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龍舟民俗文化是從什麼歷史時期興起的?

lin曼蕾

 據明朝萬曆年《溫州府志》記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另外還有宋代詩人葉適的詩詞寫到:“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鼓爭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可見,溫州競渡至遲在宋時已很流行。

  到了明朝,溫州端午龍舟競渡仍很盛行,可謂鼎盛時期。溫州古籍也有記載:“自城市都鄙里社叢祠,各置龍舟,每鄰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並或修,競渡之日,偏掠祭戶之姻親,而補己所費。聚眾鼓譟,聞事劫奪者有之為之,姻親者往往質當待索,罔敢或遲。及其鬥勝奪,少有不平,鼓相擊,損傷肢體,甚之損命者有之,構隙興訟,傷財害民,就與有於斯哉。”

  清朝年間,溫州鬥龍舟更加廣泛流行。據清代趙鈞的《過來語》記載: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縣城端陽節的活動:“本歲閨月,龍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遊人更盛。初四日,餘與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競渡,士女四集,幾至舟不可行……”;又有石方洛的《且甌歌》民歌雲:“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飲恨汨羅汪,龍舟隊隊江中飛,要飲蒲酒保平安。”根據以上種種古籍記載,得以考證溫州的龍舟文化歷史悠久,世代流傳。

  溫州的龍舟競渡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發展表明:淵源於古代越族人對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溫州地區的龍舟民俗文化在歷經千百年的傳承之後,走過了五個具有歷史代表性的發展階段:唐宋期間、明清期間、抗日戰爭至國共內戰期間、新中國成立後期間、進入21世紀期間。

  2014年眾多龍舟彙集南塘競渡(查看更多)

  第一階段是唐宋期間。競渡帶有雜技表演,在龍船上裝有千秋架,表演者在船上盪鞦韆,當划槳平架的時候,鞦韆架上的表演者一個筋斗擲入水中,技藝高超、動作優美,讓人歎為觀止。溫州古代的龍船上也設有秋千,稱“水千秋”,龍船上後梢的梢婆常由俊美的少年化裝而成,並在競渡的時候表演。另外,溫州還有一種臺閣龍船,船上裝有風車式鞦韆架一座,上面坐著四個衣飾華麗的兒童,當風輪轉動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在鞦韆上表演騰空翻飛,做各種驚險動作,場面壯觀令人讚歎。

  第二階段是明清期間。溫州府司馬江都郭鍾嶽在《甌江竹枝詞•競渡》中寫到:“龍船競渡鬧瑞陽,五色旌旗水上揚。爭看鞦韆天外蕩,梢婆笑學女兒裝。”另外,清代方子穎在《溫州竹枝詞》一詞中又寫到:“午日江城競渡時,倚樓畫閣望迷離。半天忽動鞦韆影,龍女騰空作水嬉”。這些詩詞的描寫都反映了溫州龍舟當時的盛況。江南自古還有夜龍舟之戲,溫州亦有,龍船上造有燈閣,夜裡點燈划行,別有一番風姿景色。

  第三階段是抗日戰爭至國共內戰期間。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老百姓處於兵荒馬亂之中,青壯年為了逃避“抽壯丁”不敢住在家裡,導至此階段溫州各地的龍舟活動開展也相對減少。抗日戰爭勝利後,群眾為了慶祝抗戰的勝利,就用划龍舟來慶祝勝利,於是划龍舟這項活動又一度活躍起來,當年活動時間自農曆五月初一至月半仍未停止。但是此後,國共內戰爆發,連續三年青壯年又一次為了躲避“抓壯丁”、“拔兵”而四處藏匿,加上國民黨政府腐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導致當時經濟和社會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在溫飽都不能解決的社會環境下溫州各地的龍舟活動也開始變得罕見起來。

  第四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土改、鎮反、抗美援朝等運動,溫州各地的龍舟活動基本處於沉寂狀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隨著國民經濟的慢慢復甦,龍舟活動也處於開始逐漸回暖狀態;1953-1956年,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龍舟活動逐漸得以恢復;1957-1958年大躍進期間,人民群眾一心投入工農業大生產活動,由於“傾左”路線的影響,此期間溫州的龍舟活動開展也比較少;到了文革期間,龍舟成為“四舊”被嚴重打擊和壓制,民間和群眾對龍舟競渡的激情又一次被歷史無情地塵封。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溫州龍舟活動由於發展過快,因此導致各種安全問題、強制攤派、迷行行為活動問題也飛速增長,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同時政府也制定了相關措施和採取多種手段對龍舟活動進行組織管理和引導,消除解決了許多麻煩和矛盾,但村與村的糾紛、祠堂和家族的爭鬥、溺水傷亡事件等情況還是層出不窮。自1994年開始,溫州市政府主要從安全方面因素考慮強制施行禁止龍舟活動舉措,溫州市民終於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事件面前頓悟,政府實行的禁止龍舟競渡的措施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禁令開始奏效,溫州兩千多年曆史的龍舟文化自此處於臥薪嚐膽狀態。

  第五階段是進入21世紀期間。現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船(即龍舟),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午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新船。在整個溫州地區的劃龍船活動中,數永嘉縣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樂清最大的龍舟賽事在北白象鎮,每年都有上百隻龍舟參賽,而他們都是以自願、自發的性質參與其中的,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樂此不彼。瑞安划龍舟活動不論是在數量、活動時間、還是跨區域活動上,都曾經有過溫州地區乃至浙江全省之最的歷史;瑞安龍舟素有跨鄉鎮活動的習俗,並與平陽、甌海的龍舟活動來往密切。還有的地區,如馬嶼地區不自制龍船,在端午節之前扣住江面上的運輸船,用纜繩絞起來當作龍船,按日給船戶銀子和米糧,三天後放行。如果在競渡中鬥勝,不但優待船家,豐盛酒肉款待,另外還有特別的賞錢。但是,在溫州地處山區和半山區、多旱地、少水田、無河塘的地區,如:文成、泰順端午則沒有划龍舟之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