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羅馬士兵和北方蠻族單戰肉搏誰更厲害?

村中一奇花

古羅馬?蠻族?孰重孰輕?

前言:文明閱讀!文明評論!文明交流!😊😊

興起於亞平寧半島臺伯河畔的古羅馬,是歐洲最稟賦盛名的文明,對後世的諸多發展提供了寶貴的遺產。而古羅馬的歷史,也往往會與戰爭相聯繫。可以這麼說,羅馬文明就是一部征服史,彪悍且紀律森嚴的職業軍團是當時歐洲最強的軍隊。因此,許多讀者就此冒出了不少奇思妙想,善於團體作戰的羅馬士兵與北方蠻族士兵單兵作戰,還會佔據上風嗎?我們需要一系列的數據、事例、適當的猜想來進行分析……




羅馬軍團

羅馬軍團特指羅馬共和國至羅馬帝國時期的正規軍,以高效的機動性、紀律性和適應性而聞名。需要強調的是,羅馬軍團真正崛起是在著名的“馬略軍事改革”以後,因為軍改前的羅馬軍隊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士兵的裝備全部由個人籌備,所以戰鬥力參差不齊。




羅馬軍團善於團體作戰,在凱撒撰寫的《高盧戰記》裡也多有呈現,多兵種混合作戰是羅馬軍團的習慣。軍團隊列以“支隊”為基本單位,每支小隊構成一組,交錯排列。各支隊橫列40人,縱列3人,兩兩間隔約為1.8~2m,橫列的各支隊間預留出可容納一支部隊可通過的空間,這是典型的步兵支隊戰術,目的是為一線的戰友提供撤換的空間,同時使武器的揮舞最大化,使戰鬥更加合理。另外,一個支隊人數標配120~160人;三個支隊組成一個大隊,約有450~570人(輕步兵、青年兵、壯年兵、成年兵和80名騎士);十個大隊組成一個軍團,人數為4500~6000人,同時配屬一支輔助軍隊;兩個軍團構成一支集團軍,由元老院(帝國時期則是元首任命)指定的執政官統領。



重步兵是軍團的核心,也是決勝力量。一般情況下,一位普通的重步兵裝備有:雙刃戰劍(長約50~76cm,重約1kg,鐵製)、長矩形大盾(借鑑凱爾特人的盾牌,寬約80cm,長約120cm,用三張0.2cm厚的木板重疊而成,表面覆蓋皮革與L型鐵)、鎖子甲(共和國時期,重約9kg,在皮革底料上縫接串連的鐵環)或者板條甲(帝國時期,由鐵片和青銅片組裝而成)、標槍(長約4.5英尺,鐵製槍頭,可刺穿盾牌和鎧甲)、脛甲(青銅製小腿護具,只有百夫長和禁衛軍才有資格配備)。




通過上述的數據,不難發現,身著如此沉重裝備的重步兵是不善於單打獨鬥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體力就跟不上,一旦陷入持久戰,就算長年累月的軍事訓練也扛不住。所以,縱觀羅馬的每一場戰爭,幾乎很少可以看到某一位勇敢的士兵出類拔萃的(例如殺敵無數、勇奪牆頭),都是小組獲勝。

蠻族軍隊

蠻族的定義十分廣泛,幾乎同時期的中西方都存在這種稱呼,而在古羅馬時代,蠻族則專指分佈在中歐和東歐平原的日耳曼人、匈人、凱爾特人、高盧人,以及不列顛半島的威爾士人、布立吞人和東方的波斯人、帕提亞人、阿拉伯人。






在羅馬帝國早期,日耳曼人所使用的武器,無論是進攻型亦或是防禦型,都以缺乏金屬材料為顯著特徵。他們常使用一種長矛,很少人會佩戴刀劍,似乎對頭盔和胸甲一無所知。根據目前對德國境內的多處日耳曼人墓穴的發掘,現今人們多發現他們的防具普遍是一種輕型盾牌,木質或柳條編成,高級一點就用細鐵和硬皮革鑲邊加固。這些文物從側面印證了史學家們的猜想,日耳曼人在與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交戰時,大多數是採取“兇狠進攻、速戰速決”的戰術,依靠每一位日耳曼人的勇猛來決定戰爭的勝負。然而,一旦陷入拉鋸戰,原本就防禦薄弱的日耳曼士兵,在羅馬士兵厚重的短劍和方盾面前,結局只有單方面被屠殺的份,想來也是十分血腥。但是,哪怕在被羅馬人打趴後,一直到6世紀,日耳曼諸民族中也極少大規模裝備先進的武器,乃至他們依舊被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公元483~565)組建的重裝騎馬射手所剋制。



儘管如此,若單純對比兩者的單兵作戰能力,毫無疑問日耳曼人為代表的蠻族士兵要遠勝於羅馬士兵。一方面輕裝裝備,體力有了保證;另一方面,嫻熟和狂熱的個人英雄主義提供了旺盛的士氣。

結尾

綜上所述,單打獨鬥,羅馬士兵是打不過蠻族士兵的,若論集團作戰,羅馬士兵則是完勝。這樣你應該明白了吧!

喜歡我可以關注我哦!我是明庭刑部承旨,會不定期為大夥帶來新鮮的歷史資訊。🐶🐶🐶


明庭刑部承旨

怎麼說呢?我覺得羅馬士兵的勝算大一點。

原因一職業軍人


羅馬軍團是職業軍人,在羅馬軍團當中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在列陣對戰的時候就可以分辨。最前面一層陣線是青年兵第二層陣線是壯年兵第三層陣線是成年兵。這裡說的不光是指他們的年齡而是說他們的戰鬥資歷。作戰的時候第一層的新兵最先接敵,當第一層青年兵頂不住的時候對面也消耗的體力差不多啦。這些青年兵後撤到最後休息集結。第二排有一定戰鬥經驗的士兵上前進一步削弱對手的士氣和體力。最後第三層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對士氣殆盡體力不支的敵人發動最後的打擊。也就是說一個羅馬老兵是多場戰鬥存活下來的戰鬥力極強的存在。而且羅馬士兵當中的老兵們都是職業軍人幾乎不從是其他生產。如果說前面兩撥的人裡面有普通公民或者臨時徵召的當地人,那麼老兵幾乎都是有靠打仗為生的職業戰士。

第三訓練

原因三補給

羅馬軍隊具體吃什麼我不知道,但是肯定不會太差。因為在高盧戰記裡面就提到羅馬軍隊在高盧有很多軍營。他們輪流駐防這些軍營。在條頓森林裡死光的那支羅馬軍團也隨軍帶著打量補給。要不然他們的指揮官也不會隨隨便便的去深入森林追敵人。吃得飽的軍隊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要好的多。

再說說你說的蠻族。我估計你說的蠻族應該是指北方的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高盧人。羅馬時期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部落或者小的城邦形式存在。基本上沒有固定的大規模的職業軍隊。他們更接近半農半兵的狀態。不排除他們當中也有曉勇善戰的老兵。但是大部分頂多就是土匪的水平。再加上北方氣候要更加惡劣,冬天來的時候物資更加緊張,營養不良很常見。所以我們口中的蠻族可能沒有那麼魁梧。相反的應該比選拔出來的羅馬軍人身體條件要差一些。更重要的裝備比起來羅馬軍團可以說全副武裝,蠻族這邊要簡陋的多。

雖然沒有他們單挑的事例,但是凱撒在高盧被數倍於己的高盧大軍包圍激戰之後還能大勝可以看出羅馬軍團如果單兵戰鬥力差的話光靠陣型和裝備是不可能做到的。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為羅馬軍團的士兵要更勝一籌。


天天樂149763736

打仗靠情報,戰術,陣型,裝備。一般來說,近戰接敵,最重要的是嚴密的陣型,不怯戰的勇氣。如果落單,要和敵人肉搏,勇氣最重要,其次,力大者贏。


廁讀大歷史

搏你媽,你以為戰場都是傻子,能問這種問題的都是傻子。不過不排除戰場肉搏的概率,真真正的肉搏戰也是靠戰術的,一,幾率很小,即使發生也是人數上不平等的戰術後期。二,跟使用的武器很很有關係,比如鬼子的三八大蓋槍體長很適合拼刺刀,但是到拼刺刀的距離已經都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