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說話不是他的問題!父母要警惕家庭“靜默”損及孩子語言

家教智慧

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在後臺留言,說自己的兒子好像不太願意說話,當然語言能力沒問題,能說話的,只是說話的意願不強烈,將來會不會有什麼負面的影響?例如交友,正常的交往會不會出現障礙。

由於信息比較短,我這裡也無從知曉孩子的具體情況,究竟不願意說話到什麼程度,以及孩子的理解力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面對面觀察和評測的,因此,還是建議先去專業人士那裡做一個測量。

孩子不會說話不是他的問題!父母要警惕家庭“靜默”損及孩子語言

如果情況不是太嚴重的話,很可能是父母多慮了,通常情況下男孩子都是比女孩子說話晚一點的,這不是智力或者其他什麼生理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說,不是底子問題,而有可能是環境因素和培養程度不夠的問題,假如家長能夠營造一個讓孩子經常有機會鍛鍊說話的環境,才不用愁孩子說話晚呢。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了語言,大自然裡到處都有語言,培養孩子說話,並不是像坐在教室裡上課一樣,端端正正翻著書,坐在那裡學說話,就講得極端一點,這樣的方式會扼殺孩子的語言能力,讓孩子感到厭倦。

孩子最初可能不會說話,但是並不代表他聽不懂說話,父母通過經常與他對話,讓他慢慢熟悉這樣一個有語言的環境,曾經遇到過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個孩子從小由爺爺帶,爺爺不愛說話,把孩子關在樓上,因為他家門前就是一條大路,小時候為了安全不讓他下樓,結果這個孩子的語言能力比同齡的孩子滯後好多,因為她從小失去了一個語言的環境,在他看來周圍是一個寂靜的世界,將來會真的聽不懂別人的語言,還記得著名的狼孩麼,就是這個道理。

孩子不會說話不是他的問題!父母要警惕家庭“靜默”損及孩子語言

例如正常的孩子每天早上會聽到媽媽對他說:“寶寶醒了,早上好”,“寶寶餓了,要吃奶了”,“你好,媽媽回來了”。而狼孩聽到的就是狼的嚎叫和森林裡的豐富多樣的聲音,後來再聽到人的聲音就會很陌生,毫無理解的可能了。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好的語言環境,起初媽媽可能有點自言自語的嫌疑,好像看起來孩子還不會說話,就是媽媽在絮絮叨叨的給孩子講一些事,如今天的天氣,發生有趣的事,這樣的階段實際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積累,只要孩子有一天開口說話,就有交流了。“媽媽上班了,媽媽再見”“誰回來了?媽媽回來了”。

慢慢的孩子也會養成說話的習慣,他正等著你跟他打招呼呢!記得兒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們每天給他朗讀,或者放磁帶裡的童話故事,等他有一天說話的時候,許多詞彙出乎意料,原來都是之前積累下來的。

孩子不會說話不是他的問題!父母要警惕家庭“靜默”損及孩子語言

孩子願意學習本身最原始的動力就是興趣,如果孩子做成某件事經常得不到肯定,必然會影響到興趣,在說話這件事情也是如此,當孩子說出一個你覺得精彩的詞彙,你就要非常積極的肯定孩子,我記得兒子第一次說出“五彩繽紛”這個詞時,我們正在一個公園漫步,當我聽到兒子面對一片野花滿園的花圃時,說出這個詞,我們高興地為他鼓掌,在日記上寫下來,讀給他聽。孩子和大人一樣,成功感會激發興趣,不斷推動他的生命成長,這也是為什麼追求鼓勵教育的原因吧。

學語言的方法是各種各樣的,在生活中學習語言是最好的,在孩子最初接觸語言的時候,父母絕不能忽視自然對話的重要性,現在許多父母一天到晚弄手機,和孩子直接語言交流很少,這就是一個非常值得人們反思的現象:雖然父母生活在身邊,但並無太多交流,或形成一個封閉的“沉默”環境,這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