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者都須瞭解的真諦:軟與硬,打造企業治理的完美平衡

每個企業都有一個軟肋,一觸即痛,這就是文化。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筋骨,動它即傷筋動骨,這就是制度。

想想看,那些做得好的企業為什麼那麼多人能發出同一個聲音?他們憑什麼凝聚團隊萬眾一心?他們用什麼牽引團隊的思想?他們靠什麼讓團隊行為統一?只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優秀的企業文化!

再想想看,在企業當中,為什麼總有下屬敢向你叫板?為什麼總有大批人處在養病狀態?為什麼小圈子總是無法打破?為什麼制度沒有神聖性?只有一個共同的答案——糟糕的企業制度!

任何企業,文化與制度,缺一不可,也不能厚此薄彼。光有文化沒有制度,企業要麼自然推動,要麼軟弱無力;光有制度沒有文化,要麼執行有力,要麼執行崩盤。可以說,文化與制度,就好比企業的精神與體魄,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整體。

文化是軟的,制度是硬的。只有軟硬兼施,才能將企業治理到極致。

對於企業來說,文化與制度是缺一不可的。柔軟的文化,是讓員工長久跟隨企業的有力武器;堅如磐石的制度,能約束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行為。一個企業,只有將文化與制度結合起來,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軟硬兼施、剛柔並濟,才能形成獨特的企業內涵,將企業治理到極致。

然而,很多人一聽到企業文化,覺得很虛,或者是虛無縹渺的一個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化與制度脫節。如果文化只談那些使命、願景、理念,沒有在制度上找到依據,或者立足點,那就虛脫了。講企業文化講柔的一面,但如果沒有在制度硬的一面得到體現,恐怕就會失去效果。文化與制度,只有軟硬兼施、剛柔並濟,才能將企業治理到極致。

什麼是真正的企業文化?什麼是真正的企業制度?

什麼是企業文化?什麼是企業制度?在我看來,企業文化比較抽象,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約定俗成的東西,是企業同仁整體的、長期的、共同認同、共同遵守的理念和規範,是相對軟性的概念。制度則是企業為達成目標,統一全體同仁行為的一種強制性手段,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比較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是相對硬性的東西。一個企業在通過嚴格的制度長期地規範同仁行為,最終使企業同仁的行為形成共同的習慣,這種習慣形成了這個企業的企業文化。

打個簡單的比喻,某些企業的“以人為本”文化,“誠信”文化,“客戶至上”文化等等,真正要踐行這些企業文化,那怎麼以人為本,怎麼實現誠信,怎麼才能客戶至上,有哪些政策制度支持,又有哪些措施保證,在這些文化實現過程的不同階段有哪些手段等等,這些形成文字,就是企業制度。可以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而制度正是達成這一境界的重要手段。當然,任何企業文化都離不開民族和社會的文化,而不同的企業文化和同一企業不同的階段為達成設定的目標需要制定的制度也是不同的。

總之,軟性的文化,是繞指柔,可以搶佔人的心智,牽引人的思想;過硬的制度,是百鍊鋼,能感召、激勵整個團隊。軟硬兼施,剛柔並濟,方能勇往直前!

案例直擊: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時,項羽經過晝夜苦戰,終於消滅了秦軍主力。然而勝利在望時,卻被劉邦搶先一步,奪取了勝利果實。項羽覺得自己兵強馬壯,不能受這種委屈。於是心想:不消滅你劉邦,難解心頭之恨。

張良聽後,勸劉邦停止硬拼的想法,並對劉邦說:“聽我的,準備好裝束,光明正大地去赴宴。我敢擔保,他不能把你怎麼樣。但你要記住一條:宴會上要以禮為先,處處退讓,用柔制剛。”

結果,劉邦不但避開了鴻門宴的生命危險,還取得了漢中、巴蜀之地的控制權。日後,劉邦和項羽又多次交手,但張良給劉邦的策略,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就是“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於是,在與項羽的交手中,劉邦是火燒棧道,謊言誘騙,無所不用。項羽屢屢受騙、上當,讓自己應接不暇。結果劉邦卻轉弱為強。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最重要的就是剛、柔、強、弱四元素並施,總結起來就是“軟硬兼施,剛柔並濟”。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戰場如此,商場更是如此。戰場上,為了贏得最終的勝利,成為王者,劉邦可謂無所不用地軟硬兼施,剛柔並濟。商場上呢,為了獲取最終的成功,同樣需要運用好這般武藝。

那麼,該如何使用好這般武藝呢?我們可以從文化和制度兩方面著手。因為,文化是企業的魂魄。魂魄在,心思在,企業同仁沒理由不為你賣命,企業沒理由不發展,不壯大。制度,是企業正常運行的鋼盔鐵甲。有鋼盔鐵甲護體,所有同仁必然會奮勇殺敵,勇往直前。

然而,提到企業的文化和制度,多數企業會覺得:文化,無非是些經營理念、宗旨、方針、政策、形象等理論性的東西,這個我們有啊。制度,不就是考勤、薪酬管理、績效考核等約束性的規則嗎,這個,我們多的是,全的很呢。

的確,每個企業都有各種內容不同,形式各異的文化和制度,但你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制度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嗎?又該如何做才能發揮文化的牽引性,制度的規範性,提高團隊的效率,增強大家的積極性呢?這就需要各位領導,掌握張良給劉邦的勸諫:軟硬兼施,剛柔並濟。在此,我們將其歸結在文化和制度兩個方面上,即“文化要軟,制度要硬”, 軟硬兼施,剛柔並濟。只有,將這兩方面都做好,才能把公司治理到極致。

文化軟在哪,怎麼軟?

傑克?韋爾奇說過:“如果你想讓列車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馬力;而要使列車速度增加一倍,就必須更換鐵軌。資產重組可以一時提高公司的生產力,但是如果沒有文化上的改變,就無法維持高速的發展。”支撐企業高速發展的“鐵軌”或者說企業精神的脊樑,就是企業文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軟性的企業文化是成就百年企業、推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強大的源動力。那麼,要想文化發揮最大的威力,該軟在哪,怎麼軟?

回答上述問題,先請大家思考一下:誰能跟企業戰鬥到最後,誰能與企業共存最久?是那些職務最高的?年限最久的?待遇最好的?關係最親的?都不是,而是最相信公司願景的人。所以,文化要軟的又一要素就是:為企業設立一個讓團隊神往、激動、興奮的共同願景。

在一個企業裡,不僅領導者的權力很重要,制度的威力也很重要。但是比權力,比制度更重要,更有威力的是非權力、非制度下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因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區別於制度和權力,對團隊更有感召力、約束力、推動力的有效工具。所以,要將一個企業做大,做強,還需創立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有了相信的真理,信奉的理念,統一人心的價值觀,團隊成員便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神聖使命,信心倍增,動力十足地抱成團,共同奮進。所以,要問文化軟在哪,怎麼軟,重點便在此。

制度硬在哪,怎麼硬?

在你的企業中,誰說了算?領導說了算,還是制度說了算?團隊成員,是看領導的臉色,還是看制度的臉色?多數人,看到這,可能自然而然地會想:“這不用問,自然制度說了算。”是的,這看上去是個不該拿出來討論的問題。但細想一下,在很多企業,領導獨大的現象並不少見。員工照領導臉色行事,更是慣例。所以,制度要硬,重在增加制度應有的權力,減弱領導本身的威力。

部分企業,開始的時候,團隊很優秀,成員也夠積極。但走著、走著,管理者就會發現:團隊的辦事效率不如從前,成員的積極性也有所下降。為什麼?關鍵就是制度模糊,所以就不會有堅強的力量。

一些企業領導,為了優化管理,出臺了新規則,新政策。可政策、規則一出臺,反對聲音成群。底層員工鬧情緒,中層員工說難管理,高層試圖重新修改。改還是不改?不能改!制度只要頒佈了就是對的,哪怕錯了也是對的。因為,透過錯誤的執行,可以培養強大的執行慣性,增強制度的威信。

還有一些企業,同仁工作態度消極,表現不好,這樣的員工,就像療養院裡的病人一樣。然而諷刺的是,很多這樣的同仁卻拿著和表現好的同仁一樣的工資。或者企業的制度制定不合理,同仁怨聲載道。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企業同仁的心裡失衡,進而導致企業執行不力,影響企業的整體發展。怎樣做才能搬走同仁“生病”的溫床,如何變“失衡”為平衡?

同樣有些企業,為什麼優秀的新人進不來,進來了要麼遭受排擠,要麼得不到重用?關鍵在於公司中的老人、庸人、能人等。這些特殊的人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制度。進而踐踏了公司原有制度的神聖性,消弱了制度的威力。

綜上所述,若問制度怎麼硬,硬在哪,便需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下功夫,健全企業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