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的兩件竹衣子

今日推送之《馬連良的兩件竹衣子》錄自《文物春秋》2017年6月,作者邵虹。天津戲劇博物館收藏有眾多的戲劇文物, 其中包括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使用過的兩件竹衣子。竹衣子系用細竹管穿結而成, 京劇演出時穿在戲裝裡面,一為透氣,二是隔汗, 以保護精美的行頭。本文對這兩件珍貴的戲劇文物進行了介紹。

天津戲劇博物館是1986年在廣東會館主體建築原址上成立的我國第一座戲曲類專題博物館。在這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中, 收藏著眾多的戲劇文物, 有戲劇名家的書畫、戲裝、戲單、唱片、劇照等等多個類別。1988年, 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先生使用過的幾件戲曲文物入藏天津戲劇博物館, 包括由清宮王爺服改制的五爪金龍繡金紫蟒一件, 演出《斷臂說書》時使用過的戲用畫軸一幅, 紗帽一頂, 飲場壺一套, 以及兩件竹衣子。

马连良的两件竹衣子

馬連良在後臺化妝

竹製品自古以來一直是華夏民族夏日納涼的首選, 我們熟知的有竹涼蓆、竹枕、竹椅等等, 以及南方一直沿用的竹夫人。竹衣子是用細竹管穿結而成, 有透氣解熱的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隔絕汗水透出。因其原材料稀少, 製作成本高, 一般民間百姓無緣使用, 成為官員、道士等達官顯貴們的專屬用品, 穿在官服、道袍裡面, 又被稱為“隔汗衣”。

同樣, 京劇演出時竹衣子穿在戲裝裡面, 一為透氣, 二是隔汗, 以保護精美的行頭。因為戲曲服裝大多是絲織繡品, 水洗掉色, 另外為了戲裝挺括, 往往在襯裡掛漿, 因此戲裝絕對不能用水清洗。過去劇場沒有空調設備, 在炎炎夏日演出時, 為了保護戲裝, 戲曲演員都要在戲裝內穿上吸汗的棉織品小衫———戲曲行話稱之為“水衣子”。馬連良等著名演員則在水衣子外面再套一件竹衣子, 以防止汗水浸透戲裝, 從而保護精美的私房戲裝。曾有記載, 民國年間的一個夏天, 馬連良演出《四進士》, 幾乎每場下來水衣子都能擰出水來, 必須換掉, 整場戲演完, 汗水浸透的水衣子排成了一排, 如果沒有竹衣子的保護, 汗水會一層層浸透、汙染外邊的戲裝。

天津戲劇博物館收藏的馬連良穿過的竹衣子共兩件。一件為薑黃色, 為圓領、對襟、通袖, 身長61釐米, 通肩袖長110釐米, 重0.66千克。為了便利穿脫, 竹衣兩側開襟至大臂, 每側有兩點用小布條連接, 保障穿著時的熨帖, 不掣肘表演。此竹衣由直徑約1毫米、長約2毫米的竹管穿成, 據不完全統計, 計使用竹管19萬根左右 。這件竹衣有三大特色:一是選料嚴苛。一般來說, 只有生長在廣東、廣西海拔300~800米的石巖山上的天然單枝竹才能製作竹衣子。單枝竹硬度高, 可抗蟲蛀, 抗腐蝕;竹管用苧麻穿制, 苧麻的強度大, 而且有吸溼散溼的雙重作用。單枝竹直徑一般在4~8毫米之間, 原材料產量不多, 而直徑只有1毫米的單枝竹產量更是不可多得。稀少的原材料鑄就了此件竹衣獨一無二的特性。二是做工精良。此件竹衣由19萬根左右的竹管穿成, 單枝竹為實心竹, 穿制此竹衣的竹管直徑僅1毫米, 長僅2毫米, 每根小竹管都要精細地鑽眼, 並將兩端打磨圓潤, 其手工的精細程度可想而知。而穿竹管的苧麻線則必須細如髮絲, 且柔韌度極好, 才能保證穿著過程中身體彎折不會對竹衣造成損壞, 同時增加了舒適感。三是設計獨特。竹衣主體是細小的漁網狀, 只在腰間有裝飾帶。裝飾帶分三行, 上下兩行為幾何圖案, 中間為一行外圓內方的銅錢紋 , 寓意“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為了契合體型, 通過小竹管的增減凸顯衣服的腰身, 使竹衣與身體更加貼合, 有助於表演時動作的正常發揮。竹衣的開襟、領口、袖口處皆用與竹衣相仿顏色的麻布滾邊。因為麻布同樣具有耐洗、防腐、抗菌的特點。對襟頂端用麻布條簡單盤著一箇中式扣袢兒, 對襟前胸處盤著一個精美的疙瘩袢。通觀整件竹衣, 其設計精巧, 製作精細, 巧奪造化, 稱得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手工藝珍品, 因而被專家評定為三級文物。2017年6月初, 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中國戲曲大會》錄製過程中, 現場展示了這件薑黃色竹衣子, 驚豔了全場, 參賽選手、嘉賓、戲曲專家莫不驚歎於這件竹衣子的精美。

马连良的两件竹衣子
马连良的两件竹衣子

另一件竹衣子為古銅色, 亦為圓領、對襟、通袖, 身長66釐米, 通肩袖長132釐米, 重為0.47千克 。此件竹衣的竹管略粗, 直徑1.5毫米, 長8毫米, 約由2.2萬根左右的竹管穿制而成。只在腰部和袖口處裝飾了簡單的幾何圖案, 麻布沿邊, 領口處有一扣袢兒, 衣襟處以兩根麻布繩替代了扣袢兒。竹衣為直筒式, 並無腰身。相比上述薑黃色竹衣, 這件古銅色竹衣不但網眼大, 而且要寬出22釐米。為同一個人制作的竹衣, 卻肥瘦不一, 因此可以推斷, 這件寬敞的竹衣應穿在蟒、開氅、褶子等比較寬大的行頭裡面。近些年在我國福建、江西、安徽、陝西等地也陸續發現了一些竹衣子或竹坎肩, 其選材和做工與這件古銅色竹衣相仿, 與薑黃色竹衣相比則相形見絀, 只能望其項背。

马连良的两件竹衣子

清朝末年, 中國戲曲演出空前繁盛, 尤其京劇成為國劇, 受到不同階層觀眾的喜愛, 因而京劇名演員收入豐厚, 既有商業演出票房收入、堂會戲收入, 也有灌製唱片的收入, 等等。如梅蘭芳早年到上海演出出場費高達十根金條, 堂會戲演出一齣戲最高達1300大洋。解放後, 梅蘭芳兩次主動降薪後每月工資仍為2100元, 比毛澤東主席404.8元的工資高出四倍。馬連良的收入未見報端, 但是據報道, 1942年10月, 馬連良義演十場, 每場票房收入高達幾萬元, 十天義演收入25萬元。在雄厚的經濟支持下, 這些京劇名角們不但對錶演藝術千錘百煉, 精益求精, 對輔助表演的戲裝在質地、色澤、花式等方面也精挑細選, 以與表演相得益彰。馬連良曾經花巨資購置了大批從清宮流出的上等綢緞面料, 為添置新戲裝做儲備。他在對戲裝顏色的挑選上慧眼獨具, 突破傳統, 大膽採用了秋香色、墨綠色、奶白色等, 豐富了京劇戲裝的色彩, 同時他還將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圖引用到帷幕上, 作為自己演出的招牌。馬連良的細針密縷、精益求精表現在方方面面, 如要求演出時所有演職人員面部潔淨, 精神飽滿, 為此給班社演員定期發放用於剃頭刮臉的費用, 同時僱一名剃頭師傅在劇場查缺補漏。對於戲裝靴帽更是要求保持“三白”, 即護領要白, 水袖要白, 靴子底要白, 並聘用專人負責刷靴底。他在戲內戲外無不精緻, 其講究高品質享譽梨園內外, 因此大筆如椽地購置一件精美竹衣也是其對藝術精雕細琢的具體呈現。

竹衣子看似與京劇表演關聯不大, 卻是為保障京劇演出之用, 因此隸屬於戲裝管理範疇。京劇戲服管理一般按照不同形制分屬不同衣箱———大衣箱裡主要放置蟒袍、開氅、褶子、帔等;二衣箱專管武服, 有靠、箭衣、打衣等;三衣箱裡有各類靴鞋, 另外還有水衣子。水衣子又包括棉質水衣子和竹衣子或竹馬甲。因此竹衣子屬於京劇行頭, 也是重要的戲曲文物。

隨著時代的進步, 現在的劇場都有空調裝置, 戲曲演出中已不再使用竹衣子, 但是它見證了中國戲曲演出的歷史, 彰顯了中國傳統手工藝之精湛, 觀之令人遐思無限, 回味綿遠。

(《文物春秋》2017年6月)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