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軍團在帝國後末期對蠻族軍隊勝少敗多有哪些技術原因?

用戶172304069

歷史上很多強盛的帝國,曾經名操一時,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漸漸衰落,甚至還打不過遊牧民族或蠻族軍隊,在野蠻人鐵騎的塵埃裡,曾經的榮光和帝國的強盛一起淪為泥土。

這就像宋朝和女真一樣,宋朝擁有世界為之矚目的最先進的人類文明,宋朝財政收入為歷朝之冠,北宋極盛之時歲入一億六千萬兩白銀,是明朝十倍,1840年前清朝四倍。

北宋的占城稻推廣導致北宋人口激增,臨安和開封是世界最大的兩個城市,人口數達一百五十萬。一個民族的戰鬥力取決於土地和人口,北宋的戰鬥力並非史書上說得那麼弱,其滅亡是有深刻原因的。

這麼強盛的帝國,卻亡於一個白山黑水間流竄的蠻族部落,這是不是印證了落後的民族用軍事佔領相對文明的民族,而最終將被文明的民族所同化?

羅馬帝國靠一支軍隊,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一路經歷了“蜂擁而上”、希臘方陣、(H/P/T)三列陣、馬改後三列陣等一系列戰術思想變革,羅馬帝國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羅馬本是一個城邦文明,其後卻發展成世界最強帝國,而且由一支軍隊到全民皆兵,其歷程的艱辛的。

然而極度強盛的背後是衰落的陰影,物極必反,羅馬帝國卻在一支蠻族的打擊下頻頻崩潰,失去大片領土。

原因是什麼?是羅馬軍團技術不如人?還是羅馬落後的軍事思想?

首先,帝國的衰敗必然隱藏著政治的腐敗。

軍隊是代表上層社會行駛統治權的武裝力量,也是上層統治者的“保安隊”,一群保安戰術再牛,也比不過統治者內部的腐敗墮落殺傷力更強。

絕對的集權產生獨裁和暴政,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羅馬帝國的皇帝也都是獨裁者,卡拉卡拉皇帝即位後,殺死了弟弟,搞得統治階層內部人心惶惶,爭權奪勢消耗了帝國的實力。

卡拉卡拉皇帝還搞亂了稅制,降低了羅馬硬幣25%含銀量,以支付古羅馬軍團的開銷。

因為他是一位獨裁統治者,獨裁跟暴政緊密相關,必然好鬥,必然窮兵黷武,而他在財政上的做法摧毀了羅馬帝國的經濟,讓羅馬帝國從富裕的國度變成貧困的國度。

當然,羅馬帝國的衰亡不是一位君主的功勞,是多位獨裁者一起努力的結果。

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後,羅馬帝國馬上就爆發了爭奪帝位的混戰,鬥爭消耗了帝國內部的實力,瓦解了帝國嚴絲合縫的統治,後來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成為了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上臺後不久,尤利安,也就是他的堂弟造反,他派兵去鎮壓戰死,政權被尤利安奪取,這個變態大肆攻擊基督教,焚燬了教堂,他的舉措加劇了羅馬的社會矛盾。

可以說這幾位羅馬帝國的君主在位時,羅馬帝國一直沒停止內部消耗,這樣的帝國怎麼會有無堅不摧的強悍軍隊呢?人心齊,泰山移,這個道理大家都是懂的,人心若不齊,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渙散的。

其次,羅馬帝國個人財富的增長,激發了人性的貪慾,導致帝國滅亡

羅馬帝國生活非常奢侈糜爛,羅馬城內興建各種富麗堂皇的公共設施,比如浴池,男女同浴,群體淫亂是羅馬帝國的文明藝術,而羅馬帝國還專門規定了“妓女日”,同性戀的流行讓很多人死於難以啟齒的疾病。

羅馬君主對基督教的迫害導致傳統價值觀的衰落,人心裡沒有對神的敬畏心,就會活得像禽獸一樣,完全喪失了人性。

人性是充滿貪慾的,不滿足於固定的配偶,希望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不滿足於得到的金錢,希望放棄底線得到更多利益,這種貪慾一旦受到鼓勵,就會畸形膨脹。即使沒有外敵入侵,國家也會很快消亡。

第三,蠻族軍隊強悍的戰鬥力

文化優越的民族總是憑藉幻想去安慰自己,認為落後的民族必然孱弱不堪,事實並非如此。就像我們認為遊牧民族不成氣候,無法對抗正規的政府軍,羅馬帝國的人民就是這麼想的。

但哥特人並不落後,在羅馬帝國衰落的時候,羅馬軍人不堪任用,為了打仗,皇帝大肆徵召哥特人當炮灰,久而久之這些“炮灰”成為真正的鋼鐵俠,他們不僅有先進的武器,有先進的軍事操練,還形成了先進的軍事思想。

哥特人的武器很恐怖,有鐵皮手盾、長矛、匕首和長劍,他們擅長投擲,羅馬人的軍事思想比較落後,主要依靠重步兵,而盾牌和甲冑是不可少的,然而哥特人恐怖的武器卻恰好能刺透盾牌和甲冑,更重要的是哥特人也有強大的騎兵部隊。

羅馬帝國由於軍事思想落後,雖然有重裝步兵,然而結構單一、戰術單一,而且機動性差,他們早已不是當初讓蠻族聞風喪膽的羅馬軍團,羅馬人在富裕生活的腐蝕中,已經漸漸退化,這跟金朝攻打北宋後被當地生活腐化,最終反而被蒙古擊敗如出一轍。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然而統治者卻從未汲取過教訓,也許是人性的貪婪和殘忍,總能戰勝智者的清醒。

綜上所述,羅馬軍團的衰落絕非技術性問題,而是其背後隱藏著一個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先進和落後是相對的,一個先進的民族,如果喪失了上進心,腐化墮落,也終將被蠻族所取代。

而蠻族統治者上位後,又回重複這個歷史過程,被新的蠻族所取代。

歷史總是循環往復的,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靜說歷史

羅馬軍隊在後期戰鬥力低下,我認為技術原因如下:


其一、羅馬軍隊騎兵不強,主要依靠重步兵及大型攻城設備作戰,如此他們機動性差;蠻族不僅掌握了羅馬軍團的優點,還裝備了強大的騎兵部隊,不論是匈奴人還是蒙古人都以騎兵為主。

其二、羅馬軍隊荒廢了訓練,羅馬軍人奢靡不足矣打仗,而輔助奴隸軍則成了羅馬的軍隊中堅力量。這一點和清朝的八旗兵一樣,他們入關後快速腐化,最後毫無戰鬥力,漢軍成了戰爭主力。


一個帝國的衰敗必然不僅僅是軍事的原因。自古惡政無精兵,羅馬帝國後期的帝王獨裁腐敗,上行下效,整個帝國已經腐化了。又加上帝國內部的內鬥劇烈而頻繁,削弱了國家實力,最終被新起的“蠻族”消滅!


大秦鐵鷹劍士

首先,一提到羅馬軍團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是那標誌性的門板大盾牌,還是獨一無二的羅馬短劍,亦或者是那獨具特色的重型標槍,當然還有能征善戰的羅馬士兵?

羅馬能從一個小城邦發展成為一個大帝國,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要想知道羅馬軍團為什麼會從早期的驕兵悍將變成了末期的殘兵敗將,我們就要從頭說起。

先從內政說起。

早期的羅馬式候地地道道的弱者,雖然他們說自己是特洛伊的後代,但具體怎麼樣誰也說不清楚。早期的羅馬制度可謂是庸懶的可以,他們都不帶自己動腦子想知道自己的制度,而是把希臘的那套直接照辦過來完事。從政治制度到神話信仰,幾乎都沒放過。可是呢!雖然羅馬覺得希臘的那套好,但真實的情況確實希臘的那套並不完全適合羅馬。

後來羅馬人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這才開動腦子一步一步的幹出了自己的特色政治制度。

簡單的說了下羅馬的政治,接下來我們再說說重點——軍事。

還是個上面講的政治一樣,早期的羅馬軍事也是山寨了希臘。希臘的那套標誌性的長矛劍盾也被照搬了過來,問題還是和政治一樣——不適合。

希臘方正的形成是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希臘雖然多山,但整體上卻還是平原居多。而羅馬所再的亞平寧半島也是山地和密林居多,或許強調團隊作戰的希臘重步兵放在在這樣的地形中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戰鬥力。

既然長矛圓盾的組合不好用,那就在劍上面下點功夫吧!於是就有了羅馬短劍,為了更好的配合短劍的使用,羅馬人又搞出了門板大盾牌。大盾牌能把士兵保護的密不透風,在門板的保護下再用短劍抽冷子給敵人一下就成了羅馬士兵的主要作戰方式。解決了近戰問題遠程武器也同樣不能忽視。

在大家都眼中,遠程武器中的桂冠當然非弓箭莫屬了。可羅馬人的作戰環境卻是的弓箭發揮不了多大作用,羅馬人的敵人不管是前期還是後期都是那種一個個頂著大盾牌的野蠻人。所以,在弓箭不適合的情況下羅馬人只好在標槍上下功夫了。最終,羅馬特色的重型標槍就誕生了。

羅馬人的這套標槍、短劍、大盾牌的組合幾乎貫穿了整個羅馬時期。就算是到了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也是使用的這套組合。

在統一了亞平寧半島後羅馬人的主要敵人就變成了當時的強國——迦太基。迦太基當時的實力比羅馬強出太多了,征服迦太基的難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坎尼會戰中,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更是一舉殲滅了羅馬的主力軍八萬多人,羅馬一度面臨亡國危險。在和迦太基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後羅馬才最終征服迦太基,在征服迦太基的過程中羅馬人的騎兵劣勢暴露無疑,而羅馬解決騎兵劣勢的方法卻不是加強自家的騎兵質量,而是大量的使用僱傭兵。

征服了迦太基後,羅馬人的下一個目標是生活在羅馬北部的高爐人和日耳曼人。在當時叢林密佈的歐洲內陸地區,弓箭兵和騎兵的作用又一次被限制了。古羅馬人的身高一般不會超過一米七,而日耳曼和高爐人的身高一般不會低於一米八!這些被羅馬人稱之為蠻族的高爐人和日耳曼人的身體素質也不是羅馬人能比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這些所謂的蠻族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常常要和野獸搏鬥,他們衡量一個戰士勇猛度的標準不是懶他殺過多少人,而是看他殺過多少猛獸。能單人殺熊的人雖然不算太多但也不會太少。

這些蠻族使用的大斧子也是羅馬人抵擋不了的。不過話說回來,古代戰爭中團隊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個人。身強體壯的蠻族在和羅馬人進行小規模戰鬥的時候確實可以吧羅馬人虐的體無完膚,可戰鬥規模一旦升級,那紀律性極強的羅馬人又會把蠻族按在地上起勁摩擦。

面對日益嚴峻的劇情,羅馬最終在公元前107年迎來了馬略的改革。馬略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徵兵制度。改革之前的羅馬徵兵制度是兵農合一的,想當兵的人除了有一腔熱血在還需要有一定的資產。因為兵農合一下的徵兵制度是需要武器裝備自備的。改革後的徵兵制度則是武器裝逼有軍隊提供,這樣一來一些財產微薄過無產者就有機會當兵了。軍人也不在是旅行國家義務的行為而是成為了一個職業。

職業化後的羅馬軍團隊國家的責任感開始出現下滑,而對軍隊的歸屬感卻日益強烈。戰鬥力提升的羅馬軍團也為以後的覆滅埋下了種子。

隨意改革後軍隊數量和質量雙重提升,羅馬已經不再滿足於逐一征服的步伐。他們要猛進,要豬突。於是,羅馬軍團開始了他們的大征服之路。向北羅馬軍團一路打到了不列顛,向西羅馬軍團征服的步伐一直看到大西洋才停,向南征服了埃及以及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羅馬軍團向北南西三個方向的征戰都沒有失敗,唯獨在東征的時候羅馬軍團卻吃了大虧。在征服了希臘地區的老牌霸主馬其頓後,羅馬軍團的腳步並沒有就此打住。繼續東進羅馬軍團最終在近東遇到了帕提亞,帕提亞在同時期的漢朝被稱之為安息帝國,也是亞歷山大帝國的“前朝餘孽”。在對帕提亞的戰爭中羅馬騎兵的短板再次暴露,數完精銳的羅馬步兵幾乎全軍覆滅,羅馬人東進的腳步也就此停住。

在向東的征服腳步被迫停止後,羅馬人開始把目光再次投向北方。北方的蠻族諸部均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在征服了大部分蠻族後羅馬也面臨了盛極而衰的宿命。

之前講述了馬略改革的利弊,羅馬軍團那種打遍歐陸無敵手的實力正是馬略改革後利的表現。羅馬共和國後期那種士兵知軍不知國,也是馬略改革後最大的弊端。常年的對外征戰養肥了傭兵自重的將軍,凱撒更是帶著身經百戰的精銳軍團殺回了羅馬城。羅馬內戰爆發。

一個國家最忌諱的就是打內戰了,因為打內戰不管是誰贏誰輸,其中所消耗的都是這個國家的實力。凱撒帶著他精銳的軍團和老朋友龐培進行了一系列殘酷的戰爭。雙方都在這一系列的戰鬥中損失了大量的士兵,雖然凱撒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羅馬整體的實力卻大幅度的下滑了。以至於內戰結束後的羅馬再也沒能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取而代之的是小規模的捕奴行動。

隨著大量奴隸的湧入,羅馬人的生活也變的越來越奢靡,先人那種披荊斬棘的尚武精神也被拋的了大西洋。到了羅馬後期,長期享樂的生活讓羅馬軍團再也不復當年之勇了,保衛帝國的重任盡然落在了蠻族僱傭兵身上。戰鬥力越發低下的羅馬軍團保護不了他們的疆土,大量鉛製餐具的使用也讓羅馬人的骨骼變的脆弱不堪。再加上後期奴隸貿易的停滯更加似的整個羅馬帝國內憂外患。外有蠻族虎視眈眈,內部的各個階層又矛盾重重。內憂外患的羅馬最終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

分裂後的羅馬帝國實力被盡一步衰退,西羅馬帝國最終在476年倒在了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中,而東羅馬的帝國則頑強的堅持到了公元1453年。

值得一提的是,滅亡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源頭盡然都和中國有關。滅亡西羅馬帝國的主要原因盡然是匈奴西牽,有一種說法是漢朝打敗了匈奴從而使匈奴被迫西牽,西牽到歐洲的匈奴人又打敗了當地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被打敗後開始南牽,沒有退路的日耳曼人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所以,西羅馬帝國可以說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了。

如果說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因為時間久遠不好考究的話,那麼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就容易的多了,據說滅亡東羅馬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被唐朝打敗的突厥人,被唐朝打敗的突厥人在西牽中伊斯蘭化後就是奧斯曼土耳其人了,所以東羅馬帝國也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

不過,一個羅馬帝國就貫穿了我們的N個朝代,能維持這麼長時間統治的方法卻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對象。


約瑟夫費迪南

這個原因來講其實是比較複雜的,這裡主要說的是西羅馬帝國,由於三世紀危機後,長年的內戰大大削弱了羅馬的實力與財力,原有馬略時代改革模式流傳下來的軍團成本高昂,且數量龐大,給國家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蠻族的入侵更有深入的趨勢,改革勢在必行。4世紀初期,君士坦丁一世再次統一了羅馬帝國,他將原本6000人為一個單位的大軍團一分為二,即駐紮在邊境要塞中的邊防軍團和駐紮在城市的野戰軍團,邊防軍團一個單位為3000人,但是裝備惡劣,訓練廢弛,只是為了抵禦小規模的攻擊而設立的部隊,一旦帝國遭遇大規模的入侵,邊防軍團的任務只是遲滯敵軍的入侵,為野戰軍團的集結和迎擊爭取時間,這時期開始由於軍團需要長途奔襲,裝備開始往輕裝化發現,板條甲,大方盾漸漸被鎖子甲和橢圓盾取代,當然也有削減成本的原因。

野戰軍團是這時期羅馬的絕對主力,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薪水也是邊防軍的幾倍起初還是帝國最優秀的救火隊,幾次大戰還有不錯的表現,但很快378年,東部的野戰軍在哈德良堡壘的戰鬥中和皇帝一起全軍覆沒,392年的冷河戰役這場帝國內戰中西部野戰軍也元氣大傷,隨後狄奧多西統一羅馬。在之後隨著基督教的獨尊,原有西部多神教受到清洗。隨著野戰軍團也不堪用,東部開始組建著名的鐵甲騎兵作為軍隊的主力,野戰軍淪為一般步兵。但是西部的狀況特別是經濟狀況比較糟糕,且外敵不斷。野戰軍力一直沒有恢復。

冷河戰役也加速了西部軍隊崩潰的速度。軍團這一名詞在西部幾乎失去了它的意義。由於訓練以及裝備的整體下滑和這次戰役的失敗嚴重地削弱了西方軍。而且西部軍團抵抗蠻族入侵的任務要比東部繁重得多。羅馬軍人素質的下降意味著不得不僱用更多蠻族僱傭兵。隨著後來408年原來的附庸東哥特人阿拉里克帶兵進攻意大利半島,並兵臨羅馬城,皇帝霍諾里烏斯躲了起來,於是阿拉里克的蠻族軍隊包圍羅馬,令羅馬城爆發了瘟疫,元老院不得不交出5000磅黃金、30000磅白銀和眾多的金銀珠寶來求和。隨後蠻族的掠奪並沒有停止,使得核心區意大利的經濟始終無法恢復,各地叛亂不斷,帝國無法建立有效的稅收體制,等到後期西哥特入侵高盧,西班牙,汪達爾人入侵北非。羅馬失去了最重要的礦山和小麥來源,可以說西羅馬帝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軍裡更是無法恢復,靠一兩個名將比如埃提烏斯,配合蠻族軍隊勉強續命,才撐了大概八十一年。


歷史與戰爭

技術原因就是不願意採用新技術。


皇帝圖拉真曾經想要豎起一座石柱。根據他的測算,需要一千個奴隸才能完成這件事。有人向圖拉真提供了一套傳動裝置,告訴他一旦使用這個新技術,只要100個奴隸就能完成這件事。但圖拉真拒絕了。他說:“我更希望能夠給這1000個奴隸找點活幹。”


從具體的軍事技術上來說,羅馬人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沒有看到騎兵在新的時代的決定性意義,沒有建設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所以打起仗來,羅馬人遇到了宋朝人的困惑:接站皆能勝,但對方隨時可以撤走,要麼拖死你,要麼戰略迂迴搞死你。


但是,羅馬人怎麼能裁撤掉步兵軍團而以騎兵部隊替代呢?從技術上來看這是沒問題,但是在制度上,完全不可能。


羅馬軍團是當時已經腐敗至極點的羅馬公民的一個重要的生存空間。羅馬公民實在混不下去的時候,就會去當兵,掙一份口糧錢。而且與此同時,羅馬軍團,特別是近衛部隊,實際上已經挾持了羅馬皇帝,擁有極大的權力,誰也不敢裁撤他們。這樣一來,羅馬軍團根本失去了保家衛國的功能,而成了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的組織。


當然你也可以甩開羅馬軍團重新建立一支部隊,就像曾國藩那樣。但是,誰給錢呢?不同於火槍部隊的廉價,對於身處內陸的羅馬人來說,建立一支騎兵部隊可是非常非常貴事情。實際上,如果羅馬軍團自己不讓出來點財源,根本沒有人能實現這一目標。


實際上這就是所有大帝國存在的問題:當初為某種目的而創立的組織,在獲得了權力之後,開始只為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甚至不惜以損害帝國的整體利益為代價。這才是羅馬軍團,甚至是羅馬帝國衰落的真相。


敦復

羅馬軍團遇到一個世界級的問題:當蠻族軍隊學會了先進技術和作戰方式時,文明先進的一方用什麼來抵抗蠻族軍隊?


羅馬剛剛崛起時,蠻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羅馬人打的是不對稱的戰爭,自然無敵。


當羅馬國家高度發達,開始崇尚文化,甚至僱傭蠻族人作僱傭兵後。

崇文精神已經虛弱羅馬人尚武精神,而蠻族不僅依舊崇尚武力,還掌握了羅馬人的軍事技術和羅馬人的武器。

那麼問題來了,軍事上已經扭轉為羅馬帝國戰鬥力弱,而蠻族戰鬥力強大的不對稱戰爭。當技術優勢不在,尚武精神又不足時,羅馬人憑什麼抵抗蠻族人呢?


這大概也是中國中原王朝的一大困惑。


首席國士

首先是不是勝多敗少這有待商榷。簡單看一下維基的大事年表:

  • 284年—305年,戴克裡先統治時期。
  • 306年—337年,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期。
  • 378年,阿德里安堡戰役,哥特人擊破東羅馬帝國軍團。
  • 406年,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阿蘭人大規模地越過萊茵河,發動入侵。
  • 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羅馬城
  • 434年—453年,阿提拉領導下的匈奴人大入侵
  • 455年,
    汪達爾人洗劫羅馬
  • 461年—468年,西羅馬對汪達爾人的大規模反擊失利

這個簡表告訴我們:羅馬帝國在度過了三世紀危機以後的基本情況,大體上,戴克裡先、君士坦丁一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並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邊疆。但君士坦丁死後才四十年,帝國邊境就出現了種種問題。羅馬軍團是一敗再敗。所謂蠻族遷徙,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任何一個蠻族軍團都可以在帝國內橫行無阻。到了476年,羅馬的帝國的格局是這樣的——帝國西側,從高盧到伊比利亞到北非全部淪陷:

羅馬在三世紀、四世紀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大規模依賴蠻族傭兵,為自己效力。所以,到了五世紀的時候,和蠻族交戰的羅馬軍團,很多都是早先為羅馬出力的蠻族部落。這些所謂羅馬士兵,或者來自日爾曼部落,因為效力羅馬而成為公民;或者,雖然在羅馬出生長大,但長期在邊境從軍,行為舉止也漸漸與蠻族將士相仿。

這樣一來,雖然說邊境南邊是羅馬的軍團,北邊是日爾曼部族;但其實,兩邊的兵士,種族、文化相差不大;甚至,雙方的裝備、戰法也差別不大。一方面,這是因為蠻族在穿過羅馬防線之後,可以迅速獲得羅馬的物資;另一方面,也因為羅馬軍團中,因為財政、補給等困難,軍備廢弛;同時,崇尚鬆散陣型,突出個人能力的日爾曼軍事文化也開始盛行,方陣訓練水平下降。這樣一來,羅馬軍隊、蠻族軍隊,只是旗幟不同,實際上是差不多的軍隊。

這旗幟換起來很容易,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各蠻族王國在西羅馬帝國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之一。


在野武將

曾經的羅馬打蠻族靠的不是單兵,靠的是紀律和護甲!蠻族打仗靠的是力量,紀律性差,勇猛,個人戰鬥技術!末落的西羅馬帝國兵員質量很差,護甲也變成了皮甲,和爛鍊甲,紀律性也和他們的對手差不多了,因為很多兵都是轉化的蠻族人,這些被轉化的“蠻族”繼承了蠻族勇士的無組織無紀律性,確沒有繼承他們的勇猛善戰,所以能打過也是靠人數的優勢,已經絲毫看不到當年帝國和共和國時期的全職業化軍團的樣子了!西羅馬帝國的軍隊更像是一群武裝民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