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會合肥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合肥,簡稱廬,古稱廬州、廬陽。是安徽省省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准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合肥地處中國東部地區、長江下游、巢湖之濱、瀕江近海。全市下轄4個區、4個縣、1個縣級市,總面積11408.48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區面積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萬,城鎮人口548.4萬人,城鎮化率70.4%。

合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秦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

合肥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是全國首座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中日韓圍棋三國賽的永久舉辦地。截至2015年,合肥有高等院校59所,國家實驗室3所,國家重大科學裝置4座,是僅次於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佈局重點城市。

廢分封,立郡縣,合肥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漢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十二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揚州治合肥。

三國時,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合肥縣屬淮南郡。

東晉時,南北分裂,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縣廢。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汝陰屬南豫州南汝陰郡,為郡治。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改屬汝陰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壽陽置豫州,汝陰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大業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合肥屬廬江郡,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治合肥。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屬淮南道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廬州為廬江郡,仍治合肥。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廬江郡為廬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覆年間(883年~902年),楊行密先後為揚州刺史和吳王,轄合肥。

後梁到後唐(907年~936年),合肥縣屬吳國廬州,昭慶軍節度。後晉到後漢(936年~950年),合肥縣屬南唐廬州,保信軍節度。後周時(951年~960年),合肥縣屬後周廬州,保信軍節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縣屬淮南道廬州,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合肥縣屬淮南路廬州,為州治。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後並又分,合肥屬淮南西路廬州,為州治。宋朝廬州屬保信軍節度。南宋高宗紹興初,廬州寄治巢縣。紹興十年(1141),合肥為金朝佔領,旋即收復。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廬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廬州為廬州路,隸淮西江北道,合肥屬淮西道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縣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縣仍屬淮西道廬州路。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縣復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佔廬州,改路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於此,合肥縣屬江淮行省廬州府,不久改屬江浙行省廬州府,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屬中書省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洪武十三年,合肥改屬六部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隸,合肥屬南京直隸廬州府,為府治。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隸為江南省,合肥縣屬江南省廬州府,為府治。順治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轄廬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縣屬安徽省廬州府。清朝咸豐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撫治於合肥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全省分為三道,合肥縣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置行政督察區,合肥縣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05月,日軍侵佔合肥縣,國民政府將縣政府撤至大潛山北麓鴿子籠圩子(今合肥肥西縣銘傳鄉),民國34年08月復治合肥城。民國29年,合肥縣改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1948年12月,析、取合肥縣西鄉、南鄉建立的肥西縣;次年1949年02月01日再次析合肥縣東鄉、北鄉為肥東縣。1949年01月21日,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02月合肥設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合部劃並而成長豐縣,該縣也成為合肥市第一個市轄縣。

2011年0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名稱由來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常淤塞的情況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

安徽省省會合肥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合肥夜景史記裡記載當時的大都會,東南地區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蘇州)、番禺(廣州)和合肥。當時為漢置九江郡隸屬縣。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吳王孫權曾多次想奪取合肥但未成功,但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練兵的教弩臺,數兵的斛兵塘,孫權逃跑時躍馬飛過的飛騎橋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稱仍在,但歲月已磨去了它們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

行政區劃

轄區:4個市轄區、4個縣、1個縣級市

街道社區:45個街道、66個鄉鎮

市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位於合肥市蜀山區東流路100號[

人口民族

摺疊人口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9萬人,比上年增加9.4萬人,增長1.2%;比2010年合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增加33.3萬人,年均增長0.9%;佔全省的比重為12.7%。[5]

截止2015年末,我市淨流入常住人口61.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5萬人,增長7.9%,其中市區淨流入常住人口124.3萬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548.4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加16.6萬人,佔總人口的70.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30.6萬人,比上年減少7.2萬人,佔總人口的29.6%。

2015年末,常住人口中男性394.9萬人,佔總人口的50.7%;女性384.1萬人,佔總人口的49.3%。總人口性別比為102.8(以女性為100),與上年基本持平。

摺疊民族

合肥市是多民族散雜居地區,有43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4.8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0.6%。其中回族人口最多,滿族3000多人,肥東縣是全省滿族最集中的地方。全市少數民族分佈呈“大分散、小集中”,各縣(市)、區和大部分鄉鎮街道均有少數民族居住,近三分之二居住於偏僻的鄉村,肥東、肥西縣是全省民族工作重點縣(省規定:少數民族人口5000人以上的是民族工作重點縣)。全市有1個民族鄉,12個民族村,2個民族社區,2所民族衛生院,9所民族中小學。有少數民族企業促進會1個;國家少數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2家;清真牛羊肉攤點30多家;回民墓地3處(廬江縣1處)。此外,合肥市還承擔著教育援藏和援疆任務。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學現有12個藏族班,437名在校生。合肥幼兒師範專科學校現有2個新疆班,招生100人,98名在校生。

風景名勝

合肥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三河古鎮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截至2015年,合肥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 2015年,共有A級景區157家,其中4A級以上高等級景區23家。接待國內遊客7784.2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73.67億元。

類別相關景點
古剎寺廟龍泉古寺、明教寺、寶蓮禪寺、城隍廟、姚公廟、月潭庵、開福寺、吳王廟、西廬寺、慶復禪寺,清真寺、甘露寺、龍雲寺、蓮花庵、大關音庵、馬正廟、馬政寺、大山廟、長寧寺、長樂寺、藥王廟、李公祠等。
自然景觀湯池溫泉、桴槎山、圓通山、四頂山、周公山、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雙鳳湖旅遊度假區、臥龍山、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佳州生態園、大張圩森林公園、白馬山、南豔湖、翡翠湖、天鵝湖等
人文景觀逍遙津、周瑜墓、包公園、包氏宗祠、袁術古堆墓、合肥大劇院、六家畈古民居、歐洲風情街、吳覆墓石雕群、清風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大陳墩遺址、劉銘傳故居、李鴻章享堂、渡江戰役紀念館、長臨河古鎮等。
社會景觀天鵝湖、翡翠湖、安徽省科技館、瑤海公園、杏花公園、花衝公園、逍遙津公園、文化遺蹟紀念碑、明珠廣場、人民廣場、環城公園、蜀山烈士陵園、合肥科技館、合肥國際科技創新成果展示館、南豔湖、科學島等。
遊樂場所稻香樓遊樂園、合肥漢海極地海洋世界、合肥歡樂島、阿酋灣水上樂園、王咀湖遊樂園(在建)、合肥萬達文化旅遊城(在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