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那麼老還要下地幹活?

花開隴上

農村老人一大把年紀了依然下地幹活,邁著沉重的步伐,拖著年邁的身體,辛勤地耕耘著,努力地收穫著。一年四季一天也不得閒,晴天好日的時候面朝黃土背朝天,陰天下雨的時候一腳泥土一腳糞。他們之所以還要拼命下地幹活,無非是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對生活的無奈。

他們也知道老了要休息,但是不敢歇下來。但是很大一部分老人沒錢養老,處在養老難的困境裡。兒女們日子也不富裕,都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他們覺得自己幫上忙也就罷了,但絕不能再拖累兒女,也不好意思再管他們要錢。所以能幹活就儘量下地,能動彈盡就可能地自給自足。

第二,對土地的依戀。

他們也知道老了身子骨不行了,不能再拼命幹活了。其中一部分老人日子還算富裕,兒女也都出息,但他們還是會繼續種地。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可能就是幹活的命,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一不幹活心裡就不舒坦,一閒下來容易生病。其實這是他們對土地的一種依戀的情懷,覺得只有種地才會讓日子更加充實。

第三,對糧食的敬畏。

他們也知道一大把年紀了,累壞了身子還得花錢治。但是還有一部分老人,都過過鬧饑荒的年月,都有過餓肚子的經歷,他們對糧食有一種敬畏之情,們的口頭禪就是,“家有餘糧,心裡不慌”。總覺得種點糧食心裡就會踏實,兒女們就多了一條退路。

農村老人就是這樣無私,即使沒有條件,也會盡最大的可能來減輕兒女的負擔,農村老人就是這樣勤勞,即使有條件,也會繼續下地幹活。他們是可悲的,也是可敬的。



對於這個回答,是怎樣看待的?歡迎暢所欲言。還有哪些問題?請關注土妞話三農,歡迎積極提問。


土妞話三農

這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貧窮。我家旁邊就有一個老人,七十多歲了仍然在種地,雖然動作遲緩,但是身體卻很硬朗。

在農村,老人的待遇不像城裡那樣,退休後一個月有好幾千的退休金,可以全國各地去旅遊。農村的老人,國家雖然有補貼,但是對於日常的生活開銷是遠遠不夠的。


老人要想生活下去就必須得有收入,種地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可能有的人會說難道沒有子女嘛,要子女幹嘛。其實,在農村只要老人能幹得動,沒有幾個是會去麻煩子女的。

我家旁邊那個爺爺就是,自己平時種點蔬菜種點糧食,等收穫了糧食用來自己吃,菜則是拿到集市上賣點錢,然後買點日用品之類的。

一大把年紀了還要種地,實屬無奈,同時也是生活所逼。這些老人一般都有六七個女子,去投靠哪個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意見,再說老人也不會去,所以很多老人就趁著自己還能動,種點地攢點小錢。

農村老人想要有所收入,絕大多數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土地,因為只有土地才能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收入。幸不幸福,只有他們自己心裡知道了。也許只有土地才能讀懂他們真實的內心。


山西鄉土

兒女們都外出打工去啦,地裡有點活不幹,讓荒到那裡呀。種的蔬菜吃不完,不換點油鹽醬醋錢,在外人眼裡,農村老人可幸福,誰能知道農村老人心中的苦,誰能知道農村老人傷心的淚。農村老人還在幹活,是為了生存。



城市五六十歲退休了,成了老人,逛商場,跳廣場舞。農村五六十歲了,一直在外打工,成了小夥子,農村老人能不幸福嗎?。農村老人幸福的是,臉黑心紅。張了一雙粗糙的,抓錢的手,為未來美好的生活而幸福,哈哈,說什麼好哪。真說不下去啦。


農村農民話三農

生活所迫!

我生活在農村,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小時候也曾下地幹過活,其中辛苦不言而喻!

其實現在很多中年人都在外地打工,原因很簡單,家裡的地真的掙不了多少錢。因為我是在讀農業方面的碩士,去雲南調查的時候,當地的農民就說外地打工的錢一個月就能抵到農民一年的收入。這種情景想必不是樂觀的情景!我們去雲南重慶的時候,很多地方還是還是土房子。雲南的村莊就是在這個山上一個村莊,那個山上一個村莊。留在村莊的基本都是老人居多!



我在說一個我家旁邊的實例。我家一個遠房親戚,今年已經70歲了。一直在種地,從大年初三開始下地幹活,然後一年四季。我家這邊還是原始的人工耕作,沒有任何機器。老年人的負荷實在是受不了,我看著也很心疼。70歲的老人靠人力種了10畝多地,我很佩服,也很遺憾!為什麼這麼大的年齡了還需要種這麼多的地呢?他的兒子40歲了還沒有成家,有一年找了個女人結婚了,卻是騙婚的,可憐的老人辛苦一輩子掙下的十幾萬塊錢都被那個惡毒的女人騙走了。
所以之後的他們依舊面朝黃土背朝天,用最原始的方法掙錢。


老人在家不頤養天年,還要不停地勞作。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農村的孩子不能保證每一家都有足夠的錢來養老,他們那一代所謂的社會保障也沒有實行,所以他們不眠不休,為下一代,為自己攢夠足夠的錢,保證自己做不動的時候老有所依,不會過得那麼淒涼!另一種角度,他們不幹活,也沒有城裡那麼多的健身方式和消遣方式,所以下地幹活對他們也是另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



農村的生活方式很單調,我們既心疼他們的掙錢方式,但是也痛恨時代的發展並沒有在他們的腦海裡留下任何的烙印!

唯願我們的鄉村越來越好!


文史小白楊旭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農村裡老人下地幹活其實是常態。因為“退休”這個概念在其實在傳統的農耕社會是不存在的,是隨著工業革命之後,隨著財富的慢慢積累,人們在晚年有了一定的私有財產可支配之後,才有了“退休”的可能。

因此,對於很多農村老人來說,他們一輩子生活在傳統農耕社會,也就沒有先入為主的覺得,到了某個年齡階段就應該退休。當然,老了幹不動了,自然就不幹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多半是聽天由命。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很多農村家庭的經濟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很多農村老人都沒必要再下地幹活,但他們仍然“閒不住”,因為幹了一輩子的活,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也有些老人確實是出於生活壓力被迫要繼續幹活,比如家裡的主要勞動力都外出城市打工了,只有老人留守在農村,又沒有更多的經濟來源,仍然需要下地幹活來維持家用。

可見要想改善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現在扶持職業農民,扶持返鄉創業是個不錯的方向,讓更多年輕人返回農村,才能拯救留守在農村的老人。


土地論壇

為什麼農村老人那麼老還要下地幹活!這個問題其實與這個社會的現狀密切相關。



首先,是由於農民本身的職業特性所要求的,就如工人退休了之後感到很不適應是一樣的。工人退休了有的也要找份工作繼續做著。農民之所以老了還種地,是因為農民沒有退休一說,但一輩子養成的習慣就是要種地,只要自己還能夠有體力就需要種地。



其次,是因為農民的生活條件所限制,農民畢竟還是弱勢群體,尤其對於偏遠地區的農民來說,沒有什麼生活來源,只有依靠種地才能夠維持生計,所以年齡不是不能生活的主要原因,只有堅強的活下去。



最後,還就是現在的體系所造成的。大家可以去農村看看,農村裡剩下的只有老人孩子了,年輕的都出去打工了。但這些打工的並不是沒有地,有地就得種,老人們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家的地荒了,畢竟是祖祖輩輩的農民。因此也就不管年齡大了,拼著老命也得種地,因為家裡沒有可用的勞動力了,只有自己這把老骨頭還能夠下地。


俺從農村來

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那麼老還要下地幹活?

在農村,經常看到田野裡有老人忙碌的身影。為什麼他們這麼大的年紀還要下地幹農活呢。我經過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子女進城務工,農活沒人打理。孩子非常孝順,子女打工收入可以。老人的生活費會即時送回來的。老人手上根本不缺錢花。現在種田折本,家裡田地又無人承包流轉,任其荒蕪。可是老人種了一輩子的田,看到成遍的良田長滿蒿草,痛在心上,急在手上,等孩子進城,就開始把家裡的農活全攬在肩上。他不分晴雨天,不分白天黑夜,辛苦勞作,獲得五穀豐收。



第二,家裡沒有勞力,無奈維持生活。有的家裡,孩子要麼發生意外,不能幹活;有的要麼生某種病,不能下地;有的因身致殘,長年休養,不能務農。這樣的情況,家裡沒有人勞動,老人不種田,一家老小怎麼辦。這樣的老人是出於無奈,是生活所迫,不得以而為之。這樣的家庭,是實實在在的貧困戶,生活十分艱苦。現在國家精準扶貧,家庭生活得到改觀。


第三,人雖老心未老,身心輕閒不了。有的家庭,子女根本不要年邁的父母下地種田。可是老人身體好,又不甘輕閒,自己找農活幹。孩子在家也好,不在家也好,反正座不住,閒不了,非要找農活幹。這種老人,一生勤儉,捨不得玩耍休息。於是接管家裡農活。



旭日東昇付先

現在有些農村有老人還在下地幹活,這個應該是最常見的景象,我覺得沒什麼可稀奇的。一個地方沒有老人下田幹活才比較奇怪。我們說的這個老人應該是60歲以上的人,這個還是比較常見的,50歲以上的就更多了。一般農村60歲以上的人,如果身體健康,在幹10年左右,還是比較正常的,因為這些也是無奈的選擇,子女在城市裡面打工,還暫時不能將父母接到城市裡,因為將父母接到城市裡還要支出一筆不小的生活費用,在外面打工不容易,子女的壓力也比較大,要供養自己的子女上學,要在城市裡面買房買車,如果不能在城市紮下根,那麼就需要在農村保留自己的土地、果樹等資源以及房屋等等。有些甚至還要將子女留在農村的家裡,也就是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問題。沒辦法,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比較低,勞動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證,人在能工作的時候一定還是要自力更生,一切先靠自己。


布瑞克農業數據

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那麼老還要下地幹活?

雖然已經有好多人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但做為一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還是忍不住想要說幾句。每每想到這個問題,心裡就像有塊大石頭一樣堵得慌,可是真要說起來卻感覺千頭萬緒,不知怎樣表達。那就舉幾個我老家農村裡的例子吧。

我們老家是以種蘋果為業的。老兩口A有一個獨生子,這個兒子長大後沒有考上大學也沒有出去打工,子承父業繼續在家裡種蘋果,然後娶妻生子。後來A兩口子年紀大了,就把果園全部交給兒子小兩口打理,兒子每年給他們一些生活費。看起來這樣很正常,可事實上是地裡的活依然以A老兩口為主力,每年的鋤地、剪枝、套袋、打藥、施肥、澆水、摘袋、摘果等活計把老兩口日漸衰老的身體搞的苦不堪言,兒子和兒媳婦兒根本不愛往地裡去,就是賣蘋果的時候瞪起眼來了。A老兩口不幹行不行?不行,他們還指望著這個兒子養老送終呢。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氣憤?然後我要告訴你,這種情況在農村多得很,A老兩口只是個代表罷了。

然後再說說老兩口B。他們也是有一個獨生子,他們這個兒子跟我是同學,小時候籃球打的挺好,後來一起高考他考了個大學學體育。畢業後想留在市裡某職高當老師,打點關係花了十來萬。這個體育老師總算是當上了,後來又買房子,首付錢沒有,他爹又給他借了將近二十萬。在我們當地的行情,借一萬一年是給一千的利息。去年我回老家的時候聽村口的大爺們在閒聊,B老兩口每年賣了蘋果還了利息基本也剩不下啥玩意兒了,趕集的時候別說買肉,青菜都很少買。你說啥?他兒子?估計也會給點吧,但主要還是指望B老兩口的二畝果園。

之前看到過一些貼子,討論的是農村老人的現狀,希望能有個基本的生活保障。好多不明就裡的人就蹦出來了,說城裡的老人現在領退休金是因為以前交的多,農村老人年輕的時候沒交錢現在沒退休金是應該的。對於這一部分人,難聽的話我也不想多說,你知道農村老人交了多少年公糧嗎?你知道什麼是提留款嗎?你知道從前每年每個農村孩子要交多少教育基金嗎?你知道什麼是農業特產稅嗎?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那個年代聽說過沒?當然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了,我所說的這些科目都已經取消了,但時,這些人也都已經老了。

有人說農村老人勞動一輩子,閒不住。這種情況應該是有,但這種閒不住應該是建立在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前提之下,而不是為了生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真心祝願國家越來越強盛,當每個人年老的時候都能有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


農墨

城裡都說到了60歲就可以退休了,每天都不用去上班了,有充足的時間去運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不過對於農民來說,就算是到了60歲,那還是必須要繼續務農了,為何那麼老了還要下地幹活呢。

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那麼老還要下地幹活?

農村老人下地幹活這在農村很常見,就算是80.90歲的,只要還幹得動,那都會繼續下地去幹活的。至於原因,無非就是這幾點。

1、補貼家用。就算是60歲的老人,現在農村其實還是勞動的主力,所以必須要工作,不然就無法照顧整個家庭。而70歲以後的農村老人,那更多還是為了補貼家用,種點小菜可以吃一下。

2、捨不得土地,閒不下來。對於老一輩子的老人來說,土地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所以就算是老了也還想種地,最多就是種少點而已。

3、對於城裡人來說退休了就是鍛鍊身體,而農民鍛鍊身體的方式就是務農了,所以為何很多農村都是長壽鄉,就是因為堅持每天都下地幹活的。一般農村的說法就是除非已經動不了了,那都要下地幹活的。

當然更多的原因還是農村老人想自己掙點錢,畢竟光靠兒女來養,那壓力也是很大的,還是得幫兒女分擔點壓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