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降壓藥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

利尿劑不良反應

1. 低鉀血癥

由於利尿劑使腎臟排鉀增多而引起低鉀血癥,主要症狀是四肢無力,少數患者出現各種心律失常。

如平時注意攝入含鉀、鎂的蔬菜水果,一般不會引起,但在服藥期間如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乏力,則應及時檢查血鉀。如果血鉀降低要及時補充氯化鉀,並少 吃含糖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應定期監測血鉀、鈉等,注意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尤其是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注意及時補鉀。

2. 低鈉血癥

由尿鈉排出增加引起,表現為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眩暈、嗜睡、思維混亂、多尿或少尿甚至無尿等,日常飲食較少易發生低鈉血癥。

研究發現 ,約 30% 的患者在長期服用利尿劑後會出現低血鈉症狀,長期服用噻嗪類藥物時患者低血鈉症的發病率高 5 倍。影響低血鈉的因素還包括年齡、 體重指數及腎小球濾過率等。

3. 低血壓

由排尿多且未及時補充水分引起,表現為口乾、乏力、暈厥等,尤其是與血管擴張劑一起用時容易發生。有些患者對利尿劑很敏感,常規劑量即可引起大量排 尿。因此,用利尿劑要從小劑量開始,並注意適量飲水,適時測量血壓,一般利尿劑不要與血管擴張劑同用。

利尿劑引起大量排尿時可同時發生低鉀、低鈉和低血壓症。這是一組嚴重的不良反應和急症,應該提高警惕。

4. 高尿酸血癥

5. 血糖升高

以上不良反應常在利尿劑較大劑量並長期用藥時出現, 小劑量服用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在應用利尿劑期間要多吃水果蔬菜及補充水分。 若利尿劑與 ACEI 或 ARB 同時使用則可減少低鉀血癥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6、腎功能不全。不同利尿劑會直接或間接引起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腎血流灌注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腎小管壞死 。當高 血壓合併中重度腎功能不全時禁用噻嗪類利尿劑,此時可用呋塞米代替。吲達帕胺禁用於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其緩釋劑不良反應較少。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不良反應

1. 咳嗽

2. 高鉀血癥

少數患者用藥後血鉀輕度升高,但不會引起嚴重高鉀血癥。在高血壓合併腎功能不全或雙側腎動脈狹窄的患者則可引起重度高鉀血癥而發生嚴重後果。對長期 血壓未控制,尤其是病情比較重的高血壓患者應先檢査腎功能後再考慮是否應用此類藥物。除低鉀血癥外, ACEI 不可與氯化鉀和保鉀利尿劑螺內酯同時應用。

3. 腎功能減退和蛋白尿

由於 ACEI 對腎功能不全患者可能使病情加重,故在用藥後血肌酐升高超過基礎狀態的 50%,或絕對值超過2.5 mg/L 時應考慮停藥,但對於高血壓腎病及 糖尿病腎病患者,使用得當可顯著延緩腎功能進一步惡化及減少蛋白尿的排洩量。

4. 皮疹及血管性水腫

皮疹為藥物變態反應,一旦出現應立即停藥。血管性水腫罕見,此反應一般在用藥後 4 周內發生,喉部水腫可影響呼吸功能,重者可窒息。服藥期間如發生喉 部總有阻塞感及呼吸不暢等症狀時,要注意發生本病,應及時就診。

5. 卡託普利

各類降壓藥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

少見的不良反應有嚴重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再障樣貧血改變,可使急性胰腺炎的風險增加。

血管緊張素 II 受體拮抗劑

不良反應

鈣拮抗劑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踝部水腫、臉紅、頭痛、頭昏及牙齦增生,大多發生在用藥後 1〜 2 年內,停藥 1〜 2 個月可自行消退等。臉紅、頭痛、頭昏由頭部血管擴 張引起,在繼續服藥 1〜 2 周後可減輕或消失。

踝部水腫則常在服藥較長時間後發生,且不易自行消退。這種反應雖然不影響療效也無不良後果,但患者在心理上往往難以接受,故以換用其他降壓藥為好。 如仍需使用,可加小劑量利尿劑,水腫會減輕或消退。另外,鈣拮抗劑停藥也可發生反跳性血壓升高、興奮、焦慮等停藥反應,但發生率很低。

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維拉帕米有減慢心率和降低心肌收縮力的作用,故對高血壓伴有心動過緩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使用。

β- 受體阻滯劑

1. 心動過緩

2. 心功能不全

3. 支氣管痙攣

β- 受體阻滯劑可使支氣管痙攣,誘發或加重呼吸困難,故禁用於支氣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 。

4、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各類降壓藥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

5. 撤藥綜合徵

6. 對血糖、血脂及體力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