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我的家在距離華夏筆都——文港只有七華里路程。爸爸是個水作師傅。記得小時候,半夜時分,我每次都是被爸爸在制筆時發出的“磕、磕、磕”的聲音喚醒的,小解了以後,常會調皮地伸手到制筆盆裡,感受一下水的冰涼。春夏秋冬,有誰理解制筆人的辛勞。白天,在有著三百多戶近千人的山村裡,曬場上、禾基上,後山上,房屋空隙,一望無際地曬滿了剛洗好的一捆一捆的小毛竹,那種記憶已經深深植入了我的腦海,而現在,它只能出現在夢中,常常勾起我的懷戀。這樣的畫面,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一種美感。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想到,要給小如一隻毛筆寫一篇文章,告訴每個消費者毛筆桿的自然美、裝飾美、及筆頭與筆桿的協調美。告訴大家,毛筆桿的自然美體現在毛筆製作的初級階段,而體現在筆桿的形制、徽幟、名稱的裝飾美就到了較高級階段了,表現筆桿與筆頭搭配的黃金分割比例的協調美是毛筆的最高境界。達到這個境界,毛筆就能夠大大地促進書者的書寫靈感,做到筆人合一,從而體現出毛筆的人文思想寓意。

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人的審美追求,在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與實現人的發展,在於促進和諧發展、創建和諧世界,在於使這世界因為有我而變得更加美好。這是和諧審美觀的基本觀點。它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係狀態。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上追求真理、追求發展,背離真理與發展的審美,是不會得到社會長久普遍讚美的。

筆乃文房四寶之首。毛筆除了講究實用以外,美感的追求也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每個人因生活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不同,好惡不同,對美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我國著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以為科學地把握世界與藝術地把握世界是美感的客觀與主觀的兩個方面。他舉例說:熟悉"花是美的"與熟悉"花是紅的",這中間有一個本質的分別:科學在反映外物界的過程中,主觀條件不起什麼作用,或者只起很小的作用,它基本上是客觀的;美感在反映外物界的過程中,主觀條件卻起很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它是主觀與客觀的同一。這樣看來,"美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美",二是"感"。它既指大千世界各式各樣的客觀的美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它既指大千世界各式各樣的客觀的美,也指人們內心,無窮豐富的對美的主觀感受。

如果要問一個書者買毛筆,首要看重什麼?答案肯定是:第一看筆桿美不美,第二看筆桿上的刻字美不美,第三看筆的名稱,第四才是看使用效果如何,而這往往在買的過程中又不易看出來,所以決定購買體驗的還是前三者。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一、筆桿的自然美

筆桿也叫筆管,是用手執筆的部分,或者說是筆頭以外的部分。毛筆桿最早是用青竹製作而成,青竹即一般的白竹,盛產於我國廣大的南方地區。白竹管截取竹莖中細、結、堅、直的部分,並以在冬天取材為宜,因冬天竹生長處於休眠狀態,其竹不易蛀,變形和燥裂。竹子出產較多,輕便實用,物美價廉。其顏色上雖單一,但環保,也不失素樸,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白竹者,即普通用以制筆管的箬竹和苦竹也,亦稱“筆管竹”。

後來,筆桿有采取火燙的方法,筆桿略呈紅色,這樣的筆顯得大氣。

竹管除了白竹管以外,還有方竹管,紫竹管,棕竹管,斑竹管,湘妃竹管和馬鞭竹管等。

方竹產於浙江杭州,紹興一帶,竹杆方形,不粗,連長約1-2.5釐米,正方形,白色,較稀有。除方形之外與一般白竹無異。

紫竹產於浙江普陀山,浙江杭、嘉、湖等地也有。竹色紫紅,由竹皮至竹芯一色,竹杆細小,宜作筆管。

棕竹色紫黑,有直形的紋,平細而堅韌,產於東南沿海,為常年綠的灌木形竹,宜制扇骨和筆管。

斑竹管,產於廣西、浙江和福建等地,也稱梅蘆竹,莖勻桿直,有灰褐色和灰紫色的圓斑紋,製成筆管能增添自然美的風韻。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湘妃管,產於湖南等地,竹表皮白色而帶有紫褐色的圈狀圓形斑紋,非常美麗。傳說舜有二妃女皇,娥英,聞舜死於湖南九嶷山,大慟,淚乾血出,滴竹成斑。湘妃竹筆管,乃竹中珍品。唐代時,開始用紅湘妃竹做筆桿,宋代尤盛,湘妃竹也因此身價倍增,再加上湘妃竹對生長環境、氣候條件要求特別高,生長期也有二三十年,真品難得,故有一寸湘妃一寸金的說法。明清之湘妃竹製品價高昂,有仿品,謂之“燙妃”,即在白竹上用烙鐵燙出斑痕。

在今天的江西文港毛筆市場上,用實木做筆桿的佔80%。木料有紅木、檀木等。木料做杆,有其本色的一面。但同時,如今筆桿式樣早已是姿態萬千,無論是色調搭配、筆桿造型,還是體型結構等等方面,都使毛筆顯得雍容華貴,越來越像工藝品。這就不能不談談筆桿的裝飾美了。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二、筆桿的裝飾美

關於筆桿,真正善用者並沒有太多講究,只要求直、握著稱手即可,喜歡它的樸實美。用竹做筆管被認為是最實惠文雅的,明文震亨《長物志》說:“古有金銀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鏤金、綠沈管,近有紫檀、雕花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最雅,不則竟用白竹。”《通雅》亦說:“皆不若白竹之便持用。”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毛筆的製作及品種也不斷地提高、增多,工藝的改進,也讓毛筆日益完善、精美,特別是用珠玉、玳瑁、象牙、琺琅等製作毛筆桿之後,毛筆更成為人們鑑賞珍玩的藝術品。兩晉時,制筆工匠開始注重毛筆的工藝性。他們對筆桿不但講求實用,注重筆桿的用料,還通過在不足一寸的筆管上用鑲嵌、雕刻、描金、施釉等方法,達到雕鏤精緻、色彩豔麗的效果,並鐫刻龍鳳、八仙、詩詞、山水人物等,寓意吉祥平安等,也有一定的裝飾趣味。清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有這樣句子:“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壁,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

這裡還涉及到筆桿形制的流變問題。

南京藝術學院朱友舟認為,起居方式和傢俱形制的變化發展對書寫工具毛筆形制和書寫執筆姿勢的影響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從古代席地跪坐起居方式和矮型傢俱的形成和發展、席地跪坐起居方式和矮型傢俱到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和高型傢俱的變革過程,它們對書寫工具毛筆形制、書寫執筆姿勢必定產生影響,毛筆形制的流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戰國時期以前制筆的工藝比較簡單;漢朝工具有了進步;六朝到唐以纏紙法為主;宋元明以後主要為散卓法。毛筆的形制一直處於不斷變化和完善的過程中。形制的演變對於書體發展以及書風的影響較大,研究毛筆形制對於研究書法史、書畫鑑定以及創作風格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是筆桿的徽幟。

周虎臣啟用商標即徽幟貼在筆桿頂部,妙不可言。毛筆徽幟的色彩組合,文字與圖案的組合,構成一定的形式美。

徐珂《清稗類鈔·工藝類》說:苕上筆估多於竹管鐫字,以為徽幟,實始於康熙以後。王稼句先生認為:但也不可信以為真,有的雖是名工款識,“不意苕估之摹仿為之也。”但最起碼說明,徽幟早已在我國誕生。(據王稼句《聽櫓小集》)當然,這個徽幟不是我們現在通常說的印刷在紙上的圖案標示。

在上世紀80年代,毛筆發展迅速,在筆桿上刻字已經適合不了形勢的發展需要,所以在徽幟的圖案上印上所需文字,用膠水粘上即可,大大解放人力,一度風行。再後來,徽幟圖案設計的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再後來,徽幟圖案設計的風格多樣化,有的只有圖案,有的在圖案中加上文字,有的乾脆就是文字。

再次是筆桿的刻字問題。

上古時期,人類崇尚大自然的神秘,產生了原始圖騰符號。關於人類始祖誕生的神話傳說;不可思議的充滿神秘圖騰;有崇拜自然的巫術與宗教。“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禹、皋陶、伯蓋、契、棄等人物的誕生。或由風,或由大人跡,或由神龍首,或由大雷,或由流星,或由瑤光,或由黃熊,或由薏以,或由白虎,或由玄鳥……這些傳說,恰恰顯示由圖騰的名物轉移到開祖英雄身上的一個過程。”(見李則綱著《始祖的誕生與圖騰》第24頁)從新舊石器時代到夏、商、周;從石器契刻文化雛形到精美的陶彩符號,人類從原始朦朧的審美意識、審美形式、審美追求轉向帶有宗教、政治色彩的審美形態,標誌著崇尚自然、敬仰神靈並帶有神秘感、模糊性的審美傾向。

現今筆桿都有鐫字習慣。筆桿一經刻字,並填於硃砂、石綠和鉛粉,以使顯晰,毛筆就平添了典雅和書卷之氣。無疑,從審美角度看,筆桿上的刻字對毛筆有錦上添花的作用。

徐珂《清稗類鈔》說筆管上刻字是湖州筆商摹仿沈荃、劉墉開始的,未免與史實不盡相合。

現據甘肅武威磨咀子東漢墓出土的漢代毛筆,筆桿上刻有隸書“白馬作”三字。同地另一座東漢墓所出土的毛筆,杆上刻有“史虎作”三字,這正和應劭《漢官儀》“赤管大筆”的文字“北工作”的格式相一致,說明最遲在東漢已有了在筆管上鐫刻制筆工匠名字的習慣。《西京雜記》說:“漢制天子筆管,以錯寶為跗”,可見在筆管上增加文飾之事在漢代早已出現。

漢代官員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筆,即將筆桿末端插在髮結下,以備隨時取用,這種攜帶筆的方法叫“簪白筆”,所以漢代的筆管都細長,而且上端削尖。晉以後,簪白筆的制度消失了,因此筆管變短變粗,這於筆管雕刻更有了用武之地。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所記唐德州刺史王倚家“從軍行”竹刻筆管,被公認為竹刻見於著錄之始,竹刻史家每都引用。《研北雜誌》載:“袁伯長有李後主所用玉筆管,上有鐫字、文鏤甚精。”說的雖是玉管鏤雕,但用以證明筆管雕刻早已盛行於竹刻藝術形成之前還是有說服力的。

當然,一個刻字工刻的筆劃的精妙、曲直粗細、結體的變化,會產生對稱、均衡、疏密等形式美,而如果其功底不厚,刻的字歪歪扭扭,不成體統,只會兩下單刀的比劃功夫,就像寫鋼筆字一樣,也就無美感可言。刻字的人,一般掌握了雙

當然,一個刻字工刻的筆劃的精妙、曲直粗細、結體的變化,會產生對稱、均衡、疏密等形式美,而如果其功底不厚,刻的字歪歪扭扭,不成體統,只會兩下單刀的比劃功夫,就像寫鋼筆字一樣,也就無美感可言。刻字的人,一般掌握了雙刀法,其人刻的字就見功夫了,他的刀按下去,然後再回刀,再切下去,這樣的比畫有深有淺,有寬有窄,就像寫毛筆字有提有按一樣,刻字才有一點點趣味。當然,刻字工的責任感也不能缺失,如果沒有對毛筆文化的敬畏,也必然談不上美感。可見,手工刻字,須根據刻字工本人的學養、見識,加上對藝術負責任的態度,才體現毛筆美學價值的高低。

也有人說,現在電腦刻字,筆桿上的字沒有以前的好看。李秋鳴先生說,其實,這要看從什麼角度分析。自然,她沒有人工刻字的勁道,也沒有人工刻字的千面風格。刻的字淺,比較單一,但也有她的可取之處,如她的字都是規範字,比如宋體字、仿宋體字等等,都是經過歷史認可的書法字體,自成體系,是可以保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在美學上,其價值也不可否認。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刻字的另一個方面是毛筆的名稱。毛筆的名稱也直接影響到毛筆的美感。

給毛筆取名的方法有:

以制筆者命名,比如蘇軾喜歡的諸葛筆。

以產地命名者,如湖筆、宣筆、遷安筆等。

以筆桿命名,如斑竹筆、牛角筆等。

以筆毫來命名,如羊毫、狼毫、兔毫,鹿毫、雞毛、獾毫、豬鬃等。

以毛筆的大小來命名,如大楷、中楷、小楷。

以製作毛筆材料所佔比重來取名,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

以筆的實際用途來命名,比如懷素狂草,即是用來寫草書體的。

以筆的形制來取名,比如有筆很長,就取名長頸鹿。

總體上看,無論是內行外行,一拿到毛筆就知道它的屬性,也知道它適合寫什麼字。

而現在市場上的毛筆,名字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率性而為,天馬行空,手持毛筆雲山霧罩,無所適從,如果不看筆頭,根本分不清是狼毫還是羊毫。比如水月、風雲、雲雀、文妙、青竹、玉筍、玉蘭蕊、吳帶當風、蘭亭遺制、墨海名流、紫毫尚書等等。有的取名通俗化,如:福、祿、壽、喜、一筆財富、一筆快樂、一筆幸福。誠然,就像流行音樂一樣,必然會有人喜歡,可能還是普通大眾,人數比例可能還佔絕大多數。可是,練毛筆字的恰恰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涵養,所以毛筆取名格調還是高點好。

當然,也有的是非常不錯的,帶有一定主題,突出了筆的意趣。比如周虎臣的筆,到現在仍帶有江西筆的痕跡;比如湖筆,其取名帶有文人書房妙趣,多含唐詩宋詞,甚至經典句子,拿到手就顯得雅;再比如江西某筆莊的毛筆就以宋詞的詞牌名來命名,如定風波、沁園春、解花語、雲歸岫等等,很有新意,富有文化韻味。同時他們的毛筆,主要針對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愛好者使用,如取名含有東坡字樣,其筆適合書寫蘇東坡的帖子,同理,若含有山谷字樣,則一定適合書寫黃庭堅的字,這樣取名的毛筆,就存在一種內在外在的聯繫,一般的毛筆不可以與之同日而語。

前面講的毛筆取名,都是從表層意義上講的。其實,給毛筆取名最高境界是她的抽象性。給毛筆取了名字,比如,駐馬聽舞,乍看上去,好像與毛筆毫無關聯,字面上也牛頭不對馬嘴。其實這表面上是一首元曲名,在裡層還有個意思,停下馬來聽遠處跳舞發出的聲音。書者領會到這裡,他彷彿到了一種意境,無形中產生一種神來默契,靈感突現,作品一揮而就,令人拍案叫絕,這就不單單是一隻筆的行為了,它已經和書者產生了共鳴,從此以後,筆不離人,愛不釋手了。

當然,這種抽象性不是人人能夠得而為之的,或者說是短時間內不能夠達到,就好像田

田蘊章教授小時候立下豪言壯語,三年超過歐陽詢,過了三年,自然沒有超過,再過三年,他自己也覺得只是懂得歐陽詢的一點皮毛,過了幾十年,他更加認識到歐陽詢那是一座高山啊!

這種美感真是妙不可言!

毛筆桿的美,書畫人的情懷

三、筆桿與筆頭的協調美

筆桿與筆頭的協調美首先要注意一隻筆顏色上要搭配好。如黑色牛角做筆桿,白色羊毫筆頭就是經典,而如果配狼毫筆頭,那就很不美觀了。

其次要注意不能頭重腳輕,它們的比例應協調。很多有經驗的筆工,會根據人的高矮胖瘦以及手的大小包括平時用筆習慣來確定使用多長多粗的筆桿。

甚至用筆在不同的地方寫字也有講究。比如,在案頭上寫字就不能用在牆面寫字的那種超長筆桿,因為它不利於審勢、發力。在筆上刻字的位置不同,也反映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的變化。

還有不同地域的人,手有長有短,選筆桿的粗細也有差別。

當然,很多東西的使用因人而異,你不順手的毛筆別人未必不順手,你順手的別人未必就一定順手。李秋鳴先生認為,更重要的是,毛筆桿的長短,要根據人的習慣,更要講究黃金分割。這也是故宮收藏曆代毛筆的標準之一。在故宮,那些收藏的毛筆,都是歷代能工巧匠經過多年實踐,不斷打磨,精雕細刻出來的東西,我們後來人去仿製,長一點,或短一點,怎麼看怎麼不是滋味,都缺乏一種美感。就好比官窯出產的青花瓷,民窯再怎麼仿製,都不符合官窯的標準,都不好看,就是這個道理。

總的說來,毛筆雖說是一種書寫工具,但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賦予它文化寓意是從細微處來關注傳統文化的體現。鄒農耕先生說,毛筆是一種可以讓你抒發思想的東西,如果你能把你的思想融入到毛筆裡面,讓所有用它的人都能夠體會你的思想,進而接受你的思想,這其中審美的作用不可替代。美是人類由愚昧走向文明的標誌,其演繹過程非常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