀長、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緬印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一再連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

摺疊名號稱呼

性質名字解釋
譜名周泰族譜上登錄之名,依照行輩所取。
幼名
瑞元親友對他的稱呼。
學名志清1902年至寧波求學時所取。
中正 (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1917年至1918年間所取,是呼應“介石”。典故《易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蔣在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正式名稱為“蔣中正”(“蔣公”)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蔣逝世後,多用挪抬寫法尊稱“先總統 蔣公”。
尊稱國民革命軍之父為國民革命軍創軍總司令。中華民國國軍至今從國防部高層一直到基層部隊與軍校仍以此尊稱。
表字介石原為其創辦雜誌《軍聲》之筆名,後來成為其表字。在中國大陸,教科書及媒體一般常以其字多稱其為“蔣介石”,或者“蔣介石”先生。
化名中村志清(なかむら しきよ)、中村式餘(なかむら しきよ)1908年在日本參與革命黨時所取,原稱“中村志清”(なかむら しきよ),“中村”意為“中國村夫”,“志清”為其學名,亦有“志在取清”之意。因“志清”合於其名,太明顯。故改作“中村式餘”,即“中國村夫以餘為式”。
化名石岡一郎(いしおか いちろう)1912年奉陳其美指示刺殺陶成章,遭到官方追緝,逃赴日本時所取。
化名石田介雄(いしだ すけお),另作石田雄介(いしだ ゆうすけ),或田雄介(でん ゆうすけ)
1914年奉孫中山指派,與丁景梁前往中國東北地區,尋求與奉系軍閥合作時所取。
知名官銜委員長(尊稱委座)曾長期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委座”)爾後成為蔣之代名詞。
軍校暱稱校長黃埔軍校創校校長。
黨內暱稱總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唯一總裁。
英文通稱Chiang Kai-shek(縮寫CKS)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出現“蔣介石”三字的粵語拼音,是紀錄片中英文稱呼。
英文綽號Gimo1935年,任命為中華民國特級上將。:56特別是以歐洲和美國為主之英語國家外國人,習慣暱稱蔣為Gimo,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蔣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特級上將(即大元帥,Generalissimo)之英文簡稱。

展開

曾經的國民黨領袖

蔣介石

蔣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於稱呼詳細介紹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在有關蔣氏領導八年抗戰的影視作品中,常按其當時職務-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稱“蔣委員長”,委員長遂成為蔣最著名的代名詞之一。曾還擔任過中華民國總統一職。

由於蔣是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早年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稱他做“蔣校長”或“校長”。

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暱稱蔣為Gimo,指其特級上將背景(即大元帥,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而現在的紀錄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為他的英文名稱。

摺疊早年經歷

蔣介石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逝。蔣介石由母親王採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1910年冬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誌。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國民黨政府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摺疊中年經歷

摺疊寧漢分裂與四一二事件

1927年3月,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選出蔣為武漢國民政府委員。蔣在南昌發表重要文告,切勸同志,堅守國民革命立場,維持國家社會秩序,團結一致,解救民眾痛苦。參加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所屬的江右軍入南京部隊與英人發生衝突,英艦炮擊南京,是為“南京事件”。蔣嚴電阻止事態擴大,靜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決。4月,武漢政府下令,突然免去蔣之公職。4月12日,蔣解散上海總工會等非法組織,清除中國共產黨份子。4月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蔣發表告民眾書。

1927年5月,蔣決定繼續國民革命軍北伐作戰方案,分全軍為三路進攻。組織四一二事件委員會,全國各省厲行四一二事件。6月,蔣抵徐州,馮玉祥來會,舉行徐州會議,決定聯名通電北伐,並由馮勸請武漢政府剋期取消。7月,蔣奉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徐州失守,蔣渡江督戰。8月,北伐軍反攻徐州失利,蔣下令退卻,電呈國府,自請處分。當時寧漢分裂益甚,蔣為避免目標,冀便團結,發表下野宣言,辭去本兼各職,回鄉掃墓。

1927年9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選出蔣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蔣決定出國考察外交,並研習經濟、政治、社會、哲學、軍事。9月28日,蔣自上海東渡日本。10月,蔣在日本研究日本對華政策。11月,蔣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會談,告以中日兩國相處之道。11月10日,蔣自日本返國。12月1日,蔣與宋美齡女士於上海結婚。四中全會預備會議決議請蔣復職,並負責籌備四中全會,各方紛紛發電促其再起,蔣乃決定返回南京,以安民心。

摺疊二度北伐

1928年1月3日,蔣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1月4日,蔣進南京呈報正式復職。中政會決議任蔣為北伐全軍總司令。總司令部組織大綱規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得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2月7日,二屆四中全會推舉蔣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及國民政府委員。

1月,蔣屢次發電馮玉祥、閻錫山及各將領準備北伐。2月9日,蔣扶病渡江,視察前線。2月15日,蔣赴開封與馮玉祥面決北伐大計。2月28日,中政會決議任命蔣兼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第二集團軍及第三集團軍並命統歸蔣指揮。3月,蔣屢次命令白崇禧早日平定湖南局面勢,合力北伐。軍事部署完畢,蔣於3月31日渡江北伐。

摺疊佔領山東河北

1928年4月,蔣進駐徐州,並致電外交部切實負責保護外僑。日本出兵山東,蔣一面與日本交涉,一面委朱培德為前敵總指揮,積極北進。直魯聯軍反攻濟寧。蔣親赴界河,督攻兗州,以挽救戰局。後來蔣赴泰安,督攻濟南,並決定濟南克復後,即渡河追擊,不使日本阻北伐軍行進。5月3日至5月5日,日軍在濟南橫行滋擾,向北伐軍襲擊挑釁,蔣嚴戒北伐軍勿予還擊,並嚴令入濟南部隊,於5月3日夜退出城郊,派員與日軍師團長福田商約束部隊,未得要領。5月4日、5月5日,日軍仍繼續放槍發炮,並引張宗昌以飛機炸北伐軍司令部,蔣為完成北伐,忍辱不予以計較,限令北伐軍星夜渡河,僅飭留李延年步兵團駐守。5月6日,蔣移節黨家莊,繼續提兵北進,並籲召汪精衛、胡漢民回國,又切告奉系早日覺悟,日本阻礙北伐之陰謀,於是粉碎。蔣進駐石家莊督師。

摺疊宣佈統一中國

1928年6月,蔣攻下北平、天津後,回京,提請解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中央懇切挽留。7月,蔣赴北平,祭奠孫中山,並往南口,追悼陣亡將士。8月,蔣舉行北伐全軍陣亡將士追悼會。籌備召開五中全會,糾紛屢起,蔣赴上海斡旋,終於開幕,決議開始訓政,推行建設等要案。全會通過國民政府之組織,並推舉蔣出任國民政府主席。10月10日,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

摺疊訓政中國

1928年11月,蔣出巡江蘇、山東、安徽各地,檢閱軍隊,並考察地方政治教育及民生利弊。國家統一後,中國國民黨統治進入“訓政”時期。1929年6月,蔣蒞臨北平。1932年10月下旬,蔣巡視湖南。1934年,蔣親自指揮,調重兵對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圍剿。

1930年2月,國民政府授蔣青天白日勳章及一等大綬寶鼎勳章。1935年4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發國民政府任官狀甲字第一號,特任蔣為特級上將。

中原大戰

1929年1月7日,國民政府以蔣兼任導淮委員會委員長。3月,蔣通令撤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及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同時成立中央與第一編遺辦事處。4月,蔣啟用陸海空軍總司令印,親赴黃州督師。

1930年3月,蔣對西北,決取守勢;回鄉掃墓。4月,蔣回南京赴津浦鐵路巡視;赴平漢鐵路檢閱。5月,蔣誓師討伐閻錫山、馮玉祥;前赴濟南,慰勉韓復榘。7月,蔣親赴前線督戰。10月,蔣自前方呈請國府赦免政治犯,並電請中央早日召開國民會議。10月23日,蔣在上海正式受基督教洗禮。11月18日,中國國民黨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推舉蔣兼任行政院院長。12月,蔣巡視江西、湖北;奉命兼理教育部長;創辦空軍。

第二次下野

1931年6月,中國國民黨三屆五中會,選任蔣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12月22日,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開會,粵方人員僅一部參加,胡漢民等在上海堅持要蔣下野。蔣為促成黨內團結,辭國民政府主席職,離京回鄉。

安內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軍突犯瀋陽,侵佔東三省,電令張學良:“瀋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可也。”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導致東北淪陷,滿洲國傀儡政權建立。

1931年“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

西安事變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決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並改善同蘇聯的關係。他試圖同中國共產黨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征到達陝北的紅軍。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在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蔣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摺疊抗日戰爭

七七事變及淞滬戰役

1937年6月,蔣下令催各地完成國防建設。令設全國防空協會。7月,廬山暑期訓練開始。7日,日軍侵盧溝橋,戰事爆發,蔣派兵北上,決心應戰,並令宋哲元駐保定指揮。7月17日,蔣召集各界賢達在廬山開會,發表主張四點,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7月28日,北平失陷,蔣發佈抗戰全軍將士書。8月,蔣決定抗戰軍政重要問題,並決定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不另設大本營。日軍入侵中國淞滬,“八一三”戰起,全面抗戰開始。8月17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發特授狀,特授蔣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率全國陸海空軍。9月,上海戰爭激烈,蔣赴崑山督戰。10月,上海形勢危急,蔣赴松江督戰。消耗目的已達,蔣下令撤退上海,變移陣地。

保衛南京及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20日,蔣宣佈遷都重慶,是為陪都。11月,蔣佈置南京保衛戰;部署山西、山東作戰。12月,日本轉請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向中國言和,蔣嚴詞拒絕。12月13日,南京失陷,蔣發表告全國國民書,移節武漢,主持抗戰。蔣關於是戰是走猶豫不決,日本軍隊開始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1938年1月1日,蔣辭去行政院長職務。1月11日,蔣在歸德舉行軍事會議。3月29日,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開會於武昌,推舉蔣為中國國民黨總裁。

抗戰建國

1938年4月,蔣宣佈抗戰建國綱領。籌備三民主義青年團。臺兒莊會戰,國軍大捷,殲敵精銳兩師團,蔣電勗國軍,聞勝勿驕,務須沉著驚戒。5月,徐州失陷。6月,蔣下令炸燬河南花園口黃河堤防決口。11月,武漢失守。1939年1月,中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開會,決議組織國防最高委員會,統一黨政軍之指揮,推舉蔣出任委員長。3月,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於重慶青木關成立,蔣出任團長。4月,蔣核定縣以下黨政基層組織之體制。9月,第三次國民參政會開會,蔣出席演講。蔣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蔣飛成都,親理省政。11月,蔣辭去四川省政府主席職,委任張群繼任。1942年8月,蔣飛往蘭州、西寧等地巡視。1943年3月,陶希聖著《中國之命運》以蔣名義出版。8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蔣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10月10日,蔣任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政權及新四軍事件

對日正式宣戰

1943年1月,蔣廣播全國國民,勉勵以不平等條約廢止後,自立自強應有之努力。中、美、英、蘇四強,在蘇京簽訂聯合宣言,約定分別同日發表,反侵略陣營益見鞏固。11月18日,蔣赴開羅,與羅斯福、丘吉爾舉行會議,商定聯合作戰方略,及歸還中國失土等和平條件。12月,中國宣佈中、美、英開羅會議聯合公報。

1944年10月,發動十萬知識青年從軍。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領袖在雅爾塔舉行會議。8月,日本天皇宣告接受無條件投降。8月14日,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蔣於抗戰勝利日,發表告全國國民廣播詞。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舉行公民投票,結果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1946年1月5日,茲照國防會最高委員會之審議,國府法定承認外蒙古之獨立。

1947年1月,馬歇爾回國前曾以政府改組聯繫美國對華借款問題與蔣討論。蔣難以接受美國強制改組政府否則不予貸款援助,及其輿論皆以為中國可欺。1月23日,國民政府任命蔣兼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3月1日,中央政治大學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改組為國立政治大學,蔣兼任校長。

1948年12月31日,蔣召集黨、政、軍要員開會竟日,研究下野文告,四易其稿。1949年4月,蔣仍在幕後指揮,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擬定的之《國內和平協定》。7月16日,蔣以總裁身份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規定非經該委員會批准,國民政府一切政令均無效。但是,中央非常委員會之成立並未能挽救蔣統治之滅亡命運。

雙十協定與憲政

1945年8月,蔣連電約毛澤東來到重慶會談,毛在重慶一個多月,始回延安。10月,國、共“會談紀要”發表。12月,蔣與夫人至北平、南京巡視。

1946年3月,美國以特等功績勳章贈蔣。4月,先後飛貴陽、成都,慰問民眾。5月,國府還都南京,蔣率文武人員在中山陵前,舉行勝利還都典禮;對首都民眾演講“戰後建國之要義”。6月,先後赴瀋陽、長春、北平巡視。:9月,蔣接見臺灣致敬團。10月,蔣偕同夫人赴臺灣巡視,蔣與中國青年黨及民主社會黨人士,交換改組國民政府之意見。

國民大會制憲大會開會致詞

1947年9月,蔣由牯嶺回南京,決定黨與青年團合併問題,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當前組織綱領,實施黨團統一組織,以加強革命力量。11月29日,蔣自北平飛返南京。

第三次下野

1947年2月,蔣巡視徐州、鄭州,均當日返回南京。4月,蔣於上海接見李承晚。7月,巡視開封。8月,蔣巡視延安。10月,飛青島巡視。11月,再度巡視北平,規劃剿中國共產黨軍事,並約集北平教育界人士談話。12月,巡視武漢,指示防務。

1948年1月,接見拉卜楞寺、青海省等邊疆人士,垂詢邊疆政情與邊地同胞疾苦。蔣巡視瀋陽。2月,蔣巡視北平。4月,約請來南京出席之南北各大學校長,詢問各大學情形,對教育經費,允諾設法增加。5月20日,蔣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6月,蔣自西安至鄭州,嘉慰劉茂恩主席協力收復開封。6月28日,蔣自西安經鄭州飛返南京。7月,蔣飛杞縣、徐州巡視,對黃汛區戰事有所指示。10月,蔣飛臨北平召集高級將領會議,並先後巡視瀋陽、蘆溝橋、天津、塘沽、葫蘆島之防務。10月2日,蔣乘中美號專機飛瀋陽視察,由周至柔與郭懺隨行。10月6日,蔣召集葫蘆島駐軍幹部訓話。巡視召開錦西部隊長會議。再度巡視瀋陽、北平。巡視承德後由北平返回南京。11月6日,淮海戰役展開。11月21日,遼瀋戰役結束。11月29日,平津戰役展開。12月,蔣頒令全國施行戒嚴。12月25日,李宗仁、程潛乘軍事逆轉,忽主張談和,而白崇禧自漢口發出亥敬電,促請政府言和,實皆迫蔣下野。蔣在考慮下野時,也與少數親信討論法律問題,如何保留總統職位。

退居臺灣

1949年1月7日,在臺灣訓練之新軍增援華北。1月10日,令中央銀行以庫準備金徙置臺灣。1月16日,蔣視察南京軍憲警。1月21日,蔣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中,宣佈暫行引退,並發表引退謀和文告。蔣乘專機離開南京飛抵杭州,轉赴奉化家鄉。

1949年1月22日,蔣返抵故鄉溪口。3月,研究黨務改革案,分以整理、改造、新生三階段進行,過渡時期則先設非常委員會處理黨務。

蔣雖然隱退,但是仍擔任中國國民黨總裁。4月,政府宣佈堅決作戰。蔣以大局嚴重,於4月22日自溪口赴杭州與李宗仁、何應欽會商,決定在黨內設立非常委員會,蔣以總裁身份主持黨政聯繫,以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決議政府今後對中國共產黨唯有堅決作戰,為人民自由與國家獨立奮鬥到底。4月23日,蔣回溪口。4月25日,蔣拜別母墳,然後走上鳳凰山,對故鄉最後一次眺望。蔣父子離開溪口,乘車到下陳,至寧海團堧村,由象山乘竹筏駛至汔艇上太康號赴上海。4月26日,蔣冒險抵上海指揮軍事,駐節復興島。4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中央非常委員會組織條例”,以代行中央政治委員會職權,由蔣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

1949年8月,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在臺北草山成立。8月3日,蔣動身飛赴定海。1蔣再度飛往廣州召開軍事會議,草擬反攻計劃。飛抵重慶,主持軍政人員會議,規勸勉示。9月12日,蔣自重慶往飛成都巡視,部署稍定,停留五日返回重慶。在廣州會見黨政要員商討國是,指出今後大部分力量要用在中共後方。

1949年10月,蔣返抵臺北。巡視廈門,部署福建廈門防務。11月14日,蔣自臺北飛到重慶,“與政府同人共患難”。11月29日,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新作戰計劃;槍聲大作,兵工廠爆炸,乃決定赴機場。11月30日,蔣飛抵成都,入駐中央軍官學校。

1949年12月6日,蔣約見邱昌渭及劉士毅,要兩人隨政府先赴西昌。是晩,蔣認為西昌決不能作國府駐在地。12月7日,蔣指示閻鍚山作好當晚離開成都之準備。蔣立即決定國府遷移臺北,指示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是晚,行政院舉行會議,通過國府遷設臺北,隨即發佈“總統令”:“政府遷設臺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指揮作戰。此令。12月10日,蔣飛到臺北。

摺疊家庭生活

摺疊個人婚姻

曾經的國民黨領袖

蔣介石 宋美齡1901年,毛福梅與時年十四歲的蔣成親,生子蔣經國。

1911年,姚冶誠成為蔣之側室,蔣在日本時,與戴季陶是結拜好友。戴有一日本護士女友重松金子,重松與蔣、戴二人均“過從甚密”,重松為戴生下一子,便過繼給蔣,由蔣的側室姚冶誠撫養,即為蔣緯國。

1921年12月5日,蔣與陳潔如之婚禮在上海永安大樓舉行,張靜江是證婚人。

1927年8月,陳潔如離開上海前往美國。[2]

摺疊主要著作

《國父遺教概要》、《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中國經濟學說》、《蘇俄在中國》、《中國之命運》、《反共抗俄基本論》。

摺疊事蹟概述

1908年赴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1926年

曾經的國民黨領袖

蔣介石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

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發動了“皖南事變”

在1937年—1945年期間,蔣介石成為中國最高抗戰統帥,蔣介石領導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8八年抗戰。

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參加的開羅會議。

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區,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

1948年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政府第一任總統。

1949年,蔣介石父子退居臺灣之後一直反對臺獨,反對美國分裂、“託管”臺灣。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中國的臺灣、東北被日本佔領,中國將被各地軍閥分割小國家,當時在中國當時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國各地軍閥、中央軍、黃埔系、準嫡系和嫡系擁有幾百萬軍力的國民政府黨、政、軍非蔣介石,沒有第二人,所以蔣介石的存在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3]

摺疊大事年表

1887年(1歲),蔣介石生於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歲),在中學讀書時即向家裡提出要求到日本學習軍事。赴日後,因非公費派遣,不能入軍校,只能就讀於東京清華學校。

1907年(20歲),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

1908年(21歲),春,被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1910年(23歲),入日本陸軍第13師野炮兵第19團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時歸國,自“二次革命”後追隨孫中山。

1911年(24歲),武昌起義後回國,在滬軍部任團長。

1912年(25歲),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革命元勳陶成章。

1914年(27歲),第一次會見孫中山,擔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歲),參加籌劃“反袁”的上海武裝起義。

1916年(29歲),任東北軍參謀長。

1918年(31歲),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

1922年(35歲),赴難“永豐艦”取得孫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歲),任大元帥府行營參謀長,赴蘇聯考察。

1924年(37歲),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

1925年(38歲),第一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第二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總指揮。

1926年(39歲),中山艦事件,打擊中國共產黨人,任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

1927年(40歲),另立“國民政府”,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1930年被殺共產黨員超過百萬。同年與宋美齡結婚。

1928年(41歲),任南京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 二次北伐,日軍發動濟南慘案一千多人遇難,蔣繞道而行。

曾經的國民黨領袖

蔣介石 宋美齡

1929年(42歲),以裁軍為名義召開“編遣會議”。

1930年(43歲),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死亡30萬人。

1931年(44歲),對中國工農紅軍發動軍事“圍剿”。囚禁反蔣領袖胡漢民,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 九一八事變東北淪喪。同年長江淮河洪水成災死亡14萬人。 

1933年(46歲),簽訂《塘沽協定》。蔡廷鍇等在福建發動軍事兵變“閩變”,蔣加以鎮壓。 

1936年(49歲),6月,廣東軍閥陳濟棠和桂系李宗仁發動武力叛變“兩廣事變”。12月,楊虎城和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蔣被迫簽訂抗日協議。

1938年(51歲),當選為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為阻止日軍炸開黃河使黃河改道89萬同胞遇難。蔣下令火燒長沙兩萬人遇難。

1939年(52歲),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發動抗日戰爭期間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歲),製造“皖南事變”,正式對日宣戰。

1942年(55歲),任中國戰區最高統率,派軍支援緬甸。河南大饑荒, 300萬~500萬人死於災難。

1943年(56歲),1943年初派中央軍進軍新疆,奪取新疆的控制權。代表中國簽署《開羅宣言》。

1945年(58歲),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拒收琉求,撕毀《雙十協定》。

1946年(59歲),外蒙獨立,但蔣及其國民政府從未承認。同年內戰爆發。

1947年(60歲),向陝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

1948年(61歲),在“國民大會”上當選為“總統”,實行“幣制改革”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1949年(62歲),被迫宣告“引退”撤至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1950年(63歲),復職“總統”。

1952年(65歲),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簽訂“日臺和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

1954年(67歲),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68歲),炮製孫立人兵變案 。

1957年(70歲),宣佈臺灣海峽進入緊急作戰狀態。

1958年(71歲),引發“金門炮戰”。

1960年(73歲),再次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1967年(80歲),頒佈教育改革訓令。

1968年(81歲),指示興建大鋼鐵廠,建設南北直達公路。

1969年(82歲),實行“黨政革新”為蔣經國接班鋪平道路。

1970年(83歲),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堅持“一箇中國”。

1971年(84歲),聯合國宣佈不承認蔣介石政權。

1974年(87歲),派蔣經國主持黃埔軍校五十週年活動。

1975年(88歲),在臺灣臺北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