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如果不是有一天,58歲的媽媽突然在廚房暈倒,麗萍並不知道,原來媽媽承受了那麼大的壓力。

自從她三年前生下孩子後,媽媽就從河北老家來到北京,全身心撲在了孫兒身上:照顧孩子,做飯,以及日常家務,大部分都是媽媽一手包攬。

麗萍媽媽的生活是大多數“老漂族”的日常——這些為了幫助兒女照顧孩子,離鄉背井,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被形象的稱為“老漂族”。

“老漂族”已經不是個別家庭的特例。據2016年的一項統計顯示,中國的老漂人口已接近1800萬人次。

特別是二胎全面開放後,“老漂族”的群體在擴大,漂的時間也更長。

中國新聞週刊“有意思TV”把鏡頭對準了這個人群,點開視頻你會發現,“老漂族”或被自己,或被家人捆上的重負,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晚來重負

壓力首先來自於照顧孩子的巨大責任感。

孩子怕摔,怕磕碰,怕走丟,怕被人抱走,北漂12年的單阿姨一帶孩子出門就提心吊膽,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她說,給兒子帶孩子,壓力要比以前給自己帶孩子大得多。萬一孩子有什麼閃失,她沒法和兒子交代。

老人們都對帶孩子必須責任心重深有同感,在麗萍家裡,類似的事情還牽扯出了三代人的矛盾。

麗萍的媽媽不讓孫女玩樓下公園的滑梯,孫女很不服氣。麗萍得知這件事後,也怪媽媽太保守,“女兒其實已經玩過滑梯好幾次了,但媽媽還是擔心她磕著碰著,不讓她玩。”

麗萍的媽媽覺得委屈,“孩子出了事,這責任算誰的呢。”

但既然女兒同意孫女玩滑梯,她就照著去做。女兒女婿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家他們做主。

這也是多數“老漂族”來到兒女的城市,要學會的第一件事——“轉換角色”。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而兩代人同住一起後,在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育兒方法多方面存在差異,處理不好,容易造成家庭關係緊張,同樣是“老漂族”的壓力源之一。

這些家庭矛盾或許可以通過日常增加溝通慢慢化解,但“老漂族”還有一大心病化解不了:怕生病。

64歲、北漂四年的陳阿姨,提起自己上一次在北京生病的經歷還覺得“愧疚”。老伴、親家都從老家趕來了,“管孩子的管孩子,管我的管我,給孩子添了很多亂。”

此外“老漂族”在北京就醫,卻只能回參保地報銷,並且手續複雜,報銷比例不高,也讓他們“小病”就粗略治治,有時自己“開藥”,有時乾脆硬抗。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躲不開孤寂

單阿姨在小區裡找到了“組織”,她和其他幾位“老北漂”組建了“帶娃聯盟”,平時一起買菜,一起帶孩子,一起嘮家常。

這是他們紓解壓力的方式。

“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和姐妹們說說,也就緩解了。”單阿姨說。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但不是所有的“老北漂”都像這個聯盟裡的人這麼幸運。不少老人們脫離了原有熟悉的朋友圈,短時間內又難以建立新的社會關係網;還有些“老漂族”因為照顧孩子和老伴過起了兩地分居的生活,獨自忍受著漂泊在陌生城市的孤獨。

這種孤獨感隨著年紀的增長,愈加強烈。

老人都講究落葉歸根,越老就越想自己的老家。71歲的王阿姨告訴我們,她北漂11年,做夢夢見的全都是老家的人。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誰也不想在一生的黃昏中漂浮不定,但對一些家庭來說,讓老人從四面八方來到子女所在的都市,是生活無奈、被迫的選擇。

“老漂族”可以說是中國城鎮化進程、時代發展的產物。

老人們對著我們的鏡頭感慨:只要能每天看到孩子、孫子,盡力幫孩子分擔一點,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中國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放不下的兒女,回不了的家

這些話是他們解釋給自己聽的。

文:田納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