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名校中“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的現象?

行攝青年

名校“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的現象,更像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表現,機會好時,還能從“雞頭”變成“鳳頭”,那就能實現自己的突破了。



我們做個假設,一位用功讀書的學子,或許是天生晚成,儘管已經發揮正常,但還是隻能考上“三本本科”。

於是他在大學四年裡,避免了同學渾噩過日子的干擾,以十足的努力學好專業,並在研究生考試中順利考上了還不錯的“二本碩士”或“一般的一本碩士”。

他,不得不說是個勤奮的學生,在研究生期間積極發表論文和參與各類學術研討,並最終考上了重點大學的博士生。

這個假設,並不是孤例,在中國的高校中極其普遍,重點大學的博士、碩士生源大部分來自比之遜色的高校,很多學子也基本上通過研究生考試實現自己大學夢的突破。


於是,很多人就提出這樣的對比,剛才故事中的主人公,從三本跳躍到重點名校的博士,那麼曾經在高考時便考上了重點名校的學生,二者相比起來能力、素質差異如何?

顯然,從人才能力方面看,名校本科整體素質是比較高的,儘管一般本科學子經過努力完成了名校的過渡,但在一些名校人眼裡,似乎天生帶有有色眼鏡看待,於是,產生了“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說法。

身邊也有一些案例,冶金高校如昆明理工和江西理工冶金專業的本科生,學而優者一般會考取北科大研究生,而北科大的冶金本科,除了保送本校外,有的會再考取清華材料之類的名校。


每個人在資質上確實存有差異,但後天的努力卻是趕超的必備條件,沒有奮鬥過,再好的天賦都可能只是擺設,名校或許只是第一步,人生路漫漫,當學習和努力的態度形成了,後期的成就又會有多少是偶然呢。

所以,就算是起跑線輸了,被人看扁了,也沒有關係,對於個人來講應該保持自己奮鬥不息的腳步,千萬不要停住,因為,比你能力更好的人還比你努力,你怎麼敢怠慢呢。


圭海四記

名校才存在的怪理論

“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在我學生時代就有所耳聞,第一次就是從一個北大學生那裡聽來的。其實本意是如果在一所學校內讀完本科、碩士、博士,就會有這種鄙視鏈條存在。

大體原因是因為眼界不同和學霸廣泛存在的情況下,在一些名校生眼裡,畢業以後就應該去世界級的名校讀書,一般班裡相對成績一般的同學才會選擇保送本校。另一個原因是國內院校在本校持續讀書,讀碩士和讀本科差不多,課程和老師相似比例比較高,感覺繼續讀不會有太多增量,本身已經享受了一個學校的資源,為什麼不去一個新的資源平臺享受不一樣資源,從學術上講屬於避免近親繁殖。

作為一個所謂一般高校畢業的畢業生而言,經驗告訴我,一般高校不存在這樣的說法的原因大體上是,各種機會比較少,考研率比較低,一般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成功考驗,能考上研究生就不錯了,也就不在乎本校不本校的問題。

另外,部分院校近年來教師隊伍近親繁殖嚴重,教師隊伍師生裙帶關係問題比較突出,也讓更多的學生不願意留在本校繼續深造。

核心問題還是目前國內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優質的教育資源把持在少數高校手中,受高等教育的學子也因為這樣的壁壘,被人為的劃分了三六九等,這本身就是現階段教育不公平的另外一種體現。


行者大益

有很多人喜歡拿高考和考研做比較,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從錄取率上說,2017年全國有11個省市一本錄取率超過了20%,但是2017年考研錄取率只有20%左右,其中可見考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至少考研要比考一本難很多,211,985名校錄取率就更低了。



其次,考研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心態。要知道高中三年有老師帶你學習,你只要跟著老師走就行了,什麼都不用想,老師幫你畫知識點,老師幫你找資料,但是考研的過程只有自己一個人,你每天一個人坐在圖書館裡學習10幾個小時,自己一個人收集資料,自己一個人學習,自己一個人面對著巨大的壓力,這一切對於一個考研人來說是十分不容易的。

所以,考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考研考上211,985就更不容易了。



之所以會出現一流本科生,二流研究生,三流博士生這樣的說法,我認為也有一定道理,那就是個人能力通常本科生強一些,這一點我不否認,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正是因為個人能力不如別人,才選擇繼續考研深造從而增加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考研的目的之一。



總之,只有做過才知道,做什麼都不容易,致敬每一個為了夢想而努力奮鬥的考研人,祝你們考研成功,不負自己美好年華!


小松不低頭GO

為什麼會流傳出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說法?這個其實就是根據考試的難度來說的,對於同一所名校,考取本科生的難度是最大的,碩士生次之,博士生的難度相對最小。也就是說本科想進名校的門檻高,博士想進名校的門檻低。



對於大部分省份的考生來說,如果本科想要考進名校的話,分數至少達到600+,一般需要排在全省一萬名之前,這個難度其實是特別大,尤其對於河南、山東的考生,需要在學習成績上很拔尖,競爭是非常的激烈。

而對於考研來說,還是相對公平的,學校劃定統一的考研分數線,相對於高考的競爭也會小很多,2017年參加全國高考人數達到940萬,而2017年考研報考人數是201萬,所以讀一個名校的碩士生相比讀一個名校的本科生還是容易太多。

對於考博來說,這個相對更容易了,因為一部分211的院校還找不滿博士生,一些老師還鼓勵你讀博,總的來說考博的競爭應該是最小的,難度也是最小的。所以才有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說法。


大學長考研

名校的本科生,最頂尖的都出國了深造了。剩下中間部分會讀研,其中成績好的又會進入更好的高校,而不是本校。所以研究生的生源整體要比本科生差一個檔次,哪怕是清華北大。不是每個人都會走學術道路的,所以大部分碩士讀完就工作了,剩下的一部分優秀碩士會再次出國深造或者去更好的大學。然後本校會再次從下一個層次的學校補充一部分博士生源。

所以會有三本本科考入211讀研,最後到某著名高校(比如A校)讀博的學生。毫無疑問,這已經是很優秀的人才了。但是相比於,那些985本科進入A校讀研,最後去美國深造的差了一些。而那些一開始就A校本科,直接進入美國前十名高校讀研的又差了不少了。從A校來看,那個在他這裡讀本科的水平,高於案例裡第二個來讀碩士的,更高於案例裡來讀博士的學生。所以就有了“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的結論。也不是說,本校本科畢業的只有本科文憑的學生,就比本校博士文憑的厲害,顯然本校博士在專業領域肯定比本校本科生強。這個只是整體而言,本校本科畢業的(可能去其他地方深造),要比本校碩士、博士畢業的,具有更高的起點和發展空間。

為了防止優秀生源的流失,學校會搞碩博連讀,本碩連讀,吸引優秀學生。這也是各高校為了對付“一流本科生,二流碩士生,三流博士生”問題而採取的捆綁政策。


RaymondIT

所謂名校中“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現象肯定不具有普遍性,但或許有些人士在某一時期內局部地有類似的感覺,這也只是從一個很狹小的角度來看的一種層次相對性現象,對於美國名校來說,總體上肯定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但對國內名校目前總體上落後於歐美名校辦學水平的實際來說,因“人往高處走”的生源流動,或許一定程度上有這種情況。

猜想“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問題的提問者,所表述的真實意思大致是,以國內頂尖的清華、北大為例說,本科是國內(考生)頂尖生源,所謂“一流”畢業讀研的半數出國到美歐名校,國內它校本科生升入補充因而降低生源質量,形成所謂“二流”,再升博時又部分出國,它校再補充形成所謂“三流”,其它名校都可如此出現類似情況,這確有存在,但也有失偏頗。一是以考試選擇的考生考分高低和真正人才質量優劣,還不能劃等號。二是學生學習研究發展能力水平,在不同階段會有很大變化,前段不頂尖不一定標明後段不頂尖,以前優秀以後也未必一直優秀,實例很多。三是無論生源多麼不齊,同校培養的高層次一般都優於低層次,學術水平上博士生不及本科生的幾乎沒有吧,那何來三流之說?

這種說法,還是可促使內地高校發憤圖強,努力地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如此就很有積極意義……


dyhgy

國之棟樑,評說不恭。

若出非才,要問門戶。


七海麟


黃崇

說說我的看法。我個人是比較贊同這個說法的。第一,現在高考想考一個一流一本大學還是很難的,高考600以上能有多少學生?難度可想而知。而考研呢,只能呵呵了,現在的研究生遍地都是,含金量早就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了!研究生考試每個學校的分數都不相同,複試更是人的因素更多些,身邊的研究生有幾個是真才實學的?!考研自學就能考上,而高考呢?有幾個牛逼的人自學高中全部課程能考好的?所以研究生普遍素質跟一流本科生有天壤之別!


阿楠276864546

因為名校最好的本科生直接出國讀研了,而讀碩士的是本校二流學生和其他一些低檔次學校的尖子生,讀博時,本校那些碩士中最好的又出去讀博了,留下的是碩士中較次的很低檔次學校考來讀博的碩士,所以才會有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