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翻倍漲價,實體經濟卻不好做,怎樣看待這件事?

股茂


此一輪漲價人為的痕跡太過明顯,民間有句調侃的話就是:我們漲價去庫存。但我敢打賭,這一輪漲價過後,必將陷入三到五年的滯漲、盤整和下跌。這是規律,任何違背規律的行為都將被規律所懲罰。

高房價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戕害。

房地產不停地漲漲,將全民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吸納進了房地產這個巨大的漩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炒房是中國普通老百姓投資最靠譜的品種,所以大家都來買房投資;剛需不買房,老婆都娶不了,所以砸鍋賣鐵也要買一套。

在高房價和全民焦慮的背景下,沉下來搞創新的越來越少,不可否認高房價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的創新精神。曾經那些自以為上市是最好的融資模式的上市公司,都紛紛加入到了炒房的大軍,甚至出現了上市公司為了保殼,只需要賣掉北上廣深的一套房子即可,上市公司幹一年不如買一套房子賺的多的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全中國的蓋的房子大概價值300萬億元甚至更多,如此巨大的資金佔用量對其他的實體經濟來說,就是意味著投入的減少,從而導致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幾乎全中國都可以看到的一種現象是,大量的商場冷冷清清,專業市場被棄用,樓盤底層的商鋪租不出去,原因就是租金太貴。


專家能不能講點良心?

磚家們在唾沫橫飛的論壇上,談到房地產的發展時,很喜歡搬出了中國城鎮化的比例來說事。磚家們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才50%,離目標80%還有一大段距離,不能停,繼續大幹快上。

先不說這個80%的比例,是歐美的經驗於中國是否合適,就說這個實現的時間,我認為就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看到,歐美的城市化進程花了多少年?而我們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就要實現這一目標,是否有點大-躍-進的味道。

再從中國的國情來說,再過十年左右時間,農村的田地將無人耕種,這就需要一批人返回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工作。再加上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沿海地區和東部地區,早已經完成了城鎮化了。


盲目的以城鎮化為理由,繼續擴大房地產的投資,而不去解決眼下的諸如房價管控的政策制定,飲鴆止渴的結果將是未來更大的麻煩。杜絕炒房,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只有控制好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中國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布穀視界

現在的情況是,一二線房價受到調控政策的影響,而出現了價格失真的表現,但成交量大幅降低,甚至降至冰點。但是,對於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卻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大幅補漲的表現。最近一段時期,對於新一線的城市,更是打著各種概念題材獲得價格的上漲。與此同時,在棚改貨幣化、舊城改造以及城鎮化的積極推動下,實際上也大大增加了各種需求,而老百姓手持大量補償現金,與其用來投資理財或投資股市,不如直接買房,實現資產增值。由此一來,房價上漲,卻迎合了多方的共同利益。房地產翻倍漲價,對於房地產子行業比較受益,但部分實體卻並不好做,甚至有的實體企業把資金投向房地產,加入到炒房大軍之中。很顯然,與踏踏實實做實業相比,炒房來錢更快、來錢更輕鬆,而這一種暴富逐利的現象,也逐漸成為了國內的一種共識。然而,這一強烈逐利的共識並不有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甚至加劇了投機色彩,但房價上漲,各種調控抑制了剛需,房價的上漲原動力依存,或許在民間資金多,投資渠道少的背景下,只有房地產投資最保值。


郭施亮

首席投資官:陶子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故事,某人幾年前有一筆錢,可以選擇買房也可以選擇做實體經濟,他覺得人應該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賺錢速度一定比房價漲得快,結果慘被打臉,創業小賠,房價大漲,與房子再也無緣,因此覺得房地產把他坑苦了,於是發出感慨“實體不興,房價誤國”,網上一堆人附和。

既然大家生意都那麼難做,自然沒有人高價租商鋪,沒人租就沒人買,這樣無論是房地產租金還是售價,不都下來了嗎?然而在生活中,我卻發現這樣一些現象,一些小鋪子雖然租金貴得離譜,但永遠不愁租,因為他們的商鋪地理位置好,帶來的收益遠高於租金帶來的成本。

因此,實體經濟不好做只是對於某些人不好做,對於另外一些人好做得很。這些覺得生意好做的人,能夠承受更高的租金,從而把收益率不高的生意人,從這個地理位置擠出去。

城市亦如此,觀察可以發現,越是發達的城市,第三產業往往佔比越高,因為第三產業利潤率高,能夠承受更高的租金,高租金就把其他利潤率低的產業擠出這個城市。被擠出的產業自然會覺得房地產損害了實體經濟,導致他們生意難做,其實擠出他們的不是房產,而是比他們更能承受高租金、高房價的行業。

當然了,我國房地產市場並不是沒有問題,房價漲幅確實太快,有一定負面作用,但高房價並不是個包攬一切的鍋,什麼都能裝,行業本身受限、經營不善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首席投資官

1、其實,房價上漲太快,很多資金都會流向樓市,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資本是逐利的,賠本的生意沒人願意做。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做不好還會虧損,但是房子就不一樣了,房子是最能抵衝通貨膨脹的,非常的保值。甚至一個公司虧損,賣掉一套房子,就能扭虧為盈。

2、房價居高不下是事實,但房地產翻倍漲價已成過去時,畢竟現在房地產都在調控中,但我們承認相比較其它行業,房地產行業依然有利可圖。一名房地產中介對家人說,我在外面做大買賣。其實它所言不虛,他一個月成交了兩套房子,標的三幹萬,且不說他提傭多少?就這個交易額,一箇中等規模的製造企業,就算全體營銷團隊的力量也達不到這個數據

4、尤其對於人口淨流入的城市,隨著人口的增加,房子還得要蓋。要不然就會供不應求,引起房價上漲。房價上漲過快,房子的投資功能就會顯現。所以,為了抑制炒房投機,目前熱點城市限購政策不斷加碼、限貸不斷升級,目的也是為了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老司機,就愛聊樓市,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人。如果你也感興趣就關注我吧,一起探討更多有趣新鮮的樓市話題。


旅策機構

簡單說幾個觀點,不敢深入挖掘,擔心有人找談話

第一,說明房地產目前吸收社會資金的能力更強了

第二,普通人們的負債率更高了,用於消費的錢越來越少了

第三,整體社會內需減弱,實體怎麼樣都不好做

第四,房地產瘋狂的背後是更多的人在參與,更多的錢在參與,更多的債在參與

第五,沒有實體只玩經濟,風險越來越大了


大頭看房

都說實體經濟不好做,房地產翻倍在漲價,開工廠不如炒房子,現實中,確實有不少在這類的案例,其中最為經典的應該是2016年的ST寧通B:為了保住上市公司資格,2016年ST寧通B公告要賣掉手上兩套北京小學的學區房,套現2000多萬的收入,實現扭虧為贏,保住上市殼子。

房價高的原因?

高房價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地價高、投資客炒房、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城市化進程(這些之前的問答都有分析過了,此處不在分析)之外,我認為還有個很關鍵的原因:可售住宅太少,供不應求。或許我這麼說很多人不信,我們看圖說話:

上圖是湖南省住建廳的上週的發文: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去化週期”,去化週期是指以當前銷售速度,“辦理了預售證或現房銷售的商品房”多少個月才能賣完。

我們先看圖二表格的“住宅”一欄,就會發現: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房子不夠賣”的情況,如果沒有限購政策,房價可能在搶購潮中失控。這也是為何各地出臺嚴厲的限購、限貸、限價、限售政策。

按照國家住建部的標準,“去化週期”(或消化週期)12個月到18個月,是正常情況。如果去化週期位於“6到12個月”之間,需要增加土地供應,如果小於“6個月”,則需要亮起紅燈,意味著供不應求。這時候,需要加快供地節奏。

再來看看“非住宅”,非住宅主要包括商鋪、寫字樓、公寓。在湖南這些城市裡,沒有一個城市的非住宅去化週期小於12個月的。甚至有高達100個月以上的。

這是非常令人恐懼的數字。這不僅僅是湖南的情況,也是全國的情況。比如北上廣深,住宅非常稀缺,但“非住宅”尤其是寫字樓去化週期也長達數年。

為什麼會出現住宅稀缺、非住宅供應嚴重過剩的情況?這是因為住宅能給ZF帶來的收入,主要在賣地、賣房階段,持有階段不產生稅收。但“非住宅”就不同,進駐的是商家,會帶來持續的稅收。故而土地拍賣中,商業用地一直佔據著不小的比例。

可供出售的住宅少,需求的人多,這就造成住宅房價的進一步上漲,而房價的上漲只會促進更多的熱錢流入房地產市場,畢竟資本是趨利的,熱錢多,商品少,進一步推升商品價格的上漲,這些都是互相作用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房價一路高歌猛進。

實體經濟不好做的原因?

實體經濟並非都難做,比如華為,也是做實體經濟的,但根本不受影響,這幾年依舊高歌猛進,盈利秒殺BAT三家之和。我認為實體難做最主要的因為有以下幾個:

一、居民消費度飽和以及惡意競爭激烈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現實的原因,就是國人的經營思路,舉個例子:猶太人在一個地方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然後第二猶太人來了開了一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就開了一個超市,這片就很繁華了。但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第二個中國人肯定開第二個加油站,第三個、第四個接著加油站,最後惡性競爭,看誰先撐不住的先掛。再比如我們比較常接觸的奶茶店,現實中常常可以看到,路邊開了一家生意很好,馬上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都來了。

這種情況在早期可以存活,因為早期我國國民經濟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人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這個最終是有限度的,當達到限度後增長就緩慢了,但是新開同類型的店鋪仍然不斷增加。兩者的不平衡最終只能優勝劣汰,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實體實際似乎沒有以前好做了,以前隨便開家商店都賺錢,現在一步小心就倒閉了。

二、缺乏核心的競爭力

華為不是中國第一個做手機,但是目前確實中國手機銷售量第一,世界第三,僅次於三星及蘋果。這與華為技術研發投入不無關係,根據PatSnap智慧芽專利數據庫檢索數據顯示,目前在專利申請上,華為共有11.39萬件、愛立信14.5萬件、中興通訊8.1萬件、蘋果4.2萬件、聯想2.22萬件、小米6919件。一個華為可以抵上前6家中其他三家中國手機商的專利數量總和了,更別說還有其他幾十款雜牌手機。故而不是實體難做,是缺乏自己核心競爭力,只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基本經營都不會太差。

往前20年,對於大部分來說,只要有東西可用就不錯了,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追求也跟著提高,故而如果沒有好的產品,仍然只想忽悠,最後只會被人們拋棄,因此實體越來越不容易。

三、成本的上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唯獨是出廠價格持基本不漲,特別是網絡網商的興起,實體行業的利潤進一步攤薄,小老闆可謂是欲哭無淚。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是:**兩道的壓迫,銷售冷到冰點,知識產權保護低,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故而實體經濟如何不困難。

當然實體經濟的困難不僅僅上述原因,還有稅負、融資難等等各種因素,此處不再一一分析了。








  

  

  


鯉行者

一年累死累活幹實業不如用手機輕鬆炒套房賺錢!在十年前買不起房,再幹幾年攢夠了買,十年後看了看攢的錢還不夠,工資沒房價漲的快,工資明顯的跟房價成反比,最明顯的就是我所在的二線城市,普通房子房價6000多,最高的一萬多。

掙錢的速度快不過漲價的速度,你依然是窮,房子跌價是不可能的,你不買它在漲價,以後更買不起,你買你就得忙忙碌碌省吃儉用大半輩子,到最後也就是落個窩而已。

我認識有一對夫婦有兩個孩子,都是老師,在內地某個城市,工資低,工資加起來也就是六千多,本來家裡有房,他們還是在城裡分期付款買了一套六十多萬的房,本來四個一個月六千多塊錢,日子過的就緊吧,現在每個月又要還三千多的房貸,家裡有房,又不是住不下,他說和他挨邊的老師都買了,他也就買了,他還說。買房子可以不住,等房價漲了,賣就可以賺一筆。房子我不知道漲沒有漲,我就知道,現在他本來就緊的日子,現在過的更緊了。

但是也有好處,人都往城市跑,大部分樓盤周邊配套都很齊全,教育、醫療,比農村強很多倍吧,賺了錢無非就是享受和教育下一代。


笑搞

說說我身邊看到的事情吧。

我生活在一個十八線的小城鎮,住所附近就臨著街道。近幾年我們當地也像全國很多地方一樣,拼命開發,新樓蓋了一座又一座,小區多了一片又一片。

然而很多偏僻地點的樓盤空置率很高,也有幾座爛尾的樓盤。但是房價卻奇蹟般的一漲再漲,尤其是門面房的房租,一路高歌猛進,水漲船高。

這也就造成了我們當地的一種怪現象:“收入低的要命,消費高的驚人!”不說別的,我們這座小城裡的餐飲業消費比起很多大城市來都不逞多讓。

有很多在北京、廣州、上海、鄭州等城市工作生活的朋友偶爾回家和我們聚一聚,也會發現我們這兒消費水平真不算低。而且同等價位的消費,飯菜質量又差強人意。

我有一位朋友曾在大城市做過火鍋行業,後來想回家鄉創業,結果投資幾百萬開了一家比較大的火鍋店,只維持了一年半就關門大吉了。我去他那兒吃過,口感、質量、賣相、服務都要甩其他同類火鍋店一大截。可他還是入不敷出,最終只能低價轉讓。糾其根本原因還是房租太貴,人均消費有點高,不適合大眾長期消費。

無論是賣服裝的,還是做餐飲的,做零售的,近幾年只是我目力所及看到的就有很多家商鋪轉讓。糾其根本原因還是房租太貴,而且幾乎每年都會漲。很多人都是在給房東打工,無論自己的生意好壞,房租都是提前交的。而為了保本賺錢,又不得不在商品上加價,最終轉嫁給顧客。而普通消費者消費能力有限,自然會貨比三家,甚至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支出。最終就造成了生意不好做,大家都不怎麼賺錢。

相較之下,大筆資金都流入了房市,那些做實業的卻步履維艱。普通居民的收入遠遠趕不上房價的增長,房價虛高帶來的很多問題卻直接反映到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不是剛性需求的房市是不健康的,猶如死水一潭再怎麼掀起風浪也是虛妄的,要想盤活經濟,必須引來活水。


夜雨如書

這是資產荒的體現。資產荒並不是市場上沒有項目可以投,而是收益高安全穩定的優質資產的選擇範圍很窄,只能一窩蜂的往裡面擠。房地產成為了資本的幾個少有的避風港。

在現有的金融投資渠道上,理財產品收益太低,除去高通脹率所剩無幾。而股票,基金,期貨等高風險領域,不確定性太低,專業水平要求太高,對於一般人而言不是最優選擇。而且需要的時間精力去經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寧願選擇一種傻瓜式的投資方式也不想在這費功夫。而房地產投資滿足了大多數人的最大公約數。這也造成了房地產的需求量驟增的原因,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國家一直鼓勵資本脫虛入實,而且還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補貼實體經濟。但是想要一時間扭轉實體經濟在公眾的刻板印象,不是那麼容易。主要是因為現在新型的電商模式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正如馬雲所說,不是實體經濟不好了而是你的實體經濟不好了。

要想做好實體經濟,必須要和電商的產品上做出差異化。筆者很少看見西裝定製這些注重私人訂製的商店受到電商的衝擊,而凡是在網上能購買的商品,在實體店的生意都很慘淡。因此,現在做實體店還和過去那種一成不變的思維很難殺出一條血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才能獲取客戶的青睞。

房地產的暴富速度讓人心浮動,包括社會資本,金融機構資本都一哄而上,這讓實體經濟失血嚴重。在沒有資本的支持下,限制了實體經濟的擴大再生,甚至會在剛起步時就被扼殺在搖籃裡。在這種循環中,就造成了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房地產利潤越來越高,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

房子不是用來炒的,是用來住的基調下,房地產的調控措施也會越來越嚴。縱觀全世界的房地產市場,沒有隻漲不跌的現象。當潮水褪去,可能你就是那個裸泳的人,不要對房子作用太過於神化。


灞波兒奔WOO

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以後慢慢會改變的。

近幾年來,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有些地方短時間內房價就翻了一番。賣房、炒房成了近幾年來最賺錢的職業,做其他生意都沒有炒房最賺錢。致使房價越來越高,房地產的泡沫越來越大。

但是要知道,只要是泡沫,總歸有一天是要破滅的。靠投機炒作賺錢而放棄實業,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現在國家已經重視到這一點了,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說明以後抑制投機炒房將是一種趨勢,房地產價格翻番的現象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並且打擊炒作的行為,讓越來越多的人迴歸到做實業上來。

現在一些精明的商業人士已不敢再投資房產了,房地產炒作的大潮即將褪去。“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房地產價格翻番,實體經濟不好做,這一現象只是暫時的,相信以後會轉變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