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在古詩文中通常有什麼寓意?

桎惘

柳樹,只有春天才會讓人浮想聯翩的植物。

暮春之時,蘇軾先看到就是柳樹斜斜地搖擺,才闊步登上超然臺,觸景生情。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我這裡不再把柳看作是一種喚醒春天的植物。此時此刻,看到這道問題,多多少少讓我想起了一位柳性的女人,她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是在愛恨之中隨風飄舞的。



《柳氏傳》,唐代傳奇小說,許堯佐所作,收入《太平廣記》之中。這個悲歡離合故事發生於安史之亂,以及隨後的藩鎮割據。

寒士韓翊(一作韓翃)素有詩名,愛上了好友李生的美妾柳氏,看兩人情投意合,李生便成全了二人。隨後,安史之亂迫使柳氏剪髮毀形,寄身於佛寺之中,以求躲避戰亂。

而此時的韓翊也寄人籬下,待叛亂平息後,韓翊使人潛尋柳氏,並寄以詩曰: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觀此文後感激涕零,賦詩以回,期冀與韓郎早日團聚。誰曾料到,柳氏又被蕃將沙吒利劫去,聚合的希望再次破滅。

一日,柳氏偶遇韓翊,便偷偷派遣奴婢將其處境告訴於韓。韓翊在虞候許俊的幫助下,以一封親筆書信,送至沙吒利宅,營救出柳氏。

兩人終究團圓。

睹物思人。章臺柳的故事也由此所盛傳開來,只不過常人喻為可任人攀折之枝,一個古代女性的悲慘遭遇今人嘆息和鳴不平。


光明大先生

柳樹在古代文化的含義相當多。我看送別有人說了,我說說在形容人品方面吧。

柳樹先是形容人男人的相貌和人品。 是的,你沒看錯,是形容男人長得帥,而不是女人長得美。

例如晉朝孝武帝的大舅哥王恭,《晉書》上說他“美姿儀”。十分愛耍酷,有一次下大雪,他披著鶴氅在雪中散步,有人看見了,大為驚呼:“此真神仙中人也。”如果那時候有網絡,王恭一定是天仙哥哥了。當時的人們誇王恭,就是形容他“濯濯如春月之柳”,如春天的柳樹一樣光亮閃耀。

到了 南齊的時候又出了個帥哥叫張緒,深得齊武帝喜愛,當時有人從四川送了齊武帝(蕭賾)幾株柳樹種在花園內,他看著柳樹說:“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時。”

對了,還有陶淵明。他種豆南山下的時候,他家的旁邊有五棵柳樹,陶淵明十分喜歡這五棵柳樹,在《五柳先生傳》不稱姓名,以樹自號,開篇便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見他對柳樹的喜愛之情。

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向小人低頭,一身錚錚鐵骨,這應該是松樹的品格啊,而作為江南人士的他種的是遍體柔條的垂柳,和陶淵明完全不搭界,為什麼陶淵明卻獨獨喜歡柳樹呢?這個問題早在明朝就有文人在詩中發出疑問:“輕柔不似先生節,逢著東風便折腰。”

宋朝的詩人呂本中就對齊武帝誇張緒的事很不理解,“含煙帶雨過平橋,嫋嫋千條復萬條。張令當年成底事,風流才是女兒腰。”這裡張令便指張緒,他顯然很懷疑張緒的腰怎麼回事,因為柳枝風流是女兒腰身啊。

這是因為到了唐宋之後,一方面對男子審美的態度變了,人們更關注柳樹的和女子的身體形象相近了。

宋朝的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就說“柳比婦人尚矣,條以比腰,葉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比舞態。”把柳樹和女性之間的比喻視為最佳比喻。這種詩很多,例如柳葉比眉,“柳葉生眉上,珠璫搖鬢垂。”“葉似鏡中眉,花如關外雪”。也有柳葉比臉,“細搖柳臉牽長帶,慢憾桃株舞碎紅。”

將柳條喻腰就更多了,杜甫就有詩句“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李群玉也有詩句“團團明月臉,冉冉柳枝腰。”還有詩人愛柳心切,以為美人腰肢無論如何是比不上了柳樹的,例如唐彥謙寫《垂柳》:“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柳腰輕盈,楚王宮裡的那些美女餓死自己也比不上。

最後再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樹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入選小學課本,老師一般講解第一句都會說柳樹像綠色的玉一樣。這樣講解固然不能說錯,但這裡的碧玉還是一個美女的名字。這個碧玉和我們常說的小家碧玉的碧玉是一回事,都是指晉朝汝南王司馬義的小妾。賀知章有意把柳樹比作梳妝打扮完畢後的美女碧玉。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錦翼

春風中搖擺起舞的柳樹,曼妙婆娑極富有美感,也常被古人吟詠。有膾炙人口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等。柳的意象主要取其形音,大概有三類。

柳音同留,就有了離別相思之意。“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長安古道上上演的傷別離必少不了折柳送別,詩人粗略統計的“千尺”用量估計還是保守,應該泛指量多。“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連春風都想挽留你,楞是不讓柳條返青。

柳還常與榆、桃、李等連用,表現美好的田園風光,暗指了主人隱居世外,不落俗品。“榆柳蔭後堂,桃李羅堂前”,喝茶種花,幸福得不要不要的。


柳枝的輕柔易折給人憐愛感,與風組合就能上演一出善良女主被邪惡女二折磨的大戲。最有名的劇目《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章臺是長安的街名,以遍植柳樹聞名,是男女主角相識的地方,故事講了相愛的兩人因為戰爭離亂,經歷了千難萬苦又重逢的傳奇經歷。但是,崔鶯鶯就沒這麼好運,“鶯鶯俏似章臺柳,縱使柔條依舊,而今折在他人手”,分明是渣男見到前女友嫁做他人婦後含酸帶醋的輕薄齷齪心思。


古人還常說“蒲柳之質”。蒲柳非柳,學名水楊,是一種灌木,叢生在水邊,瘦削纖細,葉子在秋天便早早凋落。她沒有柳婀娜秀麗,更多表現的是在惡略貧瘠情況下的不屈不撓,古人多指低賤哀弱之物,用於自謙。


俳語雜說

古音的“柳”和“留”讀音相同,因此在送別時,古人有折柳相贈,以示挽留的習慣。

而在詩的應用上,早在《詩經.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句子,這裡就開始用柳這一意象襯托與徵人之離別之情。柳的意象便影響歷代詩人。

在近體詩詞中,柳更成為表達別離、思念的一個特定意象。這點,我們在學習詩詞的時候,要多注意,在詩詞中,這種特定的意象還有很多,而詩詞都有字數限制,用好了,可使創作表達更加自如。

舉個例子,柳永的名句:“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如果不瞭解,楊柳是別離的特定意象,是很難理解句子怎會千古傳誦的。但當明白到楊柳岸就是指分手的地方。就知道詞人的高明瞭。深深的思念,僅通過幾個意象的白描,便躍然紙上。


筱靜話詩詞

看了幾個回答,說說我的看法

1柳在不同的詩裡,寓意並不完全一致,就好像今天我們說柳樹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要放在詩詞的情境中去體會。

2柳的本質特性一是翠,二是柔,三是春天柳樹最美。因此可以見到一些詩詞把柳樹當做美景的象徵;一些詩詞把柳樹當做軟妹子的比喻;也有一些詩詞把柳樹當做春天的符號。

3柳軟的特徵又讓其和風聯繫在一起,一些詩詞中出現柳,其實是在寫風,表達一種冷清和蕭瑟的感覺。

4特殊,老柳樹大多長得比較歪,樹幹也不直,所以古人上吊很多都選擇柳樹。因此,在一些肅殺的背景下,柳樹也比喻淒涼的意境。


0o大峰子o098676137


各種解說很多,但從古詩文中理解,我的看法是她與梅一樣均是讚賞詞,他們都是襯托一種美與情的句子。


有你真好1949634

萬木它先青,出新不畏寒,為人避酷暑,無私多俸獻,飄絲迎風舞,處世亦桊然,護堤保彊土,無懼風浪翻,擬似護國士,邊防把身獻,落地及生長,如智處世端,任憑何地處,從不畏艱險,有情又有義,好個大樂園,做人為鉻鑑,萬世永詳安。


一塵158359203

看了一些回答大都從寫柳詩表字理解而缺其內涵。我們的古代詩人都是借柳說事,與出當時一些社會現象。我認為中心意思是柳遀風而動但不改本貌這是重點。雖可曲從現實但堅持自己本來。詩人大都借柳寫己。


春風吹綠綠增春

“柳”諧音“留”,離別時的挽留,傷別離之意。很多有關別離的古詩詞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都有柳的身影。

還有,“柳”起初用來形容男子的風流俊逸灑脫之氣,後多用來形容女子的纖纖細腰和眉(柳眉)

柳枝的飄逸柔美纏綿很有詩情畫意之感,所以詩家都喜歡用它來烘托氣氛和增加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