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禪房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心繫天下蒼生,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被全世界眾多信徒尊稱為佛陀。


在佛陀最開始的修佛過程中,他想要給自己建一所禪房修煉。然而,每次當禪房快要建好的時候,不是颳大風給颳倒了,就是下大雨給沖走了;要不就是遇到當地人在那裡打架給推到了,又或者有牛衝過來給撞到了。

一次又一次的毀掉,佛陀沒有放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建。終於,佛陀的老師問他:“為什麼你的禪房倒了一次又一次,你還要重建?”在思考老師的問題之時,佛陀得到了徹悟。

他說:“我需要一個修煉自己的禪房,但是禪房不在房子的本身,而是在於心房。你的心房有多大,你的禪房就有多大。”於是,佛陀放棄了修建自己的禪房,他以天、以地、以世界作為他修煉的房子,最終他擁有遍佈全世界的影響力。

為什麼佛陀能夠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為什麼佛陀能夠有那麼多的信徒跟隨?因為他把普渡眾生作為自己的使命,一直以慈悲為懷。在他的概念當中,他不單是為迦毗羅衛國的國民活著,而是為全天下,全世界的眾生而活著。他放棄了國王的寶座,卻贏得了整個人類的影響力、貢獻力和感召力;他放下了自我的區別心,卻擁有了全世界的影響力。

這麼多年來,我不停地奔走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各個城市,每天都在和不同的陌生面孔接觸,但我沒有任何的不習慣。我愛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因為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美麗的風景;我愛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可愛之處。因此,我所看到和感覺到的都是美好,生活也自然變得輕鬆和快樂。有朋友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我是世界華人!有朋友問我家在哪裡?我說:我住在地球!

這麼多年來,我走過那麼多國家和城市、面對過那麼多聽眾、分享過那麼多主題,我都是帶著愛和使命上臺。我愛每一位聽眾,愛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不管他來自何處、身份地位有多不同、是否熱情參與,我的靈魂深處都把他們當做是上帝送來成就他們的,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沒區別心地愛他們。我的內心充滿了愛的力量、我的眼神散發著愛的光芒,因此,我的每一場演講都能引發聽眾高度回應。

古人有云:“人之力發自於心,心旺則事盛。”人心的力量有多大?我國古人曾有過不少論述,如:“人心齊泰山移”;“得人心者得天下”等,講的都是人心的力量。人世間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得人心者得市場”講的也是同一個道理。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實質就是企業在經營中必須得人心,得本企業員工之心,得消費者之心。當我們明瞭“為什麼”的重要性之後,就應該朝著這個最基本的方向--堅守使命,大愛於心。只有這樣,才能得人心。

這些年來,我看了很多有關教義方面的書籍,比如《聖經》《道德經》《論語》《孟子》等,這些中西文化聖典對我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和生命的真諦。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聖經》所倡導的博愛精神。那種超越國界、民族、信仰的大愛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思想要義,其影響遍及世界各地,甚至很多人奉其為自己的終身信仰--大愛天下。

耶穌曾說:“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試問,有什麼比“壓傷的蘆葦”更無價值?然而,耶穌既沒踐踏蘆葦,也不是從旁經過,而是停下來,輕輕地弄直壓傷的枝節,使其繼續生長。又有什麼比“將殘的燈火”更無用?然而,耶穌沒有將即將熄滅的燈火吹滅,而是小心翼翼地為空油燈添油,並且輕輕地搧殘火,使其重新燃起。他說的不是一顆小小的蘆葦,不是一盞小小的燈火,而是一顆充滿大愛的偉大之心,這是何等寬廣博大的胸懷呀。

是的,大愛之心能讓我們的胸懷變得寬廣、博大。當一個人真正常懷大愛之心的時候,被擴散和放大的不僅是愛本身,更是提升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耶穌看來“本地無聖人”,他認為“既然是聖人,就不應該有本地和外地的區別心”,這是基督教之所長久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