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不殺溥儀及滿清皇室,是出於哪些考慮?

Lost-學不會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的武昌首義成功,南方數省聞風紛紛響應,辛亥革命的風暴迅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清廷急忙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精銳的北洋六鎮軍隊南下平叛,可北洋軍是由袁世凱一手帶出來的,官兵心裡只有袁,對滿族將領陽奉陰違,甚至拒絕服從其號令,攝政王載灃萬般無奈,只好接受徐世昌、奕劻等人的建議,準備重新起用被“開缺回籍”的袁世凱。在河南安陽(舊稱彰德府)閒居的袁世凱一貫老謀深算,他以實力雄厚的北洋軍為資本,以東西方列強勢力做靠山,開始嫻熟地玩起了兩面手法。

他先借用南方革命黨人的力量脅迫清廷授予他軍政實權,否則就以“足疾未愈”為由,賴在彰德拒絕出山;清廷離了袁又指揮不動北洋軍那幫驕兵悍將,只好答應了他提出的所有條件。

大權在握後,他又利用清廷的餘威、憑藉對其唯命是從的北洋六鎮武力和贊成共和的假意承諾,誘使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革命黨人答應若自己率部倒戈迫使清帝下臺,推翻滿清,擁護共和,即由他擔任剛剛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

由於孫中山對袁世凱存有一定的期望和幻想,同時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於是被迫在1912年1月15日請伍廷芳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孫)文即可正式宣佈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

袁世凱可不僅僅為了當這個臨時大總統,為達到據有天下的“宏大” 目標,他翻雲覆雨,縱橫捭闔, 一會兒唆使北洋軍中的心腹將領電告在南京的臨時政府要誓死捍衛大清,堅決反對共和;一會兒又慫恿他們通電北京清廷聲稱擁護共和,支持南京政府,如不滿足要求,將發動兵諫相爭,以此逼迫清廷自行退位。

袁世凱精於權謀,非常狡黠,他裝作既忠於清廷,又不得不順應歷史潮流的樣子,殷殷苦勸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和平交出政權,以免重蹈法國大革命後“路易子孫,靡有孑遺(指法國王室成員遭革命者處決)”之覆轍。

為了讓清室甘心交出政權,袁世凱一再表示自己“決不辜負孤兒寡母(溥儀、隆裕)”,並擬定了一份旨在顯示其忠心以及敦促清室早下決心遜位的《清室優待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條件是:清宣統帝溥儀自行退位後,皇帝的尊號仍存不廢,還可以暫居紫禁城內,半年後再移至頤和園居停;新成立的國民革命政府負責保衛清帝以及宗室的舊有私產,並保證其原有一切待遇不變,國民政府每年撥劃400萬兩白銀供皇室享用、消費。原有的皇家禁衛軍仍舊保留,軍餉以及裝備由國民政府發給。

彼時,辛亥大革命風起雲湧,南方以及西北諸省相繼宣佈獨立,在國民革命軍的持續打擊下,載灃、隆裕太后等皇親貴戚、王公大臣們感覺到大勢已去,為保住清帝的稱號以及各自的身家性命,于山窮水盡之時被迫接受了袁世凱提出的優待條件。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首先來說下中國篡位而弒故主的,基本上都是因為不夠自信:


周武王伐紂,紂王自焚而死;秦滅東周,遷九鼎,但是也並未對周赧王下手;秦末大亂,項羽殺秦帝子嬰及楚義帝(義帝是否為項羽授意殺害目前仍存爭議),已經備受非議,對於項羽這樣的莽夫英雄來說,這樣的舉動貌似也說得過去。王莽篡漢,孺子嬰並未被殺,儘管他是個傻子;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最後壽終正寢;魏元帝曹奐被廢之後還安穩地生活了近四十年。

真正舉起篡位弒君旗幟的是草莽梟雄劉裕。其時手握軍政大權的劉裕,也是有很多高門士族的反對的,謝混、郗僧施等的不支持,以及司馬休之、司馬楚之等東晉宗室在外的攻勢,這些對於“奮起寒微”的劉裕來說都是莫大的威脅。因此王夫之猜測他殺晉恭帝的原因時說是“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載而殂,自顧其子皆庸劣之才,謝晦、傅亮之流抑詭險而無定情,司馬楚之兄弟方挾拓跋氏以臨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於安帝,而二劉、何、孟挾之以興,故欲為子孫計鞏固而彌天下之謀以決出於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這種做法,竟然被之後的齊、梁、陳、北周、北齊、隋、唐以及五代所承襲了。故而王應麟感嘆道”魏之篡漢,晉之篡魏,山陽(漢獻帝劉協)、陳留(魏元帝曹奐),猶獲考終,亂賊之心,猶未肆也。宋之篡晉,年而弒零陵(晉恭帝司馬德文),不知天道報施,還自及也。

齊梁以後,皆襲其跡,自劉裕始。”明王夫之也說“惡莫烈於弒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弒則自宋倡之。”只有下一個宋的宋太祖,破例地保全了後周恭帝柴宗訓,並且還傳言留下了“保全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的祖訓。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溥儀及其滿清皇室的處境:

袁世凱方面的考量,不殺溥儀他有他的自信:

如前所述,清帝退位前,滿清皇室除了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稍微反抗過袁世凱之外,其他的反對勢力及其影響均已細微到袁世凱無須注意了;而在退位之後,袁世凱有需要著力對付以孫文、宋教仁的國民黨,黃興、蔡鍔等人的護國運動,以及打著自己稱帝的如意算盤,而這些時期,他的對手仍然沒有溥儀及其滿清皇室。

綜上所述,在清帝退位前後(到袁世凱去世),溥儀及其滿清皇室均沒有實力對袁世凱產生實質性的大的威脅了,不僅沒有被殺的理由,袁世凱也沒有要殺他們的理由了。

事實上呢,袁世凱去世之後的1917年,徐州的張勳“辮子軍”利用北洋政府的府院之爭,以調停為名進行的“張勳復辟”失敗之後,北洋政府及其掌握實權的段祺瑞也未對溥儀進行強硬的處理。溥儀宣告二次退位,依舊享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優待,直至1924年的“北京事變”……


力薦美文

一代梟雄袁世凱,叱吒風雲,是執掌北洋軍閥的龍頭人物。他威逼大清皇帝溥儀退位,令國父孫中山讓位,坐上民國大總統寶座,後又悍然稱帝、成為“洪憲皇帝”。那麼,袁世凱為什麼沒殺溥儀及皇室?

袁世凱(老照片)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溥儀就是宣統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皇帝。

溥儀3歲登基,6歲退位,慈禧太后死後短短3年,大清就亡了。溥儀在位時,是個小娃娃皇帝,真正的掌權者是隆裕太后(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光緒帝的皇后)。

△幼年宣統帝 溥儀(老照片)



溥儀退位時,大清的天下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紫禁城,皇城之外,早已是民國的天下了。

滿清皇室的影響力,已十分微小,溥儀皇帝的聖旨以及隆裕皇后的懿旨,一旦出了紫禁城,跟放屁也沒什麼兩樣了。這皇帝當的,早已沒有了“九五之尊”的威風,皇帝也淪為了紫禁城這座華麗牢籠裡的“金絲雀”。

大清興於孤兒寡母(孝莊、順治),又亡於孤兒寡母(溥儀、隆裕)。大清興於女人(孝莊太后輔佐順治、康熙),又亡於女人(慈禧太后挾制同治、光緒)。

歷史不止一次印證著一個道理:因果循環,成也女人,敗也女人。

△清帝退位詔書(博物館珍藏)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首領,軍權在握,隨後又與孫中山“南北合作”,逼清帝和平退位,還坐上了民國大總統的寶座。

清帝和平退位,民國政府(袁世凱)曾經答應過清室優待條件:隆裕太后及溥儀仍居紫禁城,不再參與政事,由民國政府每年供應皇室開支用度,出於皇帝安全保留皇城衛隊等。

說白了,你溥儀只要退位,保證能乖乖的待在紫禁城裡,只要不出皇城,你愛咋折騰咋折騰。出了皇城,就是我老袁地盤了,再想折騰搗亂,老袁就不敢保證你們的安全了。

△清朝大臣 袁世凱(老照片)



畢竟,袁世凱曾經是清朝的臣子,而且是清末重臣,溥儀皇帝及隆裕太后,也曾是自己的舊主,袁世凱也被清室提拔重用才有了今天。袁世凱若殺舊主,而且是殺已無還手之力的孤兒寡母,會大大影響到袁世凱的政治聲譽。

殺了溥儀,等於將自己推向了所有滿清遺老遺少的對立面。袁世凱是聰明人,又是政治老手,不會這麼幹。

袁世凱不殺溥儀等清朝皇室,當然是出於政治考慮,總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主席和溥儀(右)(老照片)



一是沒必要,隆裕太后孤兒寡母已不構成威脅;二是溥儀屬於和平退位,人都退位了殺之無益;三是袁世凱不想(也沒必要)背上殺帝的惡名。四是袁世凱玩平衡術高手,平衡各派勢力考慮。

從中國近現代史來看,不光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沒殺溥儀;而且民國國民黨統治時期,蔣介石也沒殺溥儀。另外,建國後,新中國政府領袖,也善待了溥儀。溥儀成了新中國一名公民,一直平安活到1967年,壽終正寢。


峰子奇觀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奇葩。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這回事,這回事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1912年清帝退位是和平退位,也可以說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罕有的一次政權更迭,袁世凱沒有任何必要去對遜清皇室做什麼,實際上很難做到。

先說第一條,清帝的退位是辛亥革命後南北和談的結果,否則南北即將要繼續開戰,這對老百姓沒有任何好處,對整個國家也是一場新的災難。

從這個意義上說,隆裕太后力排眾議,決定和平退位,這是值得肯定的大義之舉,這樣避免更多的戰火,也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

因此,袁世凱要迫害遜清皇室的話,從道義上就說不過去,而且列強也不會答應。

其次,袁世凱對遜清皇室實際上也夠不成傷害,因為袁世凱出山本身也是一個妥協的過程,其對北洋軍的控制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有力。

以此而論,南北和談、清帝退位並由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實際是各方勢力平衡的結果,袁世凱只是一個玩弄平衡的高手。

更何況,當時的禁衛軍仍舊負有保護清帝的責任,清帝的安全並不成問題。

而且,如果放長曆史的眼光,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的妥協其實有些過早了。在當時的中國,共和未必是唯一的選擇,也未必是明智的選擇(從之後的混亂史可以看出)。

袁世凱當時最明智的選擇是仿照英國君主立憲制,保留清室並讓皇帝成為虛君,內閣成為真正的統治機構,如南軍不服的話,應一力鎮之,不應妥協。

事實上,從1913年的贛寧之役來看,袁世凱是完全可以辦到這點的。

而袁世凱之後的辦大事,實際上是為當年的這個錯誤在不斷買單。

歷史的時機,一旦錯過,就很難回頭了。

袁世凱畢竟不如曾國藩,在遠見方面還是差了許多。


坑爹史冊




欺人孤兒寡母還斬草除根的還真沒幾個,他們還是相信“天道輪迴蒼天饒過誰”的。國你怎樣開,就怎樣亡。殺降不祥,國運昌盛的,都善待前皇。




但不殺也是問題,遺老遺少會伺機復辟,後來府院之爭張勳、康有為來一次,日本侵華溥儀又來一次。不過,若那袁世凱弒君,那麼大亂就會提前。逼君遜位是導致近代軍閥兄弟鬩牆,日蘇趁火打劫的杯具餐具撓具的根源!因為皇帝誰都想當,就連老外也想,憑什麼是你老袁?!

清末四方制衡——清朝廷、袁北洋、孫、立憲派。實力雖然此增彼漲,但基本還是袁>孫>憲>清。老袁的杯具,不是因為稱帝,雖然有稱帝的因素,其杯具正是利用孫迫使清廷退位,然後再打壓孫的套路。本來清廷退位就打破了平衡,你還稱帝?甚至說稱帝不是錯誤,錯誤的時間!



蔡鍔等人就忽悠他稱帝,連親兒子也慫恿他稱帝,他腦子一熱瞬間就成眾矢之的。老袁要麼太自信了,要麼他他比曹操段位低!孫仲謀忽悠老曹:

大叔(或者大爺,曹操和孫堅一年人,安能辨其孰長幼?)您聰明神武,天命所歸,早登大位,舍君其誰?老曹說:孤是老司機,你給我玩這套路。孤啥沒見過!想把我架在火上烤,然後爾等大快朵頤,孤不是唐僧(他不認識唐僧哈)!瞧瞧人家的孩子,看看自己家的孩子——誰說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大呼:生子當如孫仲謀!


福垊


袁世凱作為近現代耀眼的政治人物,更知道“穩定”的重要性,趕盡殺絕向來不是袁世凱這類梟雄的必選項。

滿清統治260餘年,不管是不是遜位改朝換代,都不能掩蓋其欣欣向榮發展的一面,這種發展不僅表現在社會經濟,同樣表現在政治方面。

清帝作為清朝的政治代表,他的退位或是被殺,都不能說明清朝餘威被徹底的清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裡。

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時代任何人物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前面人和事的基礎上,從這一點來說,袁世凱斷沒有趕盡殺絕的道理。


他本身就是晚清重臣,雖與清室有這種那種齟齬,但並不能掩蓋他本人對於清朝的感恩,如果沒有晚清政場的洗禮,也就沒有袁世凱民初的輝煌。

話說回來,袁世凱作為一個有極端報負的政治人物,顯然知道“平穩過渡”對於他這樣一位繼任者,甚至是僭越者的重要性。

名不正則言不順,袁世凱更需要清室對自己的認同,哪怕這種認同充滿了虛情假意,裝裝樣子也是十分必要的。

畢竟北京城的主人換了,地方督撫十之八九還是滿清遺老遺少,這些餘威掀起的政治風浪,也足以將袁世凱拍在地上,打個稀碎。


袁世凱需要清室這個空架子制約著依舊對他們抱有幻想的一群人。

穩定!是一切政治投機發展的基礎!


歷史三日談

一群老弱病殘,早已經不是威脅了,為何還要因為殺了他們而讓自己背上罵名?

其實,當時最希望看到末代皇帝被殺的是南方革命人,他們之間的仇恨最深。但為了表示大度,表示共和新氣象,更為表示五族共和的期望,所以才忍痛放下屠刀。同時也是不想背上罪名。

此外,晚清對於袁還是有知遇之恩的,袁的所有政治光環,都來自於清政府對他的栽培和信任,這點,袁不會忘記,而且知道感恩。

再者,雖然建立民國不同於以往朝代更迭,但對於老派人,還是希望掌權者能光明正大地繼承大統。如果政權更迭是靠屠殺獲得的,多少有名不正言不順之嫌。

當然從逼清室退位,到接任臨時大總統,再到逼迫國會授認正式大總統,最終復辟,短短不過兩年時間,但對於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可能早已盤算學習英國,以君主立憲的方式,建立中華帝國。為此,更需要清廷退位有條不紊,為新帝國的誕生積攢道義上和法理上的支持。


新文化街男孩

不如先問問袁世凱為什麼要殺溥儀及滿清皇室呢?

任何奪位者,如果可以保留前朝皇帝的話,他絕對不想除掉他

因為,首先,任何統治者都想宣揚自己如何仁義,只有他的敵人才想宣傳他多殘忍歹毒。保留前朝皇帝,就可以向天下宣示:看看本朝多仁義。

前朝皇帝能給我們造成那麼大的威脅,但我們就是不殺他,還好吃好喝地供著他。很多大臣都讓朕除掉他,但朕就是下不了這個手,沒辦法誰讓咱心就是這麼軟。再者,能宣示自己得天下有多正統:逢年過節的,讓前朝皇帝上個表出席個宴會什麼的,稱頌下本朝皇恩浩蕩。你們看見了不,放著好好的皇帝他都不作,非要作本朝的光榮子民,你們得知道本朝的建立有多得天心民意了吧。

反正圈養個皇室,花不了那倆錢。

殺前朝王室都不是隻殺皇帝一家,而是除掉以王室為首的一大盤舊勢力。殺前朝皇帝的,無非兩個原因。一是,支持王室的實力太大,各地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反撲。比如,末代沙皇,當時各種舊貴族在歐美的支持下襬出一副還鄉團的架勢,各地白軍也兵強馬壯。這時蘇聯必須得殺了沙皇一家,肅清內部威脅,與白軍決戰。法王路易十六也與此類似,他那些王室親戚們聽說他被捕後都整軍備戰,各國的干涉軍隨時準備入侵法國,革命者也只能清除掉這個內部大炸彈了。還有唐末的皇帝,當時有許多勢力強大的節度使想打他的旗號對付朱溫,所以他也被朱溫除掉了。

二是,前朝王室集團掌握了大量軍事、政治、經濟資源,除掉他們就能吃的滿嘴流油。比如,從西晉開始的南北朝,都大封宗室,大量皇室子弟都有很多封地。勢必要除掉他們,分給本朝的功臣們。所以漢朝、曹魏的末代皇帝都沒被殺,從劉裕開始殺前朝皇帝。

當時的滿清,在太平天國之後逐步被掏空,地方的勢力逐步不受中央控制,軍閥逐漸成長。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李鴻章等大臣聯合各省勢力“東南互保”,就是不救北京,慈溪太后也只能乾瞪眼。到了1911年的時候,滿清皇室基本政令不出北京城,甚至連紫禁城都出不了了。他手裡根本沒有什麼資源供袁世凱宰了搶。號召力也很有限,張勳復辟的鬧劇,十幾天就草草結束了。

這樣一個人畜無害又窮的叮噹響的滿清王室,你殺他幹嘛呢,除了能讓自己背個殘忍歹毒,背叛舊主的惡名。

何況,袁世凱在北洋軍閥內部並非一手遮天,段祺瑞、馮國璋、吳佩孚等都對他貌合神離。殺了溥儀,還將滿清的遺老遺少徹底地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去,讓自己更加被動。

所以,只要袁世凱的腦子沒進水,他是不會殺溥儀及滿清皇室的。


待我施為地煞變

我是小勇讀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帝和平退位,權力和平交接這個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但辛亥革命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在革命的基礎上的折中妥協,我們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這種推翻雖有武力為基礎,但如果沒有袁世凱的斡旋,沒有多方的妥協,是不可能以四百萬為代價換來的,一句話來說,繼續革命的話,恐怕四個億都不一定能如此輕鬆成功讓清帝退位。


在這種前提下,既然是妥協的產物,不要說袁世凱絕無殺害溥儀的主觀念頭,就算有,他也實無把這種念頭變為現實的空間,為什麼這麼說,袁世凱縱然是實力派,是列強心中不二人選,但這不意味著他想當然可以殺害退位的皇帝,各種利息糾紛複雜,就算袁想殺皇帝,也沒有這個現實可能。

再說了,袁世凱身為漢臣,南北調停斡旋勸諫溥儀退位,可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他為什麼要殺害溥儀?有什麼理由呢?漢語理由!

有人會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是被槍決了嗎,為什麼袁世凱不能同樣做呢?國情不同!俄國當時蘇維埃政權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小勇讀史

公曆1911年底至1912年初清帝退位、孫文卸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任大總統這一系列事件,是清王室、革命黨和北洋系三方博弈形成的均衡結果。所以,短時間內,這種均衡不會被任意一方打破。其次,從動機出發,袁世凱是否有必要對清王室趕盡殺絕。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共和組閣的主要力量是北洋系和革命黨,因此,袁世凱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宜把重點放在與革命黨的鬥智鬥勇,而可以暫時不考慮清王室。還有,從後果考慮,如果袁世凱對清王室趕盡殺絕,會有什麼後果?短期內,由於清王室有優待條件的保護,貿然行動至少會引起國內外輿論的譴責,甚至動亂。長遠來看,這種行為也可能在史書上留下難以抹去的汙點。綜上,對清王室趕盡殺絕是不明智的。所以,作為亂世中的一代梟雄(有人認為是英雄),袁世凱肯定不可能這樣做。

袁世凱不殺溥儀及滿清皇室好處

一,前朝王室在自己手中,可以代表自己對前朝的繼承,以此象徵執政的合法性。

二,可以此牽制前朝死忠,控制住一大股政治勢力。

三,做政治宣傳,表現出袁仁慈,寬厚,開明的形象。以此爭取政治上的盟友。

四,將前清皇室及其財富為一張牌,在博弈中賄賂或者打壓對手時使用。

五,穩定、拉攏蒙;滿,向兩族示好,爭取支持。

六,安撫民眾所以綜上所述,利弊分析。袁只要腦袋沒被門縫夾了,都不會去幹殺溥儀這等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