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為市場而戰?|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今天我們聊聊咖啡。

瑞幸咖啡,為市場而戰?|睡前聊一會兒

從法律角度看,到底是商業炒作,還是不正當競爭,需要更多證據認定;評論君也不想陷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討論,倒是蠻認可星巴克的簡短回覆:中國咖啡市場,依然容得下任何競爭者。有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年均咖啡消費不到10杯,發達國家可達200-400杯;美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有3萬億,中國則剛過1000億。這樣的落差,既顯示了一個傳統茶文化大國的生命力,也昭示著一個充滿潛力的咖啡消費市場。

局面可能正在被迅速改變。眼下,對茶文化不感冒的中國90後、00後,正被打上“咖啡一代”的身份標籤,去肯德基吃個早飯,“豆漿還是咖啡?”可能毫不猶豫會是後者。也正因此,押注“飲品文化”的代際轉折,便成為了一種理性的商業選擇。咖啡是很能獲得忠誠度的飲品,口味一旦養成,往往相伴一生,市場一旦培育,自有它的長遠意義。20年前,《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不太起眼的短訊,預告星巴克將在北京開設中國第一家零售連鎖店。而今天,星巴克不僅成功定義了中國人的咖啡味蕾,更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星爸爸”。這樣的粘性與文化孵化力,可能正是瑞幸咖啡等本土品牌所瞄準的巨大蛋糕。

推波助瀾的不僅是咖啡成癮,更是咖啡杯子上自帶的“城市文化”“白領文化”標籤。如果說一杯清茶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對應的是“清閒”“穩重”“成熟”,一杯滾燙的咖啡,似乎天然對應著“匆忙”“興奮”“活力”。而後者,正是城市給人們的想象。不選個咖啡館坐下,似乎就難以誕生創業的奇思妙想,不選個咖啡館坐下,似乎就做不了PPT、寫不出好方案。咖啡機的轟鳴聲,不再是噪音,而是與鍵盤敲擊聲一起,混合為城市生活的必要音符。

瑞幸咖啡,為市場而戰?|睡前聊一會兒

這種風氣,離不開從精英到大眾的模仿,但也正是在文化浸淫中,“異域文化”逐漸祛魅,奮鬥十八年才能喝上一杯的“高貴文化”也不斷低頭,咖啡在中國已成大眾消費,人們喝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咖啡館之於今天中國年輕人的另一層含義還在於:社交空間。當越來越多的人已不習慣在家裡和朋友見面,“小坐”需求巨大,咖啡館就成了餐廳以外合適的社交地帶。大概也正因此,“新零售專業咖啡運營商”瑞幸咖啡在幾個月外賣咖啡擴張之後,還是選擇了將戰略調整為差異化的門店佈局。因為線上發展固然找到了“互聯網+咖啡”的新切口,但一個線下咖啡館所飽含的生活空間意義與社交空間意義,怕是很難被替代。

有人說,喜歡咖啡的一代天然是全球化的一代。去年,星巴克在上海街頭開出全球最大的烘焙工坊,當人們進入這個展現咖啡烘焙、生產和包裝、煮製為一體的“咖啡奇幻樂園”時,所表現的更多不是好奇,而是對品質的挑剔。這確實讓人有些恍惚:一個半世紀前,這座城市還是因為中國茶葉貿易的巨大順差而被迫開放!

一顆咖啡豆裡,藏著的其實還是全球化的故事。從16世紀紅海邊的也門摩卡港出發,在酸楚與芬芳並存的歷史中,咖啡豆一點點開疆拓土,最終將全球的味蕾緊緊聯繫在一起。面向未來,中國的咖啡故事,必定伴隨全球化的歷史繼續書寫。這正是:咖啡來自紅海邊,深度挖掘新藍海。大家晚安!

(文 | 何鼎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