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文化,真可怕,那麼文化是什麼?

馮煜林



文是指人文

文是指人文,化是指教化。人文就是人類文明的意思。人類文明始於天文曆法,上古時期伏羲氏觀象授時,所以人文始祖就是羲皇。也就是人類文明始於華夏,所以就有了天不生華夏,萬古如長夜之說。

化是指教化

先有真人後有真言,只有通達天地之理的聖人,才可以為天下立教。在中國文化中,循天道而自然,尊聖人之道,崇聖人之教化,以聖人之道,修之於身,勤而行之,理身,理家,理業,理國。明理養德,止於至善,把自己變成一個智慧強大的好人,這便是中國人最極致的成長目的。

文化就是以天地萬物之理、之規律,尊聖人為天下萬民所立之道,來修身、齊家、理業、治國,把自己變成一個智慧強大的,有利於大家,服務於大家正直的人。

中國文化是道儒法三家

中國文化裡的聖人很多,這裡主要推崇道儒法三家九聖。

道家聖人,黃帝,老子,莊子。儒家聖人,孔子,孟子,荀子。法家聖人,管子,商鞅,韓非子。




崇儒



“文化”這個詞語的涵義太過宏大,從古至今,還有一個人能對它下一個令人信服的定義。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總合,以及能對精神產生作用和影響的產品。

藝學,哲學,教育,科學等等,都是文化,一些產業或產品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影響人類精神文明的作用,也形成了文化,如飲食,足球,菸酒茶,節日等等。

要想把文化準確概括出來,確實很難。

沒文化,真可怕。這裡的文化,我覺得指以下幾方面。



一、指知識和智慧。

人是高級動物,不光以物質活著,更是以精神活著。在解決了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物生活需求後,肯定要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

如果沒有必要的知識、智慧,每天一成不變地只知道吃喝拉撒,對食物的營養成分和合理搭配,對身體健康的標準,對食物的做法,等等,一竅不通,一知半解,更不要說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熟悉。如果什麼都不懂,都不會,或者懂得很少會得少,那怎麼追求精神的豐富和強大,構建生命的豐厚和多彩呢?這樣註定成長不了。人如果這樣活一輩子,本質上跟鹹魚又有什麼區別?這將是很可怕的事情,辜負了只有一次的生命。



二、指能力和本領。

一個人如果沒有必要的能力和本事,註定碌碌無為,很難追求到體面而豐富的物質生活,成天要為一日三餐發愁,距離精神生活的豐富就更遙遠了。

這樣的人,在職場,沒有競爭力,在社會上,常常被別人嘲笑和挖苦,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三、指修養和觀念。

有修養的人,為人處世彬彬有禮,通情達理,從內到外散發著一種魅力,這種魅力能為他獲取良好人緣,讓他在社會上混得順風順水,事業有成。

如果一個人滿口髒話,出口傷人,人們唯恐躲之不急,怎麼會喜歡和親近。

另外,有文化的人,大多數人格高尚,是非觀念強,懂得遵法守紀,懂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元素。

並且,這些人往往具有敏銳思想,獨立思考能力強,能高瞻遠矚,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鴻鵠迎罡

一,先探討什麼是“文”:“文”最初的本義,是指各種人為或自然紋理。《易· 繫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都是紋理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文”又有很多引申意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其二,“文”有個人修養的意思,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具有美、善、德的含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而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


二,再來探討 “化”字的含義: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易·繫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表明,“化”是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化向善的意思。


三 ,“文”與“化”合用,較早見於戰國末年《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瞭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知行知止。在這裡“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繫,“以文教化”的思想已經得到體現。


四,西漢以後,“文”與“化”才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裡的“文化”證明了在漢語系統中,“文化”已經有“以文教化”的意思,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學識的修養,品德的教養。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逐漸成為一個內涵豐富的詞。


沒文化,真可怕,如果我們丟了老祖宗的傳統文化,不懂禮儀,沒有修養,確實是很可怕的事情,小點來說關乎個人前途命運,大點來說,一個國家沒有文化如同人沒有靈魂,沒有文化精神的民族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世界上四大古文明,至今唯有我們中華文明沒有斷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斷代,且一直傳承延續發展至今。


心念自在

這個問題提的太大了。說小了,容易走偏;說大了,容易泛泛。

那麼,下面我們就從三個層面,試著不大不小地說說這個問題。


一是為什麼會有文化這種東東?大家知道,人不同於動物,人有思想,有主觀能動性。那麼有思想,有主觀能動性,人就不會像動物那樣,單純地吃吃喝喝,所以遇到問題,人就會思考。那麼人都會遇見哪些問題呢?首先人會碰到自己是誰,從哪裡來的,到哪裡去的問題?這個問題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就開始思索這個問題,好多人都會發表自己的認識和觀點,這就會形成宗教和人文哲學等等。其次人類要生存,要生存就需要生產和生活資料,這些資料哪裡來?怎麼來?這就會產生第二個問題,宇宙自然界是什麼?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好多人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就形成了數學、物理學、化學、自然哲學等等。再次人是社會動物,需要與他人和社會相處,那麼社會是什麼?該如何與他人社會相處?這就產生了第三個問題,好多人又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就形成了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

二是文化是什麼樣的東東?明白了上面這個過程,我們再來談談文化是什麼的問題。文化是人在與自身、自然、社會相處過程中,歸納總結出的一系列經驗和知識的總和。


三是文化能幹什麼?文化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是誰,文化可以讓你完善人格,活得像人;文化可以讓你認識自然,文化可以教你一門技術,讓你學會謀生;文化可以教你怎麼和別人友好相處,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獲得幸福。

總之,文化是個百寶箱,裡面的東西應有盡有,可以幹非常非常多的事情。

以上僅為粗淺認識的粗淺概括。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老周神侃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這句話彷彿被用在生活的各種場合。可是“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學歷、人生的閱歷、還是擁有的知識?要弄明白這個“文化”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先清楚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對文化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這樣看來,沒文化真可怕中的文化跟上面的定義又有些區別,那這個“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今天看到了一個很靠譜的解釋。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沒文化真可怕中的沒文化,雖然和受教育年限有一定關係,但不專指文化程度,主要指沒有”觀念形態的文化”,針對精神境界和各種類價值觀的高下,與”不文明”的詞語意義相近。


那麼“沒文化,真可怕”這句話是不是也可以說成:

不文明真可怕。

沒素質真可怕。

沒涵養真可怕。

……


養河豚的貓

首先文化怎麼理解?喝酒有酒文化:好酒當與好友共享之,制酒有什麼講究,與地理氣侯有何影響,水源對酒影響幾何,窖藏有何技巧皆可謂之文化。喝茶又有茶文化:何茶產自何地,地理位置與氣侯對茶影響若何,當來摘於何時,炒、蒸、窨制技藝有何不同儲藏之法有何講究皆可謂之文化。

就連吃貨都有飲食文化。企業有企業文化,就連農民也有農耕文化。

必有人說:“你說的不對,有學歷的人才有文化”。那我問你那些下馬的大老虎哪個沒有學歷?難道禍國殃民也算是文化?其文足矣其化何有?有偏遠山區之人對患病妻子不離不棄。豈不比那些漢奸賣國賊強百倍。雖不識文,化甚賢矣!

文化能以兼備當然是有文化的好!倘文與化二者不可兼得是取文焉,取化焉?

可惜現今之人一提文化大多重文而輕化!難怪乎道德淪喪如此之重!


風過了痕

文化就是你的軟實力,你的個人素質。

小到個人來說,一個人的文化就是他的基本素養,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素養,沒有了道德哪會成什麼樣子。再一個同時文化也是你個人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對待一個事件的看法觀點以及處理的辦法,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技巧,對待新生事物的學習創造創新的能力。

大到國家來說,文化就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國家的實力有硬實力、和軟實力。軟實力就是指國民素質,文化底蘊。

如果沒有了文化底蘊,那麼就好似一個軀殼,沒有領過一樣。


急促大街

經常聽到"這人真沒文化""沒文化真可怕"這裡的"文化"到底是指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綜合素養即素質和修養。二是大愛即替別人著想。三是行動自覺即自發的替別人考慮。四是法律、公共道德框架內的自由。五是源於書本的知識。

一、綜合素養即素質和修養。素質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和行為的具體體現,修養就是修煉培養。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做什麼事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別人的存在,丟垃圾要想到打掃為生的,考核的要考慮到參加考試的,坐車的要考慮到站著的,吃飯要考慮到種地的。任何事都要考慮全面,都要考慮到他人的不容易,書不能讀死,要用實踐去檢驗。

二、大愛即替別人著想。其實說白了就是人要善良。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你幫助別人,那麼日後別人也會幫助你。相互幫助,也就成就了彼此。人比人氣死人,人傷人害死人。

三、行動自覺即自發的替別人考慮。就像餓了要吃,渴了要喝,困了要睡一樣。本能的自覺行為。目前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文明已經成為焦點、熱點。文明不是高聲喊口號,要真真正正的用自己的行動去做。現在亂扔垃圾、大聲喧譁、闖紅燈、購物不排隊等等現象太多太多。反而有一些主動準守規則的人卻成了另類,成了他們口中的"傻子"。基礎的文明都做不到,何談自己是個"文化"人?

四、法律、公共道德內的自由。自由不是無限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文明的高低主要看的就是一個民族對自我的約束力。人的自我控制、約束是和文明成正比的,沒有約束的自由就是犯罪。你的自由不能妨礙他人的自由,在法律範圍內的自由才是大家的自由。法律保護大家自由,大家則要為自己的自由後果負責。

沒有文化真可怕。的確可怕,不單單是你這個人沒有文化可怕,更重要的是你的沒文化會破壞整個社會的文化。


問心809

咱們首先來說說“文化”這個詞吧。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個文化在廣義方面泛指太多了。但是題主的這個文化所指的是一些我們學習到的文化知識。

沒文化真可怕中的“文化”,大概包含這幾個要素:
1、科學素養、2
規則意識、3法制觀念、4獨立思考的能力、5生活常識

舉個例子:

1、我親身經歷,那年我去桂林上大學,後來跟朋友聊天,朋友問:甲天下好玩麼?

你說這樣的奇葩朋友這麼一問的話,是不是瞬間爆笑啊!我們就可以說是沒文化,真可怕,但是這文化就是指的生活常識。

2、某人駕車違章,被交警抓了,很窩火,對交警說:別人也違章,你為什麼只抓我。

這裡我們也可以說沒文化真可怕這句話。因為這裡的文化又指法治觀念。

所以說一般人們常說的沒文化,真可怕。這裡“文化”就是在這五個要素裡的其中一個。

順便說個笑話

A:“嗯,婦女之寶,寫的不錯!”

B:“你妹啊,老子寫的是賓至如歸”

這裡我就想說“沒文化,真可怕”

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可以在我的留言板裡留言,我們相互討論交流!


帶放大鏡看世界

沒文化,不是可怕而是可恨,沒有素質,沒有教養,打架以打架鬥毆為榮,常常以本能去處事,渾渾噩噩,與禽獸無異,其實他們說的只不過是知識, 會認字會寫字,這不完全是文化,這只是有文化的一個基礎,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在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儒家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才是文化的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