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師出高徒,當下教師不允許體罰,責罵學生,而彬彬有禮的老師能教出好學生嗎?

徜徉在空氣中

當我是一名學生時,也曾經頑劣不堪。

我的班主任老師,因為種種原因,對我寬容放縱,以至於我在學習的歧路上越滑越遠。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遺憾。

所以當我擔任班主任時,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

我的一個朋友,學生時代懂事聽話,是個標準的乖學生。她擔任班主任時,風格和我完全相反,對學生和藹可親,寬容溫柔。

我們倆是同一年擔任班主任的,她的班級入學成績遠高於我們班。但是一年後,他們班紀律渙散、成績下降,我們班班風嚴正,學習、紀律、競賽各方面都居於年段第一。

三年後,我們班的本科上線率,是他們班的六倍。

所以嚴師出高徒,我對此是十分信奉的。

嚴格不一定就要體罰,但責罵是免不了的。畢竟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學生,你一個個都心平氣和,根本就沒有效率。

彬彬有禮也許能教出一個兩個的好學生,但不可能讓整個班級保持好的面貌。

想想成人世界吧。假如你的老闆和藹可親彬彬有禮,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激動不責罵不發火不懲罰不扣錢,他的員工能不得寸進尺?

也許員工一開始是遲到,但是老闆沒反應,那就開始早退,然後逐漸偷工減料,逃班曠工……

如果沒有嚴格的管理,成人都免不了好吃懶做,何況我們的孩子?


心理諮詢師沁心

對於老師來說有兩句耳熟能詳的話語:“名師出高徒”和“嚴師出高徒”,經過分析不難發現:嚴師不一定就是一位是名師,但是名師一定是一位嚴師,這就是兩者的共同點:“嚴”,

為什麼一定要嚴呢?因為人的本性都渴望自由,都很難做到時時刻刻自覺自律,這就是為什麼國家要有法律法規,單位要有規章制度,廠紀廠規,製造行業和加工業要有嚴格的國家標準!成人尚且需要必要的約束,更何況是一群心智尚不成熟,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呢?因此作為老師必須要對學生嚴格要求,然而當下老師在法律法規的要求下不能懲罰孩子,因此只能靠口頭上的批評教育來管理學生,但是一味的口頭教育和批評只能讓孩子當做耳旁風!以下試舉幾個孩子經常要犯的錯誤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孩子應付了事的寫作業把作業,字跡不工整,大小不一樣,歪歪扭扭,作業卷面塗改連片,我把這樣的作業定義成為一份地地道道的草稿紙,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如果這樣的作業放到我上學的三十年前的八十年代,老師直接就撕了,要讓學生重寫,如果下次再把作業寫成草稿紙輕者罰站,重則打手,現在都清清楚楚的記著當時我的老師拿著教鞭挨住打不認真寫作業的同學左手的場景,打完以後還要告訴學生:“今晚回去伸出手讓你的爸媽看看,就說是我打的!”,但是沒有一個同學敢回去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告訴了爸爸媽媽又會被狠狠的收拾一頓!後來我們參加工作以後又見到了這位已經退休多年的老師,談起當初因為不認真寫作業被打手的時候,老師深情的對我們說:“我不是名師但我可以做一個嚴師,字是出馬槍,見字如見人,別人從字裡行間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個人連最簡單的寫字都做不好,會在別人的心中大打折扣,所以我要對我的學生嚴格要求,要讓我的學生養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嚴肅認真的良好習慣,而不是做什麼事情都應付了事”!多年來我也是這樣嚴格要求我的學生!因此多年來我在給家長講課的時候諄諄告誡每一位家長:老師不敢嚴格管,那麼家長就要嚴格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孩子寫一筆好字,才能做到三個交代:交代自己,交代老師,交代父母,才能讓孩子養成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仔細的正確思維,《三個交代教育法》

詳細方法下圖所示:

但是現在的老師敢這樣做嗎?敢把學生的作業撕了嗎?如下圖所示中的老師撕了學生的作業以後,家長認為老師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變相體罰孩子:



第二:我們在說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

眾所周知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自於課堂上的老師講課,如果這個學生專心聽課那麼他的學習成績必然優秀,如果一個學生上課不好好聽課,上課要麼發呆走神,要麼做小動作,要麼交頭接耳,要麼吃零食,喝飲料,看課外書,趴下睡覺老師講了些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學生能夠把學習搞好嗎?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沒有聽老師講課這就是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在課堂上進行著低效率聽課和無效率聽課。但是現在的老師對這些違法課堂紀律的孩子只能口頭批評,不敢罰站更不敢體罰。而在三十年前的八十年代,根本沒有學生敢在課堂上出現上述不好好聽課,做小動作的行為,一旦被老師發現,輕者站在教室後面,重則就是教鞭打手或者打大腿,因為學習需要的是無縫對接,如果不好好聽課那麼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差,越來越差就會越來越聽不懂老師講課,越來越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雖然這個學生還在揹著書包坐在教室裡上學,其實只不過在熬時間混日子而已,這一點希望引起家長足夠的認識,詳細解決方法下圖所示:


由上述圖片內容可知:家長一定要清楚的知道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長一定要配合老師管好自己的孩子,凡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必然是上課不專心聽課,回家以後不認真完成作業造成的!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在學校好好聽課,在課堂上尊敬老師,遵守課堂紀律,回到家中以後嚴格要求孩子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必然越來越優秀!

最後寄語閱讀這篇文章的每一位家長和學生:專心聽課,遵守課堂紀律,認真完成作業是對老師最起碼的尊重!


家庭教育感悟

也許是人們“薄人厚己”的惡意所致,很多人對自己的育子方式和自家孩子的品行缺乏認知,一概抨擊教師的責任,我認為這是極其不公證和不負責任的。

不排除教師隊伍裡“老鼠落湯”這樣品行低下的人的存在,這也是教師資源缺乏,走關係,胡招濫用一系列教育部門的漏洞導致的惡果。大部分老師還是認真負責,敬崗敬業的。

我對體罰學生,持中庸態度。適當體罰不無好處,譬如發寫,罰站,罰跑等等,都是對學生的一種警示,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也是育人授業者應該做的,有利於學生成年後進入社會提早學會是非觀念,應對社會中風雲多變的人情世故!

萬事有利必有弊,就是這個“適當”說起來簡單實則很難。什麼是適當?把握分寸,謹慎度時,採取合適方法,與學生和家長進行交流,這才是適當的辦法。

有些老師,學生有錯,不是私下溝通學生和家長,而是毫無掩飾的在家長群發文斥責,試問:哪個家長沒有面子?有錯私下提出和當眾指出,那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接受度。家長當眾指出老師的錯,你老師做何感想?

還有體罰,有些老師的體罰方式,不是過分可以解釋,簡直就是恐怖形容。具體好多媒體有報道,這裡就不贅述了。

最近還看到一則新聞:一個老師說出這樣的話,“你孩子學習不好關我何事?”

天之大謬!你是做什麼的?這是一個讓人失望痛心痛恨的行為!

妄言這麼多,實屬肺腑之言,願有識之士提出高見,拯救教師事業與墜谷之勢!


沙漠千年狼

嚴師出高徒,當下教師不允許體罰、責罵學生,而彬彬有禮的老師能教出好學生嗎?


嚴師出高徒,

這是自古就流傳下來的教育名句,是很有道理的。

自古就有處罰不聽管教學生用的戒尺。

只是近代,教育主管部門對處罰學生有了限制,

這樣對教師管理學生有了難度。

說教起不到作用,

時間長了老師不敢管學生,。

更別說體罰管理了。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

中學階段和小學高年級階段。

大學階段很少會出這種情況。

年齡階段和認知水平,

決定了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


中學階段正處於,

青春期的逆反時期,不管會變本加厲。

管吧,又給教師管理學生加了好多“緊箍咒”,

如何是好?

好多老師為了保護自己,選擇了忍氣吞聲,

這樣的教育能教出好學生嗎?

所以,要改變結果,就得從源頭解決。

找回屬於老師的戒尺,

在一定的尺度下,管好學生。

這樣才沒讓學生學有所成。


聚焦高考

嚴師出高徒,當下教師不允許體罰,責罵學生, 而彬彬有禮的老師是不是能教出好學生,愛❤️麗育兒認為答案是一定的,觀點如下:


認可孩子的獨特性,給予孩子愛,尊重和平等感,鼓勵孩子糾正錯誤和發展能力,指導孩子在奉獻中發現意義,給予孩子合理的成長挑戰,允許他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長,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富有合作精神。


這樣,孩子會有一種安全感和被認可感、在征服困難中感到自己的力量,在成就和奉獻中感到滿意,不害怕嘗試和失敗,並以安全和友善的眼光看世界。


——《兒童的人格教育》

阿爾弗雷得.阿德勒



1.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它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就業,人際關係等多方面。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是包括多個方面的,比如學習、音樂、體育、生活自理等能力。也就是說,他覺得自己整體能力比人家強的越多,他就越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對自己的整體評價比較高,那麼他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比較有信心去克服它,也更會積極的去生活,所以自信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如何做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就是多鼓勵孩子, 多幫助孩子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而不是指責,批評,責備,懲罰。


2.我們要注意的是,高懲罰的方式一定會帶給孩子無力感。但是,現在更多的不是高懲罰,而是高控制孩子,實際上孩子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所有事情都是家長安排好的,高控制的孩子是沒有自信的。就更加談不上培養優秀的孩子一說了。


3. 把這種特效藥輕劑量地用到未成熟的孩子身上,當然會


有效果,甚至會收奇效,但也極可能讓孩子產生耐藥性。


我就見過某些家長,平時不用心教導孩子,一有錯就揍,


一不如意也打,不分青紅皂白祭出殺手鐧,某些孩子偏偏


倔強得要死,沒有認識到自己錯的,打死也不認,或者即


便當面認錯,也口服心不服,轉身又犯,於是一次次地加


大劑量,終究無可救藥。



\n

體罰在某種程暴露了教育技巧的欠缺,甚至可以說是黔驢技窮。



愛麗育兒

嚴師出高徒,嚴,就是體罰,責罵學生嗎?嚴師與彬彬有禮並不矛盾。

我有一老師,文革前大學生,說話斯文,辦事條理,但是我們又敬又怕。剛入學,他給我們定了三條班規:一,你是學生,以學習為主,課堂上認真傾聽,作業認真完成。二,你要尊重別人,做任何事不能影響別人。三,自已對身已負責。三條班規,每個同學一觸犯,會得到老師嚴厲批評。我們班的班風正,學習風氣濃厚。



後來,這個老師調回濰坊老家後,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老師接手我們班,比我們大不了幾歲,與我們稱兄道弟,和我們打成一片。我們把班規扔在一邊,沒有行事規則,我們班不久渙散成沙。


嚴師,是嚴而有法,嚴而有度。唯有此,才能出高徒。


何茂齋行思錄

個人感覺,不能,溫室裡的花朵雖美,但很難適應外界的惡劣環境。

對於孩子,我們不能一味讓步,該愛的時候不吝嗇,該嚴的時候絲毫不能含糊。俗話說,慈母多敗兒,老師太過慈祥,培養不出太多優秀的學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老師的嚴格要求。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之後別人的態度直接影響一個人改正的效果。有些事情,需要老師循序善誘,諄諄教導,但有些事情不適合。 舉個例子,一個小孩如果是不愛說話,這不是錯,你可以鼓勵可以笑語盈盈,可以用誇他的方式給他信心。但如果一個小孩愛動手愛打人,我還能這種態度對待嗎?我覺得不能,我們可以講道理,讓他們心服,可以不體罰,但必須要態度嚴厲,得讓他們知道自己犯錯了,而且還是犯了必須改正的錯誤。

任何事情都有個度,制度上的不體罰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尊嚴,並不是說就是完全把他們保護起來了如果從小不教育他們正三觀辨是非,長大了會吃更大的虧。只要是為了孩子好,我相信多數人都是持贊成態度的。


莞爾手工坊

存在即合理,辯證的看待吧

那時候孩子們什麼都不懂,打打罵罵是可以的

那時候父母老師有絕對的權威,打打罵罵是沒問題的

那時候沒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打打罵罵是不犯法的

那時候的孩子還不是熊孩子,打打罵罵該是可以更正過來的

那時候還是沒有網絡,馬路上沒有那麼多公交車順風車的,打打罵罵孩子不會離家出走或者發微博信息吐槽的

那時候。。。。。。

現在,你打一個試一下?

所以,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

而應該問,如何在彬彬有禮的大環境下,教育出高徒?

只有一個辦法,瞭解現在孩子的心路歷程。儘可能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不作為,而是瞭解孩子心路歷程之後順應規律。就比如,對於孩子來說,你讓他不打遊戲,強行是不行的,你應該無為而治,讓他打,但是可以你陪著他打,也可以在他打的時候,讓他知道什麼是勝利。從而做到無為之治。


閒雲野鶴之小魚

有些人點撥一下即可,好鼓不用重錘,有些人需要嚴厲斥責,少數人要打才有作用。我想這才是因材施教。


hebenben

首先糾正一組關係。在一般人的眼中,教師要不是體罰,責罵,那麼就是彬彬有禮了。好像兩者之間是對立關係。作為從教30年的教師,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兩者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有的教師彬彬有禮,確被學生欺負糊弄,班級風氣一團糟;有的老師動不動就發脾氣,責罵,好像很嚴厲,班級風氣依然亂七八糟。究其實質,是學生對教師缺乏起碼的敬畏意識。所謂敬畏,一是敬,二是畏。要想讓學生敬畏,教師必須學會端正自己的言行,必須與學生保持恰當的距離。

打成一片,那是夢幻式的神話。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基本的秩序。有的家庭中父如子,子如父,秩序混亂,結果,孩子叛逆,家長痛苦。同樣對待學生也是如此。愛生如子,不是讓你消除師生之間的距離,而是讓你明白師與生之間可以熟悉如子,不可以親密無間。

總之,凡事都有度。彬彬有禮絕對不會出高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