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月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去取走?銀行如何讓養老金留存下來?

黎佩敏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年紀越大的老年人,越喜歡一發到養老金就立馬取現。

目前,一到發退休金時間,就去銀行取現的老年人,大多數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

他們都經歷了貧窮的年代,認為錢拿到自己手裡才是最安全的。

其實像這樣的老年人,並不一定是缺錢。而且像他們這樣年齡,有幾個兒女是很正常的,而且他們多數都有幾套房。

他們的錢,大多數都存家裡,然後攢到一定數額,就會叫兒女們去存個定期或者理財。

像我父母這樣剛剛60來歲退休的人,就會很簡單的通過手機等方式進行理財了。而我岳父岳母還是習慣性的去銀行當面辦理理財產品。

銀行的利率低大家都知道,前一段時間很火的餘額寶,也成了一些時尚老人的理財工具,只要一發了退休金就立馬轉到餘額寶上。

其實,銀行想要留住老人們每月養老金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不能小看了老人們對養老金的執著。

不過,這種困擾裡邊還是潛伏著很大的機遇的。

剛才也說了,老人們不差錢。去銀行一方面是圖個樂,另一方面是打發時間。

其實銀行的櫃檯人員應當趁他們的等待時間,向老人們宣傳各種理財產品。

其實我們各種平臺的理財產品,大多數都是源於銀行的理財產品。

只要能說動了老人,老人就很有可能把他一輩子的積蓄購買你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但是,千萬不要玩弄理財的規則坑老人,只要出現了一次這樣的事件,一傳十,十傳百,保證所有的老人都不會在這兒買理財產品了。

其實,人們的關係就是相對的,你對老人好,老人也會對你好。困難與機遇是並存的,希望有心人能把握好。


暖心人社


每月15日為銀行代發養老金的日子,屆時銀行大廳內坐無缺席,熱鬧非凡。很多老人會自帶板凳,報紙,半導體等工具來銀行,即使等待數個小時也在所不惜,更有甚者早晨6點就去銀行門口排隊,無論颳風下雨,逢年過節,都不能阻擋大爺大媽支取養老金的壯舉。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習慣了

很多大爺大媽都會選擇15號支取,當銀行工作人員問道為什麼時,多數大爺大媽會回答:“習慣了”。從他們退休那天起,就是如此。很多人退休了,除了給自己取退休金之外,還會給年邁的父母支取。我曾經遇到一個年輕的小夥子,15

號排隊兩個小時給他的奶奶取退休費,我問他為什麼不能過幾天人少了再來,他告訴我:“奶奶說了,今天必須把錢給她拿回家。”15號拿到退休金,已經成了大爺大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從眾心理

為什麼15號取退休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從眾心理。別人都15號去取,我也要15號取。這是很多老年人存在的共同特點。只有少之又少的退休人員會選擇錯峰取款,其他人還是堅定不移的15

號去銀行。

三、缺乏安全感

很多老年人去銀行取錢之前,都要先在存摺補登機上查詢一下,看看錢到底到賬了沒有。一定要在到賬的第一時間查詢,錢到賬了,就趕緊出去來。他們認為錢沒拿到手裡就不安全,既然到賬了,為什麼不取走呢? 放在銀行賬戶裡利息很低,還不如自己取回家。還有一部分客戶認為,把錢拿回家,在自己的口袋裡放著更方便。因為排一次隊對老年人而言實在是太不方便了。一個月去一趟就可以了。畢竟落袋為安,不在自己口袋裡,始終是不安的。

四、日常生活需要

還有一部分客戶,以養老金收入作為日常生活開銷來來源,所以需要每月支取。

想留住養老金存款,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學習專業知識,讓客戶更信任我們;

2:為客戶辦理短信通知等溫馨業務,加大客戶安全感;

3:引導客戶辦理定期儲蓄,理財,保險等產品,留住客戶資金;

4

:開展答謝活動,不支取的客戶可以獲得“獎勵”

5:加辦養老金客戶專屬活動,增加客戶粘性。


首席投資官

第一、每當養老金髮下來,老人們想知道每月養老金髮了多少。

養老金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調整。如果上漲幾十或者百來塊,對於老人而言都是一件開心的事情。老人沒有開通短信提醒這些服務,因此他們只能親自去銀行了,另外對於行動不方便的老人來說,為圖方便就會一次性把每月養老金髮的所有的錢取出來。

第二、補貼家用

第三、不信任銀行

是的,現在依然有很多老人是不信任銀行的,認為把錢放在自己身邊或者藏在家中才更安全。另外,養老金的存在其實是會使得部分老人心中有成就感,認為自己也有收入,能夠減輕帶給子女的負擔了,而從銀行把錢取出來會增加這種實感。

第四、老年人的專屬理財產品相對匱乏

由於每月的養老金減去日常所需之外,也沒有多少錢,加上專屬理財產品比較匱乏,利息也沒有多少,便索性一次性都取出來了。

首先,對於銀行工作者來說,需要逐步去改變這些老人的觀念,說服他們。對銀行信任的建立是從銀行從業者建立起來的。需要循循善誘,放他們存的放心。

另外,對於一些有理財意識的老人來說,他們有可能是把錢投在其他銀行裡了,這時就需要提供一些比較有吸引力的理財產品。


華爾街見聞

退休人員養老金一般都是通過銀行卡發放,養老金是退休人員主要的經濟來源。無論是鄉鎮,還是城區,每當社保部門發放養老金的時候,很多老人都會早早來到銀行,排隊取款,即使從上午排隊到下午,他們也不會覺得累。

銀行每天都能辦理取款業務,為什麼這些人都著急把錢取出來呢?

根據人社部統計,截止2017年底,全國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數為5.12億人,已經開始領取養老金的人數為1.55億,但人均養老金僅為125元。很多人在看到這個數據時會有一個疑問,上海今年基礎養老金已經上調至930元,內蒙古基礎養老金上調至110元,海南基礎養老金上調至160元,部分省市基礎養老金每年都在提高,為何全國人均養老金僅為125元?

實際上,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全國城鄉居民人均養老金為125元,意味著至少有50%的城鄉居民養老金不足125元,無法保障每月的基本生活。

每月養老金不足千元,甚至只有100元左右的,基本都屬於城鄉居民,他們領取養老金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活。雖然現在很多人都用手機支付,開通了銀行短信服務,但城鄉老人是不會用這些的。他們去銀行取錢僅限於櫃檯,支付方式也僅限於現金,因此每月都會在養老金髮放的第一天按時取款。城鄉居民大多數生活在鄉鎮或者農村,兒女不在身邊,對於沒有固定收入的老人來說,養老金就是每月的生活費,生活費發放後自然要在第一時間領取。

養老金上千元,額度較高的城鄉居民,按時領取養老金只是為了安全和方便。在農村地區,只有鄉鎮才有銀行,鄉鎮銀行大多數也只有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老人不可能每天都有時間去鄉鎮領取養老金。老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養老金存在一個卡片裡,看不見摸不著的,萬一被偷了就麻煩了。只有把錢拿到手裡,放到家裡,才是最安全的。

此外,城鎮老人、農村老人的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十分嚴重,他們認為領取養老金的都是有能耐的人。每月按時領取額度較高的養老金,不僅生活水平會提高,跟別人談起時也會很有“面子”。

每月養老金能拿到一兩千的,甚至兩千元以上的,基本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城鎮居民,或者城鎮退休職工。這部分老人經濟較為寬裕,一般不會按時領取養老金,他們更熱衷於各個銀行的理財產品,研究各銀行的利率政策。當生活上有較大額度的花費,辦理銀行定期儲蓄、理財產品時,他們也會一次性領取銀行賬戶中的養老金。

銀行如何讓養老金留存下來?

養老金留存,僅僅只針對於月領取額度較高的老人,如果他們有一定數量的餘額,會涉及到理財、定期儲蓄。銀行採取哪些措施可以讓這部分錢留存下來呢?

1.提高銀行存款利率,針對不同人群開設理財產品,提高居民認可度。如果銀行的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性比其他銀行高,那麼退休老人在選擇定期儲蓄和銀行理財產品時,對本銀行的認可度就會高很多。

2.定期存款送禮品。大多數老人對空手而來的東西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銀行在存款人辦理業務時給予一定的優惠、禮品、活動,老人會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後期在銀行辦理業務的次數也會高很多。

3.提高服務品質,增強服務質量。由於城鎮老人辦理業務時會出現很多麻煩,辦理人數相對較多,很容易出現工作人員怠慢、忽視老人的問題。這需要銀行工作人員提高工作質量,提升服務熱情。服務質量提高了,也能為銀行吸收一定量的存款。


重慶中公教育

這或許是一個銀行開戶經理的提問?

第一,為什麼每個月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去取走?

作為一個年輕人,每個月工資一發下來,基本也會取走。原因很簡單,我要去還信用卡、房貸、花唄、借唄,還完這些欠債,基本上就成了月光族了。

老人其實也一樣,養老金髮下來,第一件事就是要取出來,補貼家用——養老金是我國很多老人唯一的收入來源,數目可能不多,但保障了老人的生活。老年人的醫藥支出、衣食住行,都要從養老金裡出來。養老金髮下來,老人肯定要取走用啊。

其次,多數老年人不會用網銀,養老金到了,第一時間去銀行查查到底發了多了。發養老金的日子,銀行的大廳裡擠滿了白髮蒼蒼的老人,這也是每個月老人們可以相聚的時候。

其三,我們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適合老年人的金融產品太少了。目前,養老的理財產品,以存款為主,少數銀行出來一些養老理財,但是門檻較高,老年人金融知識匱乏,又不太懂。

最可惡的是一些騙子,設下騙局,把老人少的可憐的養老錢給騙走,比如這幾年熱火朝天的P2P,還有龐氏騙局的各種XX寶,老人慾哭無淚。

第二個問題,銀行如何讓老人的養老金留存下來?

其實很簡單,靠服務!!首先是產品服務,設計出適合老人的理財產品,簡單明瞭可靠,讓老人願意把錢投入進去,又不用承受太高的風險;其次是現場服務,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銀行網點的服務要跟上,提供老人專屬的櫃檯、廁所、茶水,其實都很簡單。

就說這麼多。


財富精算師

為什麼每個月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去取走?

我覺得第一個原因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養老金金額好奇,就如同我們每個月到發工資的時候,總會反覆查著自己的銀行卡餘額,想要查著自己上個月究竟發了多少錢的工資。

最後是老人們雖然對銀行很有依賴心,但是很多老人覺得錢放在自己手裡才最為放心。有句話叫眼見為實,手摸得到眼看的見對於老人們來說才是真的。

銀行如何讓養老金留存下來?

首先如果解決不了老人每個人的養老金僅僅夠日常開支的局面,那麼銀行再怎麼做也無法讓養老金留存下來。對於一些不依靠養老金的老人,銀行首先做的便是服務與解答,現在很多銀行工作人員對於解答問題很是不賴煩,也許你自己覺得問題很簡單,但是對於一些不懂的人,可能就是非常需要你的一個回答。其次讓老人對銀行放心,錢放在這兒不但最安全,而且還有利息。但是現金銀行的負面消息不斷擴大,無論從工作人員還是管理人員都要嚴厲要求,不能損害儲戶的個人利益。


秋葉小叔

1、第一種:退休金額過低的,比如每個月只有1000-2000元,那麼每個月的退休金是他們養老生活的保障,而老人們慣性思維認為跑銀行很麻煩,因此他們會一次性全部取走,用於未來一個月的生活所需;對於這種客戶,銀行基本沒有營銷成功的可能性,直接放棄吧,除非你網點遍佈每個老人的家門口,可以隨時存取;

2、第二種:退休金額很高的,比如每個月5000元以上的。目前養老金各地方發放的銀行都不一樣,比如我所在地退休金均由興業銀行發放。在老一輩人的思維裡,他們認為只有工行農行四大行才是國有銀行,而興業銀行是私人銀行,存在這裡不安全,且興業的網點沒有工行及農行的網點來的多,平時取現也不方便,因此每個月發放後他們都會把退休金從興業取現,留下一部分現金,再把剩餘的存在工行及農行等四大國有銀行;

3、對於第二種情況:比如興業這類股份制商業銀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來截留住存款:(1)送禮品,這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我國人特別是老年人,對於白得的東西,都有天然的喜好,只要你肯給予一定的禮品之類的禮物,那麼讓其保留著無需動用的資金,相對來說概率比較大;(2)長年累月的宣傳:必須堅持不斷的宣傳,改變老一輩的思想,讓他們知道你們銀行也是國有控股的上市銀行,存在你們這裡的安全度和存在四大國有銀行是一樣的,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3)提升服務品質,開立專門的窗口,優先辦理退休金業務,甚至考慮到老人出行不便,而股份制銀行的網點較少,可以提供上門接送服務,方便老人家。我想通過以上方法,即使無法全部留住存款,也可以截留一部分存款在你所在的銀行裡了。


鯉行者

老人每個月都要取走發下來的養老金,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一定是某一單項原因促成的。具體分析,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很多老年人仍然保留著花現金、保存現金的習慣。

對於他們來講,記錄在存摺上的數字只是一個符號,特別是現在銀行卡取代了存摺,具體銀行賬戶中有多少錢,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而且年紀大,眼睛老化,沒有辦法順利使用手機網銀或銀行櫃員機,操作查詢個人帳戶上的金額。把錢取出來,到底有多少錢,一清二楚,取用也方便。

二是發放養老金的銀行不是自己日常存錢的銀行。

很多老人喜歡把錢存在一家自己熟悉的、長期關注的銀行。目前很多發放養老金的銀行都是地方性的商業銀行,老年人往往只相信四大國有銀行,他們把錢從商業銀行取出來,存到四大國有銀行,更有安全感。

三是擔心被扣回去,覺得“落袋為安”。

在很多老人看來,每個月領取的養老金是國家發給他們的錢,而發放養老金的銀行卡並不完全歸他們所有,隨時存在著被扣回去的可能。只有及時地把錢取出來,真正地放入自己的口袋,使卡上的金額為零,才會避免把錢又扣回去的風險。

四是從眾心理,“湊熱鬧”。

基於以上三點,很多人會在養老金到賬後的第一時間就去銀行取錢。居住在同一社區,或同一單位退休的老人之間會互相交流、互相影響,看到別人去銀行取錢,自己也會坐立不安,結伴一起到銀行取錢。久而久之,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日常習慣。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現象會慢慢消失。

提升老人對銀行的信任感,使養老金留存下來。

一是教會老人使用手機網銀,隨時隨地可以掌握自己銀行卡的資金信息。對於在本銀行領取養老金的老人,可以專門舉辦相應的培訓班,增加老人對銀行歸屬感的同時,逐漸改變他們使用現金支付的習慣。

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推出一些存款優惠活動,吸引他們把存在其他銀行的存款轉到這裡來。

三是講解養老金髮放常識,讓他們知道養老金一旦發放到他們的卡上,就是他們自己的錢,可以放心存儲。


無闕宮主






養老金每月一發下來、老人們立馬取走,什麼原因?怎樣留住老人們的餘錢?

一、企業退休工人絕大數人的退休金、在1500元一2500元左右(6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有50%是單職工,配偶沒退休金);每月的生活費開支、水電氣付款、看病吃藥,兒孫們每週休息還要來吃喝,哪裡來的餘錢?有的老人天天撿破亂賣錢,有的還要開荒種菜維持家庭正常生活;遇到大病或住院,還要靠兒女們貼錢;

二、老人們發退休金就取錢的另一個原因、不相信銀行:有的銀行搞理財產品、推銷保險等等,誘導老人購買,老人事後有點不情願、感到有點上當受騙;

三、每次人多取錢,有些銀行工作人員態度不好,嫌棄老人們噪門大、麻煩多事;銀行是公共場所、連廁所也沒有(人老了病多、屎尿多、太不方便、老人們怨氣很大);

四、每月發退休金的日子、老人們都去取錢,也是想見見一下老朋友、老同事,說上幾句話,交流交流情況(誰病了、誰死了)平時很少見,這也是個機會嘛;

五、老人們將錢全取回還有一個原因:老人身邊平時也要個放個萬把元錢,以備急用;到過年時才全部拿出來、給孫子們當壓歲錢!

銀行怎樣才能將老人們餘錢留在銀行?:

①:提高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人越多你越要注意;

②:每月帳戶上保留一定數量錢的客戶、利息可提高點;

③:逢年年過節給發點小禮品,是個喜慶;

④:銀行的廁所要為客戶開放,這絕對受老人們歡迎!


海海147035523

每個月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去取走,大概可以分成這樣幾種情況:

老人,尤其是年紀特別大的人,還是看到錢會比較放心。

在養老金由社會統籌發放之前退休的老人,那時候都是每月固定的某一天準時到單位財務那兒領取養老金的。年紀大的人,眼神也不好,數個錢也不容易,我親眼看到我們單位的那些會計們是如何安慰他們,一個個把錢裝在信封裡,寫上名字。讓他們領了信封后一個個慢慢數,數好後在工資表上簽字。


後來,養老金改由社會化發放後,這部分老同志就有些不放心,到時候錢會不會準時下來呢?會不會弄錯呢?會不會漏掉我的呢?所以,一到時間,他們就去把錢取出來,落袋為安,花時間買個安心。

也有許多老人等著那些錢花。

有的老人收入不高,又長期患有各種慢性病,每個月看病都要固定的花費支出。現在老人的各項人情支出也多,給小輩壓歲錢,吃喜酒的份子錢,可是,他們卻沒有機會把這些錢收回來,屬於純支出。所以雖然錢省著花,還是一個月緊一個月的,所以到時間去取,恨不得能早兩天取到才好。

能掙點利息也是好的。

經常看到一些老人取了自己的養老金,然後又添上一些錢,湊個整數,來個定存。好歹這樣利息會高些。老人沒有什麼投資渠道,也承擔不起投資風險,錢還是存銀行保險。存個定期整數,到期下來利息多個幾十幾百的,也是幾天的菜金呢。他們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一輩子就這麼算著過的。

其實,錢還存銀行。

這些老人,取了自己的養老金,除了必備的生活費用,轉作定存的錢還在銀行。最多是從這一家銀行流到另外一家銀行。他們不會把錢放別處去的,除了被忽悠去買那些所謂的P2P的除外,現在很多老人已經嚐到了教訓,不太敢那樣做了,銀行在這方面民做了很多提示。

生活習慣問題。

老人退休在家,平時沒有什麼事,到了每月十五號退休金下來去銀行,已經成了一部分人的習慣。而我們知道,老人一旦形成某種習慣,往往是不容易改的。時間越久越根深蒂固。年輕人對此要學會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