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降清諸將後來的命運如何?

裴紅義

生前事業發展高低不一,死後通通編入《貳臣傳》

(乾隆上臺之後,大力宣言明末的抗清志士。並且還編纂《貳臣傳》,記錄了所有大明降清的將領,以此羞辱降清的明朝叛徒,以此鼓勵本朝臣民忠君愛國)

清朝,滿人最所以能以區區十幾萬人就席捲天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滿洲以漢制漢的戰略方針。

無論是在關外還是在關內,清帝國都大量吸收明朝降將充當開路先鋒,這樣即可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又能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可謂是一箭雙鵰。

至於那些降清的漢人,其實始終都沒能得到清廷的信任,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戰時尚且還能獲得一些實權,但到了清廷穩定住時局後,飛鳥已盡,良弓則藏矣。

以下我介紹四位知名的降清的將領

吳三桂

降清諸將中名氣最大者,一怒衝冠為紅顏的典故世人皆知。他本人為清軍平定關內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雲南更是親手絞殺了永曆帝朱由榔,以此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漢奸。

吳三國在降清之初就被封為“平西王”,是漢人中僅有的幾個王爵,位列三番之首。但在康熙時期,他不滿於朝廷撤藩,又再度起兵反清。

在經歷初期的一帆風順後,吳三桂攻到長江時卻停了下來,他天真的希望與清廷劃江而治,結果卻讓滿人得到了喘息之際。之後清軍以全國對一隅,漸漸的扭轉戰局。吳三桂則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放手一搏,登基稱帝,隨後便病死於軍中。

在吳三桂死後,清軍很快平定了三藩,吳三桂後代也被清廷全部誅滅。

洪承疇

前大明薊遼督師,在西北曾打得李自成抱頭鼠竄。但在遼東松錦之戰中,因兵部不斷催戰而被迫貿然出擊,導致兵敗被俘。

在做了幾天文天祥後,洪承疇剃髮降清。

入關之後,清廷晉升洪承疇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官居要職。

之後又被清廷外派,任命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西南五省經略等職,是清朝問鼎天下的肱骨之臣。但即便如此,在洪承疇乞老還鄉之時,清廷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授以其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而已,這個爵位僅僅相當於子爵。

擔著歷史的罵名,卻只混了個子爵,丟人!

李永芳

李永芳是最早降清的明軍將領,他在降清之後對滿洲忠心耿耿,還娶貝勒阿巴泰之女。他跟隨清軍四處征戰,多次拒絕大明的勸降,是滿洲最信任的少數幾個漢人之一。

不過李永芳生前也只被賞了個三等子爵,但在他死後被清廷追封為二等伯,世襲。李永芳玄孫李侍堯更是在乾隆年間擔任戶部侍郎、兩廣總督,加太子太保。甚至出任過滿洲副都統一職,可見清廷對李家的信任。

孔有德

孔有德,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地痞流氓,其早年在遼東總兵毛文龍手下當兵。毛文龍活著的時候他還算老實,但自從文龍被袁崇煥殺了之後,孔有德就開始飄了。

後來因為在途徑登州之時搶了老百姓家的雞,遭到投訴。擔心受到處罰的他於是發動兵變,越海降清。後隨清軍入關,封定南王,率軍殘酷的屠殺江南的抗清軍民。

直到順治九年,他在桂林被明軍名將李定國圍困,兵敗自殺,其獨子被明軍俘獲斬殺,其家絕嗣。


千佛山車神

中國的傳統觀念是“忠君愛國”,因此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會有以“忠孝”作為主流思想進行推廣。


以至於,對於歷朝歷代的降將,我們都會先否定他,然後再去評判他的功績,而當朝的統治者一般也不會太把降將的業績當做樣板工程在後期做宣傳,這也是出於統治穩固的需要。

然而,針對明末的降清人士,大體上只要配合清軍達到預定目的,都是有個很圓滿,甚至是非常理想的善終。

圭海君但且以福建為例,至於鄭芝龍就不說了,畢竟他兒子可是抗清鐵桿,父子血肉相連,必死無疑。

一、黃梧:一等海澄公

黃梧,漳州平和人,封海澄公,進太子太保,授一等功,死後諡號“忠恪”,是除了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外,爵位最高的漢人,爵位可世襲12次。

(號稱“閩南第一宗祠”之平和黃梧家廟)

黃梧本來是平和縣衙的差役,後來和人密謀殺了知縣投靠鄭成功,倍受鄭成功信任,官至前衝鎮(原海澄縣)鎮帥,後因揭陽有失被記責而忿忿不平,索性率眾以海澄縣投降清軍。

投降後的黃梧,可謂盡心盡力,向滿清獻上平賊五策:福建沿海遷界、實行海禁、殺鄭芝龍、挖鄭成功祖墳、開墾軍屯等。

如此狠毒之後,加上憑黃梧之力撬動的鄭軍骨幹,如施琅,不僅給鄭成功製造極大阻礙,還給福建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但這些對清廷來說卻是極好的。

二、施琅:靖海侯

施琅,泉州晉江人,授福建水師提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死後賜諡“襄莊”,贈太子少傅。

(泉州晉江龍湖施氏宗祠)

施琅,從小習武,十七歲時即加入鄭芝龍勢力,並隨鄭芝龍一同投降清軍。

或許是鄭芝龍不受清軍重用,施琅輾轉之後重新加入堅持抗清的鄭成功部,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干將。

據說,施琅因私恨斬殺鄭氏舊將曾德,致鄭成功立即逮捕施琅及其家人,過程中施琅逃脫,直接導致其家人全數被殺,這種仇恨迫使施琅決然投降清軍,並堅定不移地把滅鄭作為奮鬥目標。

投降後的施琅,被授以同安副將,因功逐漸升任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之後十幾年“臥薪嚐膽”積極準備渡海作戰。

可以說,在清軍中,沒有人比施琅更熟悉海戰和鄭軍的底細,而施琅也在努力中逐步達成滅鄭、降鄭的目的,儘管施琅本人在後世爭議極大,但他收復臺灣的功績卻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在臺灣的去留和管理方面,施琅的作用應該是極大的。

三、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

洪承疇,泉州南安人,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在薊遼總督任上被清軍俘虜,最終降清。

(泉州南安洪承疇故居)


降清後的洪承疇費心費力幫清廷謀劃,幾乎可以算是滿清第一功臣,然在授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之後的論功封爵時,可憐的洪承疇也才被封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死後諡“文襄”。

洪承疇的爭議可謂大矣,既是明代重臣,又是清軍肱骨要臣,在忠與不忠的評判中倍受非議,雖然得以安老,但在其內心應是孤獨的,與其如此不如當初全其義,只是這種現象以後不會再有了。

以上大概是福建降清將領中爵位最高、名氣最大的四人(鄭芝龍,明封南安侯,清封同安侯),除了洪承疇外,其他三人都與鄭成功有關。

鄭成功治軍之嚴苛可見一斑,雖然在培養人才上有一定水平,但在指揮藝術和管理上卻是值得懷疑,一手好棋最終也是玩完,自己也是英年早逝,但不管怎樣,鄭成功的出現算是給東南沿海一個參與歷史紛爭的機會,也給中國海軍一次發光發熱的表現,就這兩點也就足夠了。

................................


圭海四記

歷朝歷代都有降將,三國時期張遼降曹,姜維降蜀,依舊被奉為忠義的典範,這不奇怪,但是明朝降清諸將,卻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而被唾棄。

說到明朝投降諸將中,李永芳首開先河,早在萬曆年間就投降了當時剛剛建立的後金,並被招為

額駙,李永芳在崇禎年間病逝,其子孫後代始終為清廷效力。

明朝諸多降清的官員中,最出名的無非就是“四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

其中孔有德被李定國擊敗,死後被挫骨揚灰。耿仲明因為私藏逃犯在順治六年就自殺了。尚可喜算是大清忠臣,其子尚之信脅迫其反清,被軟禁致死。吳三桂在“三藩之亂”時病逝。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重量級人物,如洪承疇,祖大壽等。

洪承疇在這些人中算是來頭最大的,在鎮壓農民起義時被授予“陝西三邊總督”,後調任“薊遼總督”,在“松錦之戰”中被俘投降,與康熙四年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