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在義烏廿三里街道的撥浪鼓廣場上,有一組“雞毛換糖”的銅像,這裡是聞名世界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源地。

從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的敲糖換雞毛,到如今萬商雲集的國際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從一個建成區面積僅2.8平方公里的普通集鎮到如今建成區面積已超過50平方公里、流淌著濃郁國際化氣息的現代商貿城市,義烏的40年,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程的縮影,更是中國融入全球化、影響全世界的縮影。

60歲的何海美是義烏的第一代攤販,也是義烏商貿城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她看著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自己也從一個揹負著“割資本主義尾巴、投機倒把”等罪名偷偷摸摸擺攤的小商販,做到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

和何海美一樣,一代又一代義烏人的前赴後繼,千萬義烏商人的勤勞勇敢,換來了從貧窮到富裕的艱難遷徙,最終匯聚成了創業打拼的一股洪流。

撥浪鼓帶來的生意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這是老的嗎?”李克強總理問何海美。何海美趕緊說,是老的。總理笑了,將撥浪鼓高高舉起:“那這是文物啦,得放到博物館裡。”這一幕被定格在照片中,何海美把照片放大,擺在店裡最顯眼的位置。

2014年,李克強總理造訪義烏商貿城,何海美作為商城代表之一,給總理獻禮。為了這份禮物,她費盡心思,終於淘來一個老舊的撥浪鼓。她覺得意義非凡,最能代表義烏商戶。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義烏人經商的故事,還要從撥浪鼓說起。”何海美說。

撥浪鼓是義烏第一代商人的“身份證”。早年間,義烏一帶農民每年冬春農閒的時候,肩挑兩個擔子,手裡搖著撥浪鼓走街串巷,用自家土產的紅糖或飴糖做成的糖餅、糖塊,去別家換雞毛一類的毛髮。人們叫他們“糖擔”。

和其他地方不同,雞毛在義烏的歷史上扮演了兩個角色:商品和肥料。 義烏人多地少,尤其是東北一帶,黃土地酸性強,肥力差,人畜肥料解決不了糧食增產的問題。

為了解決肥料來源,農民們發明了用雞毛漚肥的方法。把收上來的好看雞毛挑出來綁成雞毛撣子,叫賣換錢,差一些的插在稻子下面做肥料。

糖擔的撥浪鼓聲響遍大街小巷,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上世紀70年代末期,糖擔們發現,小百貨比糖塊更有市場,換雞毛的效果也更好,還能從中賺點小錢。由此,糖擔的命運拐了彎,而演繹這種變化最生動的場景是在廿三里。

廿三里集市是大家自發組織的。逢“一四七”上午九點到十一點開市。說是集市,其實就是供銷社中間的一塊空地,有四分之一個足球場那麼大。人們提著籃子、揹著布包,在這裡交易需要用的東西。

當時義烏縣政府對小百貨經營態度是“上面沒有開口,農民經營不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採取“明管暗放”的辦法來管理集貿市場的小百貨經營。因此,當時經營戶沒有固定攤位,他們露天經營、提籃叫賣、沿街沿路擺流動地攤。

廿三里的商販主做批發生意。糖擔們從廿三里上貨,走街串巷換毛髮。一串串小獸皮,紮成一小把的雞毛、鵝毛、豬鬃,貨品有序排列,在別處的集市上很難見到。連雞內金、破銅爛鐵、龜底鱉殼等被視為廢品的東西,在廿三里市場一亮相,也能成為搶手貨。

在廿三里中學上班的王其庚需要幾顆彩色珠子做教具,到市場一問,賣貨的小姑娘問他要買幾斤,嚇了他一跳。

那時候,如果有人發現城鎮的供銷社裡賣“電光釦子”,就是現在的有機玻璃釦子,姑娘們就會從老遠的田畈丟下農活,爭先恐後跑來搶走五個十個。買不到的只能抱怨自己手腳太慢,消息不靈通。而在廿三里市場,紐扣都是用秤秤的。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賺錢這麼容易”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廿三里集市是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雛形,很多義烏企業家從這裡淘到了第一桶金。

廿三里集市出現後,何海美就成了這裡的第一批攤販。她在集市上賣電影劇照和明星照片,很快就成了“萬元戶”。

何海美的老公在工廠上班,一個月工資只有三十幾塊錢,配發三十斤糧食。何海美沒有工作,又是農村戶口,沒有糧食配發。一家人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兒子發燒,十塊錢看病錢都拿不出來。

1978年,在部隊當兵的哥哥回來探親,隨身帶了幾張古裝電影《紅樓夢》的照片和明信片。當時,義烏電影院正在熱映《紅樓夢》,一天五場,每張票賣5分錢。十年沒看過古裝戲的人們從小城的四面八方湧來,轟動一時。

“紅樓夢這麼火,要不我們搞幾張照片去賣賣?”一句玩笑話,立刻引起了何海美的興趣。那時的她,正苦於找不到改善貧困生活的辦法。

但當時做生意並不是可以光明正大的事。小攤小販處處面臨“封殺”,一旦被發現,要揹負著“割資本主義尾巴、投機倒把”等罪名,還要沒收東西。何海美和朋友都曾受過處罰。朋友在義烏一家大飯店門口賣煮花生,被“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的人發現,沒收了花生。何海美也曾悄悄開過裁縫店,只開了一兩個月,被人發現了,說她走“資本主義道路”,拆走了她的縫紉機頭。

所以,照片洗好之後,家裡人誰都不願意去。“怕什麼?我去!”何海美把十幾張照片放在信封裡,往懷裡一揣就出門了。她看準電影院門口的位置,讓門口看自行車的小孩代賣,每張一元,兩人分成。

剛剛看完電影的人意猶未盡,看見電影劇照,喜歡得不行。寶黛二人的照片最受歡迎,第一天開張,何海美就賺了6塊錢。

這是她第一次覺得賺錢這麼容易。以前她幫別人做衣服,一天要做五件,從早忙到晚,才能賺8毛錢。《紅樓夢》放了三天,何海美賺得盆滿缽滿,刨除洗照片的成本和給看車人的分成,自己還剩下三十幾塊。

賺得最多的是在一次東陽廟會上。她帶了七八十張照片,一塊錢一張,大家瘋搶。她跑到農民的莊稼地裡,還有人追著她買照片。

到廿三里市場之後,她的生意做得更大了。把照片按順序排好貼在一張紙上,紙往供銷社牆上一貼,揹著一個小絹包站在旁邊,就把客人吸引來了。

她到廿三里的第一天就賺了三十幾塊錢。 在廿三里的兩個月,何海美家的門檻快被訂貨的客人們踏破了,一次訂幾百張的客戶大有人在。她和丈夫晚上連夜洗照片,每天要忙到兩三點才能睡覺。又怕別人說她剝削,不敢僱工人。

那時候,萬元戶都很少見, 到1980年,何海美已經有五萬塊存款。

1979年1月,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在各地農村試行,《草案》明確指出:“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不得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加以取締”。商品經濟在一些地方逐步解凍,手工製品、農產品擺上了集市……

何海美也感到了變化,雖然還是要偷偷摸摸地賣東西,但已沒有人再割她“資本主義尾巴”了,她開始拓寬經營渠道,什麼好賣就賣什麼,年曆、太陽帽、手套、尼龍襪子……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市場來了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1982年,何海美已經做了4年小生意,但一直是流動攤販,還經常被有關部門趕著跑,被沒收物品。她渴望能光明正大地做生意。

一天,何海美賣的尼龍襪子被沒收了。沮喪之時,她在街上看到了時任縣委書記謝高華。何海美在電視裡見過謝高華,就一路小跑追過去。

“謝書記,我找你有點事。”謝高華回過頭,上下打量她,問什麼事。何海美就把貨被沒收的事情講了一遍。“我說我這個貨是上海城隍廟拿來的,城隍廟都好賣,我們為什麼不能賣?”謝高華點點頭,說回去調查一下。

謝高華後來回憶,由於長期以來受“左”的思想影響,小商小販常常被斥為“刁民奸商”,並被加以批判。當時由於沒有新的明確的政策出臺,有關部門一如既往地對小商販採取禁、阻、限、關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又怎麼也打不倒、關不掉、禁不住、趕不跑。農民從事“雞毛換糖”、小商品經營,成了當時義烏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一個頭疼的“包袱”。

在深入調研之後,謝高華決定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

何海美參加了那場由縣政府召集全縣鄉鎮幹部和200多名經營戶參加的會議。謝高華在會上說:農民要富裕,就是要允許農民參與經商。大家都要支持,誰也不能眼紅!

謝高華說完,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何海美沒鼓掌,她激動地哭起來。

1982年9月5日,在一條臭水河上,用水泥板搭起了簡易攤位。政府將原來流動的攤位統一集中,在街兩邊排成兩排,讓商販們名正言順做生意。義烏第一代馬路市場——湖清門小百貨市場悄然開張。何海美也成了市場的第一批商戶。

當時專管湖清門市場的工商所副所長徐至昌還記得,湖清門的生意非常紅火,經營戶頭天拿來的貨,第二天保準能賣光。後來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經營大軍從湖清門向新馬路兩頭延伸。

後來,縣政府增設攤位,每個攤位每年2000元租金。當時,人均月工資只有30、40元,大家都疑惑,一個攤位一年能賺多少錢,會有人願意出這麼多租金?結果出乎意料,攤位幾天就租完了。

1984年,義烏正式提出“興商建縣”的發展戰略,義烏市場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給義烏小商品市場又帶來了春風。

1984年12月6日,第二代義烏小商品市場——新馬路市場建成,正式更名為義烏小商品市場。商戶們搬進了水泥攤位,鋼架玻璃瓦棚頂擋住了烈日暴雨。兩年後,市場第三次搬遷,移址城中路邊,投資440萬元,佔地44000平方米,設固定攤位4096個,臨時攤位1000多個,當年的市場成交額就突破億元大關。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1992年,市場第四次移址擴建,第四代義烏小商品市場“篁園市場”正式建成。

那時候的篁園市場共有四層,但已經劃分了各種區域。櫃檯陳設很像一個菜市場,每個攤位只有一米,所有的櫃檯連在一起,左右兩邊一字擺開,連成一條街。一個客人走進來,整個市場的人都能看到。

也是在那一年,“義烏小商品市場”二次更名,改為“浙江省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如何讓奇蹟延續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作為一個地處浙江中部山區丘陵的小城,義烏創造了奇蹟。小商品市場成交額已經連續26年名列全國榜首,號稱世界“小商品之都”。

但如何讓奇蹟延續,成為義烏這座小商品名城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義烏是個“巨人”,但“大”卻始終受制於“小”——擁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但市場以經營低檔次、低技術含量、低品牌附加值產品為主,一直處於產業鏈低端。

回到國內,劉萍娟根據當地建築風格,設計了一款花紋木柄鍋,沙特阿拉伯客戶看到樣品後,當場就下了訂單,價格是同類產品的10倍。

和劉萍娟一樣,很多商戶開始改變產品定位,不再走低端路線,轉而發展高端定製和高質量商品,也有人創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義烏,“轉型”是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詞,就像走到哪兒都能看到“新絲路新起點”“雞毛換糖再出發”。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一位商戶坦言,不斷增長的人力成本、來自新興國家的競爭、電子商務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壓力……隨時都在競爭,隨時都需要變革。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通過加快自身轉型,義烏市場已經找到一條與電子商務和諧共處的發展之路。

毛絨書包店主王許雪就嚐到了甜頭。她把商品照片掛在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官方網站義烏購上,很多客戶看到圖片專門找來進貨。

如今,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像王許雪這樣既堅守實體商鋪,又開始嘗試電子商務的商戶越來越多,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正成為廣大市場商戶的標配。

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董事長朱旻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義烏小商品城正在打造數據電商平臺、文創平臺、“一站式”金控平臺及新型供應鏈平臺。朱旻希望通過互聯網大力整合線上線下市場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市場經營戶掌握市場供需變化、主動對接匹配目標採購商提供數據支撐。而要保持義烏核心市場的地位,進口市場則是義烏緊抓不放的一塊藍海。朱旻認為,進口貿易培育成熟後,“買全球,賣全球”也不再是一句口號。

據義烏市宣傳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義烏現在各大電子商務平臺網商賬戶總數超過27.8萬戶,其中內貿網商賬戶數超15萬戶,義烏外貿出口從2010年220多億元增長到2017年2300多億元,增長10倍多,份額約佔全省1/8、全國1/50。

從線下到線上,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義烏已連續四年位列“中國電商百佳縣”榜首,並獲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


洋蔥話題

你印象最深的義烏小商品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