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新疆和田籽玉,具有怎樣的手感?

carleo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玉石資源已經非常稀少,筆者家附近就是一個新疆最大的玉石交易中心,市場裡充斥著“ 巴玉”“ 俄料”等外地玉石。真正的和田資料已經很少很少,且價值高昂。大多是都是從國外的料。

有些商家拿青海料、俄料冒充新疆料賣,俄仿籽的當和田籽料賣,更可恨的甚至用玻璃、卡瓦石、石英石、水石、金絲玉、阿富汗玉等等來充當和田玉欺詐老百姓的(這方面的案例在文末)...

選擇和田玉有五大要素

第一:油潤度

行內有句話叫:翡翠看種,和田玉挑潤。這裡所謂的潤,說的就是和田玉的油糯性。所謂的油糯性,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和田玉質地的細膩與滋潤。

第二:密度

這點很難掌握,也很難用文字描述。我一般用側弱光看結構,說不見結構是誇張了,只有假料不見結構。室外自然光下看不到內部的結構,我覺得可以了。當然,是越細膩越好。

第三:色澤

顏色儘量要正,白的最好能不發悶,假如還能不閃青就完美了。把玉放在潔白的紙上,我覺得是看白玉很有效的方式。我們不是一定要跟白紙去比,至少感覺到它真實的顏色了。碧的青的最好讓人感覺鮮豔。我們的文化傳承中,玉總是跟白聯繫在一起。同等情況下,白玉的確比較暢銷。玩皮色的,儘量選巧色,白玉上面帶巧色就更好了。

第四:純度

乾淨是選擇產品的第二因素,儘量不要有雜質,棉,侵染,石性(巧雕除外)。這個相對容易辨別,爭取室外肉眼難以發現。實在沒法避免的,力爭正面或者要部位沒有受到影響。

第五:型(雕工)

包含外觀,工藝,大小。外觀,我們聯想一下生活中各種美的器物形狀,引申到玉器也是一樣。比例得當的玉器,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相反歪瓜裂棗的外形總是禁不起時間的考驗。

以下為騙子常用的手法:

黑色卡瓦石,通常用來冒充墨玉,低仿,連光都不透,就是石頭嘛

卡瓦石雕件(冒充白玉)

卡瓦石籽,冒充籽料,殺傷力在於是真籽,有毛孔,有的甚至也帶真皮色,區別在於不是玉“籽”,是石“籽”。

漂亮、油性好吧,像年糕吧,其實是葉蠟石。

這個是石英,和玉沒有關係。這樣的東西即使黑白分明,盤在手上也一點感覺都沒有

岫玉,特點是水頭超大

玻璃的,大家注意觀察凹槽裡面的狀態與玉石的差異,仔細看還是比較明顯的。玉石雕刻的凹槽裡面感覺比較流暢,而玻璃製品的凹槽裡面感覺比較脆。

更多大美新疆的資訊,您可以關注我們。


大話天山

籽玉真正同山料區分開的手感,來自於籽玉的皮。

由於形成機理不同,籽玉的外皮常年被水流沖刷,這種天然的打磨使得石質不夠細密的部分就被沖蝕掉了。

所以真正當我們手摸到真正的籽玉原石的時候,在沒有手汗的情況下,籽玉入手的感覺是溫涼的而不是冰涼的,這種差異來自籽玉大量含有的透閃石和一般石英石的物理差異。

此外,我們摸到籽玉看似粗糙的擁有皮膚毛孔般的表面時,在有手汗的狀況下會有油潤但不滑不硬不僵的質感,籽玉表皮上細微的凹坑會在給手感留下非常特殊但不違和的觸感。

我們人體對觸感的感知尤其是手上的感覺會直接反映在顱內,上好籽玉的手感甚至可以形成一種由觸覺引發的高潮。

對比山料,山料本身是沒有皮的,所以山料也不存在玩料和做料的區別,經過機器加工的山料磨面在拋光之後的手感更接近磨光玻璃的感覺,在手上有水的時候很滑膩;而同是拋光的籽料磨面,在手上有水時摩擦磨面會有均勻的阻尼感。不過這種觸感在個體身上有差異,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感覺。

附一張我司籽玉玩料,各位可以觀察分析一下。感興趣可以評論區交流。


山河記和田玉

上兩張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崔磊的和田玉玉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