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二次創業,用一款產品運營“出海企業影響力”

李蕾:二次創業,用一款產品運營“出海企業影響力”

文丨Seven

華為在全球各個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粉絲分析機構,由當地人負責運營,他們瞭解國家語言、法律、文化政策、節日等。但,從整個出海現狀來講,具備華為這樣實力的企業還在少數,所以,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建議多用一些工具和產品,來進行影響力運營,效果會更好。

“5月21日,這一天對我非常重要”,李蕾在接受Morketing採訪中不斷強調。

那麼,它具體解決的什麼問題?李蕾說: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的“用戶粘性”。

但做來做去,就發現,我們始終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用戶粘性,而用戶粘性,也是品牌影響力的核心體現。這對於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或者說,要做長存生意來說,至關重要。

1

為什麼最開始是流量

互聯網20年的發展,是一場流量的生意經。

這些年間,大部分“新銳、尖端”標籤項目的底層邏輯,本質上也不外乎是尋找新流量。如果說這其中,涉及範圍最廣、甚至改變互聯網環境的一次變革,那應該是以硬件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興起,而這也被李蕾稱為上時代的流量爆發點。

然而3年過去了,流量急劇增長曲線基本到達了瓶頸。如果想要對現有商業模式進行升級,毫無疑問需要另一場變革。那麼,它將是什麼?

李蕾對此考慮了許久,最終他認為,“下個時代應該是影響力時代,我們要做影響力的生意”。

2

“影響力”這件事值得重點做

這次見李蕾是在其新創公司“一網互通”會議室。此次交談,Morketing發現李蕾更加隨和,言語敏捷,且邏輯更加清晰。

他談到,他是偏向“中庸”之道的人,既不激進,也不保守。看到商業機會後,會果斷、迅速的下決定,做出產品,繼而擬出商業模型,並立即驗證和執行,這次OneSight就是如此。

“在商業價值上能行得通,符合未來市場趨勢,這件事就可做”,李蕾說。

所以,李蕾認為:“現如今,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品牌,影響力時代已然到來”。

“因此,我們思考,如果能出一款產品,能夠伴隨品牌成長的全過程,那麼這樣的產品一定有價值,而且有市場的。基於此,我們推出OneSight”,李蕾說。

3

在一網互通對外的介紹中,OneSight是影響力成長工具。通俗來講,就是幫助品牌、KOL等等量化社交媒體運營情況,同時提供數據分析以及解決方案的工具。

眾所周知,國內品牌注重數據,然而現實中卻缺乏粉絲量、互動量、發帖量、質量等具體量化的衡量指標,又或者即便有量化指標,數據反饋時間較慢。而對於一些國際化品牌,更是要面臨著語言壁壘,像Facebook、Twitter就有多個語言版本,這極大程度增加了運營工作量以及工作範圍。

這時候,運營部門需要一個實用工具來幫助自己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提供運營指導,OneSight存在的目的便是如此。

首先,在數據層,OneSight拿到Facebook、Twitter高級KPI接口,通過正常途徑挪列數據。運營人員可以通過OneSight監測到品牌在各家媒體渠道的粉絲變化、粉絲情緒動態、活躍時間等一系列數據,以及競爭對手的公開數據,幫助運營瞭解行業動態變化。

李蕾:二次創業,用一款產品運營“出海企業影響力”

同時,OneSight根據市場上近百家客戶的發帖頻率、粉絲互動等,取中間值,建立完整的評分機制,量化品牌影響力以及運營指標,為運營人員提供參考。

今天來看,OneSight這部分的商業模型可能並不新鮮,海外其實在五、六年前也早有相似思路的產品。

從Facebook、Google+到Twitter、Youtube,監測粉絲(fans)與追隨者(followers)的變化。

然而OneSight具有一點獨特的產品優勢,其實是在應用層,即對於收集到的數據樣本依據自有算法進行統計分析,並作出反饋建議,這也是OneSight更深層次的價值點所在。

李蕾:二次創業,用一款產品運營“出海企業影響力”

“OneSight產品定位是品牌成長伴隨的工具,並不只解決數據獲取或者整理統計。我們希望貫穿著品牌整體運營過程,為運營人員提供更多的建議,解決對於他們來說更緊迫的效果問題。”

4

不同階段的差異訴求

當然了,在不同的品牌階段,其實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剛剛起步的品牌,他們想了解平臺的規則和玩法,會關注自身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正常運營的品牌會關注競品動態;而到達高級階段後,品牌除了思考基礎層問題,還會看有哪些可挖掘的新空間,以及如何向效率更高的運營模式升級。

所以,根據品牌不同的成長階段,OneSight需要有對應的解決的能力。

像診斷,其實就是告訴品牌現在處於什麼階段,下一個就是切實可行目標是什麼,應該如何做。那對於中間品牌來說,OneSight會提供競品數據。更高階的這些品牌則希望看到現在運營中大家都做了什麼,哪些是可以汲取的東西,也就是基於數據背後的洞察。

不過,從結果上來說收益最大的應該是中小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缺少品牌預算,同時也缺乏人力資源。OneSight能夠對品牌的運營操作行為分析,通過算法進行還原複製,為中小品牌其提供可驗證品牌成長曲線,最大程度上降低試錯成本。

“OneSight叫品牌成長快速工具。就是希望產品能夠伴隨品牌成長,見證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提倡的”,李蕾說。

5

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

現在來看,僅Facebook這一個平臺上的全球品牌粉絲頁大概有7600萬家。其中,有媒介標顯示的中國品牌接近二十萬家,這還不包含Twitter、Google,Instagram等平臺。換言之,中國的出海大約會有幾十萬。

如果對於一個產品來說,能有這麼多B端實際用戶量,說明市場還是足夠大的。像停留在數據層的海外某產品,去年僅產品銷售額就達到近一億美金,業績增速非常快。所以,OneSight的市場前景也是可以期待的。

然而,話說回來OneSight的產品邏輯並不複雜。對於他們而言,如何構建競爭壁壘,保持自身優勢是一個實際的問題。

Morketing認為,OneSight將來要在兩個方面維持核心競爭力:即數據和算法。

數據層由技術負責,主要是如何加大獲取的數據範圍以及數據樣本。比如Facebook由於最近發生的數據洩露事件而逐步收緊開放的接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獲取更多數據是所有工具要面臨的問題。

李蕾介紹,OneSight雖然起步時間不長,但是數據預留的部署準備還是不錯,數據樣本也已經足夠多,因而面對數據收緊,也會有自己的響應對策。

不過,在算法方面,OneSight還需要大量、多次的反覆驗證,逐步完善算法。畢竟在同等條件下,算法更精準,才能給出更好的建議。因此,在前期免費使用的階段,OneSight也完成了自我完善。

當然,李蕾也不避諱的談到:“目前,OneSight最大的劣勢在於時間緊,任務重”。他們需要更快的去響應品牌的具體需求,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幫助品牌做更多的事情。

6

結語:產品最終為品牌搶時間

最後,李蕾談到,“多年以來,我們其實也會看到國內很多品牌其實已經先走出去,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熟經驗,但是他們運營層面還不夠本地化,數據反饋也不夠及時。”

而在這些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華為。

華為在全球各個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粉絲分析機構,由當地人負責運營,他們瞭解國家語言、法律、文化政策、節日等。但從整個出海現狀來講,具備華為這樣實力的企業還在少數,所以,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建議多用一些工具和產品,來進行影響力運營,效果會更好。

李蕾:二次創業,用一款產品運營“出海企業影響力”

“本質來講,這終歸是一個成本問題。通過測試驗證想法,得到市場反饋後,找準優化方向和趨勢,進行下一步操作,可以有效降低試錯及時間成本。要知道,對於品牌來說,最害怕的是時間問題,這也是我們現在和將來都要堅持為品牌做的事情”,李蕾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