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民勤:拉條子拉出來的綿長家鄉味兒

“老闆,來碗二細,辣子多多,醋多多哈”


“老闆,要一個大寬”

“老闆,來個毛細,不要香菜兒”

…………

清晨的第一道光,被一聲聲的牛肉麵館的小二所打破。金城的清晨是由這牛大碗的香氣兒所愛撫。而對於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民勤人來說,這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牛肉麵卻遠遠遜色於老馬家灶臺的那一碗拉麵,那個被我們親切地叫了好多年的拉條子!

舌尖上的民勤:拉條子拉出來的綿長家鄉味兒

那一碗拉條子,拉得韌性十足,香滑爽嫩,嚼勁爆棚,滿嘴享受。好像,在民勤,有拉條子,才叫過日子,才能過日子。日子,在那一碗碗的拉條子裡被拉長,拉得民勤人堅韌不拔,拉得民勤人節節高升。

好像,這拉條子,就是民勤人。

老馬一家子最愛吃的就是這拉條子。自己家種的糧食,加好,倒在面櫃裡,每日飯點,老馬家的就去挖上兩碗,和麵,給她的家人們做拉條子。

說到和麵,可是做拉條子的基礎,馬虎不得。冬季溫水化鹽,其他季節涼水化鹽。和麵的過程中要用手掌子使勁地搓著,揉著和,這樣可以把麵筋充分地刺激開。和麵完了就到醒面,冬季天冷,一般醒上個半小時左右,平時有二十分鐘左右足矣。有時候家裡來客人,面劑子大,就要把它揪成兩劑子,抹上香油,蓋到蓋盆裡醒著。醒好咯,擀麵杖擀好,用切刀離開,一拉,轉身,下到滾水鍋裡煮。一般煮拉麵,加入少量的醋為妙哉。

舌尖上的民勤:拉條子拉出來的綿長家鄉味兒

老馬家的知道,女兒玉婷喜歡寬葉子,當家的喜歡韭葉子,兒子喜歡雞腸子,而自己,則是最後,要拉得又薄又細,才不愧對自己的胃。拉好拉條子,看著滿桌子的津津有味,老馬家的也就開心了。每每吃拉條子,總是要潑上紅辣子,榷蒜,炒上青辣子菜,潑上蔥花兒,這樣才不辜負這拉條子。冬天來了,沒有青辣子菜,就撈上鹹菜,醬辣子,取上一瓶子西紅柿醬,再炒個粉條肉,讓家人吃得滿口香。吃完了,那奶色的麵湯,每人給呈上一碗,溜好縫縫兒,也算是老馬家功德圓滿了。因為他們高興,就是她最大的心願。

老馬家來客人時,拉條子也是老馬家待客的最必不可少的食物。與眾不同的是,來客人,拉條子就做成了哨子面,以示對客人的重視和款待呢。

舌尖上的民勤:拉條子拉出來的綿長家鄉味兒

老馬家的女兒最愛這拉條子。從小吃到的,好像慢慢感悟了這拉條子裡的意蘊和悠遠的民勤精神。

民勤人,就是那一碗拉條子。從鎮蕃到民勤,就恰似那糧食到麵粉的演變,經歷過疼痛,終於到了百鍊成金。和麵,見證了民勤人的發展,民勤人的團結。醒面,民勤人在等待,尋求一個個發展的契機。拉麵,民勤人的創新,有寬,有細,圓的,扁的,各式各樣。進鍋煮,滾燙的開水,檢驗著民勤人的堅韌,最終,民勤人在腳鐐上起舞。出鍋,民勤人就這樣,征服了世界,征服了自己,成為了自己的王者。可惜,永不止步是民勤人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加入調味料,讓自己更加吸引人,讓其過目不忘,入嘴,便此生相戀。

舌尖上的民勤:拉條子拉出來的綿長家鄉味兒

就是這樣的民勤人,這樣的民勤人拉出來的拉條子,綿長的家鄉味兒。終於,那一碗拉條子拉出了五湖四海的民勤的兒女,他們茁壯成長,在那裡,守望著這民勤!

啊,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我親愛的民勤,我愛的民勤拉條子,它在祁連山下,在紅崖山,在蘇武牧羊走過的土地上,越來越響亮!

舌尖上的民勤:拉條子拉出來的綿長家鄉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