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大事不糊塗”是怎麼來的?其實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

“呂端大事不糊塗”是怎麼來的?其實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

毛主席評價人一向精準到位,例如評價葉劍英元帥:“呂端大事不糊塗”,說是就是長征路上,張國燾搞分裂主義,仗著人多兵多,企圖挾持中央,,被葉劍英發現了電報,並及時報告了主席,主席當機立斷,先行北上,避免了一次紅軍內部紛爭。毛主席稱讚葉帥: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說明葉帥當時黨性嚴格,危難之時,及時出手挽救了紅軍。

“呂端大事不糊塗”是怎麼來的?其實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

但是呂端大事不糊塗,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而是宋太宗趙光義稱讚宰相呂端時說的。宋太宗在位時也是位有作為的皇帝,雖然比不上他兄長趙匡胤,但在位時也是勵精圖治,收服了北漢,結束了中原地區五代十國分裂局面。但後來在征服北遼時,粗心大意,中了埋伏,結果中了箭傷,久治未愈,瘡傷發作而故。

那麼宋太宗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呢?原來宋太宗時,呂端做了幾件重要的大事,才讓宋太宗如此評價。據《宋史·呂端傳》記載:“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這就是宋太宗對呂端的認定。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 )出身名門,呂端的父親呂琦曾任後晉的兵部侍郎,呂端少年時聰敏好學,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呂端調任太常丞、知浚儀縣,同判定州。呂端為官時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多次遭貶,而呂端不以為意。呂端為人不拘禮節,從不為自己著想,世人以為呂端極為糊塗,然宋太宗十分賞識,力排眾議,封官至當朝宰相,得到重用。那麼是哪幾件大事讓宋太宗覺得呂端不糊塗呢?

“呂端大事不糊塗”是怎麼來的?其實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

呂端像

第一,太宗想封乳母為夫人,但又不願意。曾向呂端問過計策,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給出個主意。呂端回答說:“漢唐與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者是因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遂沒有加封乳母。

第二,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的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由寇準接任宰相,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權的謀事官職。後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避免朝廷紛爭。

第三件大事,是處理西北党項人關係上的事。宋時,天下戰事此伏彼起,內部也不夠統一。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軍逮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本來想把她殺了。為此,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詢問他有何意見。當時,寇準沒有不同意見拿出來獻上。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就建議枕頭太宗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並派專人侍奉起來,直到病死延州。後來李繼遷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對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暫時歸順了宋朝,邊境得到安寧。

第四,是太宗死後的事情,但也最重要。是呂端扶持宋真宗登上帝位。太宗立襄王為太子,有人十分不滿。臨死時,宦官王繼恩忌恨將要繼位的太子,就聯合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陰謀另立楚王元佐為君,準備在太宗死後動手。太宗死後,李皇后派王繼恩去召正宰相呂端,呂端當時早發現事情不妙,看出了王繼恩的陰謀。他下令先將王繼恩監禁起來,然後入宮見李皇后。沒想到李皇后說:皇上已駕崩了,立他的長子為君,是否更好?公然想改太宗的旨意。呂端回答道:先帝生前立太子就是為了今日。現在他剛去世,屍骨未寒,我們怎能違揹他的遺願而另有親君呢。說完,將太子請出,立為真宗。更有意思的是,當真宗垂簾與群臣相見,接受朝賀時,宰相呂端站立不拜,並走上前,拉開簾子,辨認確實是真宗本人後,才率百官下跪,三呼萬歲。一點不含糊,突顯他“大事不糊塗”的秉性。”

呂端是先朝重臣,貴為一國之相,可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拮据,無錢娶妻,只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可見他平時的糊塗。後來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後,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產贖了回來,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後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裡何嘗不是“糊塗”啊。”

“呂端大事不糊塗”是怎麼來的?其實並不是毛主席最先說的

葉劍英元帥

1976年,病榻上的毛澤東在一次召見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他能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