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汝瓷為何是用支釘燒製的?

hczsh6050

根據我自己的研究以及獲得的資料,給頭條的網友做個分享。

汝窯瓷器確實以支釘痕作為最重要的特徵,汝窯瓷用支釘燒製瓷器是有很深刻的淵源的。

汝窯瓷器通常在器物外底帶有3-6個支釘痕,是由墊餅或墊圈這種支燒工具托住器物底部,在窯爐中進行燒製後留下的痕跡。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水仙盆底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奉華”銘青瓷碟

臺北故宮藏 汝窯橢圓洗底部


因為墊餅和墊圈上面都帶有3-6個小乳釘,乳釘的尖端部位直接接觸器物底部,所以會留下痕跡,而且汝窯的支釘非常細小,所以俗稱“芝麻釘”。

但究其來源,則是傳承了五代耀州窯的燒造技術。因為五代時期的耀州窯就是採用帶有支釘的墊圈和墊餅來燒製器物的。

所以在五代耀州窯器物的外底上有一種帶有支釘痕,而且支釘痕也出現在圈足的內部,但至少痕跡較粗,這就是耀瓷的特點。

五代耀州窯葵口碗底部


五代耀州還有一種叫做託珠法,就是在圈足的足端處粘接3個砂礫顆粒,將器物和匣缽分開,所以在圈足足端上會留下三個點狀痕跡。

五代耀州窯青瓷碗底部,圈足足端有三個痕跡


五代耀州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耀州窯在五代時期生產的瓷器,通常都供地位顯赫的人使用,不同於北宋成熟期的耀瓷,前者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東西,我認為五代耀州其實就是貢瓷,而且長期以來耀州窯是北方最為著名的青瓷窯場,而汝窯學習他的技術,完全在情理之中。

五代耀州窯的支燒技法又是源自於同時代的越窯,因為越窯在晚唐和五代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著名的秘色瓷就是越窯的傑作。耀州窯正是學習越窯的燒製技術才發展成為北方著名的青瓷窯場。

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越窯秘色瓷淨瓶

上述耀州窯的支釘燒製法和託珠法,都是繼承了越窯的技術,只不過越窯的支釘痕很多都是長泥條狀,而不是點狀。

而且耀州窯同樣採用了越窯常用的M型匣缽,燒製盤碗類器物,可以節省空間,達到一匣一器的高端裝燒工藝。

越窯秘色瓷底部,長泥條支燒痕

越窯託珠法在圈足足端留下的痕跡


但為了使作品更加美觀,汝窯的支釘比耀州的更細小,並且摒棄了耀州窯的託珠支燒法,耀州窯的支燒技法則更直接的學習了越窯秘色瓷的做法,只是耀瓷痕跡也成點狀,而越窯通常是長泥條狀。


說瓷

真知堂鑑古

汝窯用支釘燒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北宋初年,皇室所用的為明越饒定青五州瓷器。後因錢繆獻土,明越所產的秘色瓷器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蕭條下去。

饒州景德鎮是仿定窯的,定窯當時人說“本朝應定窯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皆有之,汝窯為魁”。可見定窯和饒州窯都因為有芒(器物因覆燒而出現口沿無釉的缺陷)而被皇室棄用。

深究的話,其實不只是因為定窯有芒,而是因為澶淵之盟後,宋真宗仁宗二朝提倡節儉,禁“銷金”,即不允許在器物上使用金銀裝飾,瓷器也在被禁之列,連衣服上也不準用,懲罰嚴厲。

早期定窯,都是金裝定器或者金鑲定器,口沿芒口是用黃金鑲嵌的,非常華麗。而禁銷金後,不許用黃金鑲口,如用銅,則很容易生鏽,所以,定窯不堪用了。(詳見拙文《汝窯燒製年代考》發表於《收藏與投資》雜誌上)

此時,汝窯的天青色瓷器,非常符合宋真宗道教的喜好,為了把瓷器做到極致,採用瑪瑙為釉,小窯燒製,支釘這種奢侈級別的窯具也就出現了,


真知堂古文化研究

所有瓷器燒造,都會有無釉的地方,大部分是在底部,不影響瓷器的使用和美感,而汝瓷完全不是實用器,換句話說,汝瓷完完全全是個賞器,所以最大限度的追求滿釉的效果,這就是我的理解。







三亖堂

因為北宋早期定窯瓷器作為皇家專用祭祀之器,它採用覆燒法燒造,故是每一件真正的祭祀瓷碗,口沿.底足.都不會上滿釉,而是用金屬墊足及鑲嵌口沿,碗內澀圈也包含寓意,它是單個燒造而成,更非一摞多個一塊入窯燒造。北宋後期由於金人入侵發生戰亂,定窯皇家專用祭祀之地淪陷金人之手,由於戰爭的突現,定窯皇家祭祀之器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附在定窯瓷器上的神秘使命也就無人知曉了。致使北宋末期皇家改用汝窯燒造瓷器代替祭祀之器,白色演變成天青色,如:柳葉紋.牛毛紋.蟹爪紋等飾也就只能憑記憶刻畫在器物上,所燒之器皆滿釉且用支釘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七和

因為唐至五代以來,幾乎所有器形其底胎都是裸露在外的,而且裸露的胎色與施釉的器物表現極不協調,也不美觀。汝窯之支釘燒其實就是彌補這一缺陷。沒有更多深奧的意思。那些把汝窯神秘化的人,是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說穿了就是想別人崇拜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