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都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為什麼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

775890709

這又是個好問題!同時,這個現象在歐美日特別顯現,在中國也挺明顯的,不過,中國這個情況的本質和歐美日稍有不同。

先從金融專業的層面來說,當危機來臨,政府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持續貨幣寬鬆,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結果會怎樣呢,只會在一段時期形成滯脹,但無法避免通縮,最終依然會進入通縮,而通縮是最糟糕的經濟狀態。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些年來,特別是十年前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世界各國為了救市,不斷降息、貨幣量化寬鬆以刺激經濟。但是,問題是,百姓收入並沒有提高(歐美日中產階級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沒有提高),那麼貨幣寬鬆的錢便進到了不該去的地方,推高了資產價格,形成了全球的資產泡沫,如股市、樓市等。

而老百姓感覺是:物價倒漲幅不大,如歐美日,這些年來的CPI一直在2%以下,這從金融角度而言就不算通脹了。特別是美國,由於美元霸權,通過全球化,保持了消費品的低廉價格;而中國在全球,這些年來,雖然屬於通脹輸入國,不過,相對中國百姓的收入在不斷上升,普通消費品的價格並沒有漲多少,但中國的問題是房價上漲得太快了。

其實,這個問題問到了這些年來金融模式的本質,這些現象恰恰是下一場經濟危機即將來臨的先兆。

再點一下最根本的原因:互聯網的崛起!全球化和互聯網金融使得:1、財富集中;2、商品供應增加。財富向1%的人集中,而他們消費邊際效應遞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給富人一塊錢,他會存起來;只有給窮人一塊錢,他才會用掉,購買需要的東西……

最後,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靠寬鬆貨幣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話,那麼世界上所有的經濟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要是政府救市能夠解救經濟危機的話,經濟危機就不會發生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寬鬆貨幣本來就是歐美目前經濟危機的根源,用造成危機的根源來解救危機,可能嗎?!


陳思進

不是“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而是央行的貨幣越寬鬆之後,不能一直寬鬆下去,到必要程度和局勢時央行必須適當收縮貨幣,對於很多沒有提前預見和防範的人群,就會突然感覺缺錢了,出現通縮的情形。

因為,在貨幣寬鬆時,往往不僅僅發行基礎貨幣比較寬鬆,通常也會伴隨商業銀行的貸款比較寬鬆,從而放大了貨幣乘數,造成社會資金接近五倍基礎貨幣的流動量,而當一旦央行要求商業銀行收緊信貸發放,就會降低貨幣乘數,從而就會導致大大減少社會資金的流動量,而在貨幣寬鬆環境下的交易形成的債權總量和債務總量是不會因為收緊貨幣而減少的,債權還在那兒數量還那麼多,債務還在那兒數量也還那麼多,但是用以支付的流動資金卻大幅減少了,所以,就通縮了。

但是,有預見能力並有準備的人,手裡會儲備資金的,若再沒有抵押貸款,那麼他們手裡的錢基本就是基礎貨幣了,他們在接近貨幣寬鬆尾期時基本就會兌現大部分高溢價資產,這時的他們並不缺錢。譬如說,雖然通縮了,但是巴菲特手裡的現金卻有意識的增加了,他不會在這個時間再去投機高企的美國股市,而是稍微提前兌現了股票,他在等待債務人被迫低價處理資產時,準備砍價收購他認為的優質低價資產。

這種寬鬆與收緊的貨幣週期,在純粹的自由市場環境和金融利益至上的體制中,表現得會更加淋漓盡致。


中國心0000000001

2008年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採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利率長時間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前幾年中國多次降準降息的同時加大財政資金投資力度,歐央行和日央行甚至使用負利率。雖然大量釋放流動性,但物價水平並沒有大幅上漲。要明確的是,物價水平依然是上漲的,並沒有出現通縮嚴重的狀況,而是保持低通脹狀況。例如,我國近五年CPI漲幅分別為2.6%、2%、1.4%、2%、1.6%,沒有達到3%,但都是增長狀態。

首先,通常講的物價水平是指消費者價格水平及CPI,其中主要包括與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產品,但不包括與日常生活相關度較低的投資產品。例如,房價上漲並不統計入CPI,最多是把房租統計進去;股價、比特幣價等也不納入統計。近十年來大量貨幣流動性流入投資產品,但進入消費產品的流動性並不多。也是這個原因,很多流動性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抬升了金融產品和資產投資的價格,甚至出現金融空轉現象。因此,如果把資產價格上漲計算進去,才會真實反應流動性抬升價格。

其次,新的經濟形態不斷髮展,對傳統物價走勢帶來很強的迷惑性。近幾年似乎全球物價水平沒有顯著上漲,主要經濟體的CPI在略低於2%的低通脹水平。但物價水平較低並不是真實情況,由於新的經濟形態不斷髮展,對傳統物價走勢帶來很強的迷惑性。例如:電商排擠大量實體零售店,導致了零售業價格較低;技術創新提升單位產出能力,供給量擴大導致部分行業商品或服務價格下降;近幾年Airbnb、Uber、滴滴、共享單車等模式改變了傳統服務行業規則,一定程度上壓低了消費價格。由於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大量釋放流動性,如果剔除新業態的影響,全球通脹水平應有明顯上漲。

最後,目前全球產能過剩現象明顯,從鐵礦石、橡膠、煤炭、原油等大量工業初級原料,到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鋁加工等大量工業產品,再到汽車、服裝、電子產品等大量終端消費產品,全球都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生產水平持續提升,產能過剩現象將越發嚴重。在產量大幅增長,需求沒有相應幅度擴大的情況下,消費品價格難以顯著上升。就拿汽車產業為例,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汽車價格是下降的,對消費價格水平起到下壓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金融衍生品和資產投資行業發展,大量流動性流入這些行業,但並未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資本品價格上漲預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資金進入,這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出效應。例如房價上漲預期強烈,導致很多企業和個人將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行業。買兩套房放著就賺大錢,無論是種玉米的、做饅頭的還是修鞋的都有可能無心顧及本職工作,這會帶來嚴重的經濟金融風險。因此,今後三年要重點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其中防風險是需要打好的第一個攻堅戰,金融領域監管趨嚴已經越來越明顯。


學之智經濟

全球化比較優勢雖然商品價格不變導致通脹統計到的商品並未出現上漲而影響通脹水平,但是商品的生產地從日本改為中國在改為東南亞和非洲。在工資水平不變商品價格因生產地改變導致價格依舊不變甚至下滑導致通縮。以歐盟對生活必需品物資進口來源之一越南為例根據貿易談判基本上沒有關稅,更重要的是越南的工資水平遠低於歐美。

西方央行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另一方面從大量進口中國改為東南亞製造和大量商品財政補貼措施控制物價人為製造通縮。西方得益於幾百年根據《人口論》控制人口措施,人為的改變人口和糧食關係使得糧食一直處於供應過剩狀態,通常情況下貨幣寬鬆糧食短缺的國家混亂通常早於糧食過剩的國家,委內瑞拉 津巴布韋和蘇聯解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糧食短缺貨幣寬鬆引發食品價格暴漲引爆大量潛在矛盾。


迷路的時間

通縮有需求不足導致的通縮和供給過剩導致的通縮,通脹有需求旺盛導致的通脹和供給不足導致的通脹。一共四種情形,四種情形根據經濟週期循環出現。靜態分析貨幣政策的影響關鍵看處在什麼階段。貨幣寬鬆也要看是在什麼端寬鬆,供給端太寬鬆,供給充足,而消費不足,通縮自然會很嚴重。如果消費端寬鬆,那就可能出現嚴重通脹。一般政府都在供給端做文章,不過這兩年也在消費短做了不少文章,供給側改革在壓縮供給端的貨幣寬鬆,消費貸款去年猛增,實際上是在擴大消費端的貨幣供給,兩頭髮力,其實18年通脹壓力會很大的,不像你說的越寬鬆通縮越嚴重。你說的這種現象在總體上過剩局面下會短暫的出現,長期肯定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