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助大清入關?

聊古談今

  

  民間主流的說法,都認為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是因為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搶了,於是大怒,接著投靠清軍等等。

  這種說法在《清史稿》中也有記載: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

  不過,史料的記載和民間傳說還是有很大差別。

  在史料中,吳三桂之所以會向清軍投降,有三個原因:

  其一,吳三桂本身並非大明忠臣。在吳三桂守衛山海關的時候,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攻佔了京城,明朝崇禎帝自殺身亡。無數明朝官員選擇了投降。

  當時,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也想要投降李自成。從此可以看出,吳三桂本身就不是什麼忠臣。在他眼中,所謂的愛國,作為的節操都是浮雲。

  其二、吳三桂的父親被劫持,家族受到羞辱。

  其三、在吳三桂父親寫了勸降書後,李自成本應當保證在京城的吳家女眷安全。可是,李自成大將劉宗敏竟然還跑到吳家擄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從此可見李自成軍紀渙散,難成大器。

  在當時的情況下,就算吳三桂投降,陳圓圓也要不回來,甚至很可能一投降就會被李自成奪走兵權,淪為俘虜。至於他的父親,自然也是救不出的。

  吳三桂盤算的,本是借清軍之力剿滅李自成,然後逐鹿天下。

  只是,吳三桂奸,清軍更奸詐。

  在吳三桂與李自成約定會戰的日子到來時,清軍已經到達附近,但遲遲不上陣。一直等到吳三桂與李自成互相廝殺,死得差不多了,清軍才猛然出現,將李自成蕩平。

  經此一戰,吳三桂實力大損,只能聽從清軍號令。

因此種種,與其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不如說他是經過深思熟慮,在反覆權衡之下,選擇了一條最能保全自己性命,最能擴張自己利益的出路。

至於這條出路是不是有違臣子的節操,是不是會禍害整個漢族,吳三桂沒有考慮。


葉之秋

我們先看看吳三桂的本錢,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實際上是一支私人武裝,是袁崇煥實行遼人守遼土的策略的產物,人數不足一萬,很有戰鬥力。這支軍隊的底子是祖大壽的私兵,袁崇煥對祖大壽有提拔知遇之恩,所以祖大壽聽命於袁崇煥。祖家是武將世家,在遼東頗有勢力。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



1629年皇太極打到了北京城,讓袁崇煥坐實了通敵的罪名被殺,崇禎把一部分關寧鐵騎拆到了內地平亂。後來,這支關寧鐵騎被淹沒在人民起義的洪流中。

在1631年爆發的大淩河戰役,祖大壽等人勢窮而投後金,其所帶領的關寧鐵騎已部分歸屬後金,成為漢八旗的骨幹部分。後來祖大壽又逃回到錦州,直到1642年發生的松錦之戰後,再度被圍,祖大壽再度投降。

之所以祖大壽兩度反叛還能被皇太極容忍,與祖家在遼東的勢力龐大有關。祖大壽本身是武將世家,他發跡後雞犬升天,祖家男丁在關寧軍裡身居高位。他的外甥,吳三桂在松錦之戰後保有的三萬人成為此後明朝在北疆唯一的機動力量。這三萬人中,能戰的關寧鐵騎,已是其原規模的三分之一,大約三五千人,這是吳三桂的本錢。


1644年的那幾個月的吳三桂,他的選擇有:

第一,自立。前文說過,關寧鐵騎本不滿萬,如今只剩下三五千人,實力太弱。雖說吳三桂能在1642年到1644年招兵買馬,但是關寧鐵騎是用錢堆出來的軍隊,明末的財政不可能給吳三桂多少支持。有限的財力,也被崇禎催促孫傳庭在河南郟縣打沒了。很奇怪,明末的很多戰役都是因為後方不斷催促前線將領出戰,最終導致兵敗。所以,吳三桂頂多是收集了一些散兵遊勇,眾約5萬,屯駐在山海關。這麼點人馬,又缺少戰略縱深,根本不具備自立的條件,不管是李自成還是滿清,啃都能啃掉山海關。

第二,投降滿清。這個李自成肯定想過,因為他的舅舅祖大壽留在清軍營中。但是吳三桂是漢人,他也背不起漢奸的名聲。至少他舅舅投降滿清,為了立功,多次寫信讓他投降,吳三桂都拒絕了。為此,崇禎沒有深究吳三桂松錦擅逃的罪名,短暫的處罰後,還給升了官。這個時候的吳三桂,不想當漢奸。

第三,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代明,被很多傳統士大夫認為是又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是漢人王朝,接受起來沒難度。相比前兩個選擇,吳三桂無疑是選擇第三個的。



所以,在當時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吳三桂沒有想為明王朝盡忠的打算,與當時的大多數明朝官僚一樣,他也在想著這一次改朝換代,他義旗高舉,也能保一生富貴。所以,崇禎急令北京附近的幾處兵馬解救京師之危時,唐通直接降了。而吳三桂因為家眷老幼還在城裡,因此不能降,又不想跟李自成開戰,他的那點鐵騎,真沒剩下多少了。所以,他就只能慢慢地走,拖到崇禎吊死,李自成進京,吳三桂即刻返回山海關。

李自成進京後,立刻傳旨曉諭四方,吳三桂也很識時務地放棄了防務,交給了李自成派來的人。歷史發展到這時,很正常。可是當吳三桂一行人輕車簡從,準備返京與家人團聚時,傳來了大順軍在北京城四處考掠,大將劉宗敏還把吳三桂的愛妾給搶了,他父親吳襄也被打了。

歷史在這裡發生了偏差,吳三桂掂量了下家書,他認為李自成根本就是看不起他,他這麼去北京城,將與其他明朝將領並無二致,剛進北京就會被當成俘虜。

吳三桂後悔不該輕信這幫流寇出身的起義軍,他想起了擁兵自重,於是立刻潛回山海關,殺掉了李自成的人,樹起為崇禎效忠的旗幟,同時積極與關外滿清聯絡,共同討賊。多爾袞聞訊,力排眾議,晝夜兼程,一日夜行進二百多里。在李自成與吳三桂戰事緊急時,多爾袞突然下令停止進軍。


吳三桂此時才發現,多爾袞想要的,不僅僅是婦女財帛,只是形式的發展已經由不得他了,吳軍的很多防線都出現了大批的投降現象。他控制不了局勢,只能被局勢裹挾著往前走。

老百姓們發現,捱過崇禎十幾年的兵連禍結還沒完,歷史還要在這片土地上鋪灑海量的鮮血。


而知而行

吳三桂助大清入關,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形勢所迫。歷史問答達人“津城沐雨”總結了以下6條原因。



第一,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明朝在名義上已經滅亡,吳三桂處在滿清和李自成的夾縫中,不是降清就是降李自成,不可能獨自面對“內憂外患”的。

第二,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迅速腐敗墮落,已經不像入北京前的農民義軍了,很多官員遭到迫害,士兵也殺掠成性,百姓遭殃,這樣的大順軍,使吳三桂心生疑慮。



第三,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原本打算投降李自成,但是聽說吳家被查抄,陳圓圓也被霸佔,吳三桂終於衝冠一怒為紅顏,決定與李自成為敵,以報“奪家滅國”之恨,投降滿清。

第四,當時的滿清經過兩代人的經營,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也相對開明,而中原王朝則是各據一方,尚不明朗,與滿清“為伍”,相比而言比較有利。



第五,吳三桂剛開始的時候是打算“借兵復明”,多爾袞揮兵城下卻坐山觀虎鬥,當李自成和吳三桂兩敗俱傷關寧鐵騎消耗殆盡時,多爾袞才趁勢出擊,直接揮兵入關,而此時吳三桂只能由“借兵”變成降清,成為滿清入主中原的急先鋒。

第六,吳三桂自己比較滑頭,面對情勢危急,投降清朝,引兵入關,獲得榮華富貴。




津城沐雨

一般說到吳三桂,大夥都會想到什麼“大漢奸”、“衝冠一怒為紅顏”,清粉對他的反覆無常感到不屑,明粉對他的背叛行為恨得咬牙切齒,就是這麼一個裡外不討好的人卻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1644年,天下風雲莫測,身為平西伯的吳三桂是崇禎、李自成、多爾袞中唯一一個難以為自己的命運做出抉擇的人,到底吳三桂其人如何,為什麼要開關放清軍,下面聽我細細道來。

奉命勤王

說書的不說廢話,寫文的直點主題。1644年這一年,大明天下分崩離析,即將滅亡。面對李自成的大軍,崇禎皇帝欲遷都南京,然而朝中大臣反對,無奈之下,選擇了招在關外寧遠孤城的吳三桂領僅存的三萬關寧軍進京勤王。行軍就需要軍餉,而此時的大明國庫已經是空空如也,無奈之下,崇禎帝搞了一個募捐,但結果是鬧劇收場。於是乎關寧軍便以龜速開往北京。在崇禎帝錯過了一個個機會之後,命運的終結到來了。北京城破,自縊煤山,對崇禎而言,一切都已經結束了。而剛剛走到玉田(今唐山)的吳三桂得到了這個消息,皇帝死了,勤王失去了意義,繼續前往北京無疑是送死。於是乎,吳三桂調頭開往山海關。

曲折多變

對於吳三桂,李自成同學並不想打,第一是他很清楚關寧軍的實力,第二是崇禎死了,吳三桂沒了主,手握重兵卻沒有後方,那士兵都得餓死,時間一長,他肯定要投降。因此在起初招降吳三桂時,李自成是信心滿滿的。面對李自成的招降,吳三桂曾高姿態表示:“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益以死報國。”但他最後故意要問手下將領,“然非藉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在所有人都不敢表態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逼問下屬,“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當諸將在他帶著暗示和壓力的迫問下終於回答“今日死生惟將軍命”時,吳三桂終於決定“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就這樣,吳三桂接受了招降,在他看來,自己已經為大明盡力了,當年舅舅祖大壽勸他降清,出於對大明的忠誠,他拒絕了。今天如果不投降,那身後這三萬多人就得崩潰。於是乎在和大順軍交接防線後,吳三桂帶著大軍到北京受降去了。然而,此時的北京發生了一場政治變動——因為大順軍不納糧,所以闖軍軍糧告竭,士兵開始瘋狂的搶奪百姓的糧食財物,為了發軍餉,大順的軍官們開始搜刮大明官員的財產,稱為拷掠助餉。這一下子就收到了吳三桂父親吳襄的家,帶頭軍官劉宗敏不但收了吳三桂的家產,搶了人家的小妾,還抓了他老爸,將吳襄下獄。聽聞這一出,吳三桂慌了,此時自己要是進京,非得被李自成弄吧死,反叛的念頭由此而生,於是吳三桂調轉馬頭,領著大軍殺回了山海關,繼續奉大明國號。

掙扎與抉擇

北京的鉅變不僅僅影響了關內,遠在關外的清軍得到消息後,也展開了行動。趁著大明大順的亂局,多爾袞原計劃是打算入關掠奪一番,然而剛剛到了寧遠,便得知大明亡了。歷史給了多爾袞選擇,是留在寧遠以觀時變還是繞道蒙古從山西進軍。政治敏感度極高的多爾袞選擇了後者,或許他冥冥之中感覺自己的這個決定能給大清帶來最大的利益。

在得知了吳三桂殺回山海關之後,李自成對劉宗敏很是惱火,但畢竟自己兄弟,不好說什麼(由此可見,李自成婦人之仁,敗得活該)。事到如今,只能武力解決了。然而此時的大順軍已經不再是兩個月前的闖軍了,在北京花天酒地之後,這幫沒文化的土包子墮落到了極點,對於征戰山海關,實在沒有興趣,奈何拗不過李自成,大夥只得起身出發。六萬大軍浩浩湯湯的從北京出發,卻是帶滿了金銀珠寶。面對李自成的大軍,吳三桂內心是十分恐懼的,他很清楚,自己手上這三萬人是撐不住李自成的六萬人的。而自己已經是被大明拋棄在北方邊界線的一支孤軍,為了生存,吳三桂把自己的目光放到了關外,自己曾經的敵人——大清。

1644年4月15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書信,信中請求“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作為曾經的敵人,吳三桂是不願意投降大清的,而自己又已經和父親寫了決裂書,誓做大明忠臣。因此,信中吳三桂仍以“亡國孤臣”的身份自稱,並註明了是向多爾袞借兵。對此,多爾袞的回覆是;“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事後,吳三桂不接受降清,此時的吳三桂內心依然是對漢家天下有一絲堅定的。

終於,李自成的大軍到了,經過了一天的惡戰,吳三桂勉強支撐了下來,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已經撐不住了。於是絕望的吳三桂再一次向多爾袞發出了請求,信中提到:“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而多爾袞已經看出了吳三桂的心思和情形,他知道,吳三桂最終會屈服於自己,除非他不想活了。於是回覆:“汝必剃髮歸降”。黎明,絕望的吳三桂心中的最後一絲稻草也被壓倒了,他同意了多爾袞的條件,剃髮降清,隨後多爾袞令吳三桂出關迎敵,領命後,吳三桂帶著兩萬多關寧軍發起了衝鋒,在和李自成殺到雙雙損失慘重時,多爾袞的八旗軍衝下山坡,擊敗了李自成。敗逃的李自成一下子撤出了北京。此時,吳三桂的關寧軍基本損失殆盡,但他仍想為大明做最後一搏,然而多爾袞實在是棋高一著,一進北京,便大肆宣傳吳三桂投降了。吳三桂此時真的可以說是既生氣又無奈了,受到如此打擊,吳三桂放棄了之前所有的信仰,除了權力和活著。此後在針對南明時,吳三桂徹徹底底的變成了一個小人,一個可憐又可恨的小人,一個被命運逼上了絕路的小人。


火器工坊

1:首先回答吳三桂是個怎麼樣的人?探析後得出的結論

明末投降清朝將領眾多,為何只有吳三桂被釘恥辱柱?作為明朝臣子的吳三桂,卻在明朝滅亡之後,立馬就投降了明朝的死敵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不久之後又反大順投降大清,後來又反了大清,反覆無常,對國家對民族毫無忠心。

再來看看吳三桂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家人的。

話說當時吳三桂在北京的父親和家眷都在強敵李自成的掌握之中,吳三桂給父親帶去一封信,信中要與父親斷絕父子關係,目地是期望自己不要連累了父親。這其實是在耍小聰明,誰都糊弄不了,結果沒過多久,他的父親及家眷三十多口悉數被殺。

再後來,吳三桂的兒子還在做人質的時候,吳三桂就造反了,這樣的父親,亙古少見。兵敗後,遭滿門抄斬。

由此可見,吳三桂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他的心中沒有國,也沒有家,只有自己。

除此之外作為統帥,吳三桂另外一個重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度量小,有些小聰明,卻無大智慧。下面詳細論證。

吳三桂是在投降大順政權後,去北京的路上,又突然決定反叛大順的。其中的原因,普遍的說法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但是不管怎麼樣,可以肯定的是有一些突發的事情觸動了吳三桂的內心。筆者認為作為統帥,必須要有大胸懷,個人的情感,得失以及一些突發事件,都不應該影響既定的大的決策。


2:冠冕的結論:

其實究其緣由,吳三桂降清並不是自願的,而是被李自成逼的,換句話說一系列客觀因素是導致吳三桂成為漢奸的重要原因。李自成發動農民起義,這與近現代的工人階級革命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是封建王朝的延續,到最後與官僚階級統治並無區別,而後者則是歷史的進步,是封建社會向民主社會變革的飛躍。所以李自成並不具有一個控制王朝興替的統治者的眼光和胸襟,因對官僚階級與地主豪紳的痛恨,李自成對這一階級的打壓是徹底的,掠奪財務,濫殺無辜。

進入北京後李自成數次招降吳三桂,表面上禮賢下士,背後卻是霸妻擄父,犯吳三桂的大忌,同時促使吳三桂降清,儘管他對於降清仍有所顧忌,但也容不得他走其他的路了。

當然吳三桂在李自成和滿清之間的衡量與徘徊。有很大的投機取巧之嫌。

其實吳三桂並未有明確的降清意圖,或者說吳三桂更有意於清軍結盟剿滅李自成勢力,


歷史山莊


孤獨的人209381559

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寫過一首題為《圓圓曲》的長詩。“圓圓”是吳三桂的愛妾陳氏的名字。詩的開頭幾句說:“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痛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謝四新也作詩說:“丹心已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這對吳三桂所標榜的報君父之仇當然是有力的諷刺,但歷史的真象卻遠不是如此簡單。

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起義軍攻入明朝首都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第二天,李自成氈笠縹衣,乘馬從西直門進入北京。相傳十六代,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土崩瓦解了。

進入北京是李自成起義軍發展的重要轉折。在入據北京的短短四十二天裡,李自成在新政權的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工作。但是在勝利面前,起義軍的上層領導人物,經不起城市燈紅酒綠的物質引誘,加上農民本身的弱點,內部的矛盾很快就暴露了出來,表現為軍紀鬆弛,追求享受,一些投入起義軍中的地主文士,也植黨營私,瀆權納賄。在新的形勢下,他們提不出動員人民、安定社會的新綱領口號,從形勢的分析和政策的推行上都反映出缺乏政治遠見。譬如對滿洲貴族的軍事威脅,完全缺乏正確估計。追贓助餉也缺乏策略思想,對統治階級的人物,不是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而是流於一種急切的單純利益的追求,加劇了士紳階層的拚死反抗。

滿洲貴族早就蓄意進據中原。李自成據陝西時,皇太極曾致書說:“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為了這一目的,他竭力蒐羅漢族地主分子,為己所用,充當進一步侵略中原的鷹犬走卒。明將孔有德降清時,皇太極不顧眾貝勒反對,同孔有德行抱腰接面大禮,以示優隆。洪承疇被俘投降後,皇太極大喜,說:“獲一引路者。”明朝滅亡的消息傳入瀋陽,滿族統治者認為奪取中原的時機成熟,皇太極便令其弟多爾袞親率大軍,準備繞過山海關,奪取起義軍的勝利果實。清兵到達翁次時,接到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泣血求助”的投降書。

吳三桂是明末軍閥勢力的代表人物。他一貫心懷兩端,待價而沽。李自成起義軍進攻北京時,他延遲觀望,不肯及時發兵救援崇禎帝。起義軍佔領北京後,派人招降吳三桂,並送去四萬兩犒師銀。吳三桂遂決計歸附大順政權,企圖保存自己的權勢。後來他聽說起義軍向地主官僚拷問追贓,進行鎮壓,並且拘禁了他的父親和愛妾陳圓圓等家口三十餘人,便勃然大怒,退回山海關。他一方面聯合地主豪紳組織了幾萬人的地主武裝,厲兵秣馬準備與起義軍對抗到底,一方面一向多爾袞乞師求降。他親往清軍駐地,在洪承疇引見下,向多爾袞薙髮稱臣,獻出山海關。並“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血斬衣,折箭為誓”。這樣,在共同鎮壓農民起義軍,維護士紳階層利益的大前提下,滿漢士紳階層勾結起來,撲向新生的大順政權。

李自成得到吳三桂降清的消息後,便於四月十二日親率數萬大軍向山海關進發。起義軍和吳三桂在一片石發生戰鬥,滿清的騎兵突然出現在陣前。在優勢的敵軍進攻下,起義軍敗退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就撤離北京,向陝西方向轉移。

多爾袞、吳三桂追擊起義軍,五月初一至通州,五月二日明朝文武官員出城五里跪迎多爾袞。多爾袞從朝陽門進城,在武英殿升座,明朝官員拜呼萬歲,歸順了清朝。清朝統治者為了拉攏漢族地主,替崇禎帝朱由檢發喪,擺出一副“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面孔。同時還採取了歸還地主“故業”、“復官”等措施,又封賜吳三桂等高官厚祿,招誘漢族地主投降。從此,清軍兵鋒所到,北方漢族地主紛紛效法吳三桂,投附多爾袞,向起義軍反撲。 同年十月,清順治帝福臨從瀋陽來到北京,即皇帝位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苦茶庵

吳三桂從正式決定投降李自成,僅僅過了幾天,他就突然改變了主意:反叛大順,投降大清。吳三桂為自己心愛的小妾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是在此期間發生的。



據史書記載,闖王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他的部將劉宗敏因為抓不到陳圓圓,所以嚴刑拷打吳三桂的老爹吳襄。於是吳三桂決定不再投降李自成了,並趁機發兵攻佔了山海關。




那麼吳三桂真的僅僅因為愛妾陳圓圓被擄或者其父吳襄被嚴刑拷打而反叛大順引清兵入關嗎?



事實上,吳三桂敏銳地覺察到李自成並非一代明主,恰恰相反,他一定是一位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山大王。在自己手握重兵決定投降的時候,自己的老爹還被毒打關押並且愛妾被擄,那麼自己真的投降闖王之後,沒有了利用價值,那時什麼下場對於混跡官場多年的吳三桂再清楚不過了。真正讓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因為他認為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根本無法成就一番大業。


不藥的花花世界

提起吳三桂,就讓人想起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自古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李自成居然貪得無厭的跟吳三桂去搶陳圓圓。按當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道理來講,李自成這麼做也無可厚非,而對於掌握重兵的吳三桂來說,他卻選擇了良禽擇木而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127785215a17270db21b7669e4a06c21\

象棋銀川府迷弟

回答這個問題,不能不去考慮當時的天下大勢。說什麼衝冠一怒為紅顏就太幼稚了。當時的天下大勢是,明朝崇禎已經煤山上吊了,中國整個北方地區都落入了李自成手中。當時的天下人都以為要改朝換代了,很多人都喜迎大順朝的到來,準備在新朝露一把臉。但誰也沒有想到,李自成這麼不靠譜,都得了天下了還一副土匪的嘴臉,官員都被他拷問,讓他們出錢。 而吳三桂當時是想要歸順大順朝的,畢竟吳三桂雖然掌握著明朝最強的軍事力量,關寧鐵騎,但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這些兵馬能撐多久還真不一定,畢竟他背後還要面對滿清的勢力。所以吳三桂準備到北京去恭賀李自成奪得天下,但誰知道這個時候,有人來報,家裡被順軍抄家了,陳圓圓也被搶了。



這個時候吳三桂才意識到,李自成非明主,這仍舊是土匪作風,自己一旦到北京,那就是羊入虎口,能不能活也不一定了。所以他便回了山海關。這個時候他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立,一個是投靠滿清。不過自立難度很大,因為錢糧沒有人供給了。投靠滿清也不靠譜,畢竟大家打了這麼多年了。可這個時候李自成率軍來攻,關寧鐵騎抵擋不住,吳三桂不得已投了清兵。之後就是開關,席捲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