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救火记

布达拉宫救火记

奔跑的人群,裴庄欣

布面油画,160*200cm

2016年,我60岁

●●●


西藏革命展览馆是离布达拉宫最近的国家事业单位,我住馆内最后一排藏式土胚房,背面是一条通往布达拉宫的泥土路。

黄昏已经深了,我听到墙后传来一阵很大的叫喊声,完全不像平常朝佛人群经过发处的喜悦喧嚷,或偶尔醉酒、小治安事件引起的骚动——叫喊很快变成惊呼。

我冲到小院中,立即见到布达拉宫右侧顶部冒着一股浓烟,中间还夹着明火。我从院里墙角一堆杂物上爬到房顶,顺着后面一间藏式厕所,很容易就下到路上,离布达拉宫不过200米。途中,看见旁边的一些老人们在抬头合掌念经,有不少人拿着各种盛水容器朝上面冲。

布达拉宫救火记

1972年,我在昌都当汽车修理工,随车队第一次到拉萨

那时,我16岁

从布宫最底层台阶到德阳夏平台大门,因当时并没专人管理,我常在此画画拍照。

从平台再往上,是比较杂乱的土木结构楼梯,殿内己全部停电,彻底的黑暗中,人们用酥油灯,或举手电筒,帮着照明,互相推挤往上;昏暗中,我伸手寻找和抓紧前面一切固定的物体,确定可靠后,才一步步朝上爬。

水洒得到处都是,木梯因而变得很滑。狭窄的楼梯空间本就通风不佳,此刻,除供灯的酥油烟外,木材和绸缎布料燃烧,在闷热高温中散发呛人的烟雾,极差的视线,几乎无法前进。

终于到达顶楼时,似乎还有人跪下躺在一边,沉重喘息和咳嗽声不绝于耳。

布达拉宫救火记

德阳夏平台上主殿楼梯的朝佛人群,裴庄欣

纸本手稿

1989年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火灾现场叫强巴佛堂。 或许因为事发突然,顶楼的人并不多,也没有人来组织,靠着众人自发排队传递着水具。

黑影和浓烟中,佛堂顶层一部分已烧垮。下方墙上,隐约可见绘有宗教故事画面,最近处的明亮火焰正以极快速度吞噬着一米多长、金银汁书写的经卷。

我挤到靠外墙人少的那组递水行列,前面的青年疯狂地把水泼洒向下面火阵。浓烟随着风改变方向,大家也在烧烤般的幅射热中不停挪动位置。

布达拉宫救火记

从小院背后路边仰望布达拉宫,1984年春节

裴庄欣 摄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周围所有空间里都发出尖叫或纳喊声:就在眼前,慢镜头一般,经堂顶层最后部分缓缓地倒了下去,随之滑下大量泥土石块压灭了主要火源,整个殿堂大坑像爆发的火山口,掀起大量火星及灰烬,翻滚着冲向夜空,之后,又顺着整个布达拉宫的正面高墙,左右蔓延和降落下来,渐渐沉入漆黑的下方……

现场出现一阵不可思议的宁静。那么大的倒塌面积,竟然没有人受伤或掉下去,奇迹一般。炭火微光中,我看到,众人的脸反转为黑炭灰色的底片。

布达拉宫救火记

红色的场景,裴庄欣

纸本色粉笔手稿

1997年

群山脚下,圣城河谷的地平线上仍有稀疏的灯光闪烁。或许此刻,整座拉萨城的人都无眠地望着这里。深夜的高原风声中,我仿佛听到那些金顶群和飞檐里又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经咏、法号和铜铃声。

离我很近的墙角,一座近2米高的经幢基座木架也被引燃,连镏金铜皮都裂开了条大缝,里面装填的经书冒出火焰, 在夜空中特别扎眼。

见此状况,我顺手摸到一根木棒,试着爬上了不算太窄的墙头跪下,将一只手用湿布垫在滚烫的铜皮上,把身体先稳住,另一只手伸出棍子,把铜皮缝隙的火苗压息,又把己经露出、着火的经卷挑到外头。

下面立即伸出了几双手,牢牢地稳定住我的腿脚,木水桶也递上来了……

后来,我发现全身都被一道奇怪的白光照射着,是电视台的人上来了 , 同时我听见展览馆同事阿龙熟悉的声音: 小裴,你要当心啊!

布达拉宫救火记

老城的记忆,裴庄欣

布面油画

2014年

很快,穿消防服人也冲到了我身边,他们迅速打开折叠式金属梯,顶住这座随时可能倒塌的经幢。专业消防水龙头也接了上来,压力当然不够,但能流出的水,已足够把现场废墟堆里的余火扑灭。

月光把布达拉宫照得如白昼。不知到了几点,我终于疲惫地走出了德阳夏的木头大门,下面石头台阶两边已站满持枪的军人,其中有位命令我举起双手,在湿透、贴身的衣服上摸了一阵,还问我腰上绑着什么,又冷又饿,一句四川话下意识出现在嘴边,忍不住“问候”了对方。

大约一个月后,馆里有人跑到后面小院,叫我去政工办公室领东西,原来我、阿龙、马伟三人各自领到一套自治区救火英雄个人表彰纸质奖状,刻印有“救火英雄”的钢笔和洗脸毛巾。

西藏革命展览馆也获得了一面救火集体先进单位锦旗,桑学馆长在开全体职工大会时宣读了嘉奖内容,并将它悬挂于展览馆馆里唯一阳光充足、有沙发、地毡的会议兼外宾接待室。

布达拉宫救火记

我与展览馆同事阿龙的合影

罗布林卡,1983年

1993年,出国后第四个春天,因不可抗拒的命运变化,我在身心全面崩溃后逃回了拉萨。

整个雪居委会(布宫山脚下的社区)和展览馆正在拆迁中。我没去拜访朋友们,甚至对心爱的八廓街也失去了兴趣。十多天里,除了到雪居委会那些小巷转溜过几圈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区第一招待所的铁架子床上,看着窗外朝霞和夕阳照耀下的布达拉宫发呆。

布达拉宫救火记

1993年,拆迁中的雪居委会

2006年, 我50岁,在老式身份证仅仅余下最后7个月有效期时,最后一次回到拉萨,雪居委会、展览馆、劳动人民文化宫,水池塘等已彻底消失,它们未留下来过去丝毫的痕迹,即变成了如今繁忙宽广大道和人气十足的游客广场。夜间,整座布达拉宫在进口高级灯具的照射下,略微显得有点失真。

或许是因为身份变化,明白以后再到拉萨会不太方便,我将以前常去的一些地方又重走了一遍。还在大召寺前面小贩那卖了一颗好看的绿松石挂着,在拜访朋友时还问到老邻居马伟的去向,说早已经改行去当驾驶员了。

某天到罗布林卡大门对面新建的自治区图书馆查资料,我见到了阿龙,他形象一点都没有变,还是萌萌微笑着向我打招呼,小裴你好!

返程前,还是去了布达拉宫,排大队购了门票,上去的路已和当年不同,我按照规定线路很快爬上了顶层。

强烈的阳光下,远处老城在周边现代建筑中显很很小,拉萨河沿岸的那些新水泥楼,更使一切呈现出仅有冷暖关系的灰色调。再一次,我紧靠着厚重的紫墙朝下面看,原展览馆和雪居委会那些熟悉的院落准确位置已模糊不清了。

在旁边巨大金顶反射出的耀眼光芒中,我开始有点轻度高反和眩晕,怎么也想不起左边哪个长方形顶层曾经发生了火灾,我真参加过救火吗?

布达拉宫救火记

2006年,我50岁,最后一次回到拉萨

●●●

当年那场火灾,目前唯一能搜到是老朋友刘伟所写的:“1984年6月,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电线老化短路,发生了一起令拉萨市民揪心的火灾,这次失火虽被及时扑灭,但也提醒人们:布达拉宫危情十分严重!”

文章中还提到“1984年春节,我和一些进藏大学生如马原、裴庄欣、李新建、蔡显敏等,夜晚在拉萨大街溜哒,后来竟顺着宽大的石阶,走上布达拉宫,我们就躺在德阳厦门前的石板地上,看着天上的星星,我们那时都是热血青年,对未来的西藏充满幻想和热情。”

布达拉宫救火记

1984年的春节,布达拉宫

裴庄欣 摄

●●●

布达拉宫救火记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足迹遍布雪域,对西藏的人文、地理、宗教和艺术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呈现。1989 —1991年,获“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全额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现居北京纽约两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其作品《草原上的锅庄》、《朝佛》等广受关注。所创作的油画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作品大量发表,并获机构与个人收藏。裴庄欣的作品横跨多种艺术风格,充满对西藏的眷恋与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是西藏现当代艺术史中的标志性人物。2001年,美国纽约曼哈顿亚洲文化中心曾为其举行“裴庄欣西藏油画作品个人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