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軍有多少次和勝利女神擦肩而過?

盜墓空間161286466

二戰期間,德軍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錯失了勝利的戰役共有六個:

1. 敦克爾克大撤退

失敗原因: 痴心妄想!

德軍閃擊法國後,揮師比上,將英法聯軍逼退至英吉利海峽,眼看就要將其趕入大海,未一鼓作氣順勢圍殲,錯誤判斷時勢,痴想對手前來媾和,下令停止進攻,結果讓瀕臨滅頂的英法聯軍用了48小時逃出生天,典型的放虎歸山!

2. 大不列顛空戰

失敗原因: 戰略目標轉移。

德國空軍自開戰以來,實施空襲的目標是皇家空軍的機場,雷達站,地勤設施,用突襲地面目標的方式誘使皇家空軍前來決戰,從而達到消滅皇家空軍獲得制空權的目的。戰役初期進展順利,曾令皇家空軍疲於奔命,損失的飛機及飛行員都未能及時補充,皇家空軍眼看快要損失殆盡。即便如此,皇家空軍還是作出了壯舉——夜襲柏林,德國空戰轉而將目標轉向倫敦,瘋狂轟炸倫敦以作報復,從而使瀕臨崩潰的皇家空軍獲得喘息之機,迅速補充人員及飛機,最終擊潰德國空軍。

3. 兵臨莫斯科

失敗原因: 錯誤地輕視對手!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一路催枯拉朽,所向披靡,希特勒自負地認為憑藉德軍的閃電攻勢,蘇俄勢必崩潰,從而並未作全面戰爭總動員,軍工企業也未作加班趕工,以至前線部隊的人員與裝備的損失未能及時得到補充。在戰役發起前,古德里安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才勉強湊夠一次大型戰役所需的裝備,颱風計劃才得以實施,但此攻勢只能一鼓氣,所以,在蘇軍頑強的抵抗下,德軍很快便成強弩之末。(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許多人都認為德軍兵敗莫斯科很重要的原因是天氣,其實蘇俄的寒冷天氣只是次因,古德里安的《失去的勝利》闡明瞭上述觀點)。

4. 阿拉曼戰役

失敗原因: 忽視補給線,輕視馬耳他島的戰略重要性。

非洲軍團攻佔託布魯克,進至阿拉曼,但補給線路延綿千里,地中海補給線及北非陸路補給線被馬耳他島上的皇家空軍頻頻騷擾,損失慘重,裝備與人員未能及時補充到前線。隆美爾建議部隊後撤,縮短補給線,兩棲夾攻馬耳他島,然後蓄勢反攻尼羅河三角洲,但遭希特勒反對。非洲軍團最後被英軍擊潰,而且一潰千里,從埃及退到突尼斯。

5. 斯大林格勒戰役

失敗原因: 固執己見,分兵冒進!

德軍戰役目標有兩個~~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油田。德軍當時的作戰力量其實是不足以達到這兩個戰役目標,但希特勒固執己見,堅持分兵進攻,雖然初期進展順利,德軍旗幟已插上高加索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第六集團軍前峰進抵伏爾加河畔,但斯大林格勒尚未完全失陷,蘇軍仍在瓦礫中堅持抵抗,蘇軍大兵團集結,向德軍兩翼迂迴,德軍側翼暴露,面臨合圍。德軍總參謀長庫爾特·蔡茨勒多次建議希特勒撤回第六集團軍,均遭拒絕,但卻成功地獲准撤回前出高加索的部隊。希特勒固執己見,認為德軍必定能功佔斯大林格勒,誓不撤軍,令第六集團軍被合圍。曼斯坦因曾揮兵前往解圍,但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愚忠於希特勒,並未作出突圍行動,兩軍相距25公里,第六集團軍始終沒有向曼斯坦因靠攏,最終被團滅。德軍損失第六集團軍25萬人,德國陸軍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東線德軍的脊樑被徹底打折了!

6. 阿登反擊戰

失敗原因: 目標太高,力所不及。

德軍作戰目標——前出阿登山區,突破美軍防線,進抵安特衛普港,切斷盟軍補給,迫使盟軍退回英倫。為達此目的,德軍拼湊出約30個師的兵力參與作戰,但此時的德軍無論是人員及裝備都大不如前,後勤保障更無法把握。開戰之初尚算順利,戰役發起的突然性,隱敝性較強,盟軍被打個措手不及,突破美國防線後迅速北上比利時,幷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但盟軍很快作出反應,增兵前線,隱固防禦,美軍101空降師死守巴斯托尼,巴頓將軍親自領兵前往解圍,盟軍分南北兩路夾擊德軍。幾天後,德軍南翼便顯現危機,再加上盟軍裝備精良,德軍後勤深度不夠,巴斯托尼久攻不下,為免部隊被合圍,不得不撤退,於是在開戰一個月後,德軍退回原出發陣地,人員及裝備的損失已無法彌補,西線的主動權從此喪失。此戰役,戰略目標太遠,德國兵力明顯不足,即便達成突破,也無力防禦漫長的戰線,一旦盟軍實施反擊,德軍亦將潰敗。


輝哥141739753

這其中我必須談到的有兩個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如果有假如的話?那麼這兩場戰役恐怕是最能扭轉乾坤的戰役了。

1,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個我們都很熟悉,30萬英法軍隊被德軍追著屁股打,幾十萬人擠在海邊,就連英法人自己都覺得這難逃一死,可是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進軍。德國的裝甲部隊三天之後才繼續推進,而英法利用這三天時間,把絕大多數的軍人運回英國本土。

正是希特勒這個莫名其妙的命令,挽救了英國,為英國本土防禦留下了寶貴的有生力量。英國是一個全球性的殖民大帝國,它的軍隊、武器裝備散佈於全球,本土只有很少量的部隊,如果沒有這30萬部隊倖存下來,希特勒趁機猛攻英國本土,英國是否能守得住?恐怕真的很難確定。

2,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個是二戰蘇德戰場的決定性一戰,此戰之後,德國失去的進攻能力,蘇軍開始反攻,盟軍勝利之勢越來越明朗。

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危機的關頭,德軍把蘇軍分割成幾小塊,整個城市,幾乎都被佔領,可是蘇聯還是挺了過來。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

這裡我們不得不說一下,蘇聯的天氣,蘇聯冬季極其嚴寒,德國人根本無法阻止有效的進攻,而這有利於防守。而春季,冰雪消融,蘇聯的地表凍土開化,根本不適合德國重型坦克的進攻,所以德軍開戰的條件很苛刻,幾乎只能在初夏到秋季,才能組織最有效的進攻。而戰役開始之初,德國人佔盡上風,但是隨著冬季的到來,德國的劣勢越來越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以一己之力直接面對法國、英國、蘇聯、美國四大強國,各方面數據對比都處於劣勢,在人口,工業總產值、武器的生產能力等方面,肯定不能與燜鍋相比。

但是德國並非沒有機會,敦刻爾克基友可能徹底擊潰英法兩國;斯大林格勒,蘇聯也是打的也很艱苦。但最終,還是盟軍取得了最終勝利。


寰球視角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不是全面瞭解二戰,尤其是熟悉蘇德戰場的情況,是無法做出準確回答的。從整個二戰的戰場大局來看,無論是從國力對比還是軍力對比來看,德軍幾乎是不可能贏得二戰的勝利的。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反推二戰的戰況,可以發現,當德軍閃擊波蘭的那一刻開始,就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必敗。在希特勒決定進攻波蘭時,就有德軍將領反對這個進攻計劃,理由是,用波蘭作為德國和蘇聯的緩衝區,對於德國來說更合適。因為,如果德國不進攻波蘭,而波蘭和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所以蘇聯也不會輕易進攻波蘭,那麼德國就不會和蘇聯發生直接衝突。德軍閃擊波蘭後,波蘭政府流亡國外,蘇聯才以此為理由認為互不侵犯條約失效,出兵波蘭,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

當蘇德兩國接壤後,彼此都能夠更明顯地感覺到對方威脅,蘇德戰爭幾乎不可避免。現在公認希特勒在二戰犯下的最大錯誤是進攻蘇聯,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會犯下這種錯誤?當時的德軍是比較準確地評估了蘇軍的實力,包括軍隊數量,裝備情況,部隊戰鬥力等情況,認為德軍可以憑藉質量優勢消滅這些蘇軍,所以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而德軍在開戰的半年時間裡,完成了作戰計劃,將應該消滅的蘇軍都消滅了,但是,德軍發現,蘇聯的軍隊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比開戰之初更多了。德軍最大的誤判,是沒有估計到蘇聯驚人的戰爭動員能力,蘇軍除了一線部隊,還有大量部隊只有軍官沒有士兵,一旦開戰,這些部隊補充了新兵,就變成一支完整的部隊。蘇軍的坦克、大炮、飛機等重裝備都有所謂的“猴版”,就是簡化版,簡化版坦克省掉大部分輔助設備,降低坦克質量要求,目的就是在戰時可以大規模快速生產,蘇軍就是用這種快速生產、快速補充兵員的方法,生生用數量將德軍堆死。而戰前德軍情報部門對蘇軍這種動員方法一無所知。至於說德軍不進攻蘇聯,專心執行海獅計劃就可以佔領英國,這是錯誤的,希特勒一開始就沒有準備登陸英國,而是希望用不列顛空中和準備登陸英國的動作,逼迫英國和談。因為德軍的最大優勢是精良的陸軍,而英國在海軍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德國陸軍也沒有大型兩棲登陸的作戰經驗,登陸英國其實有心無力。因此,德國要取得二戰勝利,從戰略上看,唯一的機會就是堅定地和蘇聯結盟,當蘇德兩國背靠背相互支援時,英美各國就沒有機會了。


麻辣戰爭

老鐵也來謅幾句。德軍為什麼該勝而未勝?冠冕堂皇地說他是發動了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所以必敗!這一點任何人都可以脫口而出。

但是,就具體到戰役層面來講,確如問題的提法,與戰爭女神擦肩而過!例如英法聯軍戰敗,敦克爾克三十萬部隊全身而退,這是德軍一次很小的該勝不勝。

那麼不列顛空戰,難道德軍就沒有勝利的希望嗎?答案是否定的!德軍有把握取勝,進而有把握打敗英國的!敗了,敗在其戰術思想和戰爭理論!

就雙方空軍實力來講,初其對比,德軍是英軍的兩倍以上。然而德軍忽視了制空權的重要意義,自始至終以消滅摧毀英軍海軍部署於英吉利海峽抗登陸艦艇部隊,海軍基地空軍機場為目標,而置英空軍的制空戰力於不顧,至使自己大量的轟炸機、護航戰鬥機被英空軍有限的制空力量無數次的絞殺。卻一往無前,不改初衷。甚至最後去轟炸英國倫敦等城市,卻仍然置制空權而不顧,最終沒有一項目標達成,海獅計劃被希特勒自己墮胎!這是德國最明顯的該勝而不勝。

二. 閃擊波蘭、瓜分捷克和斯洛伐克,佔領歐陸,這本已是德軍力所能及的最大的勝利。但它與大陸另一端的軸心國盟友日本一樣,野心膨脹,在西線做了一鍋夾生飯之後,顧頭不顧腚的又想滅掉蘇聯!

希特勒忘了當年的拿破倫是再怎麼敗給庫圖佐夫的,同時他錯誤地評估了自己的實力,更關鍵的是他忽視了當年蘇聯國家體制所決定的國家行動力!再附以俄羅斯人的民族特性,這一點在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戰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斯大林格勒的冬天,是德軍的地獄,他們摧毀了整座城市,自己用庫圖佐夫的戰術,讓自己陷入了比之當年拿破倫部隊更悲摧的境地!而蘇軍則是物資補給不斷,兵源補充不斷。越部隊越多,整軍整師的生力軍不斷投入戰場,保盧斯既便他是神仙轉世,焉有不敗之理?

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德軍百萬,圍困三年多,蘇聯方面軍民協力,拚死抵抗,到該城解放生還人口不足戰前十分之一,這種民族精神力量,這種社會制度的凝聚力和行動力量,德國人千算萬算,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計算的,德軍焉有不敗之理,蘇聯國情國力遠非法國能比,更非德國自身可比。

所以德軍寧願已勝而不勝,只有徹底失敗!


鐵嶺鋒

二戰德軍有3次和勝利女神插肩而過,第一次是敦刻爾克,如果德軍高層能按照當時古德里安元帥的指導思想,繼續使用裝甲部隊把英法聯軍殲滅在灘頭,那麼盟軍 ,特別是英國起碼在2年內無法恢復元氣,就起到完全摧毀英國陸軍的基本目的,可以打擊盟軍的士氣,也就減輕了接下來登陸英國作戰的壓力,說不好英軍扛不住後 會單方面向德國投降,統一西歐後,就算美國的戰爭機器動員起來,德國對美國也是4-6開。

第二次就是德國空軍對英國皇家空軍機場發動的空襲,德軍當時和英國皇家空軍在倫敦上空的空戰,其實雙方都損失慘重,德國更多一些,但是當時的美國還在猶豫,沒有全力參戰,這個時候如果德軍能咬牙堅持住,繼續摧毀英國皇家空軍而不是對英國的首都進行報復性轟炸,殺傷皇家空軍的有生力量,一旦皇家空軍崩潰,其海軍和打殘的陸軍就是德國空軍的靶子,而且英國的戰鬥意識也將崩潰。

第三次是莫斯科戰役,如果德軍能夠一鼓作氣不要分兵進攻什麼斯大林格勒和巴庫的油田,快進快出,不要等著冬季的來臨,蘇軍不會有機會反擊。在莫斯科投入全部的兵力,在短時間打垮蘇軍。可惜歷史不能假設。這些失敗希特勒和戈林有很大的責任。


跑調歌王309

看完樓上幾位答案,補充一下。二戰德國怎麼算都幾難獲勝,更不談擦肩而過了。德國人為何輸?答案肯定不是什麼正義不正義的,那是中小學教科書上的說辭。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挑起的是一場世界大戰,惹上了英美。如果說局部戰爭還有搞頭,那麼世界大戰對德國來說是致命的。

為何致命?德國之所以會發動戰爭跟他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樣,就是資源。而挑起了世界大戰,就等於將自己的出海口和海上貿易親手掐斷。

二戰前的世界格局跟今天不同,今天我們說有200多個國家,世界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國名。但翻開二戰前的地圖,偌大的非洲、東南亞沒有標註馬來西亞,緬甸,索馬里這些今天耳熟能詳的國名,而是滿眼的英屬殖民地,法屬殖民地和荷屬殖民地。

(用鋼鐵雄心的世界地圖最直觀,挑起世界大戰的德國,就相當於自己將自己閉鎖在北海和地中海之內,海外資源全無)

而很不幸,德國不管是佔領了波蘭還是法國,還是挪威、丹麥,都沒法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因為德國缺乏的資源,這些國家本土同樣缺乏。

對德國人來說,很不幸,戰爭所必需的資源、石油、橡膠、鎢大部分都在這些同盟國殖民地。德國人本來就撈不著,更不說跟這些殖民地的宗主國開戰了。

德國能佔領波蘭,佔領法國本來就含有大量運氣成分。經過殘酷的一戰,英法人民厭戰情緒嚴重,對和平抱有一廂情願,且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德國人不過是想多要寫土地,同時期待德國牽制共產主義的蘇聯作為他們的緩衝,這是德國人能贏得初期波蘭、法國戰爭的條件。

法國鬥志全無,高層想的是如何與德國媾和,而不是戰直一磚一瓦。“法國的復興不可能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取得,而應是祖國及其子孫承受苦難”——貝當元帥。曾經的法國英雄,後來的傀儡政府首腦。只能說,一戰恐怖的塹壕戰,一天十幾萬人死亡的戰爭,接近一代人的灰飛煙滅,二十年後仍讓大部分法國人心有餘悸。

但對和平抱有幻想,並不代表英國的民眾沒有堅決抵抗的意志。而德國,恰恰打不起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有限的資源,掐斷了資源進口的可能,讓德國沒有能在短短几年內發展出能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力量的可能。不能逼迫英國媾和,不能打開海上封鎖,就沒有資源,沒有資源,就不能繼續曠日持久的戰爭。

德國人支持希特勒的戰爭,一方面是因一戰輸得太苦澀,有一部分復仇心理。但主要還是希特勒給他們帶來的安逸,承諾。

波蘭戰役,法國戰役,並沒有太多德國父母失去了兒子,德國婦女失去了丈夫,就讓德國民眾享受到了波蘭的牛奶和法國的黃油。這種搶佔而來的安逸,恰是德國人所需要的。

很多人都說德國動員晚,但如果希特勒42年就動員,對國內實行更嚴苛的配給,徵兵和工作勞動,都不用不等盟軍毛子打過來。戰爭43年就差不多結束了,因為這種戰爭不是德國人想看到的。

但歷史是,等德國實行了配給制,工人開始日以繼夜勞作的戰爭動員時,德國人已經沒有選擇的權利了,等待他們的,是東邊越來越近的復仇和暴行。

對德國來說,局部戰爭,能掙。世界大戰就是賭國運了。


騎士與長弓

我看到有不少回答說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德軍的決策失誤,我想能說出這話的人,一般是沒怎麼看過二戰史,總是站在上帝視覺,總是站在信息平等透明的角度,可實際情況呢?

首先,希特勒並不清楚敦刻爾克海灘上有30萬英法聯軍,甚至於連英法聯軍自己都不清楚,大部隊到底在哪,可以看看《敦刻爾克》這本書,裡面用了大量的史實來描述英法聯軍和德軍在戰場的混亂,記住,戰爭不是在一個沙灘,而是方圓幾十甚至幾百英里,軍隊都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次,當時德國面對的情況並不是敦刻爾克,而是另外一個戰略目標,當時德軍的高級將領們目光全都集中在那個戰略目標上,就好比老闆和你說,我們明年公司上市,所有人都在衝業績,沒有人會關注某一個體量極小的競爭對手,希特勒讓軍隊停下來,就是為了集結力量,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無線電大家都加密,希特勒根本不知道敦刻爾克還有30萬聯軍。

希望大家不要偏信偏聽,尊重史實。


天機破軍

我認為德軍從閃擊波蘭那天起,就註定失敗了,因為德國在二戰時幾乎是一挑三,哪有勝利可能啊。

在二戰時,德軍打了很多漂亮仗,但那都是戰術勝利,戰術上的勝利改變不了整體戰略失敗。後世很多人說德軍要是在敦刻爾克全殲英軍就不會有後來的諾曼底登陸,這是是胡說八道。

我認為敦刻爾克就是英國往自己臉上貼金,想想看明明是英軍丟盔棄甲的逃回本土,可英國人卻把它宣傳成勝利,還說什麼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軍是諾曼底登陸的主力,還有比這臉皮厚的嗎?用邱吉爾的話說勝利不是靠撤退打贏的。全世界都知道美軍才是諾曼底登陸的絕對主力,就是當時英軍一兵不發,美軍也能成功登陸,所以說德軍就是在敦刻爾克全殲英軍,也改不變了戰爭結局。

還有蘇德戰爭初期,也有很多人說德軍要是攻佔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會取得戰爭勝利,我認為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斯大林已經準備放棄莫斯科遷都到外高加索一帶,就是希特勒能在莫斯科閱兵,也不意味著蘇聯屈服投降,只要斯大林活著,蘇德戰爭就不會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比拼綜合國力,就是看誰人多槍多,看誰能挺到最後,德國幾乎同時挑戰英國蘇聯美國,和這幾個國家比起來,德國就是彈丸之地,而戰爭不是靠一時之勇,儘管德國在二戰時把英美蘇打的落花流水,一度還佔據上風,但終究難逃失敗命運。


天宇的文史情懷

它唯一的一次機會就是要求英國和談簽訂條約,英國沒答應,只要英國抵抗到底,德國就沒有勝利的希望,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只要英國還在堅持,美國人就一定會干涉,德國的歐洲霸權就註定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而這一次美國人就不會像二十年前那樣放過德國了,一定會把德國徹底摧毀,夷為平地!但是英國一旦投降,美國就徹底沒咒唸了,只能承認德國的歐洲霸主地位,因為羅斯福無法說服選民同意參戰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次數不算太多,但要是抓住了機會,翻盤的機會絕對不小。

1.海獅計劃。

1940年,德國開始了對英國的空襲,如果說德國能夠將高頻率的空襲保持下來,集中空軍進攻英國機場而不是轟炸大城市,並且海軍一如既往的在大西洋阻攔美國援助,英國很快就會成為孤島,不列顛空戰絕對勝利,英國海軍雖威脅大,但曠日持久的封鎖打下來,再進行登陸。英國肯定會投降,英國一旦投降,西邊的威脅解除,德軍就可以放下心來全面進攻蘇聯了,北非的戰事也會輕鬆很多。

2.列寧格勒圍城戰

德軍進攻蘇聯是分為三路軍,中路軍負責進攻莫斯科,南路軍基輔,而北路軍則是進攻列寧格勒,當時希特勒聲稱要把列寧格勒從地圖上抹去,但卻是採用了圍城這種方法,逼得城內人吃人,一旦列寧格勒真的被攻下,那可是十月革命的搖籃呀,攻下蘇聯人肯定士氣大減。

3.斯大林格勒戰役

這場戰役是二戰轉折點,但是要看戰爭結果的話,蘇聯是慘勝,如果德軍攻下斯大林格勒,首先蘇聯軍工會受到一定衝擊,其次傷亡會更大,短中期內蘇聯將無法組織較大規模的會戰,德軍可藉此喘息或一鼓作氣,且蘇軍士氣大降,再南下就可獲得高加索油田,蘇聯將進一步陷入困境,勝利的希望會更加渺茫……

看完關注一下(確信)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